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8761405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418.26KB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3*现代诗二首
1.认读“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诗歌存储量,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
通过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有6个需要认识的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把生字放到文中讲解。
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读诗歌、查工具书等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并组词。
2.诗的理解
这两首诗意境非常美,且都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在诗歌的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要充分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诗中的意境,并产生共鸣。
3.学会运用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习这两首诗,要让学生在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想象的运用,并学会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1.预习提纲
(1)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利用互联网搜集刘大白、徐志摩的生平及作品,整理成简洁的文字介绍资料。
(3)朗读这两首诗,明确每首诗的写作对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鸟儿或其他动物的诗歌?
你能回想起来吗?
预设:
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
2.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
刘大白(1880—1932):
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徐志摩(1897—1931):
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其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位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回顾相关诗歌,检验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把握诗歌内容
1.学习《秋晚的江上》。
(1)我们先来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教师指导朗读:
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和轻重来读出感情,要把重读放在重点词语上,如“鸟儿、倦了、驮着、头白、芦苇、红颜”。
(2)学生读这首诗,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认读生字:
巢苇
2.本诗描写了秋晚的江上的哪些景物?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预设:
这首诗描写了鸟儿、斜阳、芦苇等景物。
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都有了生命:
归巢的鸟儿驮着斜阳,斜阳让雪白的芦苇有了一瞬间的红颜。
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美妙的意境。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种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4)拓展阅读:
朗读古诗《暮江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课件出示: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学生读这首诗,根据老师的提示,描述这首诗的画面。
【提示】瑟瑟:
青绿色。
可怜:
可爱。
学生描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2.学习《花牛歌》。
(1)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花牛歌》这首诗,这首诗意境优美,我们朗读这首诗时,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师指导:
在朗读的时候,把重音放在动词“坐、眠、走、做梦”上。
同时,放慢语速,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生默读这首诗,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1.解释词语:
剪秋罗霸占
2.花牛都在哪里活动?
3.找出诗中的动词,说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花牛的动作,体现了花牛怎样的生活。
(3)学生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指名或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
这首诗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草地里眠、草地里走、草地里做梦等几件事,体现出花牛闲适、美好的生活。
(板书:
坐眠走做梦——闲适、美好)
(4)拓展阅读:
朗读古诗《画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学生读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教师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让学生通过诗歌梳理思路,并表达出来,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三、学习写法
1.朗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中蕴含的景致美。
2.学习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体现景物的特点。
如,一个“妆”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被斜阳染成红色的画面,既写出了斜阳下芦苇的颜色,又赋予斜阳人的情感(充满爱心地为芦苇上妆)。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布置作业
搜集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一读,想象诗歌(小令)描绘的画面,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现代诗二首》是自读课文,由两首现代诗组成。
这两首诗以动物为主人公,描绘出一种独特、闲适、优美的意境。
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
在课堂上,我对这些资料进行检验,及时进行评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二、指导朗读。
这两首诗以动物为载体,描绘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
这两首诗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中的美妙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3课《现代诗二首》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现代诗二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巢、苇”等6个生字。
正确理解“归巢、芦苇”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重点
1、识字、解词。
2、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难点
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几句关于秋天的诗句呢?
2、出示关于秋天的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夜书所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4、板书课题:
3、现代诗二首
指名回答
指名读
齐读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谈话,导出关于秋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cháowěiluómiánbàzhàn
巢苇罗眠霸占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
(4)图片认读生字
归巢芦苇
(5)古文识字
罗,甲骨文
(网,捕鸟的罩具)
(隹,鸟雀),表示小鸟被罩在网罩里。
造字本义:
动词,用网罩捕鸟。
占,甲骨文
(骨块)
(卜,魔杖,降神道具)
(口,巫师的解说),表示用兽骨刻录巫师的解说。
造字本义:
动词,巫师卜问,观察神迹,并将内容刻在兽骨上作为史记。
(6)多音字
归巢的鸟儿,尽(jǐn)管是倦了。
尽(jìn)力,山穷水尽(jìn)
3、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芦苇:
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花紫色。
茎可以编席,也可以造纸。
根状茎可入药。
也叫苇子。
(借助图片加深理解)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偷渡:
1、秘密地渡过某一水域。
2、偷越关隘或国境。
本课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
刘大白,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
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歌
徐志摩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
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读完《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看到了(倦鸟归巢),(驮着斜阳)凌江飞渡,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2)读完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这是一只(淘气可爱)的花牛。
三、品读感悟
学习《秋晚的江上》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一小节。
(2)交流探讨:
第一节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一小节: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3、画面:
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
(出示图片欣赏)
4、关联词:
尽管……还……
5、斜阳: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6、“驮”字突出了什么?
(1)“驮”字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景致和绮丽的想象。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在夕阳下归巢时的情景写得更加形象。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读出对倦鸟的怜惜之情。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2)交流探讨:
第二节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二小节: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画面:
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
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4、红颜:
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
5、出示句子: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1)从“掉”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展现了江中夕阳的倒影好像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6、出示句子: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
写出了夕阳的光辉洒在芦苇丛中的景象。
(2)出示芦苇由“头白”到“红颜”的图片
(3)从“头白”到“红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4)想象:
夕阳落山,还有哪些事物会被染红呢?
请你模仿诗歌最后一句写一写。
憨厚的大地,
也披上了一身红纱衣。
活泼的溪水,
也羞红了清澈的容颜。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知识梳理
倦鸟归巢斜阳
景色迷人,画面美丽
抖落芦苇“头白”妆“红颜”
(四)小结
《秋江的晚上》展现了一幅暮江鸟归的画面,色彩鲜明,画面感非常强。
(五)知识拓展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暮江吟》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学习《花牛歌》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女生读第一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的景物。
想象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一小节: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3、画面:
花牛在草地上休息,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绿草地、剪秋罗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
4、了解剪秋罗花:
剪秋罗,多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常生于低山疏林下、灌丛草甸阴湿地。
大花剪秋罗喜阳,凉爽,高燥,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
花期6-7月,果期8-9月。
5、压扁了剪秋萝,可以看出花牛的什么特点?
可以看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读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男生读第二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的景物。
想一想: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是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二小节: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3、画面:
花牛在草地上睡觉,身上的白色和白云融为一体。
4、从“霸占”可以体会到什么?
花牛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无拘无束。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读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三)学习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三小节: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3、画面:
花牛甩着尾巴走在在草地上。
4、想象:
花牛走路时是什么样子的?
(借助图片想象)
5、从甩得滴溜溜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我感受到了花牛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读出花牛的自.由自在。
(四)学习第四小节
1、老师读第四小节,用横线画出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第四小节: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3、画面:
夕阳西下,花牛在草地上睡觉。
4、为什么说做梦,不说睡觉呢?
这里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做梦可以梦到很多东西,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想象。
5、想象一下:
花牛会梦到什么?
青草真美味啊!
明天我要逮只蛐蛐给我弹琴听。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带着无限的遐想。
(五)总结
1、读着这首诗,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
它或坐或走或卧,都悠闲散漫,自.由自在。
随着它的行动,草地、野花、天空、白云、悄悄移动的太阳、青翠的山峰都一一出现在我们面前。
2、《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3、《花牛歌》这首诗表面上写花牛,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自.由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辜负青春。
(六)知识梳理
花牛坐压剪秋萝
花牛眠云下眠
花牛走甩尾图
花牛梦梦中见夕阳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向往自.由
(七)拓展阅读
阔的海
徐志摩
阔的海,
空的天,
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
一点光,
一分钟。
【赏析】
这首诗构思很巧妙。
开头的“不需要”和“不想”与下文的三个“一”形成强烈对比,把作者的追求衬托得更加可怜。
表面的“无怨”中隐藏着对海阔天空而不可得的“怨”,比直抒“怨”更引人同情。
此外,用“小孩”纯洁、渴望自.由的天性比喻诗人的人格和追求纯洁无暇的感情也是颇具匠心的。
四、课堂练习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秋晚的江上》一文,从“倦鸟、斜阳”等词语看出作者很累,在诗中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抱怨。
(×)
2、“霸占”的“占”的读音是“zhàn”。
(√)
3、《花牛歌》这首诗写出了花牛在草地上的各种淘气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
4、《花牛歌》的作者是刘大白,《秋晚的江上》的作者是徐志摩。
(×)
自读课文
指名读要求
指名认读
开火车读
齐读
生字组词
开火车读
根据图片理解生字及词语
生了解古文
学生理解词意
生了解相关资料
分自然段读
开火车读
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同桌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欣赏图片
造句
理解词语
交流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理解词语
指名读
交流
指名读
指名回答
借助图片理解
集体交流
想象说话
有感情地朗读
梳理知识
齐读
指名读
赏析
女生齐读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欣赏图片了解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男生齐读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齐读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欣赏图片了解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探讨
指名读
指名说
集体交流
想象说话
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
交流
指名说
知识梳理
指名读
自.由读
齐读
赏析
学生自主练习
小组互评
本部分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识字解词,采用多种形式的识字解词方法,结合认读游戏及古文识字加深学生对于生字的记忆;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个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多读,在读中体会词语的深意。
重点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试着让学生根据梳理的层次感知课文内容。
拓展阅读,重点还是阅读,赏析古诗和现代诗,加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理解;第四个环节为课堂练习,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复习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写下来。
2、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堂小结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3、现代诗两首
秋晚的江上
倦鸟归巢斜阳
景色迷人,画面美丽
抖落芦苇“头白”妆“红颜”
花牛歌
花牛坐压剪秋萝
花牛眠云下眠
花牛走甩尾图
花牛梦梦中见夕阳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向往自.由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
“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
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把握策略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
)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
)
设计意图: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诗歌不是第一次学习,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
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二、学习《秋晚的江上》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
随机学习生字“巢、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
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4)交流对画面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
可插入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
(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轻盈的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
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
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
3.过渡:
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
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4.熟读诗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小组内相互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紧扣课文导读话题“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诗二首 部编版 四年级 上册 现代诗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