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简答论述.docx
- 文档编号:28719583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474.19KB
环境卫生学简答论述.docx
《环境卫生学简答论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简答论述.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卫生学简答论述
环境卫生学简答论述
第一章绪论
1.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2)机体对对环境的适应性,即机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
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集体依赖于环境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机体对环境也能产生适应性反应。
人类的健康,疾病,寿命都是外界环境因素与机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可发生质的变化,有益因素可转变为有害因素。
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3.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3)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5)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4.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1)大气圈2)水圈3)土壤岩石圈4)生物圈
5.生态系统的特征
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
6.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扩大暴露范围——核污染
2.增加暴露途径——甲基汞中毒
3.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As2S3、As2S2—有机砷
4.影响暴露剂量——生物放大作用
7.暴露途径
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3)改变作用靶
8暴露时间
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量(暴露持续期)两个因素
9人群健康效应谱
效应从弱到强可分为5级:
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2)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
3)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
不过,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
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5)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10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性危害
1、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
名称
原因
症状
伦敦烟雾事件
燃煤烟尘及CO2、SO2污染
肺、心血管系统疾患病情加重、死亡
美国纽约、洛杉矶,日本东京、大阪光化学烟雾事件
汽车废气在光照下形成光化学烟雾
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呼吸功能障碍。
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
事件
原因
例子
废气、废水大量排放
Cl2、NH3等气体超标排放;农药等污染水源。
造成人畜急性中毒,水源水无法饮用。
2005年12月,广东一企业超标排放含镉废水,造成下游10万人无法饮用此江水。
事故引发的污染事件
有毒有害的化工原料、产品等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而大量进入环境。
2010年7月,大连输油管道爆炸,大连附近海域大面积污染,空气严重污染。
核泄漏
事故
核电站核泄漏,放射性颗粒漂浮空中,造成致畸、致癌等远期危害。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
3、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饮用水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会使饮用者发生急性传染性疾病。
集中供水系统受到病原体污染后,可引起供水区域人群某种介水传染病爆发流行。
隐孢子虫病流感红眼病SAS
11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慢性危害
概念:
环境中有害物质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与污染物的暴露剂量、暴露时间、化学污染物的半衰期和化学特性、机体的反应特性等有关。
类型:
1)非特异性影响:
无典型临床表现。
机体功能降低,健康状况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引起慢性疾患:
大气污染加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增加
长期甲基汞--损害脑和神经系统
3)持续性蓄积危害:
污染物较长时间贮存于组织和器官中,当机体处于某种异常时,从蓄积的器官或组织中释放出来,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12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研究已知的环境暴露因素对人群的健康效应
探索引起健康异常的环境有害因素
暴露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
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生态和现况)
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
实验性研究
13环境流行病学与环境毒理学方法的联系和应用实践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任务需要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方法相结合
现代环境卫生学的观点:
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互补性
环境流行病学的优点
1)提出问题:
必须先使用环境流行病学方法,从宏观上探讨相关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危害在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上的规律,确定环境因素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等。
2)解决问题:
对干预效果的评定。
一些效应如对人群智力、心理、感觉上的影响,很难
或无法通过动物实验或细胞试验来获得。
环境流行病学的局限性
a)环境暴露因素不明确;
b)暴露水平(剂量)定量困难;
c)混杂因素较多;
d)弱效应难于评价;
e)某些危害(癌症)间隔期太长,暴露-反应的关系难于建立;f)获取资料或样本受道德、法律和隐私的限制。
环境毒理学的优点
a)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人为的控制暴露水平和强度,避免了人群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干扰;
b)效应观察指标不受限制,能利用试验动物的任何组织和器官,可从分子到整体动物水平来观察各种效应,以便了解在体内作用的靶及毒作用机制;
c)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引入相关学科的新技术,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
环境毒理学的局限性
实验动物和人体在代谢和反应上有很大差异,应用时必须谨慎。
各有优缺点,必须结合使用,相互补充。
14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特点:
1)健康保护观念的转变
2)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15环境健康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危害鉴定2)剂量-反应关系评定3)暴露评价4)危险度特征分析
第三章大气卫生
16大气的结构及特点
1)对流层:
特点:
1.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大气的污染物绝大多数在对流层聚集
4.气象变化复杂
2)平流层:
特点:
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2.空气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3.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和宇宙射线
4.平行高空飞行
3)中间层4)热成层5)逸散层
17大气的物理性状
1)太阳辐射2)气象因素3)空气离子
18负离子益处
1)净化环境2)保健功能3)治病功能4)智能开发
19大气污染的来源
(一)天然污染
(二)人为污染(Anthropogenicsource):
固定污染源:
烟囱,工业排气管
流动污染源:
汽车、火车等各种机动交通工具
1、工农业生产
(1)燃料的燃烧
(2)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
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3、交通运输:
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
4、其他:
生物性、化学性污染物
5、意外事件、垃圾焚烧
20大气污染物种类
按其属性:
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按存在形式:
气态污染物:
气体蒸汽
颗粒性污染物:
1.总悬浮颗粒物2.可吸入颗粒物3.细颗粒物4.超细颗粒物
按形成过程: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21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排出量:
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排出量越大,污染越严重。
2.排出高度:
有效排除高度=烟囱本身高度+烟气抬升高度
用烟波中心轴到地面的距离来表示。
污染源下风侧污染物的最高浓度大致与烟囱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
3.与污染源的距离:
即到烟波着陆点的距离。
有效排出高度的10-20倍。
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而浓度越低,
这也是排出污染物的企业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距离的依据之一。
4.排出方式:
按排放时间:
间歇排放
连续排放
按集中排放:
无组织排放
有组织排放
(二)气象因素
1.风和湍流
2.温度层结:
温度层结即气温的垂直梯度,它决定大气的稳定程度,影响大气湍流的强弱。
表示单位:
℃、℉、ºK
1)气温的垂直分布:
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
2)逆温的类型:
辐射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
3)大气稳定度:
气块的干绝热变化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
3.气压4.气湿5.降水、雨雪
(三)地形
1.山地和谷地2.城市热岛3.海滨与陆地
22烟波扩散通常有几种类型
1)波浪型:
γ>γd,不稳定状态,湍流大,烟波翻卷剧烈,垂直扩散充分
2)锥形:
γ>γd,不稳定状态,湍流大,烟波翻卷剧烈,垂直扩散充分
3)扇形:
γ<γd,稳定状态。
逆温,水平延伸
4)上扬型:
上扬型:
下方出现逆温,傍晚
5)熏烟型:
下扩型:
上空逆温,日出前后
23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1)自净:
1.扩散和沉降2.发生氧化和中和反应3.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2)转移:
1.向下风侧更远的方向转移2.向平流层转移3.向其他环境介质中转移
3)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
24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危害:
1.烟雾事件1>煤烟型烟雾事件2>光化学型烟雾
2.事故性排放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1>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2>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3>我国重庆市开县12.23特大天然气井
喷事件
2)慢性影响:
1.影响呼吸系统功能
2.降低机体免疫力
3.引起变态反应
4.其他
3)心血管疾病:
1.短期影响2.长期影响
4)肺癌
25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温室效应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2)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空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皮肤癌增多:
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
2..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导致的健康危害:
光化学烟雾
3.免疫系统抑制
4.白内障发病率增加
5.浮游生物、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会造成某些生物减少或灭绝
3)酸雨:
当降水的PH小于5.6时称为酸雨。
主要前体物质(主要污染物):
SO2和NOx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
1.土壤酸化:
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造成土壤中一些重金属如Mn、Pb、Hg、
Cd转化成可溶性化合物
2.对眼和呼吸道咽膜的刺激作用
3.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
4.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
4)大气棕色云团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
1.人群健康可直接产生不良影响
2.影响紫外线的生物学活性
3.降低大气能见度,使交通事故增加
4.影响世界的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
26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1)自然界的风沙尘土,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和海水喷溅等
2)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使用的各种燃料,如燃煤等,燃烧构成了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3)工业生产过程也会造成颗粒物的污染
4)公路扬尘,建筑扬尘也是我国一些城市大气污染中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27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
2.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诱发血栓的形成
3)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并释放细胞因子。
3.颗粒物的致癌作用
4.颗粒物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
28
29大气颗粒污染的防治措施
30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铅是全身性毒物,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均有不良影响。
2、儿童健康:
儿童神经行为功能和智力的损害
3、新生儿低体重、贫血、出生缺陷、死产
31儿童铅中毒的特点
1)胃肠道对铅的吸收率为50%左右。
2)儿童的血脑屏障和多种功能发育尚不完全
3)神经毒性比成人更为敏感
4)铅可以选择性的蓄积并作用于脑的海马部位,损害神经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5)造成儿童神经行为功能和智力的损害。
儿童铅中毒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缺乏自信,抑郁,淡漠或多动,强迫行为,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低于同龄儿童等。
32大气污染状况监测采样点选择
取决于调查和监测的目的,一般可分为:
(1)点源性污染调查:
1)四周布点2)扇形布点3)捕捉烟波布点
(2)区域性污染调查:
1)按城市功能分区布点2)几何状布点
3)根据污染源和人口分布以及城市地形地貌等因素设置采样点。
(3)线源性污染调查:
1)道路交通污染的采样点
2)采样设备采样高度2~5米
3)距道路边缘距离不得超过20米
33大气污染状况监测指标
选择监测指标的原则:
选取排放量大,危害严重,危害的特异性强,检测方法简便可靠的污染物作为检测指标。
点源:
应根据所排放的主要有害物质为指标。
例如磷肥厂、铝厂周围应测定氟化物和SO2,氯碱厂----氯,化纤厂----CS2、H2S,钢铁厂---SO2,CO,灰尘等。
面源:
常用、常规的指标有TSP、IP、PM2.5,SO2、NOx、CO、O3、微生物等指标。
有条件可增加PAH、铅、氟化物、H2S等
线源:
一般应测定PM2.5、NO2和CO。
34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规划措施:
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
2)完善城市绿化系统
3)加强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工艺措施:
1)改善能源结构,大力降低能耗
2)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3)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35大气污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
预防性卫生监督:
1)参与规划
2)审查图纸
经常性卫生监督:
1)环境监测
2)健康监测
3)建立危险档案
4)信息与决策
第四章水体卫生
36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
一、物理和感官性状指标:
1)水温2)色度3)臭和味4)浑浊度
二、化学性状指标:
1)pH2)总固体3)硬度4)含氮化合物5)溶解氧
6)化学耗氧量7)生化需氧量8)氯化物9)硫酸盐
10)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11)有害物质
三、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1)细菌总数2)粪大肠菌群
37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
1)钢铁厂,焦化厂排出含酚和氰化物等废水。
2)化工,化纤,化肥,农药等厂排出含砷,汞,铬,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废水。
3)造纸厂可排出含大量有机物的废水
4)动力工业等排出的高温冷却水可造成热污染而恶化水体的理化性质。
2.生活污水:
1)洗涤污水和粪尿污水2)有机物,微生物及无机物等。
3.农业污水:
农牧业生产排出的污水及降水或灌溉水流过农田或经农田渗漏排除的水。
4.其他:
1)工业废弃物2)城市垃圾3)海上石油开采、运油船只泄露等
38水体污染物(书122表格)
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污染类型
污染物
污染标志
废水来源
物理性污染
热污染
热的冷却水
升温、缺氧或气体饱和、热富营养化
动力电站、冶金、石油、化工等
放射性
污染
铀、钚、锶、铯
放射性
沾污
核研究生产、试验、核医疗、核电站
表观
污染
混浊度
泥、沙、渣、屑、漂浮物
混浊
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生活污水、大坝冲沙、工业废水
水色
腐殖质、色素、染料、铁、锰
染色
食品、印染、冶金等工业污水和农田排水
水臭
酚、氨、胺、硫醇、硫化氢
恶臭
污水、食品、制革、炼油、化工、农肥
污染类型
污染物
污染标志
废水来源
化学性污染
酸碱污染
无机或有机酸碱、
pH异常
矿山、石油、化工、化肥、造纸、电镀、酸洗等工业、酸雨
重金属
污染
汞、镉、铬、铅、锌等
毒性
矿山、冶金、电镀、仪表颜料等工业的排水
非金属
污染
砷、氰、氟、硫、硒等
毒性
化工、火电站、农药、化肥等工业
需氧有机物污染
醣类、蛋白质、油质、木质素等
耗氧、缺氧
食品、纺织、造纸、制革、化工等工业、生活污水、农田排水
农药污染
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
严重时水中无生物
农药、化工、炼油等工业、农田排水
易分解有机物污染
酚类、苯、醛类
耗氧、异味、毒性
制革、炼油、化工、煤矿、化肥等工业、污水及地面径流
油类污染
石油及
其制品
漂浮和乳
化、增加水色
石油开采、炼油、油轮等
污染类型
污染物
污染标志
废水来源
生物性污染
病原体
污染
各种
病原体
水体致病性
医院、屠宰、畜牧、制革等工业、生活污水、地面径流
霉菌污染
霉菌霉素
毒性、致癌
制药、酿造、食品、制革等工业
藻类污染
磷、氮
富营养化、恶臭
化肥、化工、食品等工业、生活污水、农田排水
39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
1)江河:
1.河水具有流动性,稀释能力强;
2.一旦受到污染,影响范围增大;
3.受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程度与河流的径污比有关。
2)湖泊、水库:
1.相对封闭性;
2.自净能力减弱;
3.污染物长期停留,发生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改变水体状况。
3)地下水:
1.不易受到污染,但一旦污染不易恢复;
2.污染过程缓慢,不易发现;
3.不易查清来源和途径;
4.不易排出,治理困难。
4)海洋:
1.污染源多、复杂
2.污染范围大
3.污染物难于转移,易形成持续性污染
40水体自净过程的因素
1)受纳水体的地形2)水文条件3)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4)水温和复氧能力5)污染物性质和浓度
41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
1)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总得趋势是浓度逐渐降低
2)大多有毒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学物
3)重金属污染物在溶解状态时可被吸附或转变成不溶性化合物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中
4)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不论水中溶解氧含量如何,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5)不稳定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
6)在自净过程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7)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污染物浓度降低,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渐回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
42水体自净的机制
1)物理自净过程
稀释吸附和沉降
物理过程不减少绝对量,但影响浓度分布,对水体自净极为有利。
2)化学自净过程
中和氧化还原
化学过程可改变污染物的绝对量和毒性。
3)生物自净过程
有机物降解病原体死灭
生物过程通过微生物酶的作用,是水体自净的主要途径,可作为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加以利用。
43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1)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的过程。
1.随水流迁移2.在重力作用下沉降
3.通过固体颗粒和胶体物质吸附4.进入食物链
2)污染物的转化:
1)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光转化和生物学作用。
2)污染物改变了形态或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以致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毒性及生态效应发生改变。
3)DDT在水生食物链中的迁移和转归分析
44DDT的教训
1)水体资源的轻微污染可能引发危害更大的环境灾害
2)长残留期的脂溶性化学物质具有极大的生物放大作用
3)位于食物链最高的人类将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
45急性酚中毒者表现
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
46工业废水的处理
1)物理处理:
处理方法有机械阻留设备,除油池,沉淀池和膜处理技术等,物理法一般用于污水的一级处理。
2)化学处理:
利用化学反应去除水中溶解物或胶体物质的处理方法,包括混凝沉淀,中和,氧化还原等。
3)物理化学处理:
常用吸附,萃取,离子交换,电渗析等技术。
4)生物处理: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且无害的物质,可分为需氧和厌氧两类。
需氧处理法可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47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三级
1)一级处理可从废水中去除漂浮物和大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
2)二级处理为化学,生物处理,能去除废水中大量有机污染物使废水得到进一步净化。
3)三级处理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以及磷,氮和磷等污染物。
48水体污染的调查
基础调查监测性调查专题性调查应急性调查
49江河水系的监测
1.采样断面、采样点
(1)采样断面:
Ø清洁或对照断面:
设在污染源的上游,以了解河水未受污染时的水质状况;
Ø污染断面:
设在污染源的下游,以了解水质污染状况和程度;
Ø自净断面,设在污染断面下游一定距离,以了解污染范围及河水的自净能力。
(2)采样点:
各断面的采样点数依河道宽度而定。
Ø较宽的河道因易在岸边形成浓度较高的污染带,可设5个采样点(分别距两岸边50m、150m及江心处)。
Ø较小的河流可只在河中心点采样。
Ø对重要的支流入口也应设置采样。
(3)采样深度:
一般在水下0.2~0.5m。
2.采样时间和次数
●至少应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各采样一次,每次连续2~3天。
●采样前数日及采样时应避开雨天,以免水样被稀释。
●有潮汐的河流,应考虑分别在高潮和低潮时采样。
采样同时,应记录当时的水文、气象资料,以供评价时参考。
3.水质监测项目
(1)基础性调查:
反映水质天然性状的指标如水温、浑浊度、色度、pH、总硬度等,及一般卫生学指标如DO、COD、BOD、氨氮、总大肠菌群等,以及有毒物质指标如酚、氰化物、汞、砷等。
(2)专题调查:
除一般监测项目外,还应选择特异的监测指标,如有机氯农药等有机污染物。
4.水体底质的监测
5.水生生物的监测:
了解水生生物的品种、数量与生态情况;测定生物体内的残毒情况,综合评价水质的污染情况。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
50介水传染病流行原因
1)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
2)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渗漏,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51引起介水传染病的病原体按其性质分类
细菌:
伤寒与副伤寒杆菌、霍乱与副霍乱弧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嗜肺军团菌
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等
寄生虫:
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52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
2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53硝酸盐污染来源和作用机制及危害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卫生学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