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噻吩基氧代丙酰基苯联吡啶和铕III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8732409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73KB
双噻吩基氧代丙酰基苯联吡啶和铕III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docx
《双噻吩基氧代丙酰基苯联吡啶和铕III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噻吩基氧代丙酰基苯联吡啶和铕III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噻吩基氧代丙酰基苯联吡啶和铕III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
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2,2′-联吡啶和铕(III)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
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2,2′-联吡啶和铕(III)
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
刘万云1,2,霍平1,熊知行1,梅光泉1*
(1.宜春学院江西省高校应用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西宜春336000)
(2.宜春学院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
合成了一个新型双β-二酮有机配体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2,2′-联吡啶和铕(III)的三元配合物,并应用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组成确定和结构表征。
荧光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的发射光谱612nm处为中心离子Eu3+的特征红光,属D0→F2跃迁带,峰形尖锐,单色性好,表明该固体铕双β-二酮配合物是一种潜在的红色发光材料。
关键词:
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双β-二酮;铕;配合物;荧光性质
中图分类号:
O482.31;O614.33文献标识码:
A57
Synthesis,LuminescentPropertiesofnewTernaryComplexofEu3+with1,3-bis[3-(2-thiophenyl)-3-oxopropan-oyl]benzeneand2,2'-Bipyridine
LiuWan-yun1,2HuoPing1XiongZhi-xing1MeiGuang-quan1*
YichunUniversity,JiangxiYichun336000)
(2KeyLaboratoryofJiangxiProvinceforResearchonActiveIngredientsinNaturalMedicines,
YichunUniversity,JiangxiYichun336000)(1KeyLaboratoryofJiangxiUniversityforAppliedChemistryandChemicalBiology,
Abstract:
AnewternarycomplexofEu3+with1,3-bis[3-(2-thiophenyl)-3-oxopropan-oyl]benzeneand2,2'-Bipyridinewassynthesized.Thepropertiesofthiscomplexwerecharacterizedbyelementalanalysis,rareearthcoordinationtitration,molarconductivitiesstudies,IRspectrometry,UV-VisiblespectrometryandTG-DSC.Thephotoluminescenceofcomplexindicatedthattherewasasharpandstrongredpeakat612nm,whichwasattributedto5D0→7F2ofEu3+ion.TheresultsshowedthatthisEu3+-bis(β-diketone)complexwouldbeakindofexcellentredlightmaterial.Keywords:
1,3-bis[3-(2-thioBipyyl)-3-oxopropan-oyl]benzene;bis(β-diketone);europium;complex;luminescentproperty*基金项目: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GZH0063),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08528,GJJ09636)作者简介:
刘万云(1981-09),男,湖南祁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和发光配合物的研究。
0795-*******
*通讯联系人0795-*******
1前言
双β-二酮及其衍生物的配合物作为新型多功能材料在金属有机液晶、萃取试剂、化学位移试剂和防伪材料等方面已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近年又发现该类化合物同时具有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双重性,还可以与基因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对新型多功能材料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3]。
稀土双β-二酮类配合物通过有机配体的强紫外吸收向稀土离子有效传递能量,使其发出稀土离子的强特征荧光,具有紫外激发荧光性能[4]。
由于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和优异的发光性能,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
本文合成了未见报道的双β-二酮有机配体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缩写为BTOPB)、2,2'-联吡啶和Eu(III)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对其荧光性质进行了讨论。
2实验部分
2.1主要仪器与试剂
AvanceDMX400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400MHz,Bruker公司);NicoletAvatar360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BrukerDaltonEsquire3000质谱仪;UV22550型紫外-可见光谱仪;FlashEA1112全自动元素分析仪;Cary50型荧光光谱仪(美国瓦里安公司);DSC-Q10型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流速50mL/min,美国TA公司);TGA-Q50型热重分析仪(流速50mL/min,美国TA公司)。
间二苯甲酸二甲酯(99%),上海阿拉丁化学技术有限公司;2-乙酰噻吩(98%),上海阿拉丁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氢化钠(55-65%),上海阿拉丁化学技术有限公司;Eu2O3(99.99%)上海阿拉丁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市售AR或CP。
2.2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2.2.1配体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的合成
合成路线如Scheme1所示:
Scheme1SyntheticrouteofBTOPB
参考文献[5]的方法,将0.9710g(5mmol)间二苯甲酸二甲酯和1.091g(25mmol)的氢化钠置于100mL两颈圆底烧瓶中,将该装置置于冰水浴中,加入用金属钠无水处理过的四氢
呋喃20mL。
电磁搅拌,逐滴加入2.5mL(20mmol)的2-乙酰噻吩,在冰水浴中保持反应2h,升至室温继续反应2h。
停止反应,在冰水浴中淬灭氢化钠,加适量水溶解后用50mL乙酸乙酯萃取。
将水相倒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调pH至3~4,出现大量黄色固体,抽滤。
用氯仿重结晶二次,得到黄色针状结晶0.993g,收率52%。
熔点:
163-165oC.IR(KBr):
3437cm-1,3090~3015cm-1,1618cm-1(νC=O),1560cm-1(νC=C),1518cm-1,1439cm-1,1408cm-1,1353cm-1,1301cm-1,1061cm-1,773cm-1.1H-NMR(CDCl3,400MHz),δ6.75(s,2H),7.19(d,J=4Hz,2H),7.60(t,J=16Hz,1H),
7.67(d,J=4Hz,2H),7.86(d,J=4Hz,2H),8.10(d,J=8Hz,2H),8.47(s,1H),16.33(s,2H,Hd).13C-NMR(CDCl3,100MHz):
183.16,179.72,141.99,135.21,133.02,130.75,130.26,129.15,128.42,125.17,93.51.MS(+ESI):
m/z383[M+H]+,35%,405[M+Na]+,100%.元素分析:
实验值:
C,62.52;H,3.58;计算值:
C,62.81;H,3.69.
2.2.2BTOPB、2,2'-联吡啶和Eu(III)的三元配合物的合成[6]
EuCl3·6H2O按文献[7]合成,蒸干后用无水乙醇溶解,配制成乙醇溶液。
在反应瓶中加入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BTOPB)0.287g(0.75mmol),用10mLCHCl3和15mL无水乙醇溶解;搅拌下滴加2,2'-联吡啶0.078g(0.5mmol)的10mL无水乙醇溶液,升温至50℃,搅拌下滴加10mLEuCl3(0.25mmol)的无水乙醇溶液,滴加完毕,用2mol?
dm–3的NaOH溶液调节pH值至6~7,有大量黄色沉淀产生。
在50℃下继续搅拌12h,静置过夜,过滤,用二次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洗涤滤饼多次,将滤饼真空干燥至恒重,得黄色粉末状固体产物0.3762g,产率85.7%。
3结果与讨论
3.1三元配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分析
3.1.1元素分析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列于表1,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EDTA容量滴定法测定Eu3+含量;25oC时,配合物的摩尔电导值(3.8s·cm2·mol-1)表明配合物为非电解质。
稀土配合物的元素分析实测值与计算值基本相符合(括号内数值为计算值)。
可以确定该配合物组成为Eu2(BTOPB)3(Bipy)2。
表1配合物的元素分析数据
Table1Theelementalanalysisdataofcomplex(%)
配合物C%
54.45(54.67)H%3.15(2.98)N%3.36(3.19)S%未测试Eu%17.37(17.29)Eu2(BTOPB)3(Bipy)2
3.1.2红外光谱解析
由配体和配合物IR光谱吸收数据(见表2)可知,与游离的配体相比,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配体在1621cm-1和1560cm-1处的烯醇振动吸收峰在形成三元配合物Eu2(BTOPB)3(Bipy)2后转移到1592cm-1和1526cm-1。
表明双β-二酮羰基与Eu3+配位后原来的C=O键被C—O—Eu和C=O…Eu键的共振结构减弱,所以羰基频率向低频位移。
Bipy在形成配合物之后碱基的吸收大多被双β-二酮所掩盖,配合物比配体多出两个碱基吸收峰,分别位于420cm-1和1050cm-1,其中420cm-1处的谱峰为Eu-N的伸缩振动吸收峰,说明Bipy参与了配位,形成了配位键,生成了预期的三元稀土配合物。
表2配体BTOPB和配合物的主要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数据
Table2IRabsorptanceandUV-VisabsorptancedataofcompoundLigandBTOPBandcomplexCompoundIR(cm-1)/KBr
3437cm-1,3090~3015cm-1,1618cm-1(νC=O),
BTPOB1560cm-1(νC=C),1518cm-1,1439cm-1,1408cm-1,
1353cm-1,1301cm-1,1061cm-1,773cm-1.3090~3015cm-1,1592cm-1,1526cm-1,1496cm-1,
1061cm,1050cm,773cm,420cm.-1-1-1-1UV-Vis(nm)366(DMF)Complex371(DMF)
3.1.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配体及其配合物紫外光谱数据见表2。
从表中可看出,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较配体发生红移,这是因为生成配合物后共轭程度增大,电子离域性增加,π和π*轨道能级差减小,使吸收波长发生红移,这也表明Eu3+与配体形成了稳定的螯合环。
3.1.4热重-差热分析
配合物在氮气氛中测得的TG-DTG和DSC-DDSC谱见图1和图2。
从热重TG曲线分析,在至205℃之前没有任何失重。
在205~300℃配合物分子失去配体(Bipy)2,失重17.3%,与配合物分解失去配体(Bipy)2的理论失重量17.8%接近,DTG曲线显示热解失重最快温度为265.8℃。
在350~550℃是配合物分子再失去配体(BTOPB)3上的6个噻吩基团,失重29.4%,与配合物分子再失去配体(BTOPB)3上的6个噻吩基团的理论失重量28.7%接近,DTG曲线显示热解失重最快温度为513.8℃。
在305~545℃之间,配合物失重曲线具有比较明显的折点,表明稀土配合物是分步分解的,当温度升至600℃以后重量基本趋于恒定,无明显折点。
DSC曲线表明配合物在197.8℃和349.8℃出现强吸热峰,是配合物两步分解吸热所产生的峰。
DDSC曲线表明DSC曲线的两个峰都是单独、无重复的峰。
图1配合物的TG-DTGFig.1TG-DTGcurverofcomplex
图2配合物的DSC-DDSC谱Fig.2DSC-DDSCcurverofcomplex
综上所述,稀土Eu(III)可与双β-二酮(BTOPB)、2,2'-联吡啶(Bipy)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其中2,2'-联吡啶的两个氮以其二齿氮原子与Eu(III)配位,双β-二酮(BTOPB)为烯醇式结构,失去两个烯醇羟基H+后,形成烯醇负离子与稀土配位,形成稳定的双核Eu(III)八配位化合物Eu2(BTOPB)3(Bipy)2。
3.2三元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在室温下,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浓度为1.0×10-4mol·L-1测定了稀土
配合物Eu2(BTOPB)3(Bipy)2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入射光狭缝5nm,发射光狭缝5nm),荧光光谱图见图3。
配合物在DMF溶液中有两个激发峰,波长315.9nm附近的激发峰是第二配体2,2′-联吡啶(Bipy)吸收能量传递给Eu3+所产生,说明加入第二配体2,2′-联吡啶后,可以增大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
配体BTOPB在423.9nm附近有强的激发峰,并能有效地把吸收的能量通过天线效应有效地传递给Eu3+,激发Eu3+的电偶极跃迁而发射出Eu3+的特征荧光。
以最大的激发波长423.9nm激发,得到配合物Eu2(BTOPB)3(Bipy)2的发射光谱表现出Eu3+的特征发射,位于578nm处的5D0→7F0跃迁谱线为尖锐的单峰,说明粉体中Eu3+只有
5
一种格位;D0→7F1和5D0→7F2跃迁谱线分别位于592和612nm处,尤其612nm处的峰形
尖锐,半峰宽10nm,表明红光单色性较好;位于650nm处的小峰对应于Eu3+的5D0→7F3跃迁。
Eu3+的5D0→7F1跃迁为磁偶极跃迁,不受任何对称性限制,发射强度几乎不受Eu3+配位环境的影响,而5D0→7F2跃迁属电偶极跃迁,它的发射强度随Eu3+配位环境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又称为超灵敏跃迁。
从图3中看出,5D0→7F2跃迁谱带的强度远远大于5D0→7F1跃迁谱带的强度,属于Eu3+超灵敏跃迁,其发射谱带强度比较强,具有较好的单色性,说明双β-二酮配体能有效地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Eu3+,激发Eu3+的电偶极跃迁而发红光[4]。
图3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Fig.3FluorescencespectrumofEu3+complex
4结论
合成了一种新型双β-二酮(BTOPB)、2,2'-联吡啶和Eu(III)的三元配合物。
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差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组成确定和表征。
结果表明Eu(III)与双β-二酮(BTOPB)、2,2'-联吡啶(Bipy)形成八配位稳定的双核Eu(III)配合物Eu2(BTOPB)3(Bipy)2。
荧光测试结果表明:
配合物在423.9nm附近有强的激发峰,双β-二酮配体能有效地将吸收的能量通过天线效应有效地传递给Eu3+,激发Eu3+的电偶极跃迁而发射出Eu3+的特征荧光。
以最大的激发波长423.9nm激发,得到配合物Eu2(BTOPB)3(Bipy)2的发射光谱表现出Eu3+的特征发射,以5D0→7F2的红光发射为主,而且为非常狭窄、尖锐的锐线发射,属于Eu3+超灵敏跃迁,其发射谱带强度比较强,具有较好的单色性。
该配合物是一种潜在的红色发光材料,这对寻找新型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KrugerPE,MoubarakiB,FallonGD,etal.Tetranuclearcopper(II)complexesincorporatingshortandlongmetal-metalseparations:
synthesis,structureandmagnetism[J].J.Chem.Soc.,DaltonTrans.,2000,(5):
713-718.
[2]CleggJK,GloeK,HayterMJ,etal.Newdiscreteandpolymericsupramoleculararchitecturesderivedfromdinuclear(bis-β-diketonato)copper(II)metallocycles[J].DaltonTrans.,2006,(33):
3977-3984.
[3]HuangLing,WangKezhi,HuangChun-hui,etal.Syntheticandelectroluminescentpropertiesoftwonoveleuropiumcomplexeswithbenzimidazolederivativesassecondligands[J].Synth.Metals.,2002,128:
241.
[4]邓崇海,胡寒梅,杨林,等.新型铕双β-二酮红光材料的合成与发光性质[J].中国稀土学报,2007,25(3):
269-273.
[5]刘兴旺,王娜,高赛生态,等.β-二酮(HTPP)、2,2'-联吡啶分别与铕和铽三元配合物的合
成、荧光性能及理论研究[J].有机化学,2009,29(10):
1676-1681.
[6]刘胜利,祁素素.1-(2-羟基苯基)-3-苯基-1,3-丙二酮及其铕(Ⅲ)配合物的合成和发光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5,5(10):
560-563.
[7]MaDong-zhe,WuYi-qun,ZuoXia.Rareearthdopedβ-diketonecomplexesaspromisinghigh-densityopticalrecordingmaterialforblueptoelectronics[J].Mater.Lett.,2005,59(7):
3678-368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噻吩 基氧代丙酰基苯联 吡啶 III 配合 合成 荧光 性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