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我国民营企业培育科技竞争力的必由之路.docx
- 文档编号:28802571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70
- 大小:66.40KB
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我国民营企业培育科技竞争力的必由之路.docx
《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我国民营企业培育科技竞争力的必由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我国民营企业培育科技竞争力的必由之路.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我国民营企业培育科技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文献号】2-617
【原文出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原刊地名】津
【原刊期号】200504
【原刊页号】52~56
【分类号】F22
【分类名】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507
【标题】虚拟技术创新联盟:
我国民营企业培育科技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吕军/侯俊东
【作者简介】吕军,管理学博士,教授,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4)
侯俊东,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内容提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促使我国民营企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而我国单个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
、资金、人力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导致R&D能力严重不足,并制约其科技竞争力的培育。
在此种情况下,提出民营企业应构建虚拟技术创新
联盟,发挥各成员的最大效用,为民营企业培育科技竞争力。
【摘要题】民营论坛
【关键词】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科技竞争力/民营企业
【正文】
我国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装备较差,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品种少,创新速度慢,附加值低,这些问题使我国
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竞争主要依靠产品成本优势。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对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极为不利。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
地位,传统产业民营企业只有不断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进而实现技术改造和创新,才能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民营科技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
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以及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进而实施国际化合作、渗透和拓展,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动,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在技术驱动促使经济增长的今天,我国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并持续成长和发展
,培育和提升其科技竞争力将是唯一选择。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培育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在于企业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R&D)能力,而我国民
营企业受自身规模、资金、人力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其R&D能力严重的缺乏,从而制约了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培育。
因此,我国民营企业
在R&D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培育科技竞争力,以保持产品成本的持续领先及其先进性、独特性等竞争优势,将值得我们为之探索。
一、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
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如,Chesnais,1988;ContractorandLorange,1988;Hagedoorn,1990;Pietrobelli,1996;J
ohnHagedoornandGeertDuysters,2002;孙艳,2002;樊增强,2003)提出了很多技术创新活动模式来解决上述难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
下几种:
一是传统模式。
它以内部R&D机构为中心,从应用研究到试验开发再到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技术创新活动模式,它不太关注基础研究
,对市场反映较慢,甚至脱节,因此将逐渐被淘汰。
二是硅谷模式。
它将互联网作为技术创新的平台,将技术直接转移到企业,我国大学科
技园就是其雏形。
三是跨国模式。
是跨国公司以母公司技术创新机构为母体,用互联网将国内外各子技术创新机构连接起来的创新模式。
四
是并购模式(M&A)。
企业通过兼并或购买与自己技术资源互补的企业或科研机构。
这要求企业要有雄厚实力。
笔者认为,这四种模式都不太
适合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具备构建这四种模式的研发实力。
然而,为了使我国民营企业能在全球化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克服本身不足的基础上,集结各种资源,提供在技术创新研究方面所需要的资金、所短缺的人才。
虚拟技术创
新联盟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企业等联合起来形成的以技术创新活动为目的的一种技术互补
、风险共担、技术要素双向流动的虚拟组织。
它围绕特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技术创新的
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连接起来,打破地域限制,加强这些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和技术的共享。
二、民营企业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动力机制
我国民营企业科技竞争力水平与国外企业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我国加入WTO后,它们会与世界各国企业在同一市场上竞争。
为了能够保
持较多的竞争优势,必须鼓励我国民营企业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
1.R&D能力不足的推动
Kay(1993)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依赖于其能否运用其技术能力、知识和经验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
然而,我国民营企业无
论是新型科技企业,还是传统产业,其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如图1),研发人员投入不足(如表1),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并存在着重广告轻
技术,重买技术轻研发,重仿造轻原创的弊端,而且企业仅仅依靠贴牌生产和劳务输出,仅仅依靠简单重复维持生计,导致单个企业R&D能
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研发活动的开展。
因此,应鼓励我国民营企业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使其不断缩短技术开发时间,降低研究开发成本
,分散研究开发风险,增强其技术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这是我国民营企业构建虚拟战略技术联盟的一个重要动力机制。
附图{图}
图1 民营科技企业R&D投入占总收入比重变动图
资料来源:
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3)》[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表1 各国传统产业R&D人员投入情况
国家 中国 美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 新兴工业化国家
年代 1998 1993 1997 1996 1996 1995 1993
从事R&D活动人 11 125 125 116
员(每万人)
科学家工程师 8.4 74.3 85 51 61 59 52.3
(每万人)
资料来源:
根据王璐.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企业间界面管理[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4-1整理得到。
2.网络竞争的推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竞争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联盟作用日显突出。
Katz和Ordover(1990)提出,在网络效应明显的产业中
,存在着相当程度的R&D合作开发的技术联盟。
Schakenraad(1992)也指出了IT行业技术联盟的普遍性。
从企业内部来看,网络效应加剧了企
业资源存量的有限性及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这也是网络竞争推动我国民营企业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动因。
虚拟联盟建立后,成员
间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合作双方共享信息资源,实现技术优势互补,不断使各自技术的独立价值尽可能提高,且使各自的网络外
部价值达到最大,藉以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
3.技术需求推动
民营企业是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主要载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向技术文明转变,技术成为竞争的基础,
技术资产能够带给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泰奇,2002),因此必须培育科技竞争力以获取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然而,在科技竞争力的培
育过程中,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它们面临着技术需求与技术开发能力的矛盾。
也正是二者间的矛盾推动了民营企业
必须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获取与企业核心技术相关的上、下游技术和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创新,才可以迅速进入国际技术创新的
前沿领域,最终使企业取得相应的研发资源以及与本企业互补的研发能力,达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技术资源的目的。
4.技术创新环境不确定性的推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从带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变得更复杂,更不确定。
此时单个企业,特
别是单个民营企业继续单独进行R&D活动和维持竞争所需的资本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
这迫使一些企业最初采取M&A方式,以取得企业
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
但是,在实践中发现,M&A很难适应需求格局变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所导致的产品更新问题,而虚拟技术创新联盟
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造成需求格局变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根本原因。
因此,技术创新环境的不确定也成为民营
企业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一种动力。
5.市场需求的拉动
在知识与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的快速贬值、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高度复杂性和整合性,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不
断向高级化、复杂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造成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因此,单个民营企业的R&D资源已无法适应这些市场变化,唯一可行的
也就是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和整合外部新技术,加快企业技术研发的步伐,加快产品的市场化进程,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个性化
市场需求。
因此,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拉动了民营企业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
三、民营企业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体系结构
众所周知,我国的技术创新主体除企业外,还包括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等。
一般说来,由于不同的企业技术需求不同,所拥有的R&D
资源就不同,而且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又存在技术势差而造成的结构性失衡。
因此,构建哪种体系结构的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是民营企业要
着重考虑的。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动力机制,笔者认为可以构建虚拟模式体系
结构(见图2)。
附图{图}
图2 我国民营企业虚拟技术创新联盟体系结构图
在图2体系结构中,民营企业在政府行政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下,通过互联网络将民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是国际研发资
源与一个智能agent联系起来,建立起信息、技术、知识要素双向流动的虚拟技术创新联盟,从而将各自的创新资源整合到一个虚拟组织内
,供各盟员共享。
在这种模式中,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可以通过远程登录、网络视频会议、电子邮件、BBS等方式向智能agent发布市场
需求信息、合作意向、创新思想、创新方法,通报技术创新进展及交流创新成果,等等。
这种体系结构,一具有虚拟性。
其结构的动态性强,打破传统技术创新模式的有形物化结构模式,不受人才和设备以及地域的限制,从
而弥补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不足。
二具有快速反应性。
各主体间通过互联网和智能agent作为交流平台,将市场与企业和技术创新机构
拉得更近,也减少了企业与研发机构发生联系的许多必要环节,从而可以对市场需求和技术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三具有规模效益性。
通过构
建虚拟联盟,在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下,将企业的市场优势、科技成果转化优势,高校与科研机构的R&D优势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
享,弥补民营企业R&D能力不足,并实现各盟员的规模经济性。
四具有灵活性。
该体系结构易于构建和解散,有创新合作意向就构建,当某
一目的完成或没有必要存在时就可以解散,如有需要重新构建或进行调整也比较容易,从而消除传统模式的不足。
因此,虚拟技术创新联盟
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为理想的选择。
四、民营企业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成功运行的要素
民营企业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虚拟技术创新组织,因此它能否成功运行还需要有如下相关的要素作为支撑。
1.政府行政体系的支持
首先,政府应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及大学组建技术联盟,制订相关战略,营造有利的环境。
第二,政府应为民营企业与科研
机构和大学之间搭起一座信息桥梁,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成立跨院校专职小组,设立和维持一个储存每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主要
研究范围和拥有资源的中央资料库,便于民营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并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
第三,政府可以在“星火计划”“火炬计划”“
成果推广计划”这三大科技开发数据库的基础上,集中建立一个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网络,并及时报道国内外技术动态、专利技术和技术市
场行情、国内外企业信息等,便于企业在网上寻求合作伙伴和网上科研。
第四,民营企业结成虚拟技术创新联盟后,政府必须负责监督与协
调。
2.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
通过社会服务机构的建立,实现一系列社会支持功能。
因为通过建立技术咨询、专利服务、技术交易与评估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有利
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联盟内各成员的R&D水平和获利能力,促进联盟的成功运行。
3.共同的研究开发目的与目标
参加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民营企业和各机构必须具有共同的R&D目的与目标,才能保证各个盟员间合作的顺利展开。
因为有了明确目的
和目标后,联盟就会制定相应的各成员认可的规章制度、技术平台、基础技术标准和研究进程等,进而各盟员将围绕它们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
4.完善的R&D智能agent平台
建立智能agent平台对民营企业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开发活动意义重大。
因为如果联盟内各成员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技术、知识交流
,则不能从整体上综合利用各盟员内的R&D优势,而且agent可以减少盟员间很多烦琐的交流程序。
因此,只有将各研究开发机构研究特色、
功能与智能agent平台紧密联系,虚拟联盟的作用才会发挥到最佳。
5.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撑
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智能agent为平台,因此各盟员在交流时必须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撑。
如Intemet、Intrane
t和Extranet网络通讯技术,代理通讯技术、通讯语言技术、内部协调技术以及通讯安全技术等。
只有联盟具备这些信息技术,才能保障其
成功运行。
6.合理的盟员选择与利益分配机制
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原则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果一个盟员既无资源,又无优势,想通过“一联即赢”来实现只求索取而
不奉献的目的,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应该在各位置上都拥有一套选择盟员的合理标准,保证它们在资金链、产品链、技术链、供应链和价
值链等位置上发挥最大效用。
而且,虚拟技术创新联盟内的成员间存在合作竞争的关系,每个成员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好各
种矛盾冲突,也是保证联盟成功运行的基本要素。
为了保证整个联盟体系的协调运作,在构建前就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兼顾
“公平、公正、公开”,从而保证联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7.形成良好的虚拟联盟文化
民营企业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对联盟内各成员没有行政约束力,为了使加盟企业树立“共赢”观念,提倡团队的精神
,就必须用一种共同价值观去约束其行为,实现联盟效用最大化,这就必须形成良好的虚拟联盟文化,使民营企业虚拟技术创新联盟在良好
的竞争与合作环境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民营企业虚拟技术创新联盟在政府行政体系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共同的研究开发目的与目标、智能agent
平台、必要的信息技术、合理的盟员选择与利益分配机制及良好的联盟文化,一定能够成功的将联盟内各类研究开发人员紧密地联结为一个
有机的、虚拟的整体,通过他们的合作、协同攻关,不断地开发出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代表科技发展趋势的新技术、新产品。
因此,技术
联盟应成为中小企业联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以增强其创新能力的最新形式。
五、结论与展望
我国民营企业R&D机构尚处发育期,技术创新活动很不活跃,且常常受到人才、资金匮乏,创新机制不顺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构建互
联网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研发资源等连接在一个智能agent平台上,并通过政府与社会服务体系及联盟文化等支持与规范的虚拟
技术创新联盟,不失为我国民营企业培育科技竞争力的上乘之路。
但是,目前我国构建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环境与氛围还未完全形成,上述体系结构还处在理论阶段,若付诸实施其效果如何?
而且,政
府及社会服务体系如何最有效地支持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与运行,以及在我国目前的信用体制下,联盟内各成员通过互联网通讯的信息安
全问题如何保证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
[2] 吕政等.2004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7
[3] 谭文华.略论网络时代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多种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7):
57-59
[4] 樊增强.跨国公司技术联盟:
动因、效应及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0):
65-68
[5] 郭恩才.企业联盟的类型及运作成功的要素[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6):
92-96
[6] 孙艳.技术创新与战略技术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增强R&D能力的分析[J].科研管理,2002
(1):
12-16
[7] 王璐.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企业间界面管理[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04-01(1-5)
[8] JohnHagedoornandJosSchakenraad(1993).AcomparisonofprivateandsubsidizedR&DpartnershipsintheEuropean
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JournalofCommonMarketStudies3,PP373-390
[9] PETRAOPITZ&THOMASSAUER(1999).Strategictechnologyalliances:
awaytoinnovativeenterprisesinRussia?
.Post-
CommunistEconomics4,PP487-501
[10] GeertDuysters,GerardKokandMaaikeVaandrager(1999).Craftingsuccessfulstrategictechnologypartnerships.R&D
Managment4,PP343-351
[11] JohnHagedoornandGeertDuysters(2002)Externalsourcesofinnovativecapabilities:
thepreferenceforstrategic
alliancesormergersandacquisitions.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9
(2),PP167-188
【文献号】2-640
【原文出处】经济学家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0503
【原刊页号】83~89
【分类号】F22
【分类名】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508
【标题】略论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
【作者】陈永志/郑若娟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
陈永志,郑若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厦门361005)
【内容提要】家族企业历史悠久,至今依然是国内外最广泛的企业组织形式。
本文以中国的家族企业制度为对象,客观分析在中国特定的条
件下,家族企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效率,研究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需求诱致与供给制约,进而探讨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与环境改
进。
【摘要题】家族制企业
【关键词】家族企业/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正文】
一、家族企业制度安排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就中国的现状而言,家族企业普遍存在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等经济形式之中,甚至许多上市公司、集团公司、控
股公司等组织形式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家族色彩。
家族企业制度之所以依然受到青睐,说明这种制度安排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第一,特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以“家”为重心的儒家文化是我国家族化企业的文化基础,血缘关系一直是社会关系
的核心,以此延伸为泛家族的社会网络。
在创业时期,这种以血缘、亲缘和地缘所构成的泛家族网络,能够迅速整合特定的网络资源,在很
短的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
而且这种从家族利益出发的社会网络,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
这也是许多人选择家
族企业制度的最初动机。
第二,单一的产权结构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融资机制不完善,许多家族企业创业资金的来源相对单一,绝大多数是自有资本,
投资主体来自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特殊网络组织,形成了以单一产权为特征的产权结构。
即使是扩大再生产,企业的资金投入也
绝大部分依靠自身积累,社会资本只占很少的部分,甚至是上市公司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因此,企业的股权结构相对简单明了。
一般说来,
规模小的家族企业,产权越集中,结构越单一,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责、权、利统一,从而形成了激励和约束家族成员的最有效机制
。
许多研究表明,最好的、最原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来自于产权的激励和约束。
第三,扁平、简单的组织结构提高了运作效率。
谈及中国家族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人们倾向于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来加以说
明。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
这种差序格局的社
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自己处于这个网络的中心,和别人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丢石头形成同心圆的水波一般,一圈圈推出去,
越推越远,越远越薄。
越往外推,关系的紧密程度和信任程度是递减的。
(注:
参见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93—100.)于是,差序导向成为家族企业的组织特征,形成了由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最外围层组成的家族企业组织结构。
核心层由
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导人组成企业管理的核心,环状向外推及,依据亲缘关系及以“忠诚”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在企业内形成由上而下、高度
集权、层层传递的组织架构。
但与垂直型、网络型的组织结构相比,家族企业组织结构相对扁平,核心层高度集权,管理环节较为简单。
在
这种组织结构中,由于决策者与管理者均为家人,企业的目标较为集中;由于管理环节减少,管理层次间的矛盾相对减少,内部信息沟通顺
畅、准确度高;家长制的权威领导,使公司决策迅速,执行有力;而家族整体利益对家族成员本身具有特殊的诱惑力,自觉地帮助企业的经
营效率趋向最大化。
第四,亲缘间的高信任度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看来,企业是由各种要素的所有者缔约的一系列契约的联合体。
不同的契
约安排,有着不同的交易费用。
企业通过减少契约的数量节约交易费用,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
因此,企业的
存在是由于它比其他的经济组织(如市场)更能够节约交易费用。
家族企业显然因为包含着家族关系而具有自己的特色。
不同于法律上的契
约,家族关系是一种非正式组织资源,它利用传统家族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代替法律或经济行为规范。
由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更多的
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的、默认的关系,彼此间的信任及了解的程度远高于其它非家族成员,从而使家族企业成员之间的心理契约成本负担较
低。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委托—代理链条中,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使败德行为和机会主义的发生不可避免,而且这种
现象与行为不仅发生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代关系上,还发生在企业内的各层关系中。
相应地,委托代理成本也必定存在于企业组织的各个
层次上。
而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企业内家族成员按亲疏关系在不同管理层次上的分布,可以大大节约包括激励和监督成本在内
的委托代理成本,因此,家族企业的总交易成本在一定时期相对于其它类型的企业要低得多。
二、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需求诱致
如上所述,当家族成员间的忠诚信任作为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资源进入企业时,产权家族化增强了激励动力,家族伦理约束节约了企业
的监督成本,共同目标提高了企业决策与执行速度,此时,家族企业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虚拟 技术创新 联盟 我国 民营企业 培育 科技 竞争力 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