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采蒲台的苇》.docx
- 文档编号:28786210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9.84KB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采蒲台的苇》.docx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采蒲台的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采蒲台的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采蒲台的苇》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采蒲台的
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英雄的赞美之情。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抓“文眼”。
重点难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2.精巧的布局,由物及人的过渡。
教学过程:
一、明确研读目标。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采蒲台的苇》,(读课题)这篇课文是作家孙犁爷爷写的。
(出示孙犁及介绍)
2.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苇)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定了解了苇的一些特点。
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苇是怎样的苇?
(出示苇的图片)
3.打开课本读一读书,我们觉得课文是写苇的笔墨多呢,还是写人的笔墨多?
(板书:
人)(写采蒲台的人的笔墨多)这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有意安排?
4.为什么课题是“采蒲台的苇”,课文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采蒲台的人?
(屏幕出示)(这是本课的中心研读题)
二、自主研读,交流评议。
(一)屏幕阅读,了解采蒲台的苇。
(师:
老师收集到了孙犁爷爷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材料,有兴趣看吗?
)
孙犁和《采蒲台的苇》
孙犁爷爷是我国的文学家。
他的小说清新、流畅,短篇小说《白洋淀》被人们广为称颂。
1947年春天,孙犁在冀中安平地区采访,他遥望着白洋淀漫开的芦苇,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藏在其中。
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千条,就像迷宫一样。
白洋淀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得发黑,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它们生长得很快,狠狠往上钻,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
他想,这样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日本鬼子玷污她?
在这里,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则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苇。
孙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台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孙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成熟了。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文章。
师:
读了这段文字,你对“采蒲台的苇”有什么新的了解?
(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像是有感情的苇;人就像是苇一样,就算是被火烧了,也会生根发芽,永远不屈服……)
师:
课文中怎样告诉我们人和苇的关系的呢?
(解释:
寄生)
过渡:
同学们说苇就是人,人就是苇,那么,到底是怎样的“采蒲台的人”呢?
(二)自主研读,相机落实训练点。
1.提出研读要求(出示):
自读“的苇出在采蒲台”后面的内容,并联系课文前半部分,划出引起你思考的句子、词语或标点。
思考后概括——这是()的采蒲台的人。
2.学生自主研读,边读边作旁注。
3.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引导点拨:
智慧的人
团结的人
善斗的人
刚强的人
宁死不屈的人
从课文的对话部分加以体会。
4.引读加深体会。
小结:
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从课文中找的理由也很充分,说明我们真正读懂了课文,既感受了课文的语言美,又感悟了采蒲台人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个宁死不屈的群体,是一个勇敢智慧的群体。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
(引读课文)
5.插入训练点,体会最后一部分的深刻含义。
出示“这声音……话吧!
”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
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
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传下去的又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
(出示):
“没有!
没有!
”这句简短朴素的话中,包含着采蒲台人民()!
(对八路军战士的爱;对敌人的恨;采蒲台人民的聪明才智;不屈不挠的精神。
)
小结:
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
(齐读)
6.现在,我们应该理解“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
(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的。
)
学到这儿,我们再来看看采蒲台的苇和人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
纯洁、坚韧、顽强)
小结:
采蒲台人民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对这片土地的侵犯,保持了苇的清白。
而苇的这种纯洁、清白、坚韧的品格正是采蒲台人民的象征,所以课文以《采蒲台的苇》作题,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
)板书:
借物喻人
三、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老师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
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我们对敌人的愤怒,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
敌人、英雄、自己)
小结:
说得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采蒲台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
四、课外拓展,学习预告。
(出示)
1.《采》选自孙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搞战故事。
同学们可从网上下载有关故事阅读。
2.下周探究课上,我们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编一张小报,其中一个内容是自己阅读了有关白洋淀故事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翼中的名胜。
”等句子的意思。
2.能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故事。
3.能理解课题与内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课文写的是白洋淀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为什么课题却是“采蒲台的苇”?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孙犁的小说《白洋淀纪事》当中的
一篇文章《采蒲台的苇》。
2.简介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正音:
蒲pú)
3.学生质疑。
师:
这篇文章写于1947年,故事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
区为背景展开,因时间上离现在较远,再加上作者在本文
的写作上有他独特的风格,所以给同学们的阅读造成一定
的障碍,那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在黑板上记录。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大意。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文章的题目
是“采蒲台的苇”,但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主要写了采蒲台的人民机智勇敢地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
)
3.师:
从课题看,题眼是“苇”,而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人。
为什么呢?
这是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三、研读课文,感悟内涵。
1.默读课文1—3小节,想想人和苇之间是什么关系?
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2.从哪里看出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呢?
试着填空。
出示:
白洋淀的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
(1)出示: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①理解:
寄生。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中吸收养分,维持生活。
文中指人依靠苇生活,白洋淀的人生活离不开苇。
)
②柔顺的苇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着,你知道这些苇可以用来干什么?
补充资料:
苇的作用。
师:
苇的作用真大,人们的生活真是离不开苇。
③引读第1节。
(2)出示句子: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①理解:
冀(河北的别称);名胜(风景优美或有古迹的地方)。
②为什么说“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呢?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白洋淀的介绍。
③师小结:
白洋淀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是因为那里到处是苇,景色迷人,还因为那里曾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凯歌。
④感情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
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①理解:
清白(没有污点。
)
②人民的血液如何保持苇的清白?
让我们先来听一个发生在采蒲台的故事。
3.在白洋淀有很多英雄的事迹,不能一一记述,让我们聚焦采蒲台,去认识一下那里的人们。
轻声读读课文4—11节,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再想想为什么说“的苇出在采蒲台”呢?
(1)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
(2)妇女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句子,指名读。
(3)“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
(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行动一致)。
妇女们递过去的是什么?
如果一旦被发现,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师:
但是为了掩护八路军战士,她们甚至做好了牺牲自己孩子的准备。
看起来是不经意的动作,却让我们感受到了12个女儿的聪明、勇敢、团结,她们满怀着对敌人的恨,满怀着对干部的爱,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引读句子)。
(4)师小结:
采蒲台的妇女就像苇塘的苇一样坚强、团结,此时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采蒲台的苇,他们团结一心、韧劲十足。
(5)师:
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40多岁的男子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
面对凶残的敌人,那个男子是如何表现的呢?
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的形式来推进的。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①出示句子,师生分角色合作读对话。
②师:
我们知道在人物对话中,加上适当的表示神态或动作的提示语,人物的形象会更鲜明。
然而在这段对话中,没有太多的提示语。
轻声再来读读那个男子的话,想想这里为什么采用这种表达方式?
③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没有太多的提示语,语言更简洁,节奏紧凑,更能体现那个男子的毫不犹豫、坚定不移。
)
4.白洋淀的英雄故事数不胜数,作者只选择了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12个妇女和中年男人,他们都不是八路军战士,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采蒲台人民,然而他们却是真正的英雄,让我们满怀敬意,再来读读讲讲这个故事。
①齐读4—11节。
②简要复述这个故事。
5.齐读课文最后两小节。
师:
我们要记住的不仅是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更要记住的是采蒲台的人民和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
6.交流:
为什么说“的苇出在采蒲台”呢?
课后小结
四、教师小结,复习巩固。
1.学了课文,同学们是否明白了,课文写的是英雄的故事,而题目为什么却是“采蒲台的苇”?
(作者是借这样的苇来歌颂那些智慧、团结、刚强的人。
)
2.再次出示句子,齐读句子。
(1)联系课文说说这里的“清白”是什么意思?
(苇塘不被敌人的铁蹄践踏。
)
(2)人民的血液保持的仅仅是苇塘的清白吗?
师:
因为白洋淀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与侵略者作不屈的斗争,保卫了家园,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师总结:
白洋淀的英雄人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苇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蒲台的苇 沪教版 小学 年级 上册 语文课件 采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