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78763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563.74KB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下列三国与西晋兴亡更替示意图表达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B.
C.
D.
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
A.刘裕
B.王猛
C.司马炎
D.苻坚
3.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
B.
C.
D.
5.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
6.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7.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三家归晋
9.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A处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
A.前秦B.北魏C.东晋D.南朝
10.据《宋书》记载: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④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它们的引入()
A.消除了民族矛盾B.丰富了汉族生活
C.导致民族关系紧张D.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14.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15.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
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据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17.“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A.严禁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实行汉化政策
18.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19.下列历史人物在生活朝代上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
A.
B.
C.
D.
20.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
2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D.民族交融
22.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感受下列古代艺术作品,具有“书圣”风格的作品是()
A.
B.
C.
D.
23.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顾恺之B.胡昭C.王羲之D.锺繇
24.“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西晋都城被匈奴攻陷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景象,史称永嘉南渡。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西晋迁都到南方B.南方经济发达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南下
25.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④制定出《大明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西晋灭掉魏国和吴国,于280年统一全国,故D符合题意;ABC图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苻坚任用汉族人王猛进行改革,逐渐强大,不久统一了黄河流域。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投鞭断流”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认为很快灭掉东晋,大臣劝苻坚说:
“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苻坚傲慢地笑道: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风声鹤唳”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草木皆兵”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在城楼上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
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出现的成语,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即穿汉服,D符合题意;ABC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排除。
故选D。
【点睛】
题干“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东晋与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是东晋打败前秦,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D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事件;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事件,所以ABC三项都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选D。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
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
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据此可知题目给出的示意图中A政权是北魏,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南朝、北朝的相关政权。
10.C
解析:
C
【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放,其原因包括:
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排除②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兰亭书法、阎立本画作、赵州石拱桥都是中国传统造型风格,因此ABD不符合题意。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两大著名的石窟包括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因此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此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对汉族的影响,体现了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椅子、方凳等的引入丰富了汉族生活,故B符合题意;AC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圆形方孔半两钱,出现于秦朝;鱼纹彩陶盆,出现于半坡原始居民时期,距今6000年前;《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五铢钱,汉武帝时期铸造;从而得出②①④③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①③④正确;②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结果大败秦军主力,②排除。
故选B。
1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清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和主要原因。
1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主要的措施有: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
其中讲汉话规定汉语为“正音”,鲜卑语为“北语”,他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从材料中的“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我们可以判断出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讲汉话”内容,即是实行汉化政策,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8.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三个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裂中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故B符合原因;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汉武帝是西汉帝王,班超是东汉政治家,因此祖冲之生存的朝代与其它三者明显不同,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2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2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B;西晋实现了国家统一,并非政权并立,排除C。
故选D。
2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书法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属于行书,A正确;B属于楷书,C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D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女史箴图》,均排除。
故选A。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C符合题意;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A不符合题意;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B不符合题意;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到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材料反映了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故D项正确。
A项“迁都”说法错误,排除。
BC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点睛】
根据材料的主旨意思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或者直接找出答案。
2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③④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①表述错误;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②表述错误,故含有①②的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易错题 中考 年级 历史上 第四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时期 模拟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