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 第1章 第3节 地球在宇宙中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docx
- 文档编号:28738449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566.31KB
版高考地理 第1章 第3节 地球在宇宙中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docx
《版高考地理 第1章 第3节 地球在宇宙中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 第1章 第3节 地球在宇宙中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第1章第3节地球在宇宙中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3节 地球在宇宙中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地球在宇宙中
(对应学生用书第12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宇宙
(1)天体
(2)天体系统
①形成:
邻近天体相互吸引,形成的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②层次:
图中A为总星系,B为银河系,C为太阳系,D为地月系。
2.太阳系
(1)组成
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读图填写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名称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3)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同向性
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
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正圆
共面性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3.地球
(1)普通性:
地球的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与水星、金星、火星相似,同为类地行星,并不特殊。
(2)特殊性——存在生命
①自身条件
②外部条件
八大行星的特征
[理解—要点突破]
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①“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
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2.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势因素
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交通条件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的选择
时间
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3)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②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③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④地质条件好。
⑤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我国的回收场地就选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地球的宇宙环境
2016年9月30日,首个进入彗星轨道的探测器“罗塞塔号”传奇谢幕。
从发射至今的12年间,它为人类揭开彗星、地球的奥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
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探测器在飞行中要对抗宇宙中高真空、超高温、强辐射等环境
B.探测器在飞行中可借助太阳系天体引力加速和变轨
C.彗星质量较小,一般围绕行星运转
D.着陆器是降落在彗星长长的彗尾上的
2.经历12年的飞行,“罗塞塔号”探测器到达的宇宙空间位置位于( )
A.河外星系 B.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
C.太阳系D.地月系
1.A 2.C [第1题,宇宙环境一般具有高真空、强辐射、高温的特点,故探测器在飞行中要对抗此环境。
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长长的彗尾为气态,探测器难以着陆。
第2题,由于彗星绕太阳运行,则目前探测器位于太阳系。
]
天体的判断技巧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要“三看”:
(1)一看位置:
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进入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二看实质:
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3)三看运转:
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考向2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读下表,完成3~4题。
【导学号:
29790007】
地球
火星
质量(地球为1)
1.00
0.11
体积(地球为1)
1.000
0.150
平均密度(g/cm3)
5.52
3.96
公转周期
1a
1.9a
自转周期
23时56分
24时37分
3.人类首先在火星上探索地外文明的原因是地球与火星(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D.自转周期相近
4.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无密切关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B.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C.地球上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效应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思维流程】
第3题,
第4题,
3.D 4.A [第3题,由表中数据可知,地球质量约是火星的9倍,体积约是火星的7倍,公转周期约为火星的1/2,二者的自转周期最为相近,差别不大,因而人类首先在火星上探索地外文明的原因是地球与火星的自转周期相近。
第4题,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主要和地球上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有关;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以及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导致地球上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使地球上的温度较为适宜,适合液态水存在。
]
如何分析宇宙生命存在的条
在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从“四看”入手分析:
↓
考向3 航天基地发射条件分析
5.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
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有利条件:
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
考点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1)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波长范围
0.15~4.0微米之间
分区
A区
B区
C区
紫外区
可见光区
红外区
(4)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
(2)主要类型:
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气候:
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
耀斑爆发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影响地球磁场:
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轰击”高层大气,出现“极光”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水旱灾害等。
(1)黑子并不是黑色的。
黑子比光球层其他区域温度略低,在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只是看起来有些暗罢了。
(2)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白天较强。
(3)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半年的夜晚。
[理解—要点突破]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活动形式
黑子:
周期约为11年
耀斑:
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太阳风
活动规律
高速旋转的气体漩涡,温度相对较低;带电荷,能产生磁场;存在太阳活动高峰年与低峰年的交替
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形式放出辐射能
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
对地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不同纬度的年降水量与黑子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高峰年剧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
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电磁波扰乱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
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高能带电粒子使地球上的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6~7题。
6.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
7.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
6.A 7.C [第6题,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且远离海洋,全年降水少,光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很丰富;而黄土高原、山东半岛和东南丘陵位于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阴雨天较多,太阳能资源相对不丰富。
第7题,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反光板聚焦太阳能发电,使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会降低地表温度,故A错;反光板的亮光会使过往飞机的驾驶员眼花缭乱,但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故B错;分散的太阳能经过反光板聚焦后会使发电站上空的温度很高,导致过往鸟类被高温灼伤,故C对;太阳能光热电站与农作物产量无相关性,故D错。
]
考向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
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
读图,回答8~9题。
【导学号:
29790008】
8.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 )
A.亚洲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D.欧洲和北美洲
9.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8.D 9.C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34个观测站均位于60°N到80°N之间,经度位于166°W到81°E之间,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70°N~80°N之间的12个测站的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大致呈正相关,60°N~70°N之间的22个测站的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大致呈负相关,但所测地降水量的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大致吻合。
]
地理图表专攻
(二)|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是用来表示年太阳辐射分布状况的等值线图,最常用的是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除此以外,还有能够体现太阳辐射分布的其他相关要素分布图,如云量日均值分布图、日照时数图、光合有效辐射图等。
[识记—常考图示]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如下:
①空间分布
②时间分布:
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特例分析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昼长、地势、天气等。
具体分析如下: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该类型的地图遵循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同时在分析影响要素时,一般从纬度、地势、天气等角度进行分析回答。
(1)读数值
①读出图中最大值(如图1中①点数值最大,介于6000~6500之间)、最小值(如图1中②点数值最小,介于3000~3500之间),求出差值大小。
②关注等值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分析其数值变化规律(增大、减小方向)等(如图2中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看分布
看等值线的走向(如图3中成都西侧年日照时数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弯曲方向(如图2中乙地区附近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线由南向北弯曲)、闭合(如图1中①②两地,图2中甲地,图4中甲地等值线均闭合)及疏密(如图1中②地附近密集,图2中丙地比丁地稀疏)。
(3)析成因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在成因分析上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①等值线的走向多与纬度、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背风坡)、海陆位置等有关。
②等值线的弯曲多与地形有关(如图1中②地,图2中乙地附近)。
③等值线的闭合多与地势高低(如高原、盆地,图2中甲处为高原地形,图4中甲地为盆地地形)、山脉走向(迎风坡、背风坡)等有关。
④等值线的疏密更多与地势起伏大小有关。
[运用—母题迁移]
考向1 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
[母题示例]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10~11题。
10.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D.青藏高原
11.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B.植被少
C.地势高D.云雨少
10.D 11.D [第10题,该图实质反映的是太阳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由题干中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概念可知,PAR值越大,光合作用越强,合成的有机物越多。
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地区的PAR值最高,农业生产潜力最大。
第11题,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PAR值较高。
而甲地位于我国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加上盆地地形降水丰富,多阴雨天气,PAR值最小。
]
考向2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母题示例] 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
完成12~13题。
12.图中M日最接近(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13.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A.太阳高度B.白昼长短
C.海陆位置D.天气状况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2.B 13.A
[迁移应用]
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
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
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
完成1~2题。
【导学号:
29790009】
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A.云量B.海拔
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B.62%
C.70%D.78%
1.A 2.B [第1题,某一地点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状况有关。
该地7~8月受锋面雨带影响阴雨天较多,云量多,因此日照时数少。
海拔、下垫面均不会有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能够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大小,但不会影响日照时数。
第2题,3月份(31天)该地昼夜长短差别小,即理论上平均昼长12小时,所以理论上最大日照时数为12×31=372(小时),图中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所以日照百分率约为62%。
]
(2018·青岛模拟)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
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
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据表完成3~4题。
纬度/°N
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m2)
139.3
169.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m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3.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地形
C.大气环流D.洋流
4.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3.A 4.D [第3题,表中数据显示,可能总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则主导因素为纬度。
第4题,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在20°N,此处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辐射强;同时该纬度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辐射受云层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考地理 第1章 第3节 地球在宇宙中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高考 地理 地球 宇宙 中和 太阳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