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义.docx
- 文档编号:28765975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31KB
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义.docx
《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义
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义
1.朱子由横摄系统所开出的格物义
儒家所言「内圣之学」的本义,是相应於道德的本质,自觉地作道德的实践,以至充其极地建立道德人格,在有限的生命中,发展成为无限而圆满的生命进程,此即由实践踏上成圣成贤的阶梯。
道德的本质根源於「仁义内在」的本心自己,在自觉、自发、自律地自定道德律令,所以,「内圣」是内在於个人自己,能自觉地作圣贤工夫﹙道德实践﹚,以发展完成自己的德性人格,润泽生命。
朱子的修养工夫方法为「横摄系统」。
「横摄系统」是道德的根源并非来自本心的「内在道德性」,道德的动力不在本心,而由认知心分析、观察客观事物所得的知识,是直线分解之思考方式。
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在同一界域中,横向地摄取知识。
由认知心去认识客观的理的主客认知关系,以认识论的方法讲道德,认识论的方法是以知识作媒介,即从主客对立的能所关系。
朱子继承程伊川训解仁是性理,在析心与理为二的前提下,理是超越而永恒的形上义;而心与情是气,气是实在而活动的形下义。
即性心情是形上、形下二分;心能统摄性情﹙如下图﹚,上贯性而具众理。
由於心与理分开为异质,心只在後天的实然气化层面,心既不能存有地内具众理,道德实践必依待後天工夫,在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以敬意来涵养此心,﹙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此是後天综合义,而不是孟子言「仁义内在」,性是先验统合义。
性﹙形上、普遍﹚
心
情﹙形下、具体﹚
在《朱子文集》答黄道夫书中,朱子说﹕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後有性,必禀此理然後有形,虽不外於一身,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注一)
朱子以为天地之间理气是二分的,理是形而上的,气是形而下的。
人的性是理,人的心是气。
朱子所说的「心」,可参考《朱子语类》中几节记录,
问︰「灵处是心,抑是性?
」
曰︰「灵处只是心,不是性。
性只是理。
」
又云︰
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
心者,气之精爽。
又云
心官至灵,藏往知来。
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心者性情之主。
(注二)
从上列引文,我们可知朱子所说的心、性是不同的范畴。
故说「性即理」。
性是理,是形上的范畴。
心是气,是形下的范畴,是气之精爽。
心性不是同一的。
朱子以为我们现在所把握的心只是认知心,所以说「心官至灵,藏往知来」。
心、性、情的关系,朱子说明性是心背後的形成的所以然之理,而情则依性而动,此即「情者性之动」(注三)至於「心者性情之主」则说心是性情的管摄者,心依循性所发之情则为善情,这是「心者性情之主」的意思。
这样说来,对朱子来说,心是认识心,它本身不能创生道德行为。
并且朱子因析心与理为二层,造成道德实践的动力不足。
因此朱子的「格物穷理」的最大毛病,在於不能说明自律道德,流於他律道德,此为道德本质的迷失。
成为横摄系统。
朱子析性与理为二层正是横摄系统的典范。
儒家肯定道德主体内在性,认为道德实践必然是内求於良心仁体的过程。
离此内在的道德心而谈实践,朱子以为先涵养後察识︰静时,如镜明水止以达於心静理明;动时,察识已发之情变,使之依理而发,以达於中节之和。
因此产生「别子为宗」的说法。
﹙关於「别子为宗」的问题,将会在下一节讨论。
﹚
儒家孔孟传统认为,心性是一。
性体是具体活泼的直贯创生实体。
因朱子以心性为二,道德的标准在性,而性是形上的、客观的,故是静态的,不能直接呈现起用,心只能向上趋附,心性永远成为主客对立。
在朱子的系统中,心不能自发地,作道德活动,而必须倚待学问教育的过程来启发本心。
若用海德格的名词,则为由「方向伦理」(注四)转为「本质伦理」。
(注五)﹙即由「自律道德」转为「他律道德」﹚。
「本质伦理」是由本质决定道德法则,以存有论的圆满来决定善。
这是由亚里士多德至康德前的哲学传统。
朱子以客观外在的理来决定道德,即是走进「本质伦理」之路,相对於先秦儒家所定之方向,朱子思想为系统之转型,可谓内圣之学的迷失。
「致知格物只成为散列之『顺取』,而只落实於存有之静摄。
」(注六)
朱子有这样的转移,是因为朱子的求学方法先从分析、辩证为始端,而不是先由本心处为始端。
牟先生说﹕「朱子重分解,此非其病,病在端绪不明也。
……此由於未能先理会实处也。
」(注七)
「实处」是从真实的生命体会自己的性命根源,自觉地当下认取本心并能扩充之。
朱子正是未确认此理,相反地,转向以格物穷理,来磨练修养工夫;专注针对人类道德行为的软弱,以此为对象。
朱子这样的转变,自有其弱点,但是因为「涵养即居处庄敬,使心气凝聚收歛」,使其能面对超越的性理,默识其尊严。
落实下来,是「整齐严肃、正衣冠、尊瞻视」而已,乃空而无力,只是不自觉的好习惯。
朱子虽未能从真实的生命体会自己的性命根源,自觉地当下认取本心的扩充工夫。
但在一般人的角度下,比较容易理解,甚至接受朱子的方法。
因为一般人的气质,意志比较薄弱,容易受情绪、环境、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完全由良知自己作主,需要由学习、教化的方式,发掘自己的潜力,将优点尽量发挥,务求趋向完善,这样渐进式地发展道德人格,比较合符教育的功能,而这样教化方式,比较认同人的可塑性,也易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朱子对性理内容理解上之偏差,造成性体道德意义与力量之减杀,此既非正统儒家立教之本义,亦成为朱子思想最大之缺陷。
2.王阳明由纵贯系统所开出的格物义
王阳明的修养工夫方法为「纵贯系统」。
「纵贯系统」由良知自我震动时呈现的涵摄,自律、自发、自定能发出是非方向,在当下所认取的本心,此本心即是理。
此理是由心所发出判断是非方法的,有道德内容的。
此理能贯注於事物上,即是由先秦儒家本体创生的立体直贯义。
王阳明学依孟子「仁义内在」所开出的「格物致知」,相应先秦旧义即「自律道德」、「本质工夫」本心涵盖是非善恶,能为是非善恶作判准。
亦即海德格所说的「方向伦理」,由良知发放方向。
强调本心是知是知非的标准,不假外求。
一切价值判断,都是由心所颁发,「格物」是由良知的呈现为一切对应的事物赋予意义,在活动的过程,而使之德性化、价值化。
「仁义内在」由於是先验的,即先於经验,不是由经验和学习而得,所以道德实践有必然性。
从广义说,王阳明由「纵贯系统」所开出的格物义,是由道德实践的方法摄取物归於心,一旦人的自觉心呈现指导道德行为,以心之朗现、伸展、以至遍润於事事物物中,由心以主宰物、统合物。
这样的纵贯方法,可以扩大至本体宇宙论的摄物归心,心以成物的纵贯义。
此「纵贯系统」所开出的格物义,故译「格物」为正物,实则正其不正以归於正。
概言之,主体要求推致良知天理於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各得其理,即王阳明所谓﹕「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注八)意谓逆觉是良知明觉随时呈露震动,通过此震动反照自己,即通过此震动认识自己,当下认取,由「知善知恶的心」,作「求放心」的过程,至「从心所欲」的境界,最後能所消融而为一,只是自己真切地贞定与朗现。
圣人就是能充分地完成人的自觉性。
王阳明学说是点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能与孔孟相应,并呼应陆象山。
工夫比朱子简易,不是以物质的「气」的推动,而以「心」的能动作用贯於事物。
3.朱子、王阳明释格物论衡
(i)王阳明借《大学》「格物致知」判入其致良知教
自朱子後,《大学》成为宋、明二代儒学的讨论中心,这是因为朱子做学问的态度严谨、专一,有他个人的劲力。
另一方面,朱子的後学蔚群,大力推动朱子的学问,使朱子的学问能广泛地流传。
另外,朱子所编的《四书》被定为官学,所以大大地提高了朱子的地位。
唐君毅先生亦说﹕
朱子权威太大,朱子讲《大学》,所以人人讲《大学》。
王阳明也要从《大学》入手,但是他把朱子的讲法扭转。
王阳明是孟子学,他讲《大学》是孟子学的《大学》。
朱子的《大学》是根据程伊川的讲法。
(注九)
唐先生说朱子权威太大的原因,因为由南宋至明初官学的推广及读书人重视,令朱子的权威日趋盛大,所以王阳明所创的「致良知」亦依《大学》说,以扭转朱子的系统。
《大学》中有「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所以,王阳明亦顺《大学》八条目而说,可从致良知教的主要内容分析,亦有「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在《大学》本文,「致知」之说,意思不甚明确,并无致良知之意。
王阳明龙场悟道,方明白朱子释「格物致知」以「格物穷理」的方法,析心与理为二,以认知之进路,求得物理以成德,是取径迂回。
更重要者,朱子以为道德律令是外在的,必须向外寻求,失去道德的内在根源,转为「他律道德」。
於是王阳明将《大学》之「致知」转化为「致良知」,套入心即理的脉络中说本质工夫。
重倡孔孟「心性学」,说「仁义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阐发「自律道德」义。
朱子的工夫论是通过「格物」来知天道﹙天理﹚,希望由此得出道德律令来指导行为方向,以「格物」为因。
王阳明「格物」义则是在自律道德中,通过本心﹙良知/纯粹实践理性﹚发出道德律令,在此中,行为﹙物﹚由良知伸展、遍润而得以正,换言之,以本心为主,以格物﹙行动/正物﹚为果。
王阳明对良知的定义是「所谓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
」(注十)即良知是私下的、具内容的、有动力的。
「致良知」是把良知之天理或良知之所觉知之是非善恶,不让它为私欲所间隔而充分地把它呈现出来以使之见於行事,即成道德行为。
故王阳明尝说﹕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注十一)
王阳明对於生活行为的责任,统摄於心意中,正心诚意,不正归於正,由心的天理良知润泽贯彻一切生活行为,一切生活行为不能离开心意而独立自存,再进一步,王阳明倡言的正物义,亦不限於生活行为,因为天理良知流行於生活中,亦可流行於可感受、想像的事物中,这些可感受、想像的事物,即由良知的作用而润泽贯彻的物。
正是感通为性,润物为用的意义。
王阳明以《论语》、《孟子》来规模《大学》。
王阳明用致良知教套在《大学》内,在义理上合乎先秦孔、孟儒家思想。
但依《大学》文献的义理系统,则没有明确地表示「格物致知」的意思;在这方面,正因为《大学》文献没有明确地阐释「格物致知」的意思,所以若王阳明释「格物」为「正物」不遗孔孟「践仁知天」、「尽心知性知天」的本义,又能加强孔孟学说的理论效力,正好融汇《论语》、《孟子》与《大学》的贯通性。
从此点看,知悉王阳明善於发儒学精神的一面。
另一方面,根据《大学》原文,它本身只是开示儒家「内圣外王」的进阶程序的纲领,并没有确定格致诚正修的具体涵意。
这也是为什麽宋明儒者常是根据他们自己的思想体会来依附《大学》文献内容,来发挥他们的论说。
由於思想体系不同而对《大学》有种种不同的诠释。
因此难以说谁更符合《大学》之原义,学者若再於此作纠缠批评,则甚属无谓。
(ii)朱子是否歧出为「别子为宗」
自孔子说仁―—践仁以知天,至孟子说本心即性―—尽心知性知天,皆有圆教下的道德形上学,此道德形上学在先秦时已有初步的完成,至宋、明儒继起,则已能充分地完成。
儒学是成德之教,由己达达人,即个人的道德自我的完成,扩充至他人的道德的自我呈现,以至完成,是成己成人的教。
「别子为宗」一词是牟宗三先生在儒学本质义理论述中,对朱子在儒学史上地位的判语。
牟先生使用此判词是根据《论语》、《孟子》、《中庸》及《易传》等正统儒家经典为本位,指朱子对道德「本体」及「工夫」体会和理解,有偏离或偏差的转向。
由於朱子在此偏离或偏差的转向中,自成一套学问系统,又能在儒学史上取得一代宗师的地位,故判朱子学是「继别为宗」或「别子为宗」。
即朱子自有自己的思想学说,可以独立自成一套学问系统,自成一家。
此一判词不是对朱子学问有褒义和贬义。
只是牟先生对儒学系统的精研,由先秦至宋明儒学文献反覆钻研後所得的研究成果。
依牟宗三先生分判为三系,「﹙1﹚陆象山王阳明是单由孔子之仁与孟子之本心而直接完成者。
﹙2﹚北宋濂溪、横渠、程明道下开胡五峰以及明末之刘蕺山则是兼顾《论语》、《孟子》与《中庸》、《易传》有一回旋而之者。
﹙3﹚伊川朱子则歧出而未能及。
」(注十二)
牟先生分判宋明儒三系说中,﹙1﹚陆象山、王阳明系,﹙2﹚周濂溪至程明道系及由程明道开出胡五峰至明末的刘蕺山,皆是由心体与性体互相通达,能够有回旋的自我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为「自律道德」。
他们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们能够扣紧先秦孔、孟义理,承心体起用,以扩充本心善性为工夫,自觉地、直接地作圣贤的实践工夫。
而朱子所以歧出,由於朱子重视克治人性的弱点,遂迷失了善性自然扩充的本然自觉工夫的能力,不自觉地离开孔孟所说的既内在又超越的道德形上学。
(注十三)以後天的经验看待内圣之学,从认知进路,混淆儒学之本质「心即理」义,以为此理对於心,变更为虚悬而超越的当然之理,名为「性理」,转为「他律道德」。
朱子的迷失,而落入的困境,理由
第一,朱子以为道德律令须要向外寻求,通过「格物穷理」的认知方式寻找天道﹙天理﹚,以此得出道德法则来指导行为模式。
故在朱子的系统中没有道德内在不容已的力量,而一定要透过间接的实践工夫,如居敬、涵养、格物、穷理等方法,而实质经验知识本是助缘,以这些助缘工夫为实践的必要条件,遂成本末倒置、倒果为因。
第二,因他将超越之理与後天之心对列对验,心认知地摄具理,理超越地律导心,则他所说的成德之教将自律道德变更为他律道德,亦是渐磨渐习之渐教,而在格物过程中无论是在把握「超越之理」方面或是在经验知识之取得方面,皆由「成德之教」的本质工夫,变成他律道德之渐教之决定的因素。
第三,将知识问题与成德问题混杂在一起讲,既於道德为不澈,不能显道德之本性,复於知识不得解放,不能显知识之本性,造成困扰,增添成德工夫的艰苦。
第四,朱子以《大学》义为宗旨来解释《论语》、《孟子》、《中庸》、《易传》。
以规范性的义理代替儒家随机指点、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法,限制儒家的活泼性,造成儒家系统分歧。
朱子工夫虽然不能由心体起用把握个人的内在道德性,相反的,却因此而自成一系统,自立成家,为宋代以後的儒学泰斗。
从另一角度说,正好补充传统儒学的不足处,使儒学教学更全面化及多元化,更能丰富儒学在教学上的涵盖性。
4.结语:
朱子与王阳明「格物」义皆可通向人文化成世界
儒家重视人文化成的世界,物理世界是中性,若剥落道德心的照察,世界只是平寂地存在,不能发展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甚至科学,没有人伦价值的世界更没有历史、文化。
然而儒学在具体的生活上怎样实行,先秦时《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已有清晰的实践的理论和指引,系统性强,使学者容易掌握。
朱熹喜言《大学》,尤爱《大学》的架构性,更为《大学》作注。
亦是为人文化成世界作指引,使人可以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有理可循。
朱子转向以格物穷理,来磨练修养工夫,对於现代人则容易引起共鸣,特别是道德意识薄弱的人,朱子学尤为亲切,对於不能相应道德本心的人,朱子是一大贡献。
朱子从客观外在性的认识论上说存在的「性即理」系统,王阳明从道德内在性,存在地呼应的「心即理」系统。
在儒学「仁义内在」的角度下,王阳明学是依儒学一贯宗旨,朱子学则未能相应。
若在工夫修养方法的普遍性上说,朱子的方法,有客观的义理可循,较适合一般人的气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相对於朱子的方法,王阳明的修养方法以良知的内在超越性为主,一般人较难掌握;若不是真正了解本质工夫的真实义,更容易被误解而误用,反而造成对儒学的伤害。
所以从教育的立场上,朱子的方法「格物穷理」是「正宗」,他的方法学比较平实,有方法可依,容易跟得上,广泛地教做人之道,从具体的生活展开,井然有序,有条不紊,适合一般人。
所以牟先生说﹕「朱子是学人之学之正宗,而非内圣之学之正宗。
」(注十四)同时朱子以读书、讲学为重点,在弘扬教义上,整理文献、讲解文义,自有其价值。
况且朱子学不是平寂地存在,更能对发展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甚至对科学亦有其价值。
尤其甚者,对人伦价值的世界、历史、文化有传承的作用。
虽然如此,王阳明之学「格物致知」,才是体验生命自我真实化的过程。
透过良知自我震动而呈现,不假外求,在自由意志的自动、自主、自律下,无条件地实践道德。
才是本体明白,天理流行的真正工夫。
故王阳明说﹕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後,却於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
(注十五)
王阳明所教的致良知简易工夫,是由本体所生起、呈现,实践於日常生活中。
表面上,王阳明理论好像过於简单,忘掉气质、物慾的困扰。
其实,王阳明并非不知气质、物慾的困扰。
在日常生活中,意念行为不是一定自然地依循良知所作的价值判断,若要意志完全依良知自觉地自定价值取向,指导行为亦要靠自觉努力而为。
此「致」亦含有「复」的意思,以向前推致时是克服气质病痛的工夫。
王阳明说﹕「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地便罢。
」(注十六)惟王阳明的义理系统直契先秦孔、孟的工夫心法。
在儒家一脉相承的义理脉络中,,堪称是系统的传承。
在圣人的角度上,可以在当下的一念心,反身而诚,亦是通向人文化成的世界。
但在现代的教育中未能广泛地被接受。
若以孔孟心性学,王阳明即依孟子性善论再发现,而又不离其宗,朱子偏离了「仁义内在」的宗旨。
但朱子为学工夫的严谨与系统性,可助儒学发现,及补王阳明的不足,是好的辅助方法。
故朱子与王阳明的义理若能互相配合,把握道德主体的呈现,配合涵养与进学的助养工夫。
这样既可减少争拗,又可互相协调,效果相信会更好。
在学术上朱子与王阳明的义理系统各有精彩。
牟先生说﹕「朱子之系统亦自有其庄严弘伟处,……此两系统一纵一横,一经一纬。
经之纵亦须要纬之横来补充。
」(注十七)若能以王阳明学的系统为纵为经,以朱子学的系统为横为纬。
即从自性的本质为方向,由正心诚意出发,配合个人涵养工夫及格物穷理的学习态度,以求提升自我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注释
注一:
《朱子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书〉。
注二:
《朱子语类》卷五。
注三:
「性之动」不能解释为性自己之动。
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中,性是不动的。
注四: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十八讲,页419,注9,「方向伦理」德文Richtungsethik。
据云Muller所述为海德格的意思。
注五: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十八讲,页419,注10,「本质伦理」德文Wesensethik。
注六: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三,页48。
注七: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页8。
注八: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注九: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页360。
注十:
《传习录‧下》。
注十一: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注十二: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页224。
注十三:
「道德的形上学」由道德实践而证天道,认为道德的活动即是宇宙的生化,亦可反过来说宇宙的生化即是道德的活动,即宇宙生化的创造活动乃是呈现道德的义意与价值,对一切存在有一个理论的说明。
注十四: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页41。
注十五:
《传习录‧下》。
注十六:
《传习录‧上》。
注十七: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一,页5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较 王阳明 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