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四.docx
- 文档编号:28788091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2.19KB
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四.docx
《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四.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四
2019年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强化习题四
一、单选题
1、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来评价。
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
B.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C.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D.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2、某校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教师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一次阅读相关文献的课外活动。
对教师这一做法分析不恰当的是()。
A.教师充分地利用了本土文化特色,丰富了教学资源
B.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度
C.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D.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3、阅读以下教学导入,按照要求答题。
“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
(生答“食指”)
顾城有一首诗叫作《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
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
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莫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对上述导入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生动、有趣,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B.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
C.从导入部分了解到了顾城的生平及地位
D.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和学习氛围
4、教师在讲授《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其中一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为状语后置句。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句型,让学生在课下找出同样句型的句子。
以下学生的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柯刺秦王)》
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C.今温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臾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D.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5、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引用《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襄王》进行对比。
以下是对这几篇作品共同点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论述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
B.充满辩证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孟子的力辩与巧辩
C.孟子“民本、仁政、王道”的思想的体现
D.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体现了孟子的辩证思维与雄辩的口才
6、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入的是()。
A.朱自清《背影》B.曾朴《孽海花》
C.戴望舒《雨巷》D.曾平凹《秦腔》
7、教师在讲解《故都的秋》时,讲到了“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时,举例说明与其修辞格相似的句子。
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A.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事却叫他起床。
B.罗马经历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C.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D.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去狼吞虎咽。
8、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一课,教师指出:
“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性散文,这堂课我们重点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以下选项中同为抒情性散文的是()。
A.《兰亭集序》B.《五柳先生传》
C.《桃花源记》D.《饮酒》
9、教师在外国名著鉴赏课上,讲到了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并且举例说明。
下列不恰当的是()。
A.席勒《阴谋与爱情》B.雨果《巴黎圣母院》
C.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D.莫泊桑《羊脂球》
10、教师在教授王昌龄的《出塞》时,讲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要求学生们搜索与其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诗句。
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二、案例分析题
1、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通过自学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姑娘,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投奔外祖母。
同学们想一想,她实际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
生:
寄人篱下。
师:
非常好,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就是寄人篱下。
因为寄人篱下,所以她一进贾府就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卫心理,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心到,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师:
找得非常准确,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确实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
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
我们现在就来品一品林黛玉与贾府的人曾说的话。
请同学们在书中句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
生:
第一处: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第二处:
黛玉便向待上坐了……岂得去沾惹之理?
师:
请坐!
这位同学找了到了两处,一是林黛玉回答大舅母邢夫人说的话,二是回答二舅母王夫人说的话,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处,林黛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答邢夫人话的?
生:
邢夫人苦留林黛玉吃过晚饭再回去。
师:
我们把第一段再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师:
说实在话,这的确是拉家常,说的话很普通、很平常,不知道同学有没有注意,在这看似平常的话中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琢磨,哪位同学来品一品?
生:
林黛玉自尊心很强,说话很小心,她怕被人耻笑。
师:
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品出了一些味道。
我们知道,邢夫人要请黛玉吃饭,但黛玉又不能吃,所以黛玉说这番话的目的就是要推辞。
如果我是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
“舅母赐饭,我就不敢领了,因为还要去拜见二舅母,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好吗?
有哪位同学站在大舅母的立场上谈一谈?
生:
很不高兴,心想我有什么比不上二舅母的吗?
师:
会生气,因为你觉得林黛玉有一点看不起人,是吧?
我留你吃晚饭是好意,你不吃也就罢了,不吃的原因竟是要看望二舅母。
你心里就会想了,难道二舅母比我重要吗,是不是会有这样不好的效果啊?
但是,林黛玉说了一番话后邢夫人有没有生气?
生:
没有。
邢夫人笑了,很高兴,并且说“这倒是了”。
师:
为什么会这样?
关键是哪句话打动了邢夫人,让邢夫人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呢?
生: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还有“望舅母容谅”。
师:
对,小小年纪说话有情有理,“舅母爱惜赐饭”,显得很领舅母的情谊,“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对长辈的礼数使得她不得不辞谢。
这番话说得很有礼貌,既表达了她对邢夫人的感激之惰,又让邢夫人觉得这顿饭黛玉委实不能吃。
师:
那么,林黛玉跟王夫人又是怎样说的呢?
王夫人给黛玉介绍宝玉,王夫人是怎样说宝玉的?
生: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
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
师:
是的,王夫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叮嘱林黛玉不要理睬宝玉,不要沾惹宝玉。
同学们,你们看,如果我是林黛玉能不能这样说:
“舅母,我可不能不睬他,我可要和宝哥哥玩的啊”?
生:
(笑)不行。
师:
以林黛玉的身份,她不能这样说,她肯定得顺着王夫人的话,说我不去沾惹他。
那老师再来扮一下林黛玉,看这样说行不行:
“舅母所说的可是这位街玉所生的哥哥,在家时就常听父母亲说起,说这位哥哥非常顽劣,极不喜欢读书,舅母放心,我不会去沾惹他的。
”你们觉得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
生:
不行,林黛玉刚刚到贾府,以她的性格不可能这样说话。
而王夫人又是宝玉的母亲,俗话说母子连心,王夫人要是听到别人这样说自己儿子,会生气的。
师:
那王夫人不是自己说过的吗,宝玉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她自己先说的,怎么林黛玉说了她就不高兴呢?
生:
王夫人自己说可以,别人说就不行,这是人之常情。
师:
对的,人之常情。
更何况王夫人只是说说而已,心里也许并不这么想,那么我们来看看林黛玉是怎样回答的,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
“舅母说的,可是街玉所生的这位哥哥?
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
师:
王夫人什么反应?
生:
很高兴。
师:
为什么?
生:
林黛玉非但没有贬,反而说出了宝玉的优点,他和姊妹的关系很好,所以大家才喜欢同他玩的,所以王夫人很高兴。
师:
那么,林黛玉又是怎样回答她不会去沾惹宝玉的呢?
生:
“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
师:
很好,这就是说林黛玉把自己不沾惹宝玉归结为家规礼教,由于男女住处分开,自然不可能去沾染他,林黛玉不提自己不想去沾惹宝玉,只是说客观上不可能沾惹宝玉,二舅母听了心里自然就不会有其他想法,那么同学们来评一评,通过林黛玉和邢夫人、王夫人的对话,你觉得林黛玉这个人说话怎么样?
生:
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生:
非常周到,想了很多问题。
生:
她的话让别人听了很舒服,很得体。
师:
说得非常好,这说明林黛玉说话非常得体,语言恰到好处。
我们总结出林黛玉的个性是谨慎多虑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生:
可以。
问题: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对其进行客观评析。
2、阅读以下材料及学生作文,回答问题。
“谭木匠”是全国知名的木梳品牌,它的创始人谭传华创业时把产品易虫蛀、易折断等缺点刻写在木梳上,却让消费者看到了梳子天然绿色的优点,“谭木匠”品牌成功走向市场。
谭传华秉持“我善治木”的企业理念,多年来他不做股票不炒地皮,坚持做“好公司”而不是大公司。
目前“谭木匠”专卖店已有2000多家,遍布世界各大城市。
要求: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生作文】
坚守本真
①一把木梳,一方小店,在我看来便是折射着一种安静的坚持。
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泰然守着最自然的产品,宠辱不惊,在商业渠道错综复杂的当代,能安心做着自己喜欢的也是最擅长的最朴素的本行,不入红尘,这是何其不易。
而这份坚守本真的精神,不单有助一个品牌声名远播,于文化于社会,何尝不是至关重要。
②谭木匠用不毁弃优点、不避讳缺点的态度,守住了一柄最本真的木梳。
对于那些想尽办法要抛弃传统、抛弃真诚的汲汲者,这是何等犀利的讽刺。
。
扰记得在巴黎曾有一家米其林星级餐馆,成为知织游人的不二选择。
衣冠楚楚的侍者决不把客人引进拥挤喧闹的厅堂,而会微笑着说明他们最精致的食物最勤劳的主妇今天只能招待这么多客人,实在抱歉。
这一家人将质优而有限的舰艇餐厅模式打造成了凝聚自身传统的招牌。
他们从不忘记对于食品质量的追求,甚至提早歇业时间,提醒客人们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并延续自己的家庭聚餐。
看似不那么方便亲和的特征,也可以体现另一面的本真价值。
③正视缺点,守住本真的底线,可以为自己擅长的事业打下扎实基础。
“我善治木”,“善”是喜爱,“善”更是善于、擅长。
把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做好,事业才会越做越大,品牌才会越来越响亮。
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自言最善于写脚下这方热土。
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以及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饮食男女,酿成了作家笔下最醇厚的高粱酒。
离开了这乡村的狂放野性,离开了这厚重深沉的民族文化,莫言也就失去了能获得诺奖的资本。
④不隐瞒缺点,做擅长的事,更不染指炙手可热的行业,不碰触翻滚的热钱,这份对本业的专一使谭木匠得以做大做强,同样的坚守亦使文人学者可以达到本职的高峰。
钱钟书一家人都不好风光名利,杨绛女士在《我们仁》中回忆:
大鸣大放时给的金钱特权他们并不追求,后来募名而来的记者专家钱钟书亦多闭门不见,不求做学术明星,不寻高大全的声名热利,成就了钱钟书一代大师地位。
反之,不专本业会带来无数遗憾。
冯友兰先生曾批评“1935年之后,胡适已经死了”,便是出于惋惜适之先生晚年交游频繁,既想广交学界朋友,又想参与政治运动,还欲照顾自身学术,终于本业无力顾及,失之泛泛了。
⑤坚守本真,这在浮华横流的社会实属不易。
但那对于本质特点的持守,对于本职领域的专注,确是每一个人前进路上不应遗忘的信条。
问题:
1.请找出第④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⑤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2.用讲授法帮助其他学生认识这篇作文的优点。
3、阅读以下学生作文,回答问题。
竹园
①披着天蓝的风衣,爬上城外老家的小山,穿过茂密的树林,跨过潺潺的澳流,鞋踩在快没脚跺的落叶上,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再走过最后一个转角,我顿时眼前一亮,就是这里了!
②一片面积并不很大的空地,一条通往别处的石板路早已被满地的枯叶隐去。
一套粗糙的石桌椅,一口长满青苔的古井,周围被一片小竹林围绕。
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的竹,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斜照在那厚厚的落叶上,就像一片华丽的碎银散落在地上。
活泼的鸟儿在林中飞来飞去,哼唱着悦耳动听的小曲儿,给幽静的竹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③坐在石凳上,抬头看向被翠绿的竹叶覆盖的天空。
每当看到那挺拔的绿衣君子我都会感觉到一种心灵上的平静,那是在城市水泥森林中没有的感觉。
和着风吹竹叶的沙沙声,远处的鸟鸣,眼前的绿仿佛融化了一般,那似乎融进了我的心里,深不可测。
④静静地,我似乎听见几座散布在林中黄里透绿的“小宝塔”,正一个劲儿地往外钻,自豪地扬着小脑袋,枝枝新竹迎着阳光,在春风的抚摸下,不断地向上、向上。
他们没有绚丽夺目的色彩,也没有婀挪多姿的体态,可是他们亭亭玉立,朴实无华,真不愧应了那句话-君当知竹。
⑤是呀,竹的坚毅或许连松柏也为之称快吧。
在那寒冷的冬日,万花凋零,树木叶落枝枯,那竹与青松翠柏为伍,依旧是那样清秀挺拔,依旧是那样不屈不饶,依旧斗志昂扬迎接严霜白雪的考验,它们积蓄着力量,等待来年更蓬勃地生长。
⑥比起松柏,竹奉献的,或许是它们的全部,编箩筐、织凉席、扎扫帚、建房屋……它们从根到梢,从枝到叶全都奉献给了人类。
可它们依然像松柏一样四季常青,像梅一样傲霜斗雪,那种坚毅和顽强的生命力或许就是给人们最好的解释。
⑦一阵春风轻盈地舞过,看着那在风中摇曳的绿色身影,我似乎透过那坚硬的外衣,看到了它们骨子里的气息,宁折不屈……
问题:
1.请从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2.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阅读以下学生作文,回答问题。
△和O的联想
①在生活中,△和O几乎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都对它们的存在麻木不仁了,但真认真思考它们的意义,不仅包罗万像,而且也十分有趣。
②首先,它们是从数学上定义出来的。
三条线段围成的几何图形称作△,而另一条线段绕定点旋转而扫过的轨迹称作O。
自然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特点。
③由于O的中心到四周任何距离都相等,所以旋转起来高度并不会起变化,人们因此制成了车轮。
而由O引申却可以想到四周上每一个点地位平等,由此人们制造了圆桌,它在联合国有的会议上可以大大发挥作用,避免因座位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纠纷。
④在理论证实下,△最稳定。
你可以用木棒组成任意多边形,使它们的街接处可以活动,唯一能不随受力而改变形状的只有三角形。
因此,人们把篱笆编成三角形的孔状。
如果由三角形引申的话,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样的家庭最不容易分散。
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得渔翁之利。
⑤O,它的特点之一是当周长相等时,O的面积比等周长围成的其他图形的面积都要大。
这就是为什么碗、捅、盆、盘都要制成圆形。
O引申为包容,像在数学上用O来圈住集合中的元素,表示集合间的关系,给人很形象的感觉。
⑥△,它是任何一个复杂的多边形的构成部分,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三角形,这体现了微积分的思想。
而这个性质使复杂陌生的问题变得简单,从而得到解决办法,这就是“化归”的核心思想。
⑦O,在物理学上也有不可思议的道理,像星球发展论。
由于核心对外界物质的相同引力,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星球多呈类球形,而球形正是O的立方形。
⑧△,坚硬的物质受到打击而粉碎,表面看形成杂乱无章的几何体,经统计,形成三棱推的几率最高,这怎能不另人惊奇。
⑨在心理学角度,喜欢圆形的人往往比较随和,随遇而安,特点不明显。
而喜欢三角形的人思维独到,性格有个性。
⑩△和O在哲学观点上也有不同的体现,O体现出全面周密的思考方式,而△体现出多角度辫正看问题的方法。
⑧可不要小瞧这△和O,它们在高科技的前沿战线、思想领域、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佑量的作用。
也许
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单有这样一个学科,研究△和O的关系呢!
问题:
1.请从第①⑧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2.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5、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问题。
磨
①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
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
②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关于漆器的纪录片,片中年近八旬的匠人,带着老花镜,将一根生有到刺的细草伸入漆器雕花的每一条细缝之中,细细打磨,磨完一翻对着灯光细细打量后,再不慌不忙地继续磨。
磨好的地方用灯光一照,便漾出一层琉角色的光辉。
整件漆器磨好后如玉雕成一般,温润,晶莹。
“磨”使漆器脱胎换骨,精美绝纶。
③“好的漆器是漆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
”匠人蔼然地说道。
这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匠人以草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
昔有贾岛之“推敲”,“千锤百炼”得一敲字。
今有周汝昌三代白首,60余年汇校《红楼梦》。
在通往“精致”的路上,“磨”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器具也好,诗词也罢,少了磨,就知同少了点睛之笔的龙,难以腾飞。
④当今社会却恰恰缺失这种“磨”的意识。
前日,惊闻某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科书,在一册书中竟出现五处错误。
记者究其原因,有关人士的解释竟是“出版社需要尽量压缩从编稿到出版的时间,以求盈利。
”这令我心中满是凉意-连教材这种最需要“磨”的东西都可以忽略“磨”,何况其他呢?
我又忽然忆起那纪录片拍摄的乃是日本漆器,而作为漆器发源地的中国,在国际上却未获得太多认可,这其中是否也因为少了“磨”的缘故?
不止漆器,我们的很多国货都因做工粗糙而在竞争中输给“做工精致”的日本,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就在一个“磨”上面呢?
⑤在如今这个所谓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成为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
然而我们忘记了,我们能在灯下欣赏那精致美妙的漆器,正是“磨”带来的悦目享受;我们能在月光下赏析绝妙诗篇,是诗人的“磨”带来的醉心怡情。
其实,我们需要那“磨”出来的精致,涤荡弥漫在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引领人们诗意地栖居。
问题:
1.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2.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浮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教科书必修2第二单元。
同单元课文还有李白《蜀道难》、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本课文位于杜甫诗和李商隐诗之间。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拙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借鉴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
”(《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
阅读诗序,朗读并背诵全诗,说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
你怎么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2、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 中学教师 资格证 高中语文 强化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