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
- 文档编号:28776149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3.53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道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P12
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与时俱进。
P14
与时俱进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P2
(1)从创立者继承者角度;
(2)从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
4、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P3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是物质的!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P24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谁最先提出这些问题来的?
P25
恩格斯—>哲学(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心主义)。
哲学可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又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旧唯);(3)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4、世界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24
5、运动和静止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是错误的!
运动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的根本属性可能出大题目!
!
!
)
6、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P28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唯物辩证的总特征:
联系与发展。
P35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8、事物的永恒发展P36
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P38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其含义是: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三种形态):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用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用性质、地位和作用。
10、物质范畴与事物是不是一回事?
<所谓物质范畴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式,是一种概念,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
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属于哲学的概念
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所下的定义
所以应该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啊~~
物质和意识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对吧~~
所以啊~~物质与物质范畴之间也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范畴,大体上就跟概念啊什么的差不多,你知道它属于意识就行了~物质和物质范畴,就是物质和物质的概念,就是物质和概念,就是物质和意识,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
11、人类是有意识的,并能改造世界。
P47
12、人类要尊重客观规律性。
P49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50: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简答题
1、马克思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在全面总结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基础上,对世界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具体特点如何,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第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第四,再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③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自觉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表现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对客观物质世界有能动的改造作用。
④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动地影响改造世界。
意识对
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即先进的意识促进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反动腐朽落后的意
识则相反。
所以,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夸大精神作用的精神万能论,又要
批判否定意识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
3、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②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吸取对方中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斗争性引起量变,为质变作准备;②斗争性能突破事物的度,促使一事物向它事物转化,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所以,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也是斗争的焦点。
5、如何理解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其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并非绝对的、永恒的,而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还表现为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空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却是有限的。
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如何?
(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或两组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在这里因果不能混淆和颠倒,因就是因,果就是果。
但是,超出这个有限范围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2)原因和结果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结果,结果一定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无法存在。
同时,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每一现象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即原因引起结果,反过来结果又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转化为结果。
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
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发生的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
(2)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
其一,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
其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①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②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即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四、论述题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其一,二者相互区别:
前者是指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后者是指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
其二,二者相互联系:
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个性和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和普遍性。
其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哲学依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他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2.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
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发生的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
(2)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
其一,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
其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①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②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即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新的量变,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这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4)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机结合起来。
①一定意义上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宏伟目标,是质变,没有这一远大目标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勇于开拓,大胆改革,锐意进取。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量的准备和积累,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日常工作。
不能急于求成。
应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布署,艰苦创业,循序渐进,力争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为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反对因循守旧。
3.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统一表现在:
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
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
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
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
(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
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
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否定的实质决定的。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这是由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形而上学观点。
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揠苗助长与庖丁解牛两个典故便是对这一问题的绝妙说明。
另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恰好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因而我们在把握二者关系的时候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马克思认识论基本的观点——实践。
P56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特性:
(1)客观性;
(2)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58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
感觉(感受事物的属性)、知觉(事物属性的整体认识)和表象(最高级感性性认识)。
P61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4、没有理性,感性是最坏的?
P61
错误的!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P61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6、感性、理性认识的地位。
P61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必经阶段,有持续发展为理性认识。
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P62
8、真理的客观性P64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9、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是唯心主义的。
P65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类提出和解答新的认识课题;不断给人类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为人们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实践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要求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唯有实践能做到这一点。
②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能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实践的这一特点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能把原来的思想、理论与客观现实相对照,直接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
一般地说,经过实践检验,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因此,我们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区别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它们的联系是: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反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错误。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答: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人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四、辨析题
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从哲学角度看,假象与错觉是相互区别,不能互相混淆的。
假象不等于错觉。
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
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
是站在客体角度来看问题,属于客观的范畴。
与真象相对,都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错觉即错误的感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个别特性的错误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
是站在主体角度看问题,属主观的范畴。
但二者是不同的。
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事物。
其次,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
假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的产生即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它可能是假象迷惑的结果,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致。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
假象掩盖事物的本质,但透过假象,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依据错觉,人们就会犯错误。
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质特征的概括。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不了解人们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法。
虽然它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最终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留下了地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首先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它作为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认为人是在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来认识世界的;其次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能动地回到实践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第三,认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是为了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的认识的本质和特征,为科学探讨认识的规律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因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强调了实践实践的意义重大因为和物质的第一性联系在一起所以第二次飞跃重要些其实第一次飞跃也很重要但终究纸上谈兵是不现实的付诸实践才是最好的)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1)对立表现在:
感性认识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主体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认识。
理论认识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而产生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全体的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3)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它们虽各有片面真理性,但在认识论的总体上都是错误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
(4)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类似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因而错误。
我们要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对立在于:
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性,绝对真理指人们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它有两层含义:
①从认识的现实性上说,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主体意志。
为转移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绝对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