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docx
- 文档编号:28724598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15KB
探析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docx
《探析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析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摘要
无论是经济特区还是内陆省份,中小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已备受人们关注。
浙江省今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那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息息相关。
但同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缺陷和障碍,而只有通过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有效的克服这些障碍。
本文首先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约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因素:
中小企业管理缺陷,融资困难和对外发展的技术制约。
随后提出了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三大战略模式选择:
与大企业合作模式,品牌模式和高科技园区模式。
最后从中小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字】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战略模式
Abstract
Regardlessofisthespecialeconmiczoneortheinteriorprovince,mid-andsmall-scaleenterprise’sprominentcontributionintheeconomicdevelopmentispaidattentionbythepeople.ZhejiangProvinceobtainedthehugeachievementinrecentyears,werecloselylinkedwiththeseemergingmid-andsmall-scaleenterprises.Butcompareswiththestate-ownedenterpriseand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mid-andsmall-scaleenterprisehasitsownflawandbarrier,butonlyhasthroughspeedinguptheinternationalizationstepofthemid-andsmall-scaleenterprise,increasingtheInternationlcompetitionstrength,itcaneffectivelyovercomethesebarriers.
Thisarticlefirstlycarryontherealdiagnosisto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stengthdevelopmentofZhejiangProvince’smid-andsmall-scaleenterprise,andproposethefactorinthisfoundationwhichrestrictstheZhejiangProvince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internarionalizationdevelopment:
themanagementflawofmid-andsmall-scaleenterprise,difficultoffinancingandthetechnicalrestrictionofforeigndevelopment.Afterwardproposethreebigstrategicpatternschoicetopromote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strengthofZhejiangProvince’smid-andsmallscaleenterprise:
Withbigenterprisecooperationpattern,brandpatternandhightechgardenareapattern.Finallyproposecountermeasuretopromote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stengthofmid-andsmall-scaleenterpriseinZhejiangProvincebythesmallbusinessownandthegovernmenttwoaspects.
【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Strategicpattern
目录
1概论2
1.1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2
1.2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发展状况2
2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5
2.1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情况-5
2.2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7
3提升浙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9
3.1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模式选择10
3.2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11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探析
1概论
1.1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国际竞争力是在国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
它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直接产物。
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一国企业以较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质量和售后服务进行生产并销售货物和服务,或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到国外投资办厂,并在当地的企业竞争中不断发展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走向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介入国际竞争,寻求国外的资源、技术和销售空间等,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和相互贸易与投资的增加,使得企业虽未走出国门,却难免在国内市场遭遇很多外来竞争者,也就是说,在今天,不论企业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为了持续发展,都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国际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
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也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好,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前提和基础。
当然,开展跨国经营后,企业将面临相对陌生的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企业无疑是考验也是锻炼,因而有利于锤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讲,也有提高竞争力的反作用。
一家企业如果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也就意味着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优势是竞争能力的表现。
当然将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竞争优势还需要企业或政府采取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
拥有国际决对优势则表示拥有绝对的国际竞争力,但这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在竞争激烈和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也很难长久保持。
1.2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发展状况
1.2.1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变得尤为重要。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量化界定比较晚,直到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才于2003年2月19日统一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统一的量化界定。
界定标准为同时采用从业人员、营业额或资本额三项指标,这种划分比较准确。
表1.1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表
行业
职工人数/人
年销售额/万元
资产总额/万元
备注
工业
小于2000
小于30000
小于40000
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
小于3000
小于30000
小于40000
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
小于2000
小于30000
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零售
小于500
小于15000
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交通运输
小于3000
小于30000
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邮政
小于1000
小于30000
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餐饮
小于800
小于15000
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资料来源:
中小企业信息网
本规定适用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其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本标准以外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标准另行制定。
此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
通过规定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职工人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偏多,这也说明我国的整体生产水平较低,而且劳动力充足的一个现实情况。
销售额偏高也说明我国企业数量巨大,是界定标准略微偏高的原因之一。
本文所论述的中小企业均以我国统一界定的标准为依据。
1.2.2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党的“十五大”以来,为促进包括非公优质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总体数量得到显著提高,获利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就工业来看,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工业企业273263家,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217409家,全部中小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达135823.5亿元。
2004年中小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132192亿元,工业增加值为36853.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7685.7亿元,利润6426.5亿元,上缴利税11784.7亿元,解决了5232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2001年到2004年的短短三年间,中小企业的各项指标均实现了大跨度提高。
其中,新增企业10万余家,增长了61.05%;总资产规模也上升了近六成,而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及利税总额均翻了一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中小工业企业创造的利润是2001年的近2.5倍,年均增长达34.4%。
(见表1.2)
表1.22001-2004年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年度
类别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01-04年增长率(%)
户数
273263
194238
179874
169676
61.05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32192.0
-
-
-
-
工业增加值:
亿元
36853.7
26852.4
21908.0
18826.0
95.76
资产合计:
亿元
135823.5
102530.4
92529.1
86604.1
56.83
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127685.7
90619.2
72864.4
63246.5
101.89
利润总额:
亿元
6426.5
4501.3
3371.4
2644.3
143.03
利税总额:
亿元
11784.7
8795.8
7097.7
5923.8
98.94
从业人员:
万人
5232.1
4441.9
4322.9
4273.1
22.44
资料来源:
中小企业信息网
2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2.1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情况-
2.1.1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查统计,目前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数目已超过了10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
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已经实现了“21111”目标,即全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0亿元,实现利润突破10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突破1000亿元,工业性投入突破1000亿元,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
这些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给定内需约束条件下,这些数目众多、行业、地区分布广泛的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浙江省经济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且进一步构划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省众多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产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经营业绩,创造了许多令人欣羡的快速发展个案,不仅在省各行业的众多发展指标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份额,而且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与优势。
2.1.2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成长状况
浙江省中小企业显现的快速成长性,为其逐步突破国内市场的边界,参与国际竞争,取得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创造了条件。
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年报表明:
2003年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实交税金、利润总额、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等6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
2003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350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68%,高于广东98.39亿元,首次名列全国榜首。
纺织、服装、机电三大类产品仍然是浙江省外贸出口的当家产品。
2004年8月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浙江省统计局采用ZJGEP(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方法)的评价认定方法根据发展状况、盈利水平、经济效益、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行业成长性等六方面15个指标体系,对全省2000年进入统计样本、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8500多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了成长型评价认定,评出了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100家(见表2.1),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100家。
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评价认定的企业对象是资产为1亿元至4亿元,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评价认定的企业对象是资产为1000万元至1亿元。
表2.1 浙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最具成长型中型企业100家
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100家
合计
杭州
20
17
37
宁波
19
13
32
绍兴
13
13
26
台州
9
12
21
温州
8
12
20
资料来源: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与对策[Z]2004,(16).
这些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其主体分布在浙江的经济发达地区,与浙江经济的总体格局基本一致,而且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总体上也较多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而使这些优势企业具备了跳跃式发展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1.3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对外交流情况
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交流打开新局面。
2006年,各类中小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战略决策,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面有所提高,合作途径更加广泛,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互补性强的项目明显增多。
特别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融入意识、竞合意识明显增强。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已成为外商、港商、台商合作的重要选择对象,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中小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此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施加了压力也创造了机遇。
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浙江省众多的中小企业能动态地利用和发挥各类比较优势,获得了众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实现了传统比较优势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的众多中小企业能紧紧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广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广泛形成并不断扩大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取得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创造了大量的经济剩余。
浙江省的中小企业能以加工贸易方式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使企业能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动态地发挥比较优势,取得出口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
2.1.4浙江省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
浙江中小企业通过集聚(agglomeration)这一形式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产业集群,提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整合竞争力。
具体表现为,首先,浙江中小企业群的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优势不断呈现。
因为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关联性造就了相互学习以及技术外溢的通畅路径使得新技术能迅速地由点到面扩散,加速了中小企业技术整体升级换代的步伐。
另外,由于企业集群中信息传递路径的短而畅通使得中小企业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其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样,在技术、信息等创新条件的配合下浙江中小企业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整合性的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优势。
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服装为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省纺织服装业的集聚已形成了四类较为成功的模式:
1.绍兴中国轻纺城的市场“增长极”模式,即同类或相关中小企业向销售地的集聚;2.温州的品牌“增长极”模式,即集群区内的中小企业都以自己的品牌对外销售;3.嵊州领带的原产地“增长极”模式,即同类中小企业高度密集,产品知名度在外;4.以杉杉、雅戈尔为核心,众多中小型企业为辅助的卫星“增长极”模式。
产业集聚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建立了国内和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集聚型的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会产生强烈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而会提高整个区域以及临近区域的专业化水平及技术水平。
相似的经验知识与长期形成的信誉与承诺提高了集群企业核心能力的开放性和诚实度,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也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享,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就会普遍提高。
2.2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看到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现实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还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2.2.1浙江省中小企业管理的缺陷
浙江省中小企业应对成长中复杂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形成了中小企业国际经营中的管理约束。
浙江省中小企业在成长中不协调现象之一就是企业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企业的制度呈现创新型成长;企业的整体素质呈现渐进式成长;而企业家队伍建设只是呈现适应性成长。
中小企业家应对成长中复杂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在创业初期中小企业家可以普遍采用“任人唯亲”以及企业最高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但当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边界迅速扩张而实行国际化经营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就不再能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甚至会成为企业成长中的约束因素,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张超过了原有企业的管理能力,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中的“彭罗斯效应”。
其次,事无巨细的传统管理方式使企业家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处理国际化经营中的日常事务,而缺乏国际化经营中所应具备的宏观战略构思,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就会缺少明确的方向感。
与此同时,迥异于国内市场的国际经营环境,使许多中小企业家难以再凭直觉找到市场机会了。
企业宏观国际经营战略规划的缺失以及企业家主观判断能力的下降,使得其国际竞争能力出现下降。
2.2.2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又一主要因素。
如果说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仅能依靠利润留存、自有资金滚动的资金运作模式实现企业发展的话,那么在其后续发展特别是在其从事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就必须依靠较强的融资能力利用外部资金,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越自身资金规模的限制,取得国际竞争中的后发优势。
然而,目前浙江中小企业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一样还普遍面临着融资“瓶颈”。
浙江省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在间接融资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各商业银行还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需求急、需求频繁的贷款要求。
面对行业分布广泛、行业国内外竞争情况迥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中小企业,商业银行难以做出精确的贷前判断,如果要求银行对每个情况差异的企业都做出个性化判断的话将会大大增加银行的交易成本,在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前商业银行将无法通过贷款利率的上扬来抵补额外的贷款成本,于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就产生了。
第二,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全省虽有125家担保机构,独立承担担保风险的有85家,但银行对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一般只有30%。
另外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控制机制也未建立,全省仅27家担保机构获得政府补偿,补偿资金也较为有限。
2.2.3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发展的技术制约情况
浙江中小企业获得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机会较少,无法充分参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分工,而只能以补偿贸易、贴牌生产等低端形式参与国际分工,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提升及技术进步。
这主要是因为利用外资一直以来是浙江对外开放中的薄弱环节,不仅引进外资的总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
这样浙江中小企业就无法在更多的行业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从而游离于世界先进生产技术之外。
不仅如此,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比重也严重偏少,整体研发能力不强,与国际大企业相比差距显著。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也已反复说明:
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或某种特有的优势,缺乏研发能力、研发投入的企业是很难创立并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
浙江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还存在诸多欠缺,表现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大量低价同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集中出口并且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约束,造成了国际贸易纠纷不断,恶化了国际化经营的环境。
近年来浙江省中小企业低质、低价的粗放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正不断遭受倾销指控、环保指控及产品安全指控甚至还遭到了埃尔切之类的暴力捣毁。
种种迹象表明中小企业仅靠低质廉价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增长方式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3提升浙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3.1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模式选择
3.1.1与大企业合作模式
浙江省传统企业的特点是“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
它的弊端在于排斥专业化分工、排斥市场交易、规模不经济、有自给自足倾向,效率低下。
所谓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就是围绕核心大企业进行专业拆分,拆分的过程就是强化专业分工的过程。
将一些工序、一般性部件的生产和技术开发通过分包的方式,交由剥离出去的中小企业生产提供,使得各个工序的生产能力都可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精度和细度。
随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同时也提高了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这种模式在类型上一般选择以产品为中心的合作类型。
核心企业控制关键技术,主要负责生产关键部件和成品组装。
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程序要求高的零部件生产。
该企业又可将生产业务再分成若干部分,分包给其他专业性企业。
这类模式应强调大企业的生命力。
大企业直接决定了周围小企业群落的生存环境。
因为一旦大企业有点“风吹草动”,则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为此,中小企业要注意在创新上下工夫,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势,避免被动。
3.1.2品牌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企业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其核心资源、品牌优势,组织专业化分工的小企业生产产品。
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树立品牌的知名度,通过品牌打下成熟的市场基础,并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负责专营销售(而有的核心企业甚至并不负责销售,由合作的企业直接完成);也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联姻,进人他们的产业链,或利用他们的技术,或利用他们的品牌,逐步形成特定产品的制造中心,然后吸收加盟企业形成企业群。
这种企业群落模式较适合于既有劳动力密集优势,又具有一定加工制造能力,而又缺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析 浙江省 中小企业 国际 竞争力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