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736325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92.43KB
历史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试题.docx
《历史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试题
【历史】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试题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应该表扬。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世界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什么?
(2)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种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凡尔登战役。
(2)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主要参战国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2.阅读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邓小平
请回答:
(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
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
(1)1921年;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的稳步恢复和发展。
(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在斯大林个人手中。
(3)开放性题目,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有利于经济的稳步恢复和发展,故说它比较好。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苏联模式;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创建了这一时期的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在斯大林个人手中。
(3)开放性题目,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重划德国疆界;禁止德国拥有空军;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材料二: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1)写出材料一中“条约”的签订双方。
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在那一区域?
(2)写出材料二中条约签订的背景。
为什么说条约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
(3)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条约”和“公约”的共同点。
【答案】
(1)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
山东半岛。
(2)华盛顿会议召开。
因为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3)损害中国利益。
【解析】
【详解】
(1)由“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重划德国疆界;禁止德国拥有空军;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可知,材料一中“条约”指的是《凡尔赛和约》,其签订双方是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是山东。
(2)由“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可知,公约指的是《九国公约》,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因为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因此《九国条约》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共同点是损害了中国利益。
4.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
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联系和比较)
【答案】评分说明: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给分要点:
自拟题目,比较的角度(学生能从历史图片、历史影响等任一角度进行比较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比较角度也可)史实正确,表述完整。
若小短文不足80字,可酌情扣分。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指的是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
消耗了德军大量的人员和财力、士气,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图二“苏军战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指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上最严重的失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因此题目可以拟定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学生可联系选取此角度进行论述答题。
【点睛】
本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能判断出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凡尔登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解题的关键,然后在结合所学知识,找准其中的联系和共同点。
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必须拟定好标题,在进行合理的论述,答案并不唯一,需运用好关键词,做到观点和史实之间联系紧密,语句通顺即可。
5.史料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素养专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的信息可知,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一模式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6.史料实证
史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风暴,也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亚非拉爆发的民族民主运动声势大、时间长,在亚洲有印度等国的反英斗争,在非洲主要有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的反帝斗争,在拉丁美洲有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反美斗争。
史料二如下图
(1)根据史料一归纳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图3人物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
(3)这一时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可以概括:
一战后民族运动兴起是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殖民地。
战后一些老牌殖民帝国受到了战争的创伤,削弱了殖民力量,给予殖民地人民斗争机会。
而十月革命沉痛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甘地,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图2是扎格鲁尔,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图3是墨西哥的卡德纳斯,他领导了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首先,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都是民族资产阶级。
其次,这些民族民主运动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
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埃及的华夫托运动要求让埃及完全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最后,在诉求上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压迫。
7.家国情怀
史料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甘地
上述史料中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布运动是印度国大党和甘地发动的群众性抵制英国纺织品运动,是1920—1922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号召印度人民家家户户开展和推广手工纺织、穿用土布,焚烧洋布,抵制英国纺织品;要求国大党领导人带头手纺,并以手纺一定数量的土布缴纳党费。
通过提倡这一抵制手段来达到实现自产的目的。
运动一度遍及全国,推动了印度民族工业发展,促进了印度人民爱国主义热忱的高涨。
因此,体现了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精神。
【点睛】
易错点在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在印度引起了重大影响,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反对暴力革命,对超出“非暴力”范围的群众斗争采取敌视谴责的态度,以至与英殖民当局妥协。
所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当时并没有实现印度的独立。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材料二:
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
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
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
一位战地记者写道: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
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并说说一战的性质。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
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
(1)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不同:
材料二:
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
(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材料四:
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
(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因素:
一战持久而残酷;大量伤亡。
(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
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依据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
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
依据材料四“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
请求基督行行好吧。
只要 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
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 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
请求亲爱的耶稣行行好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
依据材料“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
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 一百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是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
(3)战争启示我们:
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9.材料分析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又称为“欧战”。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溯源)
(1)请你帮助小海同学完成“萨拉热窝事件”的知识卡片。
时间
地点
萨拉热窝街头
人物
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塞尔维亚青年
影响
材料一欧洲对美国的担忧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材料中“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揭穿谎言)
材料二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
“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
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3)请用一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战争会迅速结束”以及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答案】
(1)1914年;成为一战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3)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一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凡尔登战役。
(举例恰当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萨拉热窝事件”的知识卡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检阅军事演习。
而这次演习又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这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
当1914年6月28日,检阅结束后,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的刺杀。
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根据材料中“欧洲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所以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一战历时四年多,死伤人数达3000多万,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因此“战争会迅速结束”、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是荒谬的。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一战的性质及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俄国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美国
38
30
970
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
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以上材料——整理自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
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
一位战地记者写道: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整理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
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
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
(1)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不同:
材料二:
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
(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材料四:
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
(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因素:
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战争的影响,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需答出两点)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依据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
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
依据材料四“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
请求基督行行好吧。
只要 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
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 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
请求亲爱的耶稣行行好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
依据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
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 一百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是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3)以古鉴今,一战启示我们:
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性质以及影响的相关史实。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历史 人教部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 初期 世界 材料 达标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