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docx
- 文档编号:28736306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88KB
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docx
《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中国信达2016年1月7日
[主持人]:
欢迎大家参加第24场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今天发布机构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主题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扎实服务实体经济”。
本场发布会主发布人中国信达总裁臧景范先生,陪同他发布的还有中国信达综合计划部总经理梁强先生,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艾久超先生,投融资业务部总经理孙建东先生。
首先有请臧景范总裁给大家介绍一下总体情况。
[臧景范]: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
感谢银监会提供这么好的平台,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沟通交流。
借此机会,也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中国信达的关心与支持!
我们今天交流的主题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扎实服务实体经济”。
在座的各位,有的是老朋友,有的可能是第一次见面,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中国信达,我先把信达的基本情况做个简要介绍,然后再向各位介绍当前不良资产风险暴露的新特点、新挑战和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是转型发展中的中国信达。
20世纪90年代末,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决定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置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1999年4月,中国信达率先成立,承担起先行试点的历史使命。
中国信达16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政策性业务阶段,主要是收购、管理和处置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并对符合条件的国企进行债转股。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信达以最高的现金回收率、最低的费用率,提前完成资产回收任务,为化解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支持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2004年起,中国信达进入商业化转型发展阶段。
通过市场化收购及处置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上海银行等10多家银行不良贷款,支持了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
同时,公司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委托,参与并出色地完成了多家问题机构的托管、清算和风险处置工作。
以此为契机,公司搭建了多功能的业务平台,逐步从单一从事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业务功能多元化、运营管理集团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
自2010年起,中国信达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
在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银监会、财政部、央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6月完成了整体改制,2012年2月引进了社保基金、瑞银、渣打银行和中信资本四家战略投资者,2013年1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资产公司,圆满完成了国务院赋予的商业化转型改革试点任务。
中国信达成功上市,入选“2013年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并荣获2014年“中国证券金紫荆最佳上市公司奖”。
2010年改制以来,中国信达着眼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全局,加快推进公司改革、创新和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发展道路。
特别在以下四个方面有了显著变化:
一是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股改、引战、上市“三步走”,达到了“引资”、“引制”、“引智”的目的,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公司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深耕不良资产经营,奠定了行业先行者和领先者地位;三是业务功能不断完善。
坚持以不良资产经营为核心,通过证券、基金、期货、租赁、信托、保险和投资在内的多元化业务平台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和差异化资产管理服务。
四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截止2014年年末,集团合并总资产从1498亿元增长到5444亿元,净资产从370亿元增加到934亿元,净利润从74亿元增加到119亿元。
按照当前的市值和财政部持股比例计算,国家初始投入的100亿元资本金实现了近6倍的增长。
2010-2014年,公司上缴所得税147亿元,向财政部分红83亿元,利税贡献合计近270亿元。
第二部分是金融风险暴露进入新常态,风险化解面临新挑战。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呈现“三期”叠加、改革攻坚、下行压力加大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矛盾,风险隐患增多。
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推动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
新时期不良资产风险呈现一系列新的特点,而且化解难度加大,需要引进高度重视。
第一个特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持续攀升,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
一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暴露。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自2011年9月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5个季度呈现“双升”局面(仅2013年一季度、二季度不良率持平),截止2015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达到1.59%,创近四年来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1863亿元,比年初增加2038亿元。
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上升116%、325%和258%,不良贷款率分别上升0.44、0.89和0.64个百分点。
信贷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关注类贷款增长迅猛。
201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5553亿元,2015年三季度上升至28130亿元,占比由2.50%攀升至3.77%。
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压力较大。
银行不良贷款整体攀升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区域性特征。
部分银行资产规模较大的地区,不良贷款规模也较大。
截至2015年三季度,浙江、山东等地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过千亿。
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2015年三季度末,内蒙古、浙江、江西、山东等地不良贷款率突破2%。
从行业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虽然银行对这些行业已实施严格名单制管理,但存量不良资产化解面临着巨大困难。
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不容忽视。
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信托、证券等机构风险不容忽视。
根据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5年三季度末信托资产余额约为15.6万亿元,其中风险项目达到506个,涉及资金超过千亿,信托项目兑付风险时有发生。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32.69万亿元,一旦出现危机,这些风险将自然传递至银行系统,增大金融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给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带来巨大潜在风险。
第二个特点,实体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隐含风险传染性强。
实体企业间应收应付款规模巨大,形成不良资产的风险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累计达到11.5万亿元,同比增长8%;同期,房地产投资各项应付款累计约2.48万亿元。
受经济、行业周期性波动,上下游企业及自身经营问题影响,实体企业该收的款收不回来,该付的款无钱支付,必然面临流动性困难,如不及时解决,这些企业将沦为问题企业。
而银行一般更愿意“锦上添花”,这些企业很难得到银行增量信贷的支持。
特别是,如果此时银行抽贷,就会“火上浇油”,小问题演变为大危机。
企业之间风险存在传染性,一个企业的问题将影响甚至冲击上下游企业。
同时,实体企业不良资产的高位运行使得风险在行业间、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间蔓延。
以工业企业为例,截至2015年10月末,工业企业的负债率达到56.8%,负债多以银行贷款、债券等形式存在,一旦企业发生流动性困难,资产恶化带来的风险极易传递至金融系统。
而且实体企业债务风险产生原因复杂,多种因素交织,靠单一手段和办法难以完全解决。
第三个特点,金融风险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加大。
受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影响,企业流动性紧张加剧,经营困难因素增多,风险显露呈现由过剩行业向上下游行业,由小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大的趋势。
以钢铁行业为例,产能过剩和债务高企深深影响着这个行业,与此同时全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均在上升,这类风险并非源自单体企业,而是来自全行业,上下游企业也受到影响。
在钢铁行业中,不管是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包,还是应收应付款不良资产,处置难度都很大。
从不良资产涉及利益主体看,债权债务关系往往多重交织,甚至牵扯到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运作,导致资产处置难度增大。
在部分区域,联保、连带形成互保圈,一个企业出现风险可能带来连锁反应,演变成区域性风险,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都是风险化解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不良资产涉及利益主体看,债权债务关系往往多重交织,甚至牵扯到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运作,导致资产处置难度增大。
在部分区域,联保、连带形成互保圈,一个企业出现风险可能带来连锁反应,演变成区域性风险,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都是风险化解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加重,不良资产处置需求的增加,需要更多市场参与者,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提高。
去年以来,18个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陆续获批,其它一些参与者也进入这个市场。
市场将更加活跃,竞争更为激烈,不管是供给还是处置都更为市场化,对参与主体专业能力带来新的挑战。
总体上看,不良资产市场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制度尚不完善。
不良资产处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一定准入门槛和条件要求。
无序竞争特别是非理性竞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有序竞争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
市场主体增加,考验参与者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考验行业管理。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监管部门主导、参与者自律,来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部分是践行创新理念,引领行业发展。
中国信达经过16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现代金融集团脱胎换骨的转变,但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体制机制如何转变,我们为国家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担当没有变,对支持实体经济的本质任务没有忘,巩固和扩大不良资产经营的核心优势没有丢。
面对经济新常态、风险暴露新特点和风险化解新要求,我们通过创新驱动业务发展,在不良资产处置、金融风险化解上大胆探索,守正出奇,取得了良好成效。
第一,创新经营理念,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中国信达在多年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专业优势和丰富经验。
在新常态下,我们没有“吃老本”,固守这些经验和优势,而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经营理念,推动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的转型升级。
一是从传统金融类不良资产向金融和非金融类不良资产并重转变。
2010年,银监会批准信达开展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试点,我们以此为突破口,拓展不良资产的内涵和外延,培育利润新的增长点,探索开展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扩大风险化解的覆盖面,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是从问题资产向问题资产和问题实体并重转变。
过去处置不良资产更多地着眼于资产本身,通过打折、打包、打官司等“三打”手段处置项目、化解风险。
当前,不良资产本质根源在于实体企业,既有经营中局部的暂时性问题,也有发展上整体的根本性问题。
为此我们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帮助问题实体企业度过难关,改善其经营状况,提升企业价值。
三是从单一处置不良资产向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转变。
不良资产的形成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在化解风险的过程中,不仅着眼于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而且着眼于企业的低效和有重整需求的资产,通过多元化业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防止“低效资产”转化为“有毒资产”。
四是从“救火队”向“消防队”转变。
长期以来,资产公司担当“救火队”的角色,当不良资产聚集到一定程度甚至爆发后才由资产公司进行处置管理,以控制风险的蔓延和损失的扩大。
当前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处置难度都远高于以往,要从“救火队”向“消防队”转变,把风险处置关口前移,既重视“救”更重视“防”,充分发挥金融“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
第二,创新处置渠道,提高风险化解效率。
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方式,提升资产处置的效率和效果。
2015年5月公司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公司不良资产项目推送至淘宝平台,借助淘宝发布处置信息、促进成交,目前已有31家分公司入住资产处置平台。
用互联网思维扩展传统处置渠道,在招商和竞价两个环节借助了互联网的功能,通过互联网方式有助于扩大招商,线上处置有助于优化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与处置流程,提高了竞价效率,加快了处置进度。
第三,创新业务模式,盘活实体存量资产。
新时期金融风险的源头在于实体经济中的过剩落后产能,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数量的不良资产。
加快改善困难企业资产质量,防止实体经济风险向金融系统传递,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治本之策。
解决企业临时出现的流动性危机,解开债务死结,是实体经济对金融提出的迫切需求。
中国信达试点开展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主要是针对实体企业经营中产生的不良资产,在不增加社会债务总量的前提下,通过债权收购和重组,解决企业遇到的资金困难,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典型的操作模式是,对于企业之间存在的逾期往来款项,公司与债权债务企业共同签订协议,收购债权的同时,就债权重组达成一致,向债务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由债务企业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债务并支付一定的重组补偿费用。
中国信达自2010年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开展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和操作规范,得到了监管部门充分认可。
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的开展丰富了不良资产业务外延和内涵,是不良资产业务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延伸,是发挥资产公司化解金融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等独特作用的有益实践。
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为实体企业提供资产收购、债务重组和综合金融服务,将企业拉出信用风险的泥潭,防止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向金融体系蔓延。
这里,给大家介绍信达运用“金融资产收购+非金融资产收购”的方式,收购某铁路公司债权的案例。
该铁路公司由于银行信贷期限短,而铁路建设周期长,导致企业暂时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和向其他企业支付应付款。
信达设计个性化非金收购方案,信达与铁路公司及债权人签订债务重组合同,同时与某煤矿集团签署合同,做出或有股权收购承诺,确保债权安全。
通过实施整体一揽子解决方案,既解决了银行贷款逾期违约问题,还盘活了存量资产,同时为既有客户提供了收购股权的机会。
第四,创新交易结构,提高资产经营能力。
针对不良资产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公司不断创新交易结构,实行差异化的资产培育和处置方案,提升资产经营和处置的能力,有效应对资产经营和处置中的困难。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东直门国盛中心项目。
2015年8月份,信达收购了东直门国盛中心,这是二环核心区的一个著名烂尾楼,资源优良但问题纷繁复杂。
过去七年间,因为项目中间的产权纠纷始终未能处置。
信达通过不良资产业务介入,辅以投资和综合金融服务,成功清理了多方债权及股权关系,最终项目得以顺利复建,该项目体现了信达在房地产相关业务上把握特殊机遇投资机会的能力。
第五,创新业务组织,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面对日益复杂的风险化解任务,我们通过业务组织创新,强化各业务平台协同,完善业务协同机制。
针对重大项目成立专门项目组,集中集团力量和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解决方案。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广东嘉粤集团破产重组项目。
我们通过承债式收购控制了嘉粤集团34家企业破产重整资产;通过收购嘉粤集团旗下房地产公司100%股权,获取了具有较高潜在价值的6宗土地资产,通过地产子公司对这些土地的开发,可实现较好收益。
通过协同集团各业务平台,利用债务代偿、债务重组、股权他益信托、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为嘉粤集团破产重整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从而化解了区域金融风险。
第四部分,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谋求新作为。
中国信达正在研究编制第二个“五年”战略规划。
在未来五年,我们将以国家“十三五”规划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业务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增加服务实体的实力,提高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要重点把握“四个机遇”,找准“五个方向”:
把握“四个机遇”:
一是伴随中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将给不良资产经营和特殊机遇投资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二是改革释放红利,改革的深化将激发经济增长潜力,释放发展机遇;三是创新培育新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互联网+”影响传统金融业,拓展行业发展新空间;四是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跨境投融资需求和资产配置需求增长。
找准五个方向:
一是继续巩固不良资产经营的核心优势。
立足于“拓外延”和“挖内涵”两个重点,既要不断提升传统不良资产处置能力,又要拓展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市场,并积极参与问题机构和问题企业的风险处置,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充分发挥资产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跨市场和跨周期金融服务的功能优势,努力在不良资产经营、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方面做出特色,推动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整合集团客户,提高产品交叉销售、客户协同开发的能力,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三是坚持用创新引领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改革发展潜力。
创新业务模式,促进不良资产业务转型升级,并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负债成本,增强创利能力。
创新客户开发,通过商业银行整合集团客户资源,发挥协同优势,打造“一个客户,一个帐户,一站式服务”的营销模式。
创新风险管控,有效应对业务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四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通过处置不良资产,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适应顺周期金融服务的市场需求,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五是坚持依法、合规、稳健经营。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风险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加强主动管理,不断完善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公司发展始终处于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新闻界朋友对中国信达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银监会为本次新闻发布会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辛勤工作!
谢谢各位!
[主持人]:
感谢臧景范总裁的介绍,下面进入互动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提问。
[记者]:
我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刚才臧总对当前银行业不良资产有一个特别详细的介绍,我们想请教一下,信达在不良资产处置的主业上有哪些新的举措?
能不能具体展开一些?
另外,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中偏好什么样类型的资产?
在这种处置中有哪些新的处置方式和思路?
[梁强]:
感谢大家对不良资产这个领域的关注。
作为国家队,信达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特别是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先者,总裁刚才讲到了我们的三个没有忘记,我们没有忘记我们的主业,我们没有忘记我们的责任担当,我们在我们16年来积累起来的这个领域的经验,在这个时期应该说可以继续发挥我们的作用。
刚才记者朋友谈到的,我们的新举措,总裁刚刚讲到的,从战略上来讲,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以不良资产经营这个核心主业,没有放弃、没有丢掉。
我们在更多地通过我们功能手段的完善,强化我们主业的竞争力,使得我们在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在金融体系的分工中更好地发挥我们这个机构的职能和作用。
这是第一点,战略层面,我们大家看到了,说起信达大家说不良资产经营应该是信达的名片,说起这个行业大家应该首先想起的是信达。
具体到策略方面来讲,这几年无论是我们的不良资产经营理念,还是业务上的创新、工具上的运用,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都不良资产业务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具体到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我们偏好哪一类资产,我想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讲:
首先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出表情况看,从市场供给情况看,这个我们是没有选择的。
总裁刚才介绍了,前两年不良资产在江浙、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较多,现在也在向其它地区蔓延,主要是产能过剩行业,比如钢贸、造船、外贸出口导向型的加工企业等等,这些企业出来的时候,我们参与主要还是通过对这个行业,包括对资产质量的价值判断体现在最终的竞标的价格上,没有不可以参与的资产,关键是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价格,在我们的手里能够起死回生,或者是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置和化解。
从处置端来看,因为我们拿过来的不良资产,我们不是简单的转卖,我们可能更多地需要分类,运用我们的经验分类、整理、加工。
对于适合提升的资产,比如钢贸企业出问题以后,我们接收了这个不良资产,我们就要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改变业态、追加投资、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人等,使得这个闲置浪费的资源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竞争力所在。
至于我们未来的处置思路和方式,我们希望进一步发挥我们在这个领域的专业优势,采取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式加以处置,为国家资源盘活、风险化解多做一些贡献。
谢谢!
[记者]:
我是来自财经杂志的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非金融不良资产业务的。
去年8月份财政部已经批准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都可以从事非金业务,信达做这项业务已经四五年了,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具体情况,比如行业分布、对公司盈利的贡献等。
另外,能否介绍一下非金业务跟传统业务的不同点?
[梁强]:
非金业务的全称是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主要是说相对来自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的业务,更多的是企业的应收账款。
2010年信达公司股改时率先取得了该项业务试点资格。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去年监管部门已经全面放开,其他三家资产公司都可以做了。
应该说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在需求的业务领域。
原来我们资产公司最初成立,主要是收购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后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不良资产业务内涵和外延,现在非金业务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业务模式之一。
这项业务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企业存量资产的盘活。
和银行的信贷投放不同,银行更多的是增量,我们做的是已经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资产的盘活,这是第一点。
第二,一手托两家。
我们的业务模式是把原债权人、债务人,加上信达作为新进入者,这三方关系重新做一个安排,使得债权人及时获得流动性,债务人则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机会。
我们在债权、债务重组安排的情况下,使得债务企业能够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样避免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特别是供应链上的信用危机的发生,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种风险可能会传导到金融体系,所以我们把风险化解的工作前移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由于我们的介入,特别是我们的实践实现了多方共赢,包括我们,包括整个行业,包括未来潜在的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实现了多方共赢。
从行业分布特点来讲,在我们每半年度业绩发布过程中都在讲,这个业务是完全透明开放的,在行业分布上也比较广泛,包括房地产、建筑、建材、基础设施建设等,大概占到一半。
其他行业包括各类制造业等,比例分布也大体均衡,这是行业分布的情况。
对于信达来说,现在这块业务已经成为我们不良资产核心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资产规模来讲,还是从业务收入和利润贡献来讲,都是逐年提升的,成为了我们公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这项业务从我们信达试点发展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都可以做,说明监管对我们这项业务本身是高度认可的,社会对我们这项业务也是有广泛需求的。
谢谢大家!
[记者]
我是证券时报记者。
请问信达为什么要收购南洋商业银行?
未来南洋商业银行在信达各平台的协同中将发挥什么作用?
银行业务对信达不良资产主业经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孙建东]:
谢谢您对信达收购南洋商业银行的关注。
刚才其实臧总裁做主发布的最后已经讲到了这个问题,我再做些补充。
第一关于收购南商行的战略考量,我从四个方面解释一下:
一是收购南商行是信达公司贯彻国务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业务创新和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二是收购南商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信达公司在不良资产管理领域的领先优势,可以通过南商在香港和内地双方广泛的客户群、丰富的产品组合、广泛的分销渠道,为信达公司实现巨大协同效应。
刚才臧总裁讲了,我们收购银行并不意味着整体战略的改变,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协同作用,发展不良资产经营核心业务。
三是南商行并入信达以后将补齐我们的短板,形成业务完美的契合,实现综合金融服务,我们内部把南商行定位为未来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帐户管理和交叉销售的平台。
收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业 例行 新闻发布会 实录 中国银行 保险 监督管理 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