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
- 文档编号:28787443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2.06KB
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资料1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分支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
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情绪、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的独立的科学
1917年,陈大奇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psychology,是由希腊文中的psyche与 logos两字演变而成,前者意指 “灵魂”,后者意指“讲述”,合起来就是 :
心理学是阐述心灵的学问。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
“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
Psychology has a long pass ,but a short history
心理学的发展:
三大流派
精神分析:
心理活动的动力
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
行为主义:
理解和控制行为
二十世纪初产生于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J.B.Watson)
人本主义:
潜能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
其发起人是马斯洛(A.H.Maslow),也是人本主义在五六十年代的代言人。
而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调查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的言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法
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测验法
用编制好的量表测试被试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
1、问卷法
2、谈话法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 科学的心理观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三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机能的物质基础——脑的结构
二、脑机能的集中表现——反射活动
三、脑机能的神经活动过程——兴奋和抑制
四、脑的开发
一、脑机能的物质基础——脑的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二、脑机能的集中表现——反射活动
1、反射的含义
2、反射的类型
3、两种信号系统
1、反射的含义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
感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2、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本能反射。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后天活动中,经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获得性反射。
3、两种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
指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2)第二信号系统
指由言语和词组成的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三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图
四、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
她们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
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
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
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
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
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
卡玛拉死时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
第三章 注意
§1 注意概述
§2 注意的种类
§3 注意的品质
§4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的特性
三、注意的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特性
(一)指向性
(二)集中性
三、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保持功能
(三)调节、监督功能
§2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
(一)刺激物的特点
强度、对比、变动、新颖性。
(二)主体本身的状态
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 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
狭义:
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
注意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而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为本身可以发生变化。
三、注意的分配
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四、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4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三、自我教育
四、课堂上学生的分心以及控制
一、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培养间接兴趣
(三)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四)合理组织注意活动
(五)关注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状况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一)注意讲演技巧
(二)注意板书技巧
(三)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四)注意教具的使用
(五)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
(六)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
四、课堂上学生的分心以及控制
(一)常见的分心的表现
(二)影响学生分心的因素
(三)分心的避免和控制
(一)常见的分心的表现
1、注意警觉水平降低
2、时常变换注意对象
3、注意停留、缺乏灵活性
4、注意分散,开小差
(二)影响学生分心的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机
2、教学内容不吸引学生
3、教学方法不当
4、学生意志力薄弱
5、师生关系不融洽
6、教室内外的干扰
7、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三)分心的避免和控制
1、创造良好环境
2、提高教学素养
3、控制措施
3、控制措施
超前控制
信号控制
邻近控制
提问控制
表扬(批评)控制
第四章 感知觉
§1 感觉
§2 知觉
§3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感觉
一、概念
二、种类
三、感觉的基本规律
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视觉
1)适宜刺激:
波长380~760毫微米光波。
2)颜色视觉:
颜色由色调、饱和度和明度共同决定。
3)色觉理论
4)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
2、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声波 。
听觉中枢在颞叶。
三、感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受性
(二)感受性的变化
1、同一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3、实践的影响
(一)感受性
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
呈反比关系
1、同一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的种类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四、错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选择性 即对同时作用于感官的多种事物,人不能同时全部清醒感知,只能对少数事物做出反应。
(二)整体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并不是只感知其各个部分,而是将各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
(三)理解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并用语词给它赋予一定意义。
(四)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的变化并不影响知觉对象的稳定性。
(四)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
2、亮度恒常性
3、形状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四、错觉
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三、观察和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第五章 记忆
§1 概述
§2 记忆的过程
§3 记忆的品质
§1 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定义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1)直观形象性
(2)概括性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当感觉刺激停止以后头脑当中仍能保持瞬间映像的记忆。
瞬时记忆
特征:
(1)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编码。
(2)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3)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
(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受到注意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
2、短时记忆
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特征:
(1)信息保持时间为1分钟以内
(2)容量为7加减2个组块
(3)以听觉编码为主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中
§2 记忆的过程
一、识记
二、保持
三、再认和再现
一、识记
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一)分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
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一)影响保持的因素
(二)遗忘
(二)遗忘
1、遗忘的过程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2、遗忘的原因
3、防止遗忘的方法
3、防止遗忘的方法
A、及时复习
B、合理分配时间
C、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D、方式多样化
2、遗忘的原因
(1)衰退理论
(2)干扰理论
(3)提取失败理论
(4)动机性遗忘理论
三、再现
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
1、再认
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眼前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2、再现
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再次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3 记忆的品质及其培养
一、记忆的品质
(一)识记的敏捷性
(二)保持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准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第五章 记忆
§1 概述
§2 记忆的过程
§3 记忆的品质
§1 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定义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1)直观形象性
(2)概括性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当感觉刺激停止以后头脑当中仍能保持瞬间映像的记忆。
瞬时记忆
特征:
(1)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编码。
(2)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3)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
(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受到注意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
2、短时记忆
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特征:
(1)信息保持时间为1分钟以内
(2)容量为7加减2个组块
(3)以听觉编码为主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中
§2 记忆的过程
一、识记
二、保持
三、再认和再现
一、识记
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一)分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
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一)影响保持的因素
(二)遗忘
(二)遗忘
1、遗忘的过程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2、遗忘的原因
3、防止遗忘的方法
3、防止遗忘的方法
A、及时复习
B、合理分配时间
C、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D、方式多样化
2、遗忘的原因
(1)衰退理论
(2)干扰理论
(3)提取失败理论
(4)动机性遗忘理论
三、再现
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
1、再认
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眼前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2、再现
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再次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3 记忆的品质及其培养
一、记忆的品质
(一)识记的敏捷性
(二)保持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准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第七章 情绪和意志
§1 情绪和情感
§2 意志
§1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念
二、功能
三、情绪表现和情绪识别
四、情绪的种类
五、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情绪和情感概念与功能
(一)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三、情绪表现和情绪识别
(一)情绪表现
表情: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四、情绪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
(二)情绪状态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2、激情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
如狂欢、暴怒、痛哭等。
3、应激
由突然出现的紧急状况下所导致出现的一种情绪状态。
§2 意志
一、概念
二、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三、意志行动分析
四、意志品质
五、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概念
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三、意志行动
(一)采取决定阶段
(二) 执行决定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心理冲突
从形式上: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心理倾向
§1 个性的概述
§2 需要
§3 动机
§4 兴趣
§1 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独特的各方面心理特征的综合。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的整体性
(二)个性的独特性与共同性
(三)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与生物性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遗传素质是形成与发展的生理前提
(二)环境是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学校教育是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四)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作用
回
§3 动机
一、动机
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二、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四、动机与工作效率
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
§1 能力
§2 气质
§3 性格
§1 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1、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二)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1、类型差异
2、水平差异
3、早晚差异
§2 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二、气质的学说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四、气质类型
五、气质与活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气质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
2、气质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
3、气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4、气质无好坏之分
三、气质类型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弱
抑制型
(抑郁质)
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
惰性
均衡
强
安静型
(粘液质)
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
灵活
均衡
强
活泼型
(多血质)
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
不均衡
强
兴奋型
(胆汁质)
行为特点
灵活性
均衡性
强度
神经类型
(气质类型)
五、气质与活动
1、气质在活动中的作用
1)气质类型影响工作效率与工作方式
2)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与成就高低
2、气质与职业
3、气质与教育
3、气质与教育
1)教师应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的优缺点
2)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3)要教育学生正确剖析自己气质,认识自己
4)教师本人也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加强修养
§3 性格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三、性格的结构
四、性格的类型
五、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六、性格的评定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1)起源:
气质先天,性格后天
2)可塑性:
气质变化较慢,可塑性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
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二)性格的动态结构
1、整体性
2、多面性
3、可塑性
(六)性格的评定
1、自陈量表法
2、投射测验
3、观察法
4、晤谈法
5、自然实验法
1、自陈量表法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
2)卡特尔16人格量表
2、投射测验
1)主题统觉测验
2)罗夏墨迹测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