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及答案样本.docx
- 文档编号:28721528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8.75KB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样本.docx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试题及答案样本.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样本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世界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B.杨贤江C.凯洛夫D.赞可夫
3.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
4.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5.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6.“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
A.连续性B.示范性C.长期性D.创造性
7.下列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将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A.杜威B.布鲁纳C.斯宾塞D.赫尔巴特
8.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
“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
”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
“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
今后不能这样。
”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
这位教师违背了()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B.系统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
9.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示范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1.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2.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
A.最优化理论B.认知结构的理论C.教学与发展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
13.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惟一选择B.内容C.途径D.基础
14.下列关于活动课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5.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是()。
A.初等教育B.平民教育C.普及教育D.义务教育
1.D[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2.C[解析]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1939年发表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14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是世界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的首次尝试。
3.B[解析]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于70年代提出德育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4.D[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5.D[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6.D[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其次表现在对教育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上。
即教育有法,但教无定法。
7.C[解析]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8.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它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而不能打击个别同学的积极性和独创性。
9.A[解析]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
这是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10.C[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1.D[解析]“平行教育影响”是马卡连柯(前苏联杰出教育家和作家)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
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2.C[解析]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
他先后发表了《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理论专著。
他通过教学实验完整地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理论,构建了“实验教学论体系”。
13.D[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
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14.D[解析]活动课程是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教学;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15.C[解析]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1.在师生观上与我国的《学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是()。
A.《终身教育引论》B.《教学与发展》C.《雄辩术原理》D.《教育学》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B.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3.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功能属于()。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
4.柯尔伯格用()的方法来判定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A.发现法B.道德两难法C.智力训练法D.信息加工法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B.社会条件C.主观努力D.成熟机制
6.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提出申诉。
A.法院B.教育行政部门C.公安机关D.学校
7.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
8.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B.拓展型课程C.选修课程D.地方课程
9.颜之推说过: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从德育方法看,这是强调()。
A.说服教育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
10.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
11.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不包括()。
A.教育目的B.学生年龄特征C.学科的特性D.教学原则
12.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体现出来的。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内容D.教科书
13.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
“必要的目的”的是()。
A.赫尔巴特B.斯滕伯格C.夸美纽斯D.加德纳
14.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通过课外活动使“青少年迈
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的教育家是()。
A.斯金纳B.苏霍姆林斯基C.维果茨基D.班杜拉
15.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宪法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A.名誉权和荣誉权B.公正评价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
1.C[解析]在师生观上,《雄辩术原理》和《学记》都强调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师重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雄辩术原理》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2.B[解析]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论和目标。
3.D[解析]德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品德、决定学校教育性质、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
题干说的是对社会的影响,属于社会性功能。
4.B[解析]柯尔伯格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5.D[解析]格塞尔一生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问题。
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7.C[解析]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而编制的主要材料,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8.A[解析]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
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
9.B[解析]情感陶7台法强调的是环境对学生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如题干所说。
10.C[解析]所谓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1.D[解析]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
12.A[解析]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合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3.A[解析]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
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
14.B[解析]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通过课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
他认定课外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
”
15.B[解析]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其内容包括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和公正评价权三个方面
1.认为教育目的就是要造就有业余爱好者基本优点的专家,或者说培养既有专门知识又有文化的人才,并被世人称为过程教育哲学的创始人的是()。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
2.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
A.《教育论》B.《雄辩术原理》C.《理想国》D.《巨人传》
3.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B.彼得•麦克费尔C.班杜拉D.皮亚杰
4.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5.小学生容易把“q”写成“p,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B.注意能力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6.某教师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这一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公正评价权B.人格尊严权C.隐私权D.名誉权
7.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A.学校、教师、儿童B.学校、家庭、社会
C.社会、知识、儿童D.社会、家庭、教师
8.某老师在教“笔”这个生字时,她拿起一支毛笔问学生笔杆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竹子做的。
(老师在黑板上写个“竹”字)又问笔头是什么做的,学生说是毛做的(她又写了个“毛”字)。
然后告诉学生说:
“竹头下面加个毛字,合起来就是‘笔’字。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巩固性
9.下列不属于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的是()。
A.德育目标B.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
C.德育所面对的时代性和学生思想实际D.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10.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11.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虚拟直观
12.下列最早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并倡导教育实验的是()。
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梅依曼D.洛克
1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活动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过程和要求的阶段是()。
A.领会知识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D.检查知识
1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群体性活动B.小组活动C.个别活动D.社会活动
15.我国教育法体系中的“母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C[解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是过程教育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2.C[解析]柏拉图的《理想国》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3.C[解析]班杜拉提出品德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品德的发展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关。
他又做了模仿学习的实验研究。
4.C[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
5.A[解析]感知能力就是对感觉刺激、知觉对感官刺激赋予意义进行认知的水平,取决于感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而且经验和知觉决定对刺激的判断。
如,驾驶员对汽车的“车感”、“路感”,就是通过对身体周围环境的刺激作出的,敏感程度不同的人,反应行为不同。
6.C[解析]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保留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如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
7.C[解析]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8.B[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9.D[解析]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包括: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性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0.A[解析]所谓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1.B[解析]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
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等;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2.C[解析]“实验教育法”的名称最早是由梅依曼提出来的。
梅依曼是实验教育学派的奠基者之一,他早年在冯特的心理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因此,他的教学实验观点来自于他所受到的实验心理学的训练,被称作是典型的“铜器派”教学实验研究者。
13.D[解析]检查知识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4.B[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等。
15.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2.建国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3.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顺序,正确的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4.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5.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的是(),它又是一种“隐性课程”。
A.校园环境B.教学设施C.校园绿化D.后勤人员
6.针对“教学相长”的观点,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8.某小学三年级老师在教“笑迎”这一新词时,首先复习“跃进”、“斗志昂扬”等词语。
“跃进”的“跃”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斗志昂扬”的“昂”字下半部加上“辶”就组成了“迎”。
然后学生再学习新词“笑迎”,就很容易掌握了。
这位教师运用的是()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B.系统性C.巩固性D.量力性
9.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A.比较法B.榜样法C.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
10.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
A.班长B.班主任C.德育教师D.校长
11.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1862年B.1901年C.1904年D.1911年
12.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智力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D.发展个性
1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14.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A.自愿性B.强制性C.规范性D.随意性
15.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是有()作为法律保证的。
A.《宪法》B.《素质教育法》C.《义务教育法》D.《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1.C[解析]战国后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2.A[解析]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一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著作,是建国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教育学教材。
3.D[解析]一般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由于它们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受教育者发展不平衡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
4.C[解析]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5.A[解析]校园环境是“第二教师队伍”,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一种“隐性课程”。
6.C[解析]“教学相长”最早出自于《礼记•学记》,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7.D[解析]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论,这就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8.B[解析]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
提纲的运用可以灵活掌握,或边板书边讲解,或边进行教学活动边概括,或者二者结合。
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9.D[解析]品德评价法的方式有奖励、惩罚和操行评定等。
10.B[解析]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1.A[解析]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2.C[解析]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
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13.C[解析]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4.A[解析]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因为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不具有强制性。
没有自愿性,也就不能体现其优越性。
15.C[解析]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1.17世纪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的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凯洛夫的《教育学》
C.康德的《大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试题 答案 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