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哲理.docx
- 文档编号:2879313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63KB
古诗哲理.docx
《古诗哲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哲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哲理
古诗哲理 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 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的原理
【ZDIC.NET汉典网】
古诗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注释:
不识:
不认识,不清楚。
庐山:
山名,又名匡山,我国的名山。
只缘:
就是因为。
缘:
因为。
译文:
不认识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置身于这山中。
原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这两句说明只看到庐山的一个局部,而没有真正认识庐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身在此山中”。
这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告诉人们看问题一定要全面,而不可以偏概全,否则会使自己身陷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却还自以为是。
古诗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注释:
关:
锁关,关闭。
红杏:
红色的杏花。
译文:
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够关得住,一枝红艳艳的杏花从园墙中伸了出来。
原作: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
“关不住”三字,照应了这首诗上句中的“久不开”。
主人想用“久不开”来关住满园春色,这种做法是十分可笑的。
为什么呢?
“一枝红杏出墙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诗人用“出墙来”的“一枝红杏”来反衬墙内的“春色满园”,如此以少胜多,构思精巧,耐人寻味。
这两句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关不住的,禁不了的,它总是能冲破一切压迫、阻挠,茁壮成长。
这是给新鲜事物以热情的鼓舞和力量。
古诗2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北宋苏麟《有感》
注释:
先得月:
先得到月光。
易为春:
容易繁茂。
译文:
水边楼台先得到月色的照耀,南面向着阳光的花木容易萌芽开花。
赏析:
靠近水边的楼台,因无杂物树枝遮挡,总是先照到月光;偏向太阳一边的花木,最容易繁茂而装点春天。
但作者用它作比喻,来说明靠上司近的部下得到了提拔,而在远处的自己却被遗漏了。
成语“近水楼台”即源出于此,比喻因近便而获得优先机会。
后人用这两句诗来表示有了便利的条件就容易先得到好处。
古诗2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注释:
代有:
即代代有。
才人:
有才气的诗人。
风骚: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借指诗歌。
此处泛指诗歌创作。
译文:
祖国的大好河山代代都孕育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都以创造性的诗篇各自领导诗坛几百年。
原文: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赏析: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他们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当代诗坛,创一代诗风。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艺作品,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作者这样的哲理性的认识是完全符合我们的文艺观的。
后人常用这两句来赞美新人代旧人的美好景况,也用来鼓励新人肯定自己,敢于超越前人。
古诗4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注释:
山重:
重重叠叠的山。
水复:
溪流弯弯曲曲重复出现。
柳暗:
柳树浓密成荫,光线暗淡。
花明:
阳光明媚,百花吐艳。
译文:
重重山挡、条条溪阻,怀疑前面已经没有了出路。
一转弯是绿树成荫、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简朴的村舍又是一座。
赏析:
这两句名句常常被用来比喻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古诗4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注释:
渠:
它,指方塘。
那得:
哪得,怎么会得到。
清如许:
像这样清澈。
为:
因为。
源头:
塘水发源的地方。
活水:
长流不停的水。
译文:
我要向人请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塘水会这么清澈湛蓝?
有人微笑着作了回答:
因为它有活水从源头不断地流来。
原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两句是作者读书时的一种感受。
作者在读书时,可能忽然把某些难懂的地方读通了,顿有所感,想到这正像一方清澈如镜的池塘,它之所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正是因为源头常有活水流来之故。
这个道理,作者不是靠抽象的说教表达的,而是从自然界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是议论,借助“清如许”和“源头活水来”的具体形象来展开。
故而这两句诗虽在说理,却不堕理障,至今为人们所传诵、引用。
古文名句
古文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
虎穴:
老虎洞。
焉:
怎么。
虎子:
小老虎。
译文:
不进入老虎洞,怎么能捉住小老虎。
赏析:
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就;也常用来说明不深入实际就不能解决问题。
同时,它也可说明人们要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就必须有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此外,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上,在学业和事业上也是如此,要想取得成就,就要像进虎穴抓虎子一样,要历尽艰险,才能创造辉煌的业绩。
古文6、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充国传》
注释:
百闻:
听到了很多。
一见:
亲眼见一次。
赵充国:
西汉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
他对于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的匈奴和羌族情况很熟悉,曾率领军队击退匈奴的进犯,平定羌族的叛乱,被封为后将军。
译文:
从别人那里听说多次,也不如自己亲眼看到一次更可靠。
赏析: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赵充国重视调查、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正是他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方面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现在,人们用这句名句表示,听得再多还不如看一遍,也就是说要重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
古文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注释:
多行:
多做。
自毙:
自取灭亡,自己毁灭自己。
译文: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要自取灭亡。
赏析:
这是春秋时郑国郑庄公对其弟共(gōng)叔段在其母支持下谋夺君位时说的话。
这句中的“义”是有阶级性的;现在我们讲的“不义”,一般是指反党、反人民的勾当。
现在这句名言多用于形容反动派或坏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坏事干得越多就越孤立,就越增加了加速自己灭亡的条件,这是对恶人的警告。
古文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注释:
善:
用作动词。
做好,干好,使其完善。
利:
用作动词。
搞好,弄好,使其精良。
译文:
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
赏析:
这两句常用以说明只有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起来才能卓有成效。
后来人们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缩小了,限制在实际的工人、工作、工具三方面的关系上,说服力就更强了。
古文1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明:
明白清醒。
暗:
不明白,糊涂。
译文:
广泛地听取意见,就会明白清醒;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
赏析:
这说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就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人们只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通晓事理,变得越来越聪明、睿智;如果只听取单方面的平庸、浅薄的意见,就会越来越愚昧。
古文2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注释:
金玉:
泛指珍宝,比喻华美贵重。
败絮:
破棉絮,比喻腐朽不堪。
译文:
外表像金玉,内里却尽是破棉絮。
赏析:
作者看到这柑光彩照耀、质地如玉、金色诱人。
但剖开后,一股烟气直冲口鼻,里面干枯得像破棉絮。
于是,他由这柑联想到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
因此,对一个人的认识,需要全面考察。
首先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知道他的动机;其次看他整个行动的经过,最后看他平常做人是安于什么。
以这样三点去考察人,就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人了,不会被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所欺骗。
古文2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十》
注释:
淮:
淮河。
枳:
也叫“枸橘”,似橘而味酸苦。
译文:
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叫做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叫做枳。
赏析:
这两句话,用于比喻同一东西,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发生质的变化,人也是如此。
这里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这对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古文3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注释:
焉:
哪儿。
附:
依附。
译文:
连皮都没有了,毛还长在什么地方呢?
赏析:
这句话常用以比喻基础的重要。
如果基础没有了,那么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东西也就失去了依附而无法生存。
古文39、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
塞:
边塞上险要地。
翁:
老头儿。
安知:
怎么知道。
译文:
边塞上的一个老头儿丢失了一匹马,但怎么知道这不是福气呢?
赏析:
这名句正如老子所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看到了事物可以向它相反的方向转化。
这句话现在批判地引用,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启发人们要全面地看问题,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古文4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注释:
名:
动词,出名。
灵:
显灵,灵验。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神仙住着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灵验。
赏析:
这几句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达“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从而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同时也说明只要是才高德重的人,即便居住处偏僻简陋,人们也会敬慕。
古文4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
天时:
指是否有利于战争的阴晴寒暑等自然条件。
地利:
指高城深池、山川险阻等地理条件。
人和:
指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
译文:
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
赏析:
这是孟子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主张。
这就强调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
孟子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古文49、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杂记下》
注释:
文武之道:
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
张:
拉紧。
弛:
放松。
译文:
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天下该严则严,该松则松,很有章法。
赏析:
这是孔子解释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
事实上,弓拉得过紧,就容易折断;弓放松不拉,就无法把箭射出去。
治理国家如同拉弓射箭,把百姓逼得太紧,他们就会造反;对他们管理太松,他们又不干活。
应该对他们有紧有松,该严则严,该松则松,章法严明。
现在人们多用它比喻工作、学习和生活要遵循规律,善于调节,有节奏地予以安排。
古文57、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注释:
忍:
忍耐,容忍。
乱:
败。
大谋:
大事。
译文:
对小事不能正确对待,不加以容忍,就会给自己谋求的大事带来失败。
赏析:
这是孔子强调为了整体利益,为了顾全大局,在小事上应当克制、忍让,不惜有所牺牲。
它告诫人们,看问题,处理问题时不能计较小事,要从整体、全局考虑,否则就会影响大局。
确实,在人生的一切事业上,都存在着忍耐,克制的需要。
古文6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
智者:
聪明的人。
千虑:
千遍考虑。
失:
失算、错误。
译文:
虽是贤智的人,在千遍考虑中也必有一遍失算的。
原作:
广武君曰:
“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顾恐臣计未必足用,原效愚忠。
”
赏析:
这是强调事物都是相对的,不要绝对化,不要一刀切,也强调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告诫人们要认真对待和思考问题,不能骄傲自满,草率行事。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是从里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即便是愚陋的人,在千遍考虑中也必有一遍会合适的。
这句话有时也用作谦词,说自己虽然见解不高明,然而也有可取之处。
宋词名句
宋词3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注释:
青山遮不住:
青山遮不住人们望长安的视线。
毕竟东流去:
毕竟遮不住江水,势不可挡地向东流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