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docx
- 文档编号:28792430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54.88KB
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docx
《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
提高采收率方法概述
提高采收率的定义为除了一次采油和保持地层能量开采石油方法之外的其他任何能增加油井产量,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的采油方法。
EOR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入的流体改变了油藏岩石和(或)流体性质,提高了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EOR方法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驱、气体混相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
其中化学驱进一步分为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和复合驱(聚合物一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一表面活性剂一碱三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一气体泡沫驱,聚合物一泡沫驱等)。
气体混相驱可分为二氧化碳驱、氮气驱、烃类气体驱(干气驱和富气驱)以及烟道气驱;热力采油方法可分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采油方法可分为微生物驱、微生物调堵及微生物降解原油等方法。
一、气体混相驱
气体混相驱的目的是利用注入气怵能与原油达到混相的特性,使注入流体与原油之间的界面消失,即界面张力降低至零,从而驱替出油藏的残余油。
气体混相驱按混相机理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驱和多次接触混相驱。
按注入气体类型可分为烃类气体混相驱(如LPG段塞驱、富气驱、贫气驱)和非烃类气体混相驱(如CO2驱和N2驱)。
(一)LPG段塞混相驱
液化石油气(简称LPG)段塞混相驱是指首先注入与地下原油能一次接触达到混相的溶剂段塞,如LPG、丙烷等,然后注入天然气、惰性气体或水。
LPG段塞混相驱工艺中水段塞是用来控制流度、提高波及效率的)。
一般来说,LPG段塞尺寸约为10%~15%孔隙体积,而后续的天然气或水的段塞尺寸就非常大。
LPG段塞混相驱非常有效。
注入的LPG段塞与原油达到混相后,残余的油滴及可动油都可能被采出,因此这种方法的采收率较高。
此外,混相压力低、适应性强等都是LPG段塞混相驱的优点。
但是,LPG段塞混相驱的成本高以及波及效率低等因素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二)富气混相驱
富气是富含丙烷、丁烷和戊烷的烃类气体。
富气混相驱是指往油层中注入富含C2—C6中间组分的烃类气体段塞,然后再注入干气段塞,通过富气与原油多次接触达到混相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注入富气与原油接触时,注入气中的C2—C6组分凝析而进入油相,形成一个由C2—C6富气和原油的混相带,如果注入的富气能保证足够的量时,混相带就会向前不断地把油推向生产井。
由于富气成本要比干气高,因此通常是富气段塞后紧接的是干气。
尽管富气驱的成本低于LPG段塞驱,但是要求的混相压力相对较高。
富气驱的优点是基本上能完全驱替油层内所接触的残余油,而且一旦混相带被破坏能后自身修复,重新获得混相。
但是,富气驱仍然成本较高,而且重力超覆、粘性指进现象严重,波及效率较低。
(三)高压干气温相驱
干气是甲烷含量超过85%的天然气。
高压于气混相驱是指在高压下将甲烷为主的于气连续地注入到油层,通过于气与原油多次接触达到温相的驱替过程。
注入的干气与原油多次接触后形成了一个由富含C2—C6的气体与原油的混相带。
这种方法不象富气驱是通过富气中C2—C6中间组分凝析到原油中而达到混相,而是干气从原油中抽提出中间组分加富自己,使注入气体的组成和与之相接触的原油的组成接近,从而达到混相。
如果原油中富含C2—C6组分,而且地层压力很高,干气驱才能是混相驱。
高压干气驱方法的优点在于成本低,干气可循环注入。
但是,高压干气驱的注气压力要求很高,对注入设备和原油的组成要求很严,因此其适用性较差。
此外,重力分界效应较严重,尤其是在非均性油藏中更为突出。
(四)CO2驱
CO2驱是指注入的CO2段塞通过降低原油粘度、膨胀原油体积,以及多次接触混相等机理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法。
在中等压力下注入的CO2开始与原油接触时,并不能立即达到混相,但可以形成一个类似于干气驱的混相前缘,C2—C6抽提原油中大量的C2—C6组分达到混相。
但是在高压下,CO2有时又类似于富气驱,CO2可以溶解于原油中,相当于富气驱的中间组分凝析到原油中那样。
在CO2段塞前缘是CO2—原油混相带,其中富含C2—C6组分。
为了控制C2—C6驱的流度,通常采取CO2—水交替注入方法。
一般注入的CO2段塞尺寸为12%~40%孔隙体积,后面接着注入的是泡沫或水。
因为CO2泡沫或水—气交替注入可以大大地降低流度比,提高注入流体的波及效率。
相对来说,CO2驱在低压下能够达到混相,比高压注干气方法的应用范围更广,但受到CO2资源量的限制,除非存在大型天然的CO2气藏。
此外,CO2驱会带来严重的腐蚀、结垢、沥青沉积等问题。
尽管如此,CO2驱仍是应用最广的气体混相驱方法,在提高采收率方法中占有显著的位置。
(五)N2驱
N2混相驱与高压干气驱类似,是指注入N2与原油通过多次接触达到混相的一种EOR方法。
注入的N2与原油接触,抽提原油中的C2—C6中间组分,而使N2自身不断地富化,接近原油的组成,从而达到动态混相。
在N2驱时,除了混相驱机理外,N2的重力排驱及保持油藏压力效应均有助于提高采收率。
N2驱要求原油中必须含有足够的C2—C6中间组分,而且地层压力较高,因此,N2驱适应于高压轻质油藏。
N2驱成本低,气源来源于空气,其成本是天然气的1/4,是CO2的1/3~1/2。
N2气源还可以从烟道气中获得,从而缓解环境压力,变废为宝。
但是,N2驱混相的条件较为严格,只有在高压、轻质油藏,才能达到混相。
在相同条件下,N2与原油达到混相所需的压力比CO2和富气高得多。
此外,烟道气可以产生严重的井下管柱腐蚀问题。
二、热力采油方法
热力采油是指将热量引入油层、降低原油粘度,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方法。
热水驱也属于热力采油范围,它是蒸汽驱的一个特例,即蒸汽干度为零的蒸汽驱。
1.蒸汽吞吐
蒸汽吞吐是指将蒸汽注入单井后,关井一段时间,注入蒸汽携带的热量传给油层,加热地下原油,然后开井生产的周期性注蒸汽过程。
这种注蒸汽、关井、生产过程可重复多个周期。
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油井增产效果越来越差,直到最后吞吐转为蒸汽驱。
在蒸汽吞吐中,原油的热降粘、热膨胀、蒸汽的闪蒸与抽提都对增加稠油油井产量有贡献。
由于蒸汽吞吐加热油层范围有限,因而蒸汽吞吐的最终采收率低,一般为10%左右。
为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蒸汽吞吐之后进行蒸汽驱采油。
此外,在深井中,由于热损失量大,蒸汽吞吐受到一定的限制。
蒸汽吞吐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一种EOR方法,也是进入工业化应用的EOR方法。
2.蒸汽驱
蒸汽驱是指将蒸汽从注入井注入到油层,蒸汽将稠油变稀并推向生产井的一种热采方法。
蒸汽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有原油的粘度降低、受热膨胀、蒸汽蒸馏、汽驱以及相对渗透率和润湿性改变等。
在地层中注入的蒸汽干度达到零时,蒸汽驱变为热水驱。
蒸汽驱中最大的问题是蒸汽超覆和提前突破。
由于蒸汽与原油的密度差、垂向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平面非均质性导致蒸汽沿油层上部窜进和沿高渗透带提前在生产井中突破,导致低的波及体积,降低了蒸汽驱稠油采收率。
因此,在蒸汽驱中流度控制技术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人们已采用了蒸汽泡沫技术,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此外,蒸汽发生器排放污染、结垢、热效率不高也是蒸汽驱所遇到的问题。
尽管如此,蒸汽驱已成为最有吸引力的EOR方法,也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的EOR方法。
蒸汽驱的采收率可达50%~60%。
蒸汽前缘为蒸汽凝结的热水和热油,热水前缘是原始油带。
3.火烧油层
火烧油层是通过注入空气(或氧气)与地层原油接触,采用人工井底点火或油层自发点火后,油层中部分重质原油作为燃料,产生的热量和燃烧产物用以降低原油粘度、膨胀原油体积、驱动地层原油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火烧油层与蒸汽驱的最大区别在于火烧油层是在油层内产生热量,而不是象蒸汽驱那样在地面产生热量。
火烧油层的机理非常复杂,除了蒸汽驱的机理外,还包括原油就地热裂解和烃类况相驱等。
火烧油层的技术进一步可分为干式正向燃烧法、反向燃烧法和联合热驱(湿式燃烧)3种方法。
(1)干式正向燃烧法
靠近注入井的是空气区,空气区前为燃烧前缘,该区内的温度可达700℃。
燃烧前缘的前面是蒸发区,主要包括蒸发的轻质烃类、蒸汽以及余下的焦碳。
在冷凝区内,是可动的热油和冷凝的轻烃以及热水等。
冷凝区前为富集油带,随着空气的不断注入,集油带将不断地向生产并推进,直到产出地面。
于式正向燃烧法的热效率很高,大大超过蒸汽驱,而且可以从生产井直接获得部分轻质油。
但是,油层燃烧后剩余了大量的热量,降低了热量利用率,火烧油层的燃烧前缘难于控制,采油设备的腐蚀、压缩空气的成本以及产出气中存在有害气体都是火烧油层的限制因素。
(2)反向燃烧
反向燃烧是指空气从注入井注入,而点火在生产井进行,燃烧前缘逆向注气方向移动的火烧油层方法。
反向燃烧可以弥补正向燃烧中靠近生产井的原油难于流动的缺陷,可以开采超稠原油。
它与正向燃烧的一个区别在于燃烧的是相对较轻的烃类,而不是像正向燃烧那样燃烧的是相对较重的烃类。
(3)联合热驱
联合热驱是干式正向燃烧与水驱结合的一种热采方法。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可充分利用油层火烧后残余的热量,使热能利用率达到最高限度。
联合热驱还可以避免高温带进入生产井,损坏生产井管柱,缓解于式正向燃烧中的腐蚀问题。
三、化学驱
化学驱是指通过在注入水中加入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碱等化学剂,改变驱替流体与油藏流体之间的性质,达到提高采收率目的的方法。
化学驱可进一步分为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以及复合驱(如聚合物—胶束、聚合物—碱、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气体等)等方法。
化学驱既可以改变油水界面张力,也可以降低流度比。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化学驱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
但实际应用中由于化学剂成本较高,这种方法的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
(一)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是一种流度控制技术,是指在注入水中加入少量的聚丙烯酸胺或生物聚合物黄胞胶来提高水相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从而改善水驱油流度,提高波及效率的一种EOR方法。
在聚合物驱中,聚合物浓度一般为300~1500mg/L,段塞尺寸为0.1~0.4孔隙体积。
聚合物驱可提高采收率5%~15%。
聚合物段塞的流动可以改善粘性指进和看进现象,提高平面和纵向波及系数。
由于聚合物在高温和高矿化度的油藏条件下的稳定性较差,抗剪切性能弱,因此,聚合物驱的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目前有一种改进聚合物驱的方法,它是在注入聚合物溶液中加入非常少量的弱交联剂,以提高聚合物溶液的稳定性,拓宽聚合物驱的应用范围。
聚合物驱是化学驱中已进入工业应用阶段的EOR方法。
(二)表面活性剂驱
表面活性剂驱是将表面活性剂(通常是石油磺酸盐)加入到注入水中,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的一种EOR方法。
根据加入表面活性剂量以及在地下形成的体系性质,表面活性剂驱可分为活性水驱和胶束驱。
在活性水驱中,加入的表面活性剂量较小,油水界面张力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通过活性水的润湿孔喉,降低界面张力以及乳化原油机理,降低残余油饱和度。
由于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的吸附,使的损失加大,驱油效果也变差。
因此活性水驱的成本相应增大。
胶束驱又称微乳液驱,是指将表面活性剂、醇类助剂以及电解质加入注入水中,在地下形成胶束溶液驱替原油的EOR方法。
由于胶束溶液具有增溶油的特性,它与油层原油接触后,可形成混带,油水界面消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
通常胶束驱与聚合物驱联合使用,即在胶束段塞后紧接着一个聚合物段塞,以保护胶束段塞不被后续注入水所破坏。
胶束一聚合物段塞驱具有很高的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但注入化学剂成本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三)碱水驱
碱水驱是把碱类物质,如氢氧化钠、硅酸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铰加入水中注入地层,通过碱与原油中的酸性组分就地生成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乳化原油、溶解油水界面上的刚性界面膜、改变岩石润湿性等机理,降低残余油,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在碱水驱中,正确地选择油藏原油的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碱水驱机理要求原油必须具有一定的酸值,一般认为原油酸值大于0.5mg(NaOH)/g(原油)时,碱水驱效果较好。
而原油酸值处于0.2~0.5mg(NaOH)/g(原油)之间的原油需进一步的评价。
碱水驱中的碱耗和流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碱水驱通常与聚合物驱联合使用,可以改善流度比。
降低碱耗的方法是先注入一个牺牲段塞,然后再注入碱水。
碱水驱既可以用于轻质油藏也可以用于重质油藏,只要原油具有一定的酸值就可以实施碱水驱。
由于碱的吸附损失与粘土含量有关,所以碱水驱适合于低粘土含量的油藏。
碱水驱是化学驱中成本最低的一种,与聚合物驱复合可以降低残余油和增大波及效率。
(四)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
在碱驱时由于原油的酸性组分含量不是很高,就地生成的表面活性剂量有限不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小于10-3mN/m),而且单独使用碱水驱时,碱耗损失常大。
在表面活性剂驱中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很难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而加入一的碱后,可以大大地降低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这种碱—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协同效应结合聚合物流度控制的能力,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
由于三元复合体系能够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以下,能够获得很的驱油效率,其中聚合物可以增加体系的粘度,提高波及系数,因此三元复合驱采收率是化学驱中最高的。
室内物理模拟结果认为,三元复合驱可提高水驱采收的20%。
但是三元复合驱的化学剂成本很高。
在目前的油价和化学剂价格下,难进入工业应用阶段。
四、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增加油井产量,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一种石油开采技术。
微生物采油中应用的微生物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养的,要注入的微生物在油藏条件(高温、高压。
高矿化度)下具有迅速的生长、繁殖、谢功能。
在油藏中,依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酸、气体、表面活性剂、生物聚物等),能够改变油藏岩石孔隙结构及表面性质、油藏原油性能,从而达到提高及效率,降低残余油的目的。
根据微生物采油的应用工艺,微生物采油可以分为微生物驱、微生物调剖、生物吞吐等方法。
微生物驱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聚物,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代谢产物中的酸、气体有助于高地层压力,增大油层渗透率。
微生物调剖是利用微生物本身及代谢产物的生物合物封堵高渗透带,使注入水分流到低渗透区,扩大注入水的波及系数。
微生物吐是将微生物及其营养液注入到地层,在关井时间内,微生物在生产井近井地带殖、代谢,产生包括气体、酸、有机溶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代谢产物,在开井产时,由于井周围地带的原油粘度降低,岩石渗透率增加,有机沉积物消除等使井产量增加。
微生物采油克服了气体混相驱和蒸汽驱中存在的重力分异以及化学驱成本高缺陷,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EOR方法,尤其是微生物可以裂解重质原油组分的性,使微生物的应用可以拓展到石油炼制中。
如果能够研制出一种可在高温、高化度下迅速繁殖,且具有降解原油重质组分能力的“超级”微生物,那将是微生采油新纪元的开始。
尽管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都能够提高油藏采收率,但各方法的机理不同,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表10-1-1为各种EOR方法的对比结果。
EOR方法
主要机理
主要缺陷
气体混相驱
降粘原油粘度
膨胀原油
混相驱替作用
重力分异导致的超覆现象
注入气源受限制
沥青沉淀降低渗透率
注蒸汽
降低原油粘度
原油轻质组分汽化
气驱作用
井热损失大
蒸汽超覆现象严重
蒸汽锅炉排放污染物
火烧油层
降低原油粘度
原油轻质组分汽化
重质原油热裂解产生的CO2
混相驱作用
蒸汽反燃烧方法产生的气体
超覆
燃烧难于控制
产出气污染环境
井下管柱腐蚀严重
聚合物驱
降低流度比,改善被及系数
聚合物在高温、高矿化度下增粘能力差,稳
定性差,注入能力受渗透率限制
胶束—聚合物驱
改善流度比
降低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失大
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差
聚合物高温高盐的稳定性差成本高
碱—聚合物驱
改善流度比
降低界面张力
润湿性反转
对原油组成要求严格
碱耗较大
微生物采油
生物微生物堵塞大孔隙
改善波及系数
生物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
代谢酸性物质增加渗透率,代
谢气体驱的作用
降解原油作用
微生物耐盐、耐高温性差
降解重质原油的微生物难于研制
微生物潜在污染水源
采收率的概念
一、采收率的定义
油藏的采收率定义为油藏累计采出的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比值的百分数。
从理论上来说,采收率取决于驱油效率(ED)和波及效率(EV)。
采收率的定义式为:
η=ED·EV (1-1)
式中ED———驱油效率,又称微观驱替效率,它是指注入流体波及区域内,采出的油量与波及区内石油储量的比值;
EV———波及效率,又称油效率或宏观驱替效率,它是指注入流体及波区域的体积与油藏总体积的比值。
对于一个典型的水驱油藏来说,如果油藏的原始含油饱和度(Soi)为0.60,水驱后注入水波及区内的残余油饱和度(Sor)为0.30,那么注入水驱油效率为:
如果油藏相对比较均质,注水的波及系数(EV)可以达到0.7,那么水驱采收率为:
η=ED·EV=0.7×0.5=0.35=35% (1-3)
水驱后油藏采收率为35%,也就是说,注水采出了油藏原油的1/3左右,还有大量的(约为2/3)原油仍然留在地层中,用注水的方法不能把它们采出地面。
尽管上述计算是对一个理想油藏的采收率计算结果,但它具有一个普遍意义,就是不管是哪一个油藏进行二次采油后,仍然有大量的石油留在地下。
根据采收率的计算公式(1-1)可知,影响采收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
因此,所有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都是致力于提高驱油效率或(和)波及效率。
事实上,水驱后油藏波及区内存在一定量的残余油,如果采用的方法能够显著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可以降低残余油饱和度,那么就能显著地提高采收率而没波及区内存在大量的剩余油。
另一方面,注入水并不能完全波及整个油藏,也就是说,油藏内有一部分体积的原油未被注入水接触,当然那一部分原油只能留在地下岩石的孔隙之中。
如果采用流度控制的方法,能够改善注入水的波及系数,就可以显著地提高采收率。
一种最为理想的EOR方法就是把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同时提高。
即先注入一种流体段塞使波及区内残余油饱和度(Sor)降为零,然后再注入一种流体段塞扩大第一个段塞的波及体积,使之与整个油藏原油相接触,将波及系数提高到100%。
这样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使油藏的采收率达到100%。
当然,这种“超级”流体是不存在的,即使它存在,使用也不会很经济。
但是,人们总是可以采用比较经济的方法使Sor降到更低,波及效率提高得更多。
目前,人们采用了物理、化学、生物、热等方法,改善注入流体与原油之间性质,降低油藏的剩余油和残余油饱和度。
即通过注入流体与原油之间的混相、界面张力的降低、原油体积的膨胀、原油粘度的降低,以及原油分子结构改变等方法都可以降低注入流体波及区内的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驱油效率。
利用流度控制技术,可以增加波及效率。
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有流度比、井网、油藏非均质性、油水界面张力、油藏岩石孔隙结构等。
当然,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采收率,如油藏地质参数(油藏大小、断块复杂性、沉积相等)、技术水平(廉价化学剂的研制与生产,适应性更广、繁殖力更强的超级微生物的培养),以及石油价格等一系列因素。
这里将主要介绍影响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的因素,以及对它们的分析。
二、波及效率
波及效率(EV)是指注入流体波及的体积与油藏体积的比值,它是面积波及系数(EVA)与垂向波及系数(EVV)的乘积。
即:
EV=EVA·EVV (1-4)
假设层内均质,纵向上存在4个不同渗透率的油层,且渗透率K1>K3>K4>K2。
可以看出,油井见水后平面上和纵向上仍存在一部分油藏体积未被注入水波及。
随着注水时间的增加(从t1-t3),注入水的波及面积越来越大,当注入水在生产井突破后直到油井完全水淹(如t3),仍有部分面积尚未被注入水波及。
对于实际油层,由于粘性力作用,油藏非均质性等因素产生粘性指进和音进现象,使注入水平面波及效率更低。
(一)面积波及系数
面积波及效率(EVA)定义为注入流体波及的面积与油藏面积的比值。
t2时刻面积波及效率为双阴影部分面积与总正方形面积的比值。
流度比对面积波及效率的影响很大,而且面积波及效率随流度比增加而降低。
因此,当驱替相与被驱替相流度比小于1时,定义为有利流度比;反之,当驱替相与被驱替相流度比大于1时,定义为不利流度比。
一般来说,地下原油的粘度大于地下水粘度,即μo>μw。
而且油相渗透率(Ko)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加而减少,相反,水相渗透率(Kw)随含水饱和度增加而增大。
因此,在油藏注水后Kw上升,Ko下降。
这样由流度比定义可知,水驱油流度比大于1,而且随着注水时间增加,水驱油流度比越来越大。
相同的注入孔隙体积数,不利的流度比(M>1)下的面积波及系数小;而有利流度比(M<1)下的面积波及系数大,随流度比的增加,面积波及系数降低。
显示了面积波及系数随流度比的变化规律。
显示了不同含水时面积波及系数与流度比的关系。
对于平面均质的五点井网来说,如果水驱油流度比为10,当油井含水上升到90%时,面积波及系数为0.8,即有20%面积没被注入水所波及。
从公式(1-7)可知,在注水时可以通过增加注入水的粘度(μw),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Kw)来降低水驱油流度比,提高注入水的面积波及系数。
例如在注入水中加入聚合物,不仅可以增加注入水的粘度,而且还可以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大大地改善水驱油流度比,提高波及效率。
在注气采油中,可以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产生泡沫,来增加气相的粘度,降低气相流动能力和渗透率。
在注蒸汽中,同样可以采用蒸汽泡沫技术改善注入蒸汽的面积波及效率。
因此,对于水驱、注气或注蒸汽来说,流度控制方法有:
(1)聚合物驱;
(2)深度调剖技术;
(3)水气交替注入;
(4)泡沫法,如蒸汽泡沫、CO2泡沫。
2.井网影响
注采井的井网布署方式有很多,井网均为规则井网,其中常用的有四点、五点、七点和九点井网。
果油藏较小,油藏形状不规则,而且断层较多,井网就不会是规则的。
不同的井网模式导致不同的波及效率。
(二)垂向波及系数
垂向波及系数定义为注入流体在油层纵向上波及的有效厚度与油层总的有效厚度的比值。
1.重力分高效应
(1)减少驱管相与被驱替相密度差,提高Rv/g值。
例如水、气交替注入技术和蒸汽泡沫、二氧化碳泡沫等;
(2)提高驱管相流体的粘度,降低驱替相渗透率。
例如加入聚合物可以增加水相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由于聚合物吸附(滞留)作用),或者聚合物凝胶调整渗透率级差。
2.流度比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奏向波及系数,也可以通过改善流度比的方法来达到,如果水驱油流度比能够保证M≤1,那么,垂向波及系数可以大幅度提高。
3.垂向非均质性
储集层一般都是沉积岩,油藏是有许多小油层组成,这些油层在纵向上并不是完全均质的,各小层的渗透率有较大的差别,即层间存在非均质性。
在实际应用中。
把岩心分析所得的渗透率值,按递减顺序从大到小排列,把超过某渗透率值的岩样数目进行累加统计,绘在渗透率对数———正态概率分布坐标纸上,通过这些点可以画一条直线段,那么可以用Dykstra&Parsons定义的渗透率变异系数确定油层的纵向非均质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气 分布 有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