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无为而治的实质 精品.docx
- 文档编号:28781043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9.61KB
最新无为而治的实质 精品.docx
《最新无为而治的实质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无为而治的实质 精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无为而治的实质精品
无为而治的实质
篇一:
2019年高考语文阅读类题目的实质
(二)高考语文阅读类题目的实质㈡现代文阅读是集中体现高考阅读类题目实质的题目。
各地高考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称呼略有差异。
俗称“小阅读”的文本,大多为必考题目,一般被称为论述类文本。
“小阅读”题目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目。
俗称“大阅读”的文本,有选考题目和非选考题目两类。
选考题目的文本一般在实用类文章(传记为主)和文学类作品(小说为主)中选择;非选考题目的文本一般为文学类作品(散文为主)。
“大阅读”题目的形式主要是简答题目。
谈阅读类题目的实质,我们更看重题目形式。
正因为“小阅读”文本的考查大多采用选择类题目,所以,“小阅读”名为阅读,实非一般意义的“阅读”。
文本并不是阅读的目的,只是设置题目的依托;选择题目和文本之间很少有深层联系。
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的手法只有两种:
“颠倒黑白”或“无中生有”。
[例1·2019年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阅读:
2—3分钟准确把握文本思路。
大致步骤:
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
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
卫灵公》: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
宪问》: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的年代》)文本思路要点一、期待老子时代新的解决线索二、出土佚籍使老子时代得重考三、汉帛书改变对早期道家认识四、《老子》应不晚于战国时期五、古书老子长于孔子说可确信据题精答:
选择题目——排除干扰,认清实质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②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参考答案:
]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选项实质问的是:
“益启争端”是不是“更加纷争不已”?
钱穆说过:
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选项实质问的是:
“伪迹不彰,真相不白”是不是“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
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选项实质问的是:
“到辨伪家的怀疑”是不是“被人指为伪书”?
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选项实质问的是:
“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是不是“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参考答案:
]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
选项实质问的是:
“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可能抄写于文帝初”是不是表明“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
《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
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
选项实质问的是:
“玄德”的例子和“此例甚多”是不是可证明“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
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选项实质问的是:
“受”是不是“多有受到”?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论语》: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选项实质问的是: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与“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是不是同一句?
[按:
项有些蹊跷,项也有差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答案:
]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
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
?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选项实质问的是:
“汉墓出土的帛书”和“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是不是表明“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
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选项实质问的是:
“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是不是“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选项实质问的是:
“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是不是表明“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选项对应的文句是:
《论语?
卫灵公》: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选项实质问的是:
“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是不是“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这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题目和选项,共计近2000字,但是实质上考查的是这样三道题目:
1“伪迹不彰,真相不白”是不是“时代不明”?
2删掉“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是不是还是原文那一句话?
3“引用阐发”是不是表明“与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有关”?
篇二: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
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
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无为而治”,“治”是目的,是对社会组织的有条不紊的成功的管理,“无为”则是手段和途径,即要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有人对老子的这句话觉得奇怪,觉得不理解,既然要达到“治”的目的,那就应该去努力,去有所作为才对,为什么反叫人“无为”呢?
无所作为怎么能达到管理的效果呢?
这实际上是对老子所说的“无为”两字的含义没有搞清楚。
其实老子的许多术语,都有他特定的含义。
当代英国科学家兼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仔细研究了老子的思想以后,他认为老子“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做违反自然的行为,即不要违反事物的自然本性,使事物完成它们不适合的功能。
李约瑟的这个理解,应该说是比较接近老子的本意的。
道家“无为而治”的“无为”二字,绝不是无所作为,绝不是放弃管理,而是要求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做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傻事,不要妄动,不要强求,不要去揠苗助长,画蛇添足,胡作非为,弄巧成拙。
在道家看来,最完美的管理境界,应该像天地生成万物一样自然。
天地阴阳,四时代谢,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一点人力强加的因素,而草木、禽兽、人类以至万物都在这自然而然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各得其所。
天地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但万物却都在天地中茁壮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效果,就是最佳的境界。
而这样一种管理的最高境界,便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
[3]二、无为而治的应用范围及实践治国无为而治本来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
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己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企业管理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
教育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历史实践古诗,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
“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
“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
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
卫灵公》)[4]三、“无为而治”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反思老子认为,作为自我,只有顺应宇宙的动态平衡、一体和谐的法则,自然无为,无私无欲,才能发挥个体生命的创造天赋,对人类事业有所建树。
行政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更要遵循规律,同时与行政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建立合理的机制,达到“无不为”。
管理者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容易做到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
其次,现代管理中要重视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提高,强化管理艺术。
“无为而治”的道家政治伦理思想为治政者设计了一套治国之术。
“无为”的原则是希望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以尊重人民的个性,发展人民的自由和维护人民的权益。
现代领导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领导者不仅要掌握领导科学的一般原理,而且要掌握高超的领导艺术。
[5]老子将“道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论渐渐落实到政治层面,提出了君道“无为”的政治学说。
第一,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人生而有欲,饮食男女,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无不要用“有为”去谋取,那么怎样才能够“无为”?
道家首先明确将“无为”界定在君道上,上下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者为也,是上与下同道。
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那么君与臣又如何“异道”?
《管子?
君臣上》:
“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事业程于官。
”如此分工的“无为”不过是以无为为有为,它是臣下有为的制衡与补充,这与当今注重官德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有相同性的。
第二,视“无为”为政治家的道德修养方法。
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
在老子看来,为实现天下大治,为君之道要“无为”。
首先,择天地法、效法自然。
天地大自然是无为的,又是无所不为的。
其次,虚心谦下,宁静因循。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为”,才能获得真知,变得耳聪目明。
最后,国君的道德修养是首要的、最重要的。
同时,老子反对物欲,讲求精神生活;反对人为,讲求体法自然。
[6]参考文献:
【1】《试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周薇薇,刘宾,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章编号:
1006-7833(2019)01-347-01【2】梁海明《老子心译》远方出版社2019【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91【4】XX百科【5】魏玉昆老子道德通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陆钦庄子通译[]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篇三:
平时作业四(答案)平时作业四一、名词解释1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家学派具有强烈的派别意识,以墨子为首领,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自称“墨者”。
墨子卒后,其首领称为“钜子”。
墨者集团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责任意识,史载他们扶助弱小,救民苦难,为此而“赴火蹈刀,死不旋踵”。
墨子去世后,墨家学派一分为三。
《墨子》一书汇集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是研究墨家政治思想的主要材料。
墨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十分注重实用,墨子曾经提出了十大主张,主要有:
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思想等。
2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兴盛于战国时代,代表人物有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等。
法家学派具有比较鲜明的派别意识,他们在理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是:
第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
第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
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3董仲舒:
我国西汉早期的著名思想家,被誉为当时的儒学宗师。
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
是汉代公羊学的大师。
董仲舒着力阐发了儒家典藉《公羊传》中的王权大一统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
董仲舒促成了汉武帝独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这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4民本:
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是民本思想的核心论点。
它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
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形形色色的民本论,民本思想不断被充实和丰富。
许多统治者宣称“以民为本”,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
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及其政治实践。
5王艮:
初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
少时,他因家贫辍学,参加煮盐劳动。
十九岁后,开始经商,家境渐宽,王艮也得以专心研究学问。
他潜心自学达十年之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开始讲学。
正德十年(1502),王艮赴江西拜谒王阳明,并投入其门下,学习王学。
王阳明卒后,王艮自立门户,授徒讲学。
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
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
王艮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王艮素来不喜著述,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
其子孙及门人编有《心斋王先生全集》,清人又编为《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
6郝经:
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人,出身儒学世家。
金亡之后,郝经移居顺天,后为顺天守帅延为上客,因而得以博览两家所藏的大量图书。
宪宗时,忽必烈开府金莲川,召请郝经。
郝经“条上数十事”,受到忽必烈的赏识。
忽必烈即位后,郝经被任命为翰林侍学士,出使南宋议和。
但被宋权相贾似道扣留于真州达十六年之久。
后郝经被送归,不久就去世。
其著作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等,有《陵川集》传世。
郝经最为著名的就是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思想。
7破心中贼是王守仁心学的重要观点。
“破心中贼”就是要革除人们超出其社会地位的物质欲求和犯上作乱之心,即人欲,而保留良知、天理,即回归封建道德。
达到“破心中贼”要求的人当人是纯善无恶的顺民。
致良知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思想武器。
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无为而治的实质 精品 最新 无为而治 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