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879272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14KB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分析.docx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分析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分析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苦,被她父亲林伯唐霸占成姨太太,后又被逼死。
林道静从小像个小狗似的成长。
中学毕业后,家里破产,父亲离家逃走,非亲生母亲徐凤英,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的摇钱树。
她愤然逃出北京的家,来到北戴河投亲谋职,没想到她表哥夫妇已辞职离开了此地。
为难之际,又被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欺骗。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宿,就在她跳向大海的一刹那,北平大学国文系的学生余永泽救了她。
余永泽的言谈举止打动了林道静,使林道静暂时忘掉了一切危难和痛苦,同意余永泽的劝说,留在杨庄当小学教员,并且对教书生活和孩子们也渐渐发生兴趣。
有一天,林道静在课堂,把“九·一八”的惨痛消息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以及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一气向小学生们讲了整整一堂课,激起了孩子们的爱国情绪。
遭到余敬唐的冷嘲热讽。
林道静辞去了小学教员的工作,毅然跨上了去北平的火车,去投奔她的要好朋友王晓燕。
王晓燕是和林道静同岁的高小学生,她父亲王鸿宾是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燕现在已是北大历史系一年级学生了。
林道静在北京没有生活来源,寻找工作又到处碰壁,还险受一个日本人的欺侮。
在余永泽的柔声哀求中,林道静和余永泽同居了。
余永泽的温存和体贴,使林道静也感到幸福和满足。
但她也渐渐发现了余永泽的自私和无情,美丽的梦开始破灭。
后来她结识了卢嘉川、许宁、郑瑾等一批爱国学生。
林道静开始如饥似渴地读革命书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尽管余永泽极力反对,林道静还是和北大学生一起上街,参加纪念“三·一八”游行。
后来戴愉叛变党组织,他知道的组织纷纷遭到了破坏,许宁、侯瑞等革命学生被捕。
卢嘉川为躲避敌人追捕来到林道静的住处。
当林道静替卢嘉川送信时,余永泽在家里见到了卢嘉川,他出于自私和嫉恨的心理,将卢嘉川赶出家门,结果卢嘉川也被捕了。
林道静终于明白了政治上分歧、不是一条道路上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是自己欺骗自己,她终于和余永泽分手了。
卢嘉川、许宁等进步学生和人士在狱中仍坚持斗争,一些革命者被杀害了。
林道静和所有进步朋友失去了联系,她把卢嘉川临走前留下的一包宣传品拿出来,想起卢嘉川对她说过的话,备受鼓舞。
她开始独立作战。
她靠黑夜的掩护到大小胡同张贴宣传标语和散发传单。
青年们看到传单深受鼓舞,他们相信共产党又活跃起来了,革命高潮也许又要来到了。
而敌人却非常害怕。
戴愉又以革命者的面目骗取了林道静的信任,结果林道静也被戴愉出卖惨遭被捕。
胡局长又一变为党部特务,亲自出面对她利诱恐吓兼施,她不为所动。
敌人没办法就放了她,但被特务们监视着。
这时她的朋友王晓燕和李槐英来到她的身边,在王晓燕的父亲和她的朋友帮助和掩护下,林道静平安逃出了北平,来到定县当上了小学教员。
几个月过去了,郑瑾介绍了一位叫江华的同志来到她这里,正当她苦闷孤独的时候,见到了江华,也就是领导纪念“三·一八”游行的革命同志李孟颙,林道静高兴极了。
江华是一位地下党员,他又给林道静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导她如何了解农民的疾苦,如何深入到农民当中去,组织农民站起来和地主老财作斗争。
在江华的直接领导下,林道静积极参和了麦收时农民抢收麦子。
她向江华提出了入党的请求。
江华鼓励她勇敢地接受党的考验,由于革命活动暴露,江华通知林道静回北平。
林道静按照江华的指示回到北平,去找郑瑾联系,没有找到。
不久,林道静再次被捕。
她拒绝在“自首书”上签字,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
在牢里她见到了郑瑾(真名林红)。
林红的革命精神给了林道静和难友以巨大的鼓舞。
林红被害后,林道静揭穿了女特务,开始参加狱中的绝食斗争。
后来得知卢嘉川也被杀害了。
此时,江华来到北平和获释的侯瑞开始营救狱中的同志。
日寇占领北平前夕,在同志们的营救下,由王鸿宾教授出面保释林道静出狱。
林道静来到王晓燕家。
王晓燕一家非常正直善良。
叛徒特务戴愉正在欺骗王晓燕,而王晓燕一家没有认清他的本来面目,还把他当作革命者。
在江华等人的介绍下,组织上研究了林道静的全部历史,考察了她在狱中的表现,批准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化名路芳到北大做学生工作,组织爱国学生和国民党进行斗争。
由于戴愉的欺骗,王晓燕以为林道静是个叛徒,便不理睬她。
林道静在北大遭到学生中的特务王忠等人的毒打。
她毫不屈服,仍坚持斗争。
在党的指示下,她和侯瑞积极争取王晓燕。
他们以有力的证据揭穿了混在学生中的特务王忠等人,王晓燕开始醒悟了。
叛徒戴愉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正当林道静苦闷的时候,江华又带来了党的指示。
林道静的态度更坚决果断了。
她和侯瑞一个班一个班地去发动学生,及时抓住学生的苦闷心理给予启发引导,把学生都组织起来,几个系先后成立了学生自治会。
一天早饭时分,江华冒着大雪来告诉林道静,市委决定由学联组织“一二·九”大游行。
1935年12月9日,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由于发高烧,林道静没能参加“一二·九”大游行。
“一二·九”之后的一星期内,党紧密地团结了各个学校涌现出来的大批积极分子,广大爱国青年也纷纷奔到民族解放的战场上来。
于是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迅速扩大了。
为了继续扩大“一二·九”的成果,为了发动更多的群众涌向正义的爱国之路,为了反对出卖华北的冀察政委会的成立,12月15日晚,党领导学联的负责人决定在12月16日伪“冀察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的日子,再一次号召全市的大中学校来一次规模更大的示威游行。
江华连夜通知林道静关于第二天的行动计划,北大的工作他全部交给林道静负责。
林道静整整奔忙了一夜。
她、侯瑞和其他党员以及积极分子们,分头分工负责组织,终于在三四个钟头内秘密动员了一批北大同学去参加游行示威。
一切组织布置妥当,她才作为一个游行群众奔向集合地。
在游行队伍中,她首先看见了李槐英——这位曾经同情和帮助过林道静的女学生,后来不问政治,当了“校花”、“皇后”,可是,日寇的暴行,终于使她觉悟过来。
王晓燕的父母全来参加游行了。
工人、小贩、公务员、洋车夫、新闻记者、年轻的家庭主妇、甚至退伍的士兵都陆续涌到了游行队伍中来。
无穷尽的人流,鲜明夺目的旗帜,嘶哑而又悲壮的口号,继续沸腾在古老的故都街头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继续不停地前进——不停地前进。
作品在结构上始终循着一条主线——就是以林道静的成长和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由林道静带出各种人物。
这样架构篇章,使得结构单纯,严谨而完整,也正因为这样的结构,才使得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丰实、饱满,生动而感人。
同时这样的结构也很适应中国读者的欣赏。
林道静是大地主林伯唐强暴佃户姑娘秀妮所生,母亲投河自尽后,小道静受尽了养母的百般虐待。
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遇,既形成了她倔强、富于反抗、同情劳动人民的品质,另一方面,又使她染上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习性。
这一性格的双重色彩注定了她在走向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要经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难。
林道静在成长道路上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历程。
高中毕业后,养母将她作为摇钱树,逼她嫁给胡梦安作姨太太,为反抗封建婚姻,她离家出走。
可是逃出虎口,又差点落入狼窝。
不甘屈服,但又无力抗争的她,只得用死来反抗这个黑暗的社会。
余永泽救起了她,并给了她一片温情的小天地,她也曾一度想从爱情中寻找幸福,可她很快发现自己又成了余永泽的“玩偶”。
她因不满足这种被关在“鸟笼”中没有自由和独立人格的生活,而再次陷入痛苦之中。
林道静的这段经历,不仅真实再现了30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路可走的痛苦处境,而且也形象地说明了,个人反抗是软弱无力的。
就在林道静苦闷彷徨之时,她结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
他引导她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理论,并逐渐投身于火热的斗争。
日渐觉醒的林道静发现自己以前“好象个糊涂虫”,也使她进一步看清了余永泽自私、庸俗的真面貌。
当余永泽赶走卢嘉川,导致卢被捕,最后牺牲时,林道静终于和他分手了。
从林道静和余永泽的决裂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林道静在探求光明人生道路中的又一曲折经历。
这以后,她经受了一系列血的教训和斗争实践的艰苦磨炼,尤其是女革命者林红的热情帮助,以及她那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她进一步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是为人民,为革命而奋斗。
她看清了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的温情狂热,多愁善感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并自觉在平凡而艰苦的工作中锻炼自己。
在北大,当不顾生活的困苦,且忍受着同学们把自己当特务毒打的屈辱而积极地开展工作,勇敢地站在抗日救亡第一线的林道静出现在读者眼前时,人们怎能不为她高兴和骄傲呢?
经过艰难的跋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终于成为英勇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了。
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
知识青年只有将个人命运融.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中,其青春才是最壮丽和辉煌的。
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作品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是和封建家庭决裂,以求得个人解放;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旧我”决裂。
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前途。
林道静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从个人抗争到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官僚兼地主的家庭,受的是传统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教育。
但是她在家里独特的地位——生母是佃农的女儿,她从小就受异母的虐待,使她形成了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特点。
这双重的身份、双重的思想,使他既有走向革命的可能,又必然走得异常的艰难。
其成长道路和性格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反抗阶段。
林道静是从反抗家庭包办婚姻开始走上反抗道路的。
她离家出走,抱着幻想到社会寻求出路,殊不知社会同样的黑暗、腐朽,使她又一次陷入了罗网。
在走投无路,幻想破灭的情况下,她不甘屈服,决心以死抗争.觉醒阶段。
和余永泽的同居到决裂,是其不断摆脱小资产阶级感情,追求革命人生道路的过程。
在卢嘉川的影响下,她学习革命书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逐渐认清了余永泽的本质,终于和其决裂,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成熟阶段。
经过农村斗争的风雨和狱中斗争的严峻考验,使她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为革命的事业而奋斗;出狱后,她终于加入了党组织,并在组织、领导北京大学的学生运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新风战士.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深刻地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苦历程;有力地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把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抉择。
《青春之歌》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革命知识分子形象。
杨沫对她太熟悉,太了解了。
在这个形象里有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更有杨沫的阅历、思考和典型化。
杨沫站在更高的角度细致地写她所热爱的人物,使人物光辉夺目又血肉丰满。
林道静纯洁、善良,有时表现得乖僻、执拗、倔强,有时又感情脆弱而缠绵。
她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都是独有的。
她从一个富有正义感、反叛。
封建婚姻的个人奋斗者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要不是空前的民族危亡、激烈的学生运动,要不是党的教诲,要不是她亲身的实践,她也许会走向另一条道路。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林道静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
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
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
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
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
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由于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的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物命运遭遇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虽然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型化的痕迹,但仍能显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艺术功力。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她的母亲是被她父亲霸占了的贫农女儿,她身上“有白骨头也有黑骨头”,她心地善良,同情民众,憎恨她的家庭,反抗她的家庭,为追求自由离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
但是她虽然逃离了她家庭给她设置的网,却又踏进了余敬唐的罗网。
她从绝望走向自杀的道路。
北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
余永泽以“骑士兼诗人”的风度和温情体贴赢得了林道静的爱情。
他们度过暂短的爱情生活,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发生分歧。
向往自由追求革命的林道静,终于认清了余永泽自私、庸碌、狭隘的本质,毅然和余永泽分手。
林道静跨出了“爱”的小圈子,标志着她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
这时期她的主要思想特征是向往革命,并投身到革命。
她张贴标语,撒发传单,单枪匹马地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
党组织营救了她,把她秘密护送到定县农村。
在这里,党又派果敢、机敏、干练的江华同志领导她工作。
在江华的帮助和教育下,林道静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在狱中,她又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员林红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经受住了党的考验,出狱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道静终于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作者通过曲折的情节,细腻地挖掘林道静的内心世界,描绘了林道静的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林道静的形象真实感人,栩栩如生,可以说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
林道静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那种青年特有的热情力量,那种为实现真理而不顾一切的勇气。
就是这种力量和勇气,锻铸了一个使人景仰的“女战士”形象,而不只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子。
也就是在这一点上,相比之下,——用个苛刻些的词——新月显得“狭隘”了。
我不否认新月有强烈的事业心,但她只是凭着对心爱职业的向往而奋斗,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
她的生活始终被各种琐碎的情感笼罩着,从来没有开阔自己的生命,最终还以热爱生活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病态美离开人世……而道静不在腐化中沉沦,将一腔热血泼洒在革命的战线上……尽管在故事的结尾,她在游行中身负重伤,生死未卜,但无论结果如何,她都是光辉的,美丽的,因为她是为真理奋斗的先驱而不是生活的牺牲。
《青春之歌》塑造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林道静形象,曾经激励一代有抱负的中国青年主动靠拢党组织,接受党的领导和教育,自觉改造世界观,抵制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他们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到工厂农村去,到边疆矿山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形象一度受到极左思潮的责难。
一些人认为林道静只是一个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知识分子,作者以自我欣赏的态度来描写她,并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员形象。
作者受到这种思潮的胁迫,曾于当年对小说进行了匆忙的修改。
生硬地增加了林道静到深泽县“同工农相结合”的故事,使林道静形象落于了政治概念“传声筒”的窠臼。
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人抛出“告别革命”的论调,全盘抹杀《青春之歌》和林道静形象的价值。
《青春之歌》塑造的林道静等共产党员形象的当代价值,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小说通过林道静等共产党员形象,描绘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如何启蒙和教育像林道静这样的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从而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保卫国家、抗日救亡而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的篇章。
小说塑造了一批有理想、有毅力、有知识的共产党员先觉者形象,至今让我们高山仰止,肃然起敬。
其次,青年知识分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克服自身的许多弱点,树立高尚的人格。
如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曾有过沉湎于个人琐屑生活的缠绕,对理想感到渺茫的经历,她“像一只孤独的骆驼,背着沉重的负担,跋涉在无穷无尽的苦难的沙漠中”,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她终于看见绿洲。
林道静学习卢嘉川等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高贵品德,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风范,这值得当代青年共产党员发扬光大。
再次,林道静形象的真实可信在于其有一个逐渐完美的过程。
她从一个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共产党员新人,这在中国文学史的长廊中是过去没有的新形象。
今天我们的文艺家要学习作者这种勇于创新的创作观念,在新世纪新阶段努力创造“这一个”的艺术新形象,塑造更多的社会主义新人。
我们从林道静等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革命经历,可以看到共和国的建立付出了多少人的热血和生命,今天的社会主义好形势和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这对今天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好教材。
这许许多多光辉的共产党员形象,将激励我们继承革命传统,振奋革命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春 歌中林道静 人物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