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水平测试基础知识过关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750881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137.99KB
地理水平测试基础知识过关答案.docx
《地理水平测试基础知识过关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水平测试基础知识过关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水平测试基础知识过关答案
地理水平测试基础知识过关
姓名:
班别学号
第一部分宇宙中的地球
二、知识结构
知识点1: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的形成:
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主要组成:
恒星等较大天体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银河系:
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
河外星系:
超过1250亿个
总星系:
可见宇宙
组成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占99.86%
太阳系和地月系行星:
包括大行星和小行星
运动特征: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地月系:
组成地球和月球
普通性:
太阳系一颗行星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①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有液态水
知识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生存和繁衍提供光、热、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大气、水体运动提供动力
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影响气候,
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层:
黑子
产生极光
色球层:
耀斑
日冕层:
太阳风
知识点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传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处处相等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日(23h56m4s)、太阳日(24h)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转速度: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年(365d6h9m10s),回归年(365d48m46s)
意义:
自转昼夜交替、地方时产生、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公转:
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
成因:
昼夜更替、地方时、四季更替
影响:
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计算:
简单的区时计算方法:
1、确定两地的位置关系;2、东加西减
知识点4: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
岩石圈:
结构: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结构:
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地壳结构的特点:
固体外壳,厚度不同,陆地地壳厚度大于海洋地壳
大气圈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
垂直分层结构:
对流层特点: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特点:
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高层大气特点:
气压低,密度小,有电离层
水圈组成:
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组成
特点:
连续性
水圈主体:
海洋水,淡水主体:
冰川
五、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1)岩浆岩,代表岩石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2)沉积岩,代表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代表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及作用
甲沉积岩乙变质岩
丙岩浆丁岩浆岩
A变质作用B外力作用
C冷凝作用D重熔
E变质作用
六、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皱褶、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形成
基本单元
岩层形态
地貌形态
褶皱
岩层受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
背斜
上拱
山岭、山谷
向斜
下凹
山谷、山岭
断层
岩层受水平挤压力或张力发生断裂错位
地垒
上升
山岭、高原
地堑
下降
山谷、平原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分布地区
作用形式
地貌类型
典型地貌
流水作用
湿润地区
沉积作用
冲积扇、三角洲、中下游平原
长江三角洲
侵蚀作用
溶蚀作用
V形谷
雅鲁藏布江谷地
峡谷
三峡
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石林
风力作用
干旱地区
沉积作用
风积地貌
沙丘、沙龙
侵蚀作用
风蚀地貌
蘑菇石、雅丹地貌
冰川作用
高纬地区
侵蚀作用
冰蚀地貌
冰斗、角峰
海浪作用
沿海地区
侵蚀作用
海蚀地貌
海石柱、岬角
七、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解释保温原理:
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效果。
案例:
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效果差,温度低,易出现霜冻
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
可以强大气的逆辐射,增强保温效果。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热力环流
八、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在下图上标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的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1)季风是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做有规律变化的风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3)亚洲东部是全球最典型的季风,因为它处于世界最大的大洋
太平洋的西岸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
(4)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2)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特点炎热干燥
冬季受西风影响,气候特点温和湿润
(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候特点高温多雨
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特点低温少雨
九、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
1、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气流运动
过境时的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
降水位置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锋后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锋前
2、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气压
气流
中心气流
气流特点
天气状况
低气压
气旋
上升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多阴雨天气
高气压
反气旋
下沉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多晴朗、干燥天气
十、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3、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
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同时也将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
②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得到缓解。
③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
④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十一、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
洋流是指:
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水体运动的原动力。
洋流按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
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响
举例
气候
1、高纬、低纬纬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2、洋流性质: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1、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气候的形成。
2、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
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2、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
1、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英国北海渔场的形成。
2、秘鲁渔场的形成。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海洋污染
1、加速污染的净化。
2、扩大污染的范围。
油轮发生泄露。
十二、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5大要素)
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十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整体性的表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十四、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地理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分异的规律
影响因素
分布地区
水平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纬度位置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海陆位置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
热量水分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海拔高度
海拔较高的山地。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十五、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
聚落和交通主要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2、山区:
聚落和交通主要分布在河谷阶地
3、平原:
聚落和交通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区
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2、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十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十八、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2、洪灾的危害
(1)直接危害:
淹没农田村镇工厂造成人畜伤亡等
(2)间接危害:
交通能源供应中断,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的紊乱
测试要点19:
人口增长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1)三个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对应人口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模式转变规律,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1)人口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速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对应人口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对应分布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解决措施计划生育;发达国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
测试要点20:
人口迁移
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概念:
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方向原因;
二战前迁移方向是旧大陆到新大陆;原因是殖民扩张、开发新大陆;
二战后迁移方向是发展中国到发达国;原因是经济因素。
(3)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测试要点21: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测试要点22:
城市空间结构
1、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区的类型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区
(2)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历史因素:
如北京市中心为行政区
经济因素:
土地租金、付租能力
社会因素: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宗教信仰
2、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地租水平高低:
A>B>C
(2)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
(3)住宅选择B的原因便于上下班和购物
(3)住宅选择B的原因
(4)地租水平高低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
还与交通通达度有关。
测试要点23:
城市服务功能
1、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等级
城市作用
城市数目
城市距离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功能
高
大
少
远
广
多
多
低
低
多
近
小
少
少
测试要点24: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城市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地域转换的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经济结构的转,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虚假城市化(南美洲)、滞后城市化(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
2、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测试要点25: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影响建筑景观:
表现: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市中心以外。
原因:
地域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不同,美国发展历史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2)影响建筑格局:
杭州:
特征山水城市,原因:
受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北京:
特征皇宫建筑群雄距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原因:
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
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原因:
体现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测试要点26:
农业区位因素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等
技术条件:
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
注:
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1)热带迁移农业
分布: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
影响:
破坏森林和土地资源
(2)水稻种植业
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
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较平坦;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分布:
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特点: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3)混合农业
分布:
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采用小麦与牧羊混合经营方式
特点:
1.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2.有效地时间安排;3.灵活的农业生产规模安排
(4)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测试要点27: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
(2)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导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导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导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测试要点28: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强度过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农业生产发展引起植被、地表环境、地表辐射特性、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过牧、不合理灌溉。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
(2)工业地理对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对原材料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突出;
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测试要点29:
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2、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五种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2)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测试要点30: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②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浙江嘉兴城市沿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说明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京杭运河沿河城市(因运河淤塞、海运、铁路运输的发展而发展缓慢),说明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2)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
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大。
商业网点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优先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高速公路沿线形成商业区。
测试要点3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谋求协调:
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1)地理环境决定论
核心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评价:
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人类中心论
核心思想:
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评价:
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
(3)人地伙伴论
核心思想:
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评价:
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测试要点32: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
(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②环境污染加重: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测试要点3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人地关系协调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共同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
(2)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测试要点3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中国为例)
(1)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人均少、资源利用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水平 测试 基础知识 过关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