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8795140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97KB
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青岛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初文综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必做,共140分)
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人之所以祭祀祖先,是因为他们相信成为鬼神的祖先是他们与至上神上帝之间的纽带,仍然有赏罚的能力。
而周人祭祀祖先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在宗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功列于民”者。
由此可见,与商代相比,周代政治文化
A.突出宗法等级秩序
B.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C.彰显人文理性因素
D.神权与王权结合更为紧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商人祭祀带有神权色彩到周代祭祀“‘有功列于民’者”,体现了周代政治文化突显人性和理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的内容,排除A项;祭祀祖先的对象是重大贡献、“有功列于民”的人,并不代表有功利主义色彩,排除B项;周代祭祀祖先的对象变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非商代的鬼神,说明周代政治的神权色彩有所弱化,故D项错误。
2.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表明昊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以得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改造,不是注重外来风格,A不正确;C与材料表述不符;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D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唐代绘画,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按材料主旨进行选择。
3.北宋初年平定南方诸国后,在当地各州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这一举措
A.缩减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B.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C.确保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可知节度使的权力受到削弱,缩减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故选A项;繁镇割据的基础之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所以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的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宋初的举措加强了中央对诸州的控制,但不能说是确保了,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题意反映了中央集权措施,不能说明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
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汉唐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封建政权更加彻底的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反映了封建王权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加强,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故排除B项;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和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项。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因此在大一统王朝时代为了巩固统治,对重农抑商政策贯彻的往往更加彻底。
5.1859年,英国思想家穆勒发表了著作《论自由》。
1903年,严复将它翻译成中文本并命名为《群己权界论》。
经现代学者研究,发现其所译文稿与原文本意有较大出入。
这表明
A.严复的翻译水准有待提高
B.译者无法摆脱其时代局限
C.清末的进步思想受到压制
D.晚清的翻译人才较为匮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翻译西方书籍主要是为救亡图存的目的服务,故其将《论自由》翻译成中文本时与原文本意有较大出入,这说明译者无法摆脱其时代局限,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评价严复的翻译水准,故A排除;材料反映了严复引进了西方思想,无法体现清末的进步思想受到压制,故C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晚清的翻译人才较为匮乏,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时间“190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严复思想受此影响,据此得出“时代局限”。
6.1920年,在查明创办人或主要投资人身份的46家银行中,由地主、军阀、官僚或买办投资的银行只有8家,军阀、官僚与工商业者合资经营的银行有5家,由工商业者和金融界人士投资创办的银行有33家。
这表明
A.近代银行与民族经济紧密结合
B.一战使近代金融业快速发展
C.近代银行发展有浓厚的封建性
D.银行业发展有利于民族工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由工商业者和金融界人士投资创办的银行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左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者和金融界人士投资创办银行,说明近代银行与民族经济紧密结合,故A正确;当时一战已经结束,而且仅凭材料中的银行的创办人数据并不能得出金融业快速发展的结论,故B排除;工商业者和金融界人士投资创办的银行占多数,这无法说明近代银行发展有浓厚的封建性,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银行业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故D排除。
7.《大刀进行曲》曾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
该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的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
这变化表明
A.国民党放弃“攘外安内”的政策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国民党政府的态度,不能说明国民党放弃“攘外安内”的政策,故A排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歌词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说明当时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C正确;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937年7月……全国武装的兄弟们”,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8.社队企业是中国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式,农民只要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就可以开办工厂。
温州1976年社队企业的工业产值已经是1965年的5倍左右,甚至在乐清柳市镇直接出现了不挂靠社队的地下工厂。
1976年,当地家庭工厂的产值已经是国营企业的2倍。
这一现象
A.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产物
B.说明“文革”的左倾错误已被纠正
C.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D.说明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并未断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1965年—1976年,社队企业一直存在”可知,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并未断层,D选项符合题意。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文革的左倾错误已被纠正,文革结束后,受左倾错误影响,中国还处于两年的徘徊阶段,B选项说法错误。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不会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C选项说法错误。
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
“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作伪证的,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
据此可知,罗马法
A.注重公法而忽视私法
B.一定程度限制了言论自由
C.注重保护贵族的特权
D.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对诽谤或侮辱他人以及作伪证的行为进行处罚,这体现了理性的因素,但对诽谤或侮辱他人以及作伪证都处以死刑,则体现了非理性因素,故D正确;材料没有将公法与私法进行比较,故A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限制言论自由,而是对诽谤或侮辱他人以及作伪证的行为进行处罚,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贵族的特权,故C排除。
10.在美国建国之初,最高法院并不是非常有力的机构,甚至连个像样、单独的办公楼都没有。
在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的领导下,最高法院终于争取到了司法审查权(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
以上变化反映了美国
A.制衡机制得到加强
B.最高法院由民选产生
C.国会立法权的削弱
D.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由政府、国会、最高法院行使,三权互相制衡,最高法院从不是非常有力的机构到取得司法审查权,体现司法权的加强,增强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立法权的制衡能力,故A项符合题意。
联邦法院法官均由美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故排除B项。
C项,题干旨在阐述司法权的增强而未体现立法权的削弱,故排除。
D项,三权分立体制由《1787年宪法》确立,题干未体现,排除。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
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
“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材料主要表明苏联
A.工厂管理僵化未调动生产积极性
B.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
C.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
D.工人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材料“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反映了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厂管理僵化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而是说明民众缺乏获得感,故B错误;材料虽然反映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低,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而且“长期”一词材料无法体现,故D错误。
12.基辛格说: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相矛盾的特点:
一方面愈来愈分散;一方面又愈来愈全球化。
对美国而言,在地位不分轩轾的国家间,协调不同的价值观与南辕北辙的历史经验,将是一种全新的经验。
”其意在说明
A.美国需要全新的外交理念
B.多极化和全球化相伴而行
C.全球化和多极化不可调和
D.美国构建单极世界不可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对美国而言,将是一种全新的经验”说明其本意是为美国的外交决策出主意,说明美国要树立全新的外交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相关的信息,故B和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美国要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信息,故D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管子》的“先王制币说”是其理论基础,如“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自秦汉统一后,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
唐初武德年间。
政府令铸开元通宝钱时即规定。
”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唐律疏议》亦有明文规定:
“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
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杜一百。
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摘编自邓耕生《谈我国古代手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
材料二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
此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2月6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要“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
孙中山认为,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
具体办法是:
“严禁金假,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
——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行“货币革命”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答案】
(1)特点:
铸币专营政策历史悠久.历代传承,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政府的铸币权;对民间私铸行为管控较严。
(2)主要措施:
严禁金银在市场上流通,用纸市取代金属货币。
原因:
沙俄企图攫取蒙古;民国初期,政府财政困难;金属货币制度存在缺陷;西方货币理论传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孙中山的个人认识;纸币的优越性。
(3)共同作用:
抵御外来势力的威胁,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
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杜一百”从历史起源、法制建设、民间管控归纳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严禁金假,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概括孙中山的改革措施,第二小问结合材料“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从国际国内形势、货币特点、经济发展需要及孙个人认识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3)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可结合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加强集权、增加政府收入进行总结归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货币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政府要面对这个矛盾,所以就有了海禁政策,冶铁亦移力于铸钱。
而1530年以来,自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
因为如此一来,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是主要威胁了,且物物交换也不必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
一个新的“白银推动的世界”因之开始。
——节选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提供了16世纪前后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段,蕴含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答案】启示1:
对外政策要顺应时代潮流。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美洲白银大量开采,世界货币供应量剧增,世界经济由物物交换走向货币时代。
中国政府面对这一潮流,对外政策由海禁转为开放,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经济的到来。
二战后,世界经济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启示2:
经济主要矛盾变化影响对外政策调整。
启示3: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
【详解】启示,据材料“自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对外贸易政策顺应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等角度提炼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启示。
说明,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中国海禁转为开放等方面予以说明对外贸易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史论结合即可。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隋朝统一后,对监察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隋炀帝仿照汉武帝的做法,颁布了新的“大条证书”。
汉武帝的“六条”是“专纠郡国二千石”,即郡守国相,精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庭命官。
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一条、六条),隋场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
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
汉武帝“六条诏书”的第四条是指监察纠举郡守选任属佐的不法之举,而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也就没有必要将此专门提出来作为监察事项。
此外,隋朝新六条增加了“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而汉代则无此项。
隋炀帝的这些改制为唐所沿袭,影响深远。
——摘编自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隋“六条诏书”的内容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答案】
(1)汉对地方官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守,隋则扩大到所有地方官员;汉重点监察豪强地主,隋则对豪强的监察逐渐降低,增加了对农民起义(盗贼)的监察;隋朝更加关注民生
(2)原因:
庄园制经济衰落,世家大族势力衰微;辟除制逐渐废止;科举制确立,选官权力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加强;均田制和户籍制度的变革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专纠郡国二千石”“隋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庭命官”得出汉对地方官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守,隋则扩大到所有地方官员;根据“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隋炀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得出汉重点监察豪强地主,隋则对豪强的监察逐渐降低,增加了对农民起义的监察;根据“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得出隋朝更加关注民生。
(2)原因:
材料表明隋则对豪强的监察逐渐降低,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庄园制经济衰落,世家大族势力衰微;根据“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得出辟除制逐渐废止,科举制确立,中央集权加强;根据“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结合所学得出隋朝推行均田制和进行户籍制度的变革等。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6年,当“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
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
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
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
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
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初期东亚秩序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以热战为主;局面复杂;冲突激烈;战争性质多样。
(2)原因:
列强对东亚国家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锐(或民族意识觉醒);东亚地区内部革命力量的增长;美苏在东亚的争夺(或冷战);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解析】
【详解】
(1)特点:
根据“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得出以热战为主;根据“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得出局面复杂,冲突激烈,战争性质多样。
(2)原因:
根据“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得出列强对东亚国家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锐;根据“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得出东亚地区内部革命力量的增长;根据“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得出美苏在东亚的争夺(或冷战);结合所学,东亚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1886年,他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招股购置轮船,最多时拥有大小轮船五艘,航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新加坡、西贡等地,1887年,他经过选择,委托英商怡和洋行承办铺设台北沪尾至福州川石海底通讯电缆的业务,同时又在台湾架设陆上电报线一千二百余里,便利了岛内外的通讯联络,改善了台湾原先“孤悬海外,来往文报,风涛阻滞,每至匝月兼旬,音信不通”的状况。
1888年仿效欧美方式在台北设立了邮政局,并在台湾各地设置分局……。
这是台湾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引人注目的阶段。
然而刘铭传的各项革新举措,遭遇清廷的诸多掣肘,“士论又讥其过激”,这些沉重的压力,使他心力交瘁,难以承受,终于在1890年冬“以病奏请辞职”,并于次年离任返回故乡。
——摘编自戴鞍钢《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经营台湾的作用。
【答案】
(1)举措:
兴办近代航运业;积极从事近代通讯业的建设;初步建立起近代邮政系统。
(2)作用:
加强了台湾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和交往;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改变当地落后、闭塞的状态;有利于对台湾的管理;推动台湾向近代化方向过渡。
【解析】
【详解】
(1)举措:
根据“他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招股购置轮船”得出兴办近代航运业;根据“委托英商怡和洋行承办铺设台北沪尾至福州川石海底通讯电缆的业务,同时又在台湾架设陆上电报线”得出积极从事近代通讯业的建设;根据“设立了邮政局,并在台湾各地设置分局”得出初步建立起近代邮政系统。
(2)作用:
根据“主持设立了招商局……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新加坡、西贡等地”“便利了岛内外的通讯联络,改善了台湾原先‘孤悬海外,来往文报,风涛阻滞,每至匝月兼旬,音信不通’的状况”得出加强了台湾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和交往,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得出改变当地落后、闭塞的状态;根据“来往文报”得出有利于对台湾的管理;根据“这是台湾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引人注目的阶段”,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推动台湾向近代化方向过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解析 山东省 青岛 二中届高三 下学 期期 考试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