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财政学焦涛.docx
- 文档编号:28737696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60KB
精品财政学焦涛.docx
《精品财政学焦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财政学焦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财政学焦涛
现实生活中的公共财政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
09级3班
姓名:
焦涛
学号:
090202112
现实生活中的公共财政
摘要:
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通过商品的买卖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工人、农民、公教人员、工商业者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货币收入,用这些货币收入可以到市场上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劳务,包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生活日用品以及私人汽车和私人住房等;工商企业在市场上卖出商品或提供服务取得货币收入,用这些货币收入支付职工工资,并从市场上购买原材料和设备,又开始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市场提供给个人的商品工商企业的生产要素,称之为私人用品,特的功能是满足私人需要。
但是人们的需要是多元化的,市场不可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所有物品,不可能包揽人的一切需要,而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的物品,则必须由政府系统来提供。
由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它的功能是满足公共需要.
关键字:
公共需要合理配置财政作用历史使命
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是一种紧紧捆在一起的双边互动的关系。
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认识推行公共财政的意义,明确其特征,找出当前推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
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
亚当。
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
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
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
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
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
例如:
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
“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
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
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
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
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
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
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
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
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两者在共同活动中的各自参与程度。
当某些行业的活动为社会公众所需要,并且可以有一定的市场收入,但又达不到市场平均赢利水平之时,政府和企业是可以共同承担这类活动的。
这就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的投资或补贴等,使得投入到该行业的企业具有获得平均利润率的能力,从而政府通过自身的无偿投入,支持了该行业的发展,并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与此同时,企业由于可以获得平均利润率,而承担起了部分的乃至主要的投资任务,从而大大减轻了财政的支出负担。
这样,财政的非赢利性活动,就直接与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相联系了。
3。
调控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我们知道,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水平等。
政府各项调控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手段的支持。
这些手段包括税收、规费、支出、预算、补贴、国债、赤字等。
对财政政策的调控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划分。
首先,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分配性、调节性、再分配性财政政策。
分配性财政政策涉及到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人、团体、企业和社区.如农产品价格补贴,只对生产特定农产品的农民进行补贴.调节性财政政策则与限制和规定某些个人、企业或团体的行为有关,如税收的奖限政策就是为了鼓励或限制那些受调节者的某些经济行为,实现政府某一经济目标。
再分配政策指政府在社会各阶层中针对财富、收入、财产等所进行的转移性分配.政府从公平和效率权衡的角度,采用累进个人所得税、转移性支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
其次,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为自动稳定的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通常政府借助税收和支出的自动稳定性,达到调节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目的。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景气变动情况,通过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进行的、使社会供需总量达到短期平衡的财政操作.再次,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通过减税、增支或财政赤字和扩大国债发行来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通过增税、减支或财政盈余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扩张,也不收缩.通过上述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财政政策调节,达到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调控性”。
4。
法治性。
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对于政府来说,其活动和行为也应当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规范之下。
财政作为政府直接进行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无疑必须受到法律约束和规范,从而具有明显的法治性特征。
财政的法治化,意味着社会公众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和相应的法律程序,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从而使得财政体现出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建立在法规规范化基础上的财政。
如税收是依据税法征收的,没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和授权,有关税法和税收条例是无法确立的。
如政府预算也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审议和批准,否则政府是一分一毫也无权随意使用的.
形式:
1、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国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约占各国经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
2、债务收入。
债务收入包括国内发型的公债,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向国外政府、各级组织和商业银行的借款等.
3、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其资产所有权取得的股息、红利、租金、资金占有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资产转让及处置收入等。
4、政府费收入。
指政府各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和基金性收入,包括行政执法过程中收取的各种规费和公共财产使用费。
它们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我国现阶段政府费收入主要有5类:
①规费收入;②共产使用费;③特别课征;④各种摊牌性费用;⑤特许金。
5、其他收入形式。
指上述几种收入之外的政府各项杂项收入,常见的有:
①罚没收入;②对政府的捐赠;③“通货膨胀税”。
实质:
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认为:
“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而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或政府)财政”,“公共财政属于公共经济,是其核心内容”,“公共财政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原理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是不同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一般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的,政府只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才介入。
因此,市场机制客观上决定了政府及财政的职能范围.在这种全新的经济体制下,财政就其实质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财政”。
我们把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基础上实行国家调节,即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财政称为“市场财政”,也就是一般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所说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社会集中性分配”。
特征:
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财政理论界讨论得比较充分,厦门大学张馨教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公共财政,只有公共财政才能适应、服务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数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所鲜明昭示的。
他在《论公共财政》一文中明确提出: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财政”,“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效的国家财政”,“公共财政是由公众对之规范、决定和制约的国家财政”。
另外,河北省财政厅齐守印
研究员在《论公共财政及其经济职能》(第14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论文)一文中对公共财政的本质规定概括得也非常好,他认为:
“完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点本质规定:
(1)以增进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为宗旨;
(2)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3)最大限度地实行民主决策;(4)充分接受民主监督。
”这些研究成果对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对策:
1。
财政资金应突出公共性特征,逐步退出经营性与竞争性领域.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凡是市场办得了、办得好的,就不应由政府承担。
但长期以来,财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方面财政干了许多应该由市场配置去解决的事情,由于广泛介入了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对国有企业供应资金,弥补亏损,审批财务收支计划和决算,妨碍了企业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地位的形成和确立;另一方面,那些本来应该由政府去做、通过履行财政职能去实现的一些事情,反而因为财力“缺位”而没有能力做到或做得不好.今后财政资金必须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来,逐步提高财政对政权建设、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
2.科学界定和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是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支出效率的基础和前提.在具体实施中,重点是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对一些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包揽过多、不合理的补贴和投资过多问题.当前,主要应该是紧紧抓住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做好定编定岗工作,清理超编人员,控制人员经费,有效遏制行政经费过快增长的势头.通过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集中财力,保障政权建设和科技、教育、社保、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
就家庭和居民个人而言,当你来到人世接生你的医院,幼儿时期抚育你的幼儿园以及初中、高中、大学,在我国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参加工作以后,一旦暂时失业,可以由政府提供的救济金维持生活;当你进入退休年龄的时候,可以依靠政府参与提供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安度晚年;有一天寿终正寝,也要送到政府举办的火葬场送终安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和财政的服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财政学》孔淑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财政监督》杂志湖北省中央企业会计学会2011年第六期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共财政学》蒙丽珍古炳玮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财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