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8739205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82KB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
讲评课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关键的问题是找准学生存在缺陷和问题。
如医生治病,找不对病因,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再好的药物也治不好病。
所以说备课前的数据分析至关重要。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1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写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了建筑设计中的难题的记叙文。
格罗培斯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景观建筑学专家。
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解决过无数个建筑学中的难题,留下了70多处精美的杰作。
他堪称当代伟大的建筑大师。
本文记叙他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了难题,即设计不出理想的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方案,但他思路开阔,极富创造思维特质,从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做法中获得灵感,终于解决了难题。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凡事不必总按旧的思路去做,如果能从事物自然规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常常是的选择。
本文用一个偏正词组“路径”作标题。
“佳”,好或美。
“”就是的意思。
“径”,狭小的路。
“路径”,既指设计出了的路径,又指设计师解决路径设计难题时的思路是的。
〔结构分析〕
本文是采取纵式结构记叙的,共8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即将竣工时,各景点间的道路设计方案还没最后敲定。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格罗培斯受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启发,终于设计出迪斯尼乐园景点间道路的方案。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写得十分详细。
先写正在法国参加庆典的格罗培斯接到催促路径设计方案的电话后,去地中海边清理思路;再写在途中,格罗培斯从老太太无人售葡萄做法中获得灵感,确定了尊重游人自主选择的路径设计方案;最后写方案实施后的良好效果。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景点间路径的思路给人的启发。
〔语意理解〕
“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竣工了,然而连通各景点之间路径的设计方案还没有最后敲定。
”
“建筑”,指修建房屋、道路、桥梁等。
“大师”,在学问、艺术、体育等许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有辉煌成就,为人们所尊敬的人。
这句话先说格罗培斯堪称建筑学领域的“大师”。
又说迪斯尼乐园是大师精心设计,又精心施工的。
这是在说迪斯尼乐园一定是精品。
“然而”,文章笔锋一转,指出了景点间路径设计方案还没最后敲定。
一个精品乐园,却没有理想的景点间的路径,岂不遗憾?
这句话是文章的开篇句,用转折复句形式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景点间理想的路径设计问题。
“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项目———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
“建筑学”,研究设计与建造建筑物的一门科学。
“伤脑筋”,形容事情很难办,很费心思。
前文提到,格罗培斯是大师级的建筑学家。
业绩卓著,解决过无数建筑学难题,足见其才智超群。
把这一句与前后文联系着读,我们可以感悟到两条,其一,本次路径设计确实难度太大,连才智超群的大师都难住了;其二,格罗培斯有严谨的设计作风,他不对付凑和,凡事都追求完美。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顺其自然,也许是选择。
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乎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
“自然”,本指自然界,在本文中指不经人为地干预的自然发展规律。
“顺乎自然”,就是让事物或事情依其自身自然的情势自然地发展下去。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哪个做法做才好。
“顺乎本性”也是“顺其自然”的意思,这里的“本性”,指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不失为”,还可以算得上的意思。
这两句是从格罗培斯解决迪斯尼乐园路径问题总结出的富有哲理的体会。
作者对这个设计过程作了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在无所适从时,选择顺乎本性,可以找到的解决问题办法。
这个观点符合唯物辩证法。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
所谓“不知怎么办”或“无所适从”,都表明人们当时还没有找到规律。
而“顺其自然”或“顺乎本性”,意在不要硬来,不要勉强按自己的主观臆想去解决问题,那样,肯定把事情做坏。
“顺乎本性”“顺其自然”,就是按事物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规律之一。
格罗培斯从老太太无人售葡萄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给顾客、游客自主权,充分体现了“顾客就是上帝”这个经商理念。
游客的选择,游客愿意走的路径,就是迪斯尼乐园的“本性”,就是乐园的“自然”,这就是“聪明之举”。
推而广之,办各种事情,如果都能认真地遵循这种“顺其自然”“顺乎本性”的原则,那肯定都能办好。
〔写作特点〕
1.缘事悟理。
本文完整地记叙了格罗培斯遇到的设计难题,以及他解决难题的过程,记叙得很完整、很生动。
但文章并没有停留在记事上,而是进一步引导读者从这件事中悟出哲理。
文章就是按照这个立意来安排结构的,先写出现的难题,再写解决难题的过程,特别详细写大师从老太太自主售葡萄的作法中受到的启发。
篇末点出从这件事上悟出的哲理,事在理前,理缘事生,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2.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文章一开始提出景点间路径设计方案没最后敲定,接着介绍格罗培斯业绩之辉煌,特别写他曾解决过无数个建筑难题。
这时,作者才写路径设计难住了大师。
写大师的才华成了“问题”的铺衬,“问题”的解决便更显其能。
大师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巧借老太太卖葡萄之道,使难题解决得举重若轻,所有这些铺垫,跌宕,最后成为总结出哲理的依据。
小文虽短,一波三折,有事有理,耐人寻味。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给人自主选择的空间,是解决许多难题的好办法之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时,弄懂大师的路径设计思路的产生与法国南部老太太卖葡萄做法之间的联系。
2.学会写11个生字。
〔教学准备〕
迪斯尼乐园中卡通人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①教师出示几个迪斯尼乐园的卡通人物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入学习。
②请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
教师针对学生介绍适当补充和总结,从而揭示课题。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⑵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以学生互相提醒的方式读准本课生字,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竣工、焦躁、奔驰、撒、草籽”这些词中加点字的读音要求学生读准。
③快速地再请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请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一边读,一边标记,思考问题的答案。
提示学生抓重点语句。
②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补充问题的答案。
③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格罗培斯设计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格罗培斯的敬佩之情。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引导学生在弄懂“顺其自然”“顺乎本性”等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弄懂这段的含义和这段与全文的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⑷总结延伸。
①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请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从格罗培斯做法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③摘录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积累内化。
⑴能运用关联词“一……就……”、“只要……就”进行造句。
⑵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因为有初读课文的基础,教师可以检查的形式掌握学生认字情况,或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检查,培养学生自测能力。
⑵指导书写11个生字。
①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生字结构进行分类,然后说一说写这类字时要注意什么。
如左右结构的:
径、培、驰、滨、籽、研,要注意书写时左窄右宽,“斯”要注意左右匀称。
上、下结构的:
罗、景、驾,注意上下紧凑。
②请学生到黑板上范写,或在练习本上书写。
③集体评议,教师范写个别难写的字。
4.实践活动。
(练习)
以“走近迪斯尼”或“迪斯尼的故事”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资料
〔迪斯尼乐园〕1955年7月17日,全球第一家迪斯尼乐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向公众开放。
迪斯尼世界的诞生,首先要归功于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1964年人们开始筹建一座更大规模的游乐公园,这就是迪斯尼世界。
经过五年营造,迪斯尼世界终于在1971年10月1日向公众开放了。
迪斯尼世界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耗资7.66亿美元,占地面积达109平方千米,是一座老少咸宜的游乐中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2
父母心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
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
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
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
后来又三次反悔。
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
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
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
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
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
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
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
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
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
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
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的工业中心之一。
“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
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
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
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
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
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
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
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
“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
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
“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高雅”,高尚,不粗俗。
“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女佣”,女仆人。
“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
“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
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
“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
‘对不起。
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
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
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
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
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
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
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
孩子太小,舍不得。
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
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
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
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
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
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
“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
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
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
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
我真羡慕你们。
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
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
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
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
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
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
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
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同时也揭示了故事主题的另一方面:
关爱他人是高尚的品格。
〔写作特点〕
1.人物对话的表现力。
本文大量地记叙的人物对话,起到了表达人物情感,推动事件矛盾冲突发展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本文没有大量铺展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去写人物的内心与行动,而是着力记叙了人物的语言,用人物的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
作者写了老佣人与穷人的对话,既简要地介绍了穷人与贵夫人两个家庭的家境,又议定了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约。
以后写穷夫妻三次反悔的过程,也都凭借对话。
特别是最后两段对话,在情节发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结局,主人公在金钱与亲情权衡的最后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赞美亲情重于金钱这一主题。
2.把事件锁定在特定的时空中。
故事发生的场所是特定的———轮船上。
议定领养关系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后送大儿子、换大儿子、换二儿子、领回女儿都在贵夫人的客舱里。
故事的时间是特定的———乘船的几天中,第一天议定领养与送养的关系,送大儿子给贵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儿换二儿子;第三天上午领回小女儿。
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这些巧妙的安排,足见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功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
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本课采用默读体会、对话朗读或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要以读促理解。
1.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
要让学生充分默读,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
3.再默读或自由读文,讨论汇报。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一是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
是冷酷吗?
不是。
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二是这对夫妻几次调换送人的孩子,说明了什么?
最后又停止了这种做法,说出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又说明了什么?
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穷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们还是爱孩子的,送出哪一个也舍不得。
所以最终选择了不送走,一起受穷。
对故事中的贵夫人也应该全面评价,她开始想领养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认为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
经过与穷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们的父母心打动、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态度,对穷夫妻给以资助。
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许多人(也包括作者)对穷夫妻爱子之心的认可和赞许。
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可以小组讨论后汇报。
4.扩展延伸。
说一说父母对你的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资料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
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毕业,同年创办《文艺时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唯美主义的作家。
他写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
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系列、《山之音》等。
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奖的亚洲人。
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讲评课教案3
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写的记叙文。
文章真实地记叙了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启发教育,说明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
〔结构分析〕
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地讲“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描述“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活动的经过。
第一次,在渥太华的大街上,孩子们用给行人擦皮鞋的方式为患小儿麻痹的孩子募捐。
第二次,在“我”外出的时候,看见老军人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烈士遗属及伤残军人募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我”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语意理解〕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
加拿大是北美洲北部的一个国家。
由于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比较先进,吸引了许多外国青年到这里留学。
“募捐”,为帮助灾区、灾民或有困难的某项事业、某个人而募集钱款或物品。
“忘怀”,与“忘记”同义,把值得怀念的人或事忘记。
这一句话自成一段,概述在加拿大“我”遇见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
“难以忘怀”这个词语强调这两次募捐活动的重要和特殊。
募捐,对成年人来说并不陌生,遇到募捐是常有的事。
“我”所以“难以忘怀”这两次,并不在于它们发生在国外,而在于它们使“我”大受教育。
用这一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设置了悬念,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大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
”
渥太华是加拿大的首都。
这一句交代了“我”第一次在加拿大遇到募捐活动的地点———加拿大的首都,募捐者———两个小男孩。
“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个人头上戴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
”
“精巧”,精细巧妙,本句指孩子戴的纸帽的制作者技术高超,纸帽做得完美。
“小儿麻痹”是幼儿得的一种病,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身体某一部分知觉能力丧失,使运动机能出现障碍。
本句交代了两方面事,一是募捐的原因,二是募捐者的形象。
从募捐者的打扮可以看出,这种募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募捐的孩子们也十分重视这次活动,把活动当做庄重、严肃的事,都以积极的行为和良好的心态参加募捐。
这种打扮还有醒目、引人关注的作用。
“其中的一个,不由分说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皮鞋来,另一个则温文尔雅地发问。
”
“不由分说”,不由分辩、解释与说明。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两个男孩分工明确,“硬”给行人做擦皮鞋的服务,另一个与人交谈。
两个人态度与方式相反,一“武”一“文”,配合默契,显现出小男孩独特的募捐策略。
他们不是一般地劝说动员,也不“硬要”,而是为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同时通过谈话,让人明了募捐的目的、意义,使“捐”者“悦服”。
这是孩子们独创的颇有新意的募捐手段。
作者写这种募捐办法,活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二次大战中参战而伤残的军人和烈士遗属募捐,每年一次。
”
“二次大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
1939年9月爆发,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伤残”,因负伤而落下残疾。
“烈士”,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遗属”,死者的眷属。
这一句交代了老人募捐的目的。
这些烈士与伤残者是为世界和平和祖国独立而牺牲与伤残的,是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牺牲与伤残的,因此,他们是功臣,理应为人们敬仰与爱戴。
为伤残者与烈士遗属募捐,不单是为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是表达人们对曾经为今天自由与幸福做过贡献的人的敬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曾经流血牺牲的功臣,更是背叛与犯罪。
加拿大人没有忘记他们,“每年一次”为他们募捐,说明这已成为一种传统。
“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钱捐给他们时,心里却只是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
“他们”,指募捐者。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本句写的是“我”的内心活动,表明两次参与募捐后自己的感受。
用“微不足道”修饰“钱”,极言捐得少。
一般地说,受捐者对捐者说“谢”。
但是,这次却是“我”这个捐助者要谢这些募捐者,说明这两次募捐意义特殊。
第一次的募捐者是两个孩子,那么小的年纪尚且知道关爱小伙伴,而且视关爱他人为神圣的、无上荣耀的事。
第二次遇到的募捐者是一些老人,他们是“二战”的参加者,为了战友而募捐。
这些募捐者的人格值得尊重,他们的行为值得赞赏。
对他们说声“谢谢”是发自内心的表白。
〔写作特点〕
1.独特的立意。
第一,作者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募捐活动,募捐者是孩子和老人。
一般地说,募捐活动大多由青壮年去做。
这两次募捐活动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
第二,作者篇末点题,说应谢募捐者,这种不平常的认识,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要以为捐几个钱就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谢意,更应从“募捐”与“捐赠”之中看到更深更远的意义,那就是人人都应把爱献给社会与他人,这是应该受到人们尊敬与感谢的。
2.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
文章十分注意个性化的记述。
第一次遇到的募捐是以儿童为募捐者,作者写他们庄重而活泼的打扮,极富孩子味的募捐策略,着实令人心动、喜爱。
第二次遇到的募捐是以“二战”幸存的老军人为募捐者。
作者写他们穿“各式军装”,“挂许多徽章、勋章”,手拿鲜花。
这身装束显示了他们令人尊敬的身份,无言地宣布了这次募捐的内容和意义,所以他们不用打标语,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年级 下册 讲评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