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习题22份 中图版9.docx
- 文档编号:2878839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43.32KB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习题22份 中图版9.docx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习题22份 中图版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习题22份 中图版9.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习题22份中图版9
章末综合检测卷(四)
(测试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回答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效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
解析:
第1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许多地区的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但对洋流影响不大;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的明显;全球变暖,对非洲等地的热带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中国自然带因温度的上升也会相应北移。
第2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公众参与的含义。
全球温度升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答案:
1.B 2.A
读世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没有显示的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耕地沙化
C.自然资源衰竭D.土壤污染
4.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图中显示的问题引起的是( )
A.沙尘暴B.水土流失
C.全球气候变暖D.臭氧层破坏
解析:
森林减少、土壤退化、湿地减少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部分树种和鱼类濒临灭绝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退化会导致耕地沙化;而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将污染物质排入土壤造成的,图中没有显示。
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而沙化的土地为沙尘暴提供沙源;植被(尤其是热带雨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主要原因;人类排放的大量氟氯烃等物质上升到平流层后会破坏臭氧层,图中并没有显示。
答案:
3.D 4.D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
C.丙D.丁
6.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
解析:
第5题,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本区气候干旱(季节性河流),夏季蒸发旺盛,最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
第6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
甲地位于上游,乙地的引水灌溉对其没有影响;乙地可能出现盐碱化现象;丙、丁地位于下游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减少并退化,产生荒漠化,故C正确。
答案:
5.D 6.C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
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8.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
第7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各发展阶段并不只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由图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第8题,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主要是生物能源,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工业社会生态问题最为突出。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解决。
答案:
7.D 8.B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纪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
马永顺退休后,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他带领全家在16年里共计种树46500棵,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
据此回答9~10题。
9.与马永顺早期的“砍树人”思想相似的是( )
A.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B.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0.下列选项符合马永顺最终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是( )
A.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B.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
C.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
D.发展经济必然产生环境问题
解析:
第9题,D选项与“砍树人”思想都体现了“人定胜天”的观点。
第10题,A选项符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答案:
9.D 10.A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分析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
公顷/人)中的数据,完成11~13题。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比利时
5.0
1.2
-3.8
美国
10.3
6.7
-3.6
英国
5.2
1.7
-3.5
日本
4.3
0.9
-3.4
冰岛
7.4
21.7
14.3
新西兰
7.6
20.4
12.8
秘鲁
1.6
7.7
6.1
澳大利亚
9.0
14.0
5.0
巴西
3.1
6.7
3.6
11.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
公顷/人)( )
A.0.4B.-0.4
C.2.0D.-2.0
12.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于不断改善之中
13.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解析:
第11题,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4。
第12题,由材料知,人均生态赤字在不断增加,则人地矛盾将越来越严重,必然造成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第13题,使用别国的资源,使别国不能使用,属于违背公平性原则;盗用下一代的资源属于违背持续性原则。
答案:
11.B 12.A 13.C
读“某区域工业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图”,回答14~15题。
14.该地的主导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电力工业B.采掘工业
C.冶金工业D.建材工业
15.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主要目的是( )
A.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B.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社会效益
C.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
D.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解析:
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主导产业是炼铁和炼镍工业。
第15题,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答案:
14.C 15.D
二、综合题(共2大题,共40分)
16.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问题。
下图是“几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对东南亚哪个国家的气候影响最大?
(2分)
(2)穿越北冰洋是东亚—北美—欧洲之间海运的捷径,但目前仍未通航。
然而,科学家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条具有商业价值的海运航线就会开通,为什么?
(4分)
(3)目前图上A区因为气候变化及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8分)
(4)北美东部及欧洲是全球酸雨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解析:
(1)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的速度会减小,所以首先会影响位于西太平洋赤道区域的国家。
东南亚国家中位于赤道区域的是印度尼西亚。
(2)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北冰洋海冰融化,有可能在夏季开辟出一条西北航道,缩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航线距离。
(3)A区位于沙漠边缘。
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气候变干,就可能引起沙漠化,或人类过度放牧、耕作及采伐薪柴等,也会造成沙漠化。
(4)大量的酸性气体与湿润的水汽结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酸雨。
答案:
(1)印度尼西亚。
(2)全球变暖将导致北冰洋海冰融化,有可能开辟出新的航线。
(3)土地沙漠化。
(4)工业、交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带来丰富的水汽。
酸性气体和水汽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酸雨。
17.根据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2010年3月29日至30日)的战略部署,中央将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的结对关系由原来的和田地区调整为阿克苏地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图Ⅰ为浙江省简图,图Ⅱ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
图Ⅰ
图Ⅱ
材料二 阿克苏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其中乌什口岸自古以来就是南疆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是阿克苏通向中亚的捷径与咽喉。
地区总面积13.13万平方千米,比浙江省的陆域面积还要大。
总人口247.3万,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36个民族聚居的地区。
该地区也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也出现了断水问题,2006年开通的自来水已经丧失了功能。
(1)比较两省区的城市分布,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6分)
(2)简述阿克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6分)
(3)指出阿克苏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会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减轻这些问题的措施。
(8分)
解析:
浙江山地多,平原少,城市多分布于河谷和沿海平原地带。
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山麓地带有水源,既能解决生活水源,又可发展灌溉农业。
新疆阿克苏地区所在的塔里木盆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发展能源开采和加工工业。
与中亚联系便捷,可利用边贸带动经济发展。
利用绿洲农业,发展特色瓜果生产等。
答案:
(1)浙江:
沿海、沿河分布,密度大 地形、河流。
新疆:
山麓绿洲地带(盆地边缘),密度小 地形、水源。
(2)利用光热资源等发展瓜果等特色农业;发展边境贸易;利用山地、沙漠、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利用土地、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来发展石化工业等。
(3)盐碱化、荒漠化。
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合理耕牧;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强监控力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二习题22份 中图版9 高中地理 必修 习题 22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