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金属元素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8771086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7.92KB
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金属元素分析报告.docx
《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金属元素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金属元素分析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金属元素分析报告
瑞宝阁藏金铜佛像金属元素分析报告
2010年12月18-20日,北京瑞宝阁利用美国x荧光合金分析仪(型号Niton*XL3tXRF)对所藏金铜佛像进行了金属元素分析。
测试方法是将佛像底部边缘锉磨之后,用酒精清洗,使用x荧光分析法。
测试目的在于系统归纳分析每一时期每一地域用铜的特点,找出规律,对鉴定佛像起到辅助作用,并纠正过去某些错误的认识,重新编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副教授担任测试人。
这次测试的270余尊铜佛,自十六国至清乾隆末期(4-18世纪末)横跨1500余年历史,是国内外首次大规模精确测试佛像的金属元素。
20世纪末,德国专家赫尔穆特?
吴黎熙在他的《佛像解说》一书中对斯瓦特河谷发掘出的10余尊小铜佛及其他藏家的铜佛共计37尊进行了元素分析,并给出了正确的断代。
这种工作只有通过大量的测试分析才有科学价值。
瑞士专家乌尔里希?
冯?
施罗德在他的《印度西藏金铜造像》一书中认为科学技术无助于铜佛的甄别,是缘于他用的图像是来自西藏布达拉宫。
公家的佛像不允许锉磨,因此无法得出准确的数据。
我认为所有的专家和藏家都想做这件事,苦于别人的藏品不能锉磨,这个机会就留给了我。
自2004年我收藏的第一尊小铜佛开始,这七年我用了一半的经历及大半的财产,全球范围内搜罗好的佛像,并潜心研究这些尊神。
我们还对西北印度、东北印度以及永宣造像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可以科学地断定高古的印度黄铜造像是否产于12世纪中叶之前,以及中原黄铜造像是否早于明中期。
这样就可以用科学办法鉴定出早于12世纪中叶之前的犍陀罗、斯瓦特、喀什米尔、帕拉以及印度其他地区造像,还可以科学地鉴定出早于明中期以前的永宣造像。
这些结果是基于考古学认定的印度炼锌始于12世纪中期和中原炼锌始于明中期。
铜像里的锌是来源于矿石还是金属锌成为我们断代佛像的科学依据。
本文仅介绍元素分析法,微量元素分析法暂不涉及(见左页表)。
铜是铸造佛像的主要用材,在我们论及的铜佛像中经常见到的情况是:
加入铅或锡,或加入铅锡,即变成青铜;加入锌,即变成黄铜。
测试中出现的铁、锑元素可能来自炼铜时的杂质,也有人为加入的可能。
从测试结果中发现的规律来看,黄铜佛像胎越厚,铅含量就越高。
铅不与铜、锡、锌形成合金,在青铜或黄铜中以颗粒状存在,可以提高铜液的流动性,填充铸造过程中形成的气孔等缺陷,从而提高铸件的质量。
从青铜鎏金的情况分析,鎏金佛像的锡含量高,不鎏金佛像的铅含量相对较高。
青铜鎏金佛像的金附着力很差,而低铅黄铜的鎏金效果最好,明永乐佛像的鎏金就是例证,这类佛像的铅含量均低于2%。
在此之前的中原青铜佛像鎏金效果很差,如十六国、隋、唐、辽时期的佛像。
金铜佛像的金属成分分析
就金铜佛像而言,其内容应包括金属学(成分、金相及微量元素)、图像学(造像度量经及美术)、工艺学(铸造学、雕刻及表面处理)和宗教学(神格及开光封藏),内容宽泛有趣。
古代从事此项艺术的工匠无不虔诚,发心造物,艺术水平高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佛教艺术的美妙及尊崇。
凡是看过古代石窟造像的人,都会被神的妙相及精致的工艺所震撼。
凡现代仿造者都无法企及那时的艺术神韵和鬼斧神工。
根据考古结果,金铜佛像应在公元2世纪之后起源于西北印度的犍陀罗地区。
4世纪初,中原地区的十六国也开始用青铜铸造佛像。
根据我们对270余尊佛像的测试结果,广大中原地区晚至明初才开始用锌。
考古结果是明中期开始使用金属锌,对中原地区制造的佛像基本可以认定为明初至明中期开始使用矿炼低锌黄铜,而明中期以后则使用金属锌制造的中锌黄铜,直至清乾隆时期,有的佛像锌含量逐渐增至30%多,为高锌黄铜。
东北印度的帕拉风格和西北印度的斯瓦特及喀什米尔风格的铜佛像自公元7世纪至12世纪结束,都在使用锌矿石与铜矿石混炼的矿炼黄铜。
对于高古佛像而言,每个地区使用的合金组成数百年基本不变,这为我们利用科技手段来断代提供了基础。
我们用微量分析元素法可以准确判定12世纪中叶以前的西北印度、东北印度及永宣造像的真伪。
锌及锌的同位素对我们研究黄铜造像以及宣德炉等黄铜器可提供巨大的帮助。
测试结果
测试的分组方法按时代及艺术风格依据眼学分类,测试后的结果有时出现看似某种风格,但用铜不具此时此地的元素配比的情况。
这种情况我们就把佛像按材料优先原则,归人某地工匠去另一地造佛的状况。
因测试数据庞大,本文仅选择每种艺术风格有代表性的一尊佛像的图片和测试结果,供大家分享。
一、中原地区造像
自十六国至明早期为铅锡青铜,鎏金造像含锡多,不鎏金者含铅多。
该地区造像未见锌元素,所有的金属成分中并无金银,但有少量的铁和锑。
明早期开始用锌,从很少的百分之几的比例逐渐增加至乾隆晚期的百分之三十几。
随着锌的不断增多,使得原本红色的纯铜逐渐变得灿若黄金,华丽无比。
金属的物理性能得到了改善,既硬又不脆,延伸性能也好。
二、西北印度造像
该地区继承了犍陀罗的造像艺术风格。
在7-12世纪这五百余年中,均使用中等比例含锌量(10%-25%)的黄铜,并含有5%左右的铅以及少量的铁和锑,基本不用锡。
三、东北印度造像
该地区的造像时期也是7-12世纪,用铜基本同于西北印度,只是减少了铅的比例,增加了少量的锡。
四、尼泊尔造像
该地区造像自7世纪至今一直都没停止,但本文只论至18世纪末。
这个地区喜用红铜鎏金,甚至有100%的纯铜作品,晚至15世纪才掺人少量的锌,但包口封底仍然是红铜。
五、藏西地区(拉达克)造像
该地区继承了西北印度之造像方法,仍然使用中等比例的锌,薄胎佛像的铅含量高于5%,而厚胎佛像小于3%,但掺入了少量的锡。
六、元代造像
这一时期为13-14世纪,使用红铜铸造,部分佛像掺入了少量的锌。
我认为含锌的佛像不在中原地区制作,因这一广大地区晚至明早期才使用锌,含锌佛像的元素构成与藏中佛像一致,可认定为西藏中部地区制作。
七、藏中地区造像
该地区造像以15-17世纪的作品居多,使用铅、锡、锑、铁等元素,含量都很少。
红铜鎏金,包口封底,基本沿袭了尼泊尔艺术造像手法。
八、永宣造像(永乐宣德本朝)
这类造像属于中原造像里的藏式风格,源于尼泊尔样式。
因暹逻国朝贡的风磨铜(中等含锌量的黄铜)含有略高于1%的铅和略低于1%的铁和锑,佛像含锌量大约在15%,而底板的含锌量要比佛像高2%3%。
九、康熙造像(康熙本朝)
此风格沿袭了永宣造像风格,并加入了满人崇尚的力量感,从图像学看,人物及莲座莲瓣具有极度夸张的力量感。
继续采用黄铜铸造,并在永宣的基础上提高锌和铅的比例分别至15%-30%和1,5%-6,9%之间。
十、六品佛楼造像(乾隆本朝)
此类佛像用铜为高锌高铅黄铜,铜色灿若黄金,含20%左右的锌,5%上下的铅和极少的铁、锑元素。
因造像胎体极厚,掺人较多的铅会增加铸造时铜液的流动性。
十一、喀尔喀蒙古造像
该地区造像为典型的低锌黄铜(锌含量约占3,5%-10%),因此类风格造像采用包口封底,几乎致使所有的同行们认为此类佛像皆用红铜铸造。
十二、18世纪北京及周边地区造像(含北京、承德、漠南及多伦地区)
这类佛像均采用高锌黄铜,大部分佛像的锌含量在20%-37%的范围内,而铅含量低于2%,从而使佛像的鎏金锃光瓦亮,铜色灿若黄金。
许多拍卖公司标注此类佛像为内地造像,绝大部分尺寸在17厘米上下,遗存量大。
以上十二种较为重要的造像艺术风格之外的其他佛像,请按时间排序寻找结果,不予赘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瑞宝阁藏金铜 佛像 金属元素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