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全集1.docx
- 文档编号:2877768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78
- 大小:140.73KB
最新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全集1.docx
《最新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全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全集1.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说课稿全集1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力”这个字,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它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是不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单位。
c、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能力目标
a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德育及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3、教材编写思路及结构特点
教材对每个知识点,均以“想想做做”或“想想议议”来引入力的有关概念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物理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4、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b、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a.力的概念。
b、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二、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再进行特定的探究活动及教学演示,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分析总结出来的。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后,来学习这一节内容的。
学生初学物理学中的“力”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不能准确、完整地根据演示实验及探究活动分析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2)不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力的三要素是怎么样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
(3)不能正确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我计划使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物演示法
(2)多媒体演示实验法(3)探究法
(4)引导法 (5)讲解(6)举例法 (7)启发式教学法
2、说学法
(1)探究法:
(2)分析法:
(3)小组讨论法:
(4)观察法: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力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如:
人推墙时,墙也在推人。
这种意识在学生以前的认知中是没有的,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一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二是要从一些打破常规、能发散思维的问题入手进行引导。
让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导入新课、课堂活动、小结、布置作业等四个部分。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投影放大“力”字。
请学生用力这个字组词。
生:
力量,力气,战斗力,力不从心,身强力壮……(学生个别回答) 师:
刚才同学们用“力”这个字组了很多词,包括很多领域。
那么,我们物理学中的“力”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进行探究。
'
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2)新课教学
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把教学活动分为4个探究过程。
探究活动一:
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限,要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并力求做到直观易掌握。
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
举例子 分析例子 录像资料 分析录像资料 总结
而且,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1N的力到底有多大,再让学生看投影。
这样,能使学生感性地知道1N的力到底有多大。
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
探究活动二:
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而且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也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并力求做到直观易掌握。
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
举例子 分析例子 录像资料 分析录像资料 总结 分析完之后,教师要对力的三要素是怎样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进行概括总结。
探究活动三:
怎么样用一个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这部分内容是个死内容,在探究活动二的录像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又因为这种作图的方法是人们人为地、直观地表示出来的。
对于这个知识点,教师只要告诉学生表示方法,大多数学生就能掌握,再指导学生会以这种方法作图就行了。
这要进行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图,教师巡视并指导。
探究活动四:
在物理学中,为什么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力学初学者最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我采取这样的教学步骤来引导学生学习:
举例子 分析例子 录像资料 分析录像资料 思维发散 总结
按照这个步骤,教师最后进行启发式思维发散讲解,引导学生得出“苹果落向地球”,同时,“地球也在落向苹果”的结论。
以此进一步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怎样来确定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3)最后,进行课堂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
本节内容的板书设计,做到了层次清晰,知识点直观表达,能用较少的文字,将本节课的内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特别是板书中的第3个知识点的表达,更是清晰的说明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2节 弹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7章第2节内容。
弹力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性质的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
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 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
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弹力对生活的影响。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教学重点:
弹力的概念,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事列,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
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
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引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形变与弹力的定义。
②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③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
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目标 :
通过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的观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2、教法与学法
教法:
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
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计问题,情景引入
首先,我通过一个小车弹簧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产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小车和弹簧之间存在着一个力,然后设疑:
这个力是什么力,是怎么产生的?
既开阔学生思路,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
并展示桌子上的压力与支持力,打碎的灯泡,提出两个问题:
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
发生形变的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形变:
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形变的定义,让学生形成形变物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让学生归纳形变的种类,并介绍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弹性限度,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
2、弹力概念:
在学生对形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分析两个实例,一是:
弹簧拉伸,二是:
受压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发生形变的弹簧能给物体以力的作用,发掘出这个力就是弹力,从而得出弹力的定义。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弹力定义,从定义中找出弹力产生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
再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向学生们展示桌面上的书和吊于电线下的灯这两个模型让学生分析,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的拉力也是弹力。
3、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我从形变的几个基本类型入手,展开分析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与论证,分析误差形成的原因,再通过评估与交流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在各个小组间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们争论的焦点,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外力越大,形变越大。
4,测力工具—弹簧测力计。
我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同学们认识弹簧测力计,并讲解力的单位相关知识。
通过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总结使用方法,
5.弹性使能,观看课本相关图片,认识弹性势能。
设第三个环节——课时小结,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们能对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复习小结,并引导学生解答相关例题,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板书是依据教学目标、以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
作业为课后习题,目的是巩固重点知识,提高学生能力。
四、【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第3节 重力 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
“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
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
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
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
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
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
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万有引力?
谁发现万有引力?
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
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
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
设计,填写表格。
钩码个数
1
2
3
4
5
6
重力N
质量g
比值N/g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
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
平面是否水平?
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
有何规律?
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
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
(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
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
(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
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
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1----5.
设计意图:
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
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有助于训练和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重力
一、概念: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二、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
G=mg(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9.8牛/千克)
三、方向:
竖直向下
四、作用点:
重心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ⅩⅩ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础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是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基础。
起承前启后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结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我只讲“牛顿第一定律”这一个知识点。
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历年来中考特点决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1.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2. 难点:
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四、说教法指导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思想和方向,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两种主要的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
与此相适应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演示法。
五、说教学过程:
(重点)
本节课主要以多媒体为手段,以生活实例为引导,以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为主体,教师点拨为辅助,让学生获得本节课的知识。
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2分钟)
我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复习力学方面的知识。
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分钟)
我利用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闯黄灯扣六分”的一段视频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
(三)强化矛盾,提出问题。
(3分钟)
我让同学们讲述生活中滑滑板的不同经历,一方认为“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一方认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双方进行辩论。
并联系到历史上物理学家伽利略利用“理想斜面实验”PK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强化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出本节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
(四)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15分钟)
按新课程理念,我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
首先让学生分组,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实验目的是什么?
实验中要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是怎样相同保证拉小车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
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5)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不同难度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主制定方案来进行实验。
这时的老师就起到“点拨”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遇到的困难:
比如斜面的高度怎样确定;小车怎样滑下;现象怎样记录;怎样分析数据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完毕,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完成此表格,然后学生讨论推理得出的结论并加以评估交流。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实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
(五)实验创新,强化重点(8分钟)
在这个实验中,教材上设计的演示实验是让小车分步骤从相同斜面、相同高度静止滑下,来探究不同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这样的设计不足之处是:
第一,实验现象不直观,不能直接看出小车的运动距离和小车运动的变化情况;第二,实验时间较长,浪费时间。
因此,我设计一个“牛顿第一定律立体演示仪”,克服了以上实验的缺点。
我现在为大家演示一下操作过程。
该演示仪的设计构思新颖,现象直观清晰,操作简易可行,安全可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六)科学推理,突破难点(10分钟)
此环节我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展示并梳理几位科学家科学推理的思维过程,最后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大难题,这时我把探究的权利重新交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讨论,通过对“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这几个关键词的思考和理解,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并且我通过生活中几个图片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假想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情况,并指出这种理想情况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实验加科学推理”这种物理实验研究方法。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七)拓展延伸,巩固提高(5分钟)
最后,结合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我精心设计如下练习题,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并课后让学生收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新人 初中 物理 年级 下册 说课稿 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