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x
- 文档编号:28719246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66KB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2019年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1、文体知识:
朝代
发展阶段
小说体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 志人
唐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演义小说
明清
顶峰
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2.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
、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yóng)、父亲曹頫(fǔ)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高 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别署“红楼外史”。
汉军镶黄旗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
一般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其所续。
3、有关评价: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的影响: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
一段无法言明的密闻一个说不清楚的作者一本残缺
不全的著作一些版本各异的抄本一个暧昧不明的评家一群疯狂追随的读者一些无法评价的评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作品情节补充:
第一回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
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顽石下世之时,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便是林黛玉。
因为这段缘分,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
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5、字词:
翠幄仪门敕造便宜惫懒放诞伺候作揖嫡亲狡黠杜撰内帏两靥忖度阜盛
词语
古 义
今 义
偏僻
偏激 不端正
偏远交通不便之地
便宜
方便
价钱低
态度
神态
对事情的看法
风流
风韵
有功绩又有文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风骚
姿容
俏丽
妇女举止轻佻
可怜
可惜
值得怜悯怜悯不值得一提
【课堂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
1、欣赏歌曲《枉凝眉》(欣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
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我们刚才欣赏了《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歌中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一位是绝色佳人,一位是翩翩少年,且都是心地纯洁,聪明善良,多好的一对儿啊!
结果呢?
一个是整天为他哭泣(林),一个是整天为她牵挂(贾)。
“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对造成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走进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走近黛玉,走近宝玉,走近贾府中的其他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
1、培养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
2、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描写人物方法的多样性;
3、在感知《红楼梦》情境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
我们这节课主要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这两个人物形象,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很多。
如:
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
那么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是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多媒体课件)
(一)林黛玉
1、作者是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林黛玉这一形象的?
明确:
肖像、行动、语言、心理
2、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林黛玉肖像描写的语句,并分析这些语句体现了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众人眼里的黛玉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怯懦不胜……
明确:
只作初步的勾画,众人关心的是什么?
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
明确:
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
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
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风流:
风韵。
态度:
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宝玉眼里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罥:
挂像一抹轻烟),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明确:
两次铺垫后,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描写黛玉,宝玉看黛玉,没有注意她的穿着、服饰,而注重的是神韵、气质。
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齐读宝玉眼里的林黛玉
小结:
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的展现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黛玉性格:
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多愁善感(放幻灯片•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多情善感)。
林黛玉除了这些性格特点,文章开篇还有交待了她进入贾府后性格特征的一句话,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3、文章开篇交待了她进入贾府后性格特征的一句话,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产生这一性格特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体现了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谨小慎微的态度。
因为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黛玉她“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靠外祖母。
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幻灯片谨慎自尊)
总结:
•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多情善感•谨慎自尊
(二)王熙凤
1、大家先看一段录像,看看这里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
看完之后概括她的性格特征。
外表美丽刁钻狡黠阿谀奉承机变逢迎巧言利舌、精明能干
1、
2、作者运用哪些方法体现她的性格特征?
(讨论)
明确: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的出场是先声夺人,“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呈众星拱月之态,不多着字,凤姐地位之特殊,权力之炙手便都暗示出来。
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A作者为什么那样细致地描写王熙凤的服饰衣着?
明确:
王熙凤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气势如火如荼,不正是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吗?
如此等精心设计的“与众姑娘不同”的装束,出见初来乍到的林黛玉,又何尝不是为了在黛玉面前表现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贾府中显赫的地位,露骨地炫耀自己拥有华贵的服饰呢?
头饰、裙饰、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装扮,显示他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
B“一双丹凤三角眼……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样的容貌描写透露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
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
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眉高吊两梢,这就非温柔敦厚之形象。
三角眼,吊梢眉,俏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敏感的黛玉已经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却隐藏着可怕的威势。
刁钻狡黠
在贾母面前夸黛玉,乃传神之笔。
她说话新鲜、得体、动人,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
她这几句话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在场所有人物的心理平衡,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她肉麻地吹捧赞美,着意地恭维标榜黛玉,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取悦于贾母。
然而又由于迎春三姐妹在场,她不能使她们的心理天平倾斜,因此她又说“不像是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就使那三姐妹听了也飘飘然甜丝丝的。
更有邢王二夫人在座,她们听起来必然心里也十分舒坦惬意。
这短短的三言两语既赞美了黛玉,又高兴了贾母,还讨好了两位夫人三个姐妹,竟做到了滴水不漏,一箭数雕。
王熙凤那机变逢迎,精明狡黠,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巧言利舌,工于心计的性格特征顿时跃然纸上。
作者运用独特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真是入木三分啊!
c.王熙凤的感情变化有什么变化?
转喜为悲,转悲为喜,都非常快,表现了什么性格特征?
她是一个能迅速进入角色的演员,时而哭,时而笑,时而盛赞黛玉,时而嘘寒问暖,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
王熙凤察颜观色,善于逢迎贾母、见风使舵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D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小结: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
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
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3、归纳性格
她是一个外表美丽、精明能干,机变逢迎,为人刁钻狡黠,阿谀奉承
的人。
像春风般一团和气的外表里却藏着看不见的威势,笑里藏刀。
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狡黠。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这样的描写,就把王熙凤的形和神表露无遗。
总结方法:
我们刻画人物形象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具有以下特征的人物形象。
四、课堂演练
鉴赏是为了模仿运用,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具有以下特征的人物形象(任选其一)
冷漠、泼辣、豪爽、吝啬
学生习作一:
吝啬
乞丐:
可怜、可怜我吧!
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富翁:
“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富翁抓了抓头皮,若有所思地说:
“如果把食物给你一点,那我的美国犬得饿好几天的肚子啊!
”“要不……”
乞丐迫不及待地说:
“您就行行好吧!
我就真得受不了了”
富翁:
“给你食物不行,要不我给你点钱吧!
”
乞丐听了之后,紧皱眉的痛苦的连刚刚舒展开。
只见富翁穿过层层的皮衣,最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堆人民币,他从中挑出面值最小的一枚,用双手抚摸了好一阵,像亲婴儿似的亲了几口,刚想给乞丐,又突然把伸出的收缩了回来,由左右推敲了一下,似乎在寻找一个可以把这枚硬币掰开的“缝”,过了一会儿,他佯装歉意地说:
“你还是去找别人吧!
我实在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硬币给你。
”
此时的乞丐,只是傻傻得坐在地上……
学生习作二:
豪爽
“哈哈哈……”刚一进门我便听到父亲那爽朗的笑声。
闻声而去,只见父亲抓着二叔手说:
“老李,这么点小事也能把你个大男人难倒,夫妻吵架是难免的事嘛!
你和女人般小家子气,那可说不过去,好歹咱们也是大老爷们嘛!
低个头,认个错,什么事就过去了,这根本就不算事嘛!
”说完有大笑起来。
学生习作三:
冷漠
“今天中午没睡好觉,整个下午都没精打采,你怎么样?
”李宁对王杰说。
王杰一边大步向前走,一边从嘴里挤出了几个字:
“还可以。
”
李宁又问:
“现在天气转暖了,你在暖气旁一定很热吧!
”
“有点”王杰吐出了两个字。
李宁觉得很没意思,脸上那兴奋的表情似乎被扫光了,而王杰却毫不在意,依旧快步前行,仿佛不仅面部表情被“冻”了起来,就连脖子也被固定了。
不知他的眼睛是否在动,恐怕唯一可知的是他的腿在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刚才写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形象生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中有一句话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天我们也只撷取了其中两朵美丽的浪花,就是分析林黛玉和王熙凤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两朵浪花确实异彩纷呈。
希望我们同学以后读到类似的文学作品时,学会分析,去做美丽的发现者吧!
六、【课后反思】
【课后拓展案】
一、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
“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
“无字。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
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将答案写在横线上。
些须:
一点儿。
蹙:
皱眉头。
杜撰:
凭空编造。
2.宝玉初见黛玉,便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而作者在此前写黛玉初见宝玉,说的是“(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想: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虽都感觉似曾相识,但表现不同,黛玉一“惊”,宝玉一“笑”。
试对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作一简要分析。
答:
一存于中,一发于外,通过对比,说明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
3.宝玉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而此前黛玉在回答贾母的类似问题时曾说“念了《四书》”。
请简要分析黛玉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
贾母的反应使黛玉觉察到自己刚才失了口,再次答话时便及时改口,这体现了黛玉的细心多虑和自尊。
4.作者描写宝玉“摔玉”行为的一段文字,意在表现什么?
答:
表现宝玉对黛玉的微妙情感,同时突出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反叛性格。
二、赏析《脂砚斋和“红学”》,筛选重要信息作答
脂砚斋和“红学”
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是从脂砚斋开始的。
《红楼梦》早期抄本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实这些抄本上的批语不尽出自脂砚斋,署名还有:
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等。
但是以脂砚斋批语为多。
脂视斋生平不详,据他的批语的口吻和内容,大抵可以知道他很熟悉《红楼梦》创作的情形,参与过作品修改,与曹雪芹极亲近。
脂砚斋的思想比曹雪芹落后,他的批评有不尽确当之处,然而脂批的重要价值仍不可抹煞。
它证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并且提供了曹雪芹生平家世的重要线索;它提供了《红楼梦》生活原型的一些材料和创作过程的一些情况;它对《红楼梦》的艺术分析有独到之见;它还透露了曹雪芹原稿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节要点。
脂砚斋以后,评论和研究《红楼梦》者越来越多,人称“红学”。
五四运动以前,影响最大的是评点派和索隐派。
评点派以脂砚斋为代表,其后还有“护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闲人”张新之等。
索隐派的代表性著作出现在清末民初,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
他们认为《红楼梦》的人物情节只是作品主旨的幕障,人物情节影射着历史真事,只有考察出作品影射的真事才能明了《红楼梦》的真意。
这种方法几近于猜谜。
五四运动以后,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扫除了索隐派的梦呓,但由于观点、方法的限制,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仍旧没有能
够正确解释《红楼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红楼梦》研究得到蓬勃发展,逐渐深入,领域逐渐扩大到《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红楼梦》后40回、《红楼梦》的历史地位,《红楼梦》的续书和改编、《红楼梦》批评史等等。
科学意义的“红学”正在形成。
[试题]
1.第一段对脂砚斋的介绍可概括为三点,它们是:
①他与曹雪芹极亲近;
②他熟悉《红楼梦》创作的情形,参与过作品修改;
③他的思想比曹落后,因而,其批评有不尽恰当之处。
2.第一段还对脂砚斋批语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这个价值可归纳为4点,它们是:
①证明了《红》作者为曹雪芹,且提供了曹身世的重要线索;
②提供了《红》生活原型及创作的一些材料。
③对《红》的艺术分析有独到之见;
④透露了曹原稿八十回后的情节要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被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
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
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来,就想起乡下的田。
张六叔又一次送来米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
“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
”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
“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
现在种田不容易。
”母亲说:
“我知道种田难。
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
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
”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
“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
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
”母亲笑一笑说:
“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
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
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
我说:
“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
”母亲说:
“不要多讲,随他。
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
“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
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
”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
“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
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
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
”老六叔说:
“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
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
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
母亲说:
“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
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
母亲说:
“老二,你听我说完。
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
”刘二叔说:
“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
我两年前就改跑
生意不种田了。
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
”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
母亲老了。
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
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
我不放心,追到老家。
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
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
我站在田边问:
“妈,你干什么?
”母亲说:
“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
”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
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
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
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
(4分)
答:
①租给张六叔种(1分);②想请刘二叔种(1分),③不忍丢荒,打算自己种(1分);④雇别人种(1分)。
2.这篇小说刻画的母亲和张六叔的形象都有浓厚的乡土气。
请结合文中材料,简要分析他们的人性之美。
(6分)
答:
①母亲为人宽容大方,心地善良,对张六叔很体谅,不计较田租的多少;
②母亲对自己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是她最大的愿望;
③张六叔忠厚老实,力所能及地履行诺言。
(意思对即可,每条一分)
3.从全文看,结尾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评价。
(4分)
答:
①呼应题目,照应上文,使“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这条主线得以贯穿全篇;
②表现“我”的思想感慨,“我”孝顺母亲,对母亲非常理解,尽管请人种田入不敷出,也坚持满足母亲的愿望;
③强化现实意义,表明种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从而引起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深思和感慨;
④深化主题,表达对老一辈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感情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C][E]
A.本文构思拙中见巧,长达十余年的故事被不加剪裁地平铺直叙,使读者跟随故事的进程,自然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B.弃农从商的刘二叔对自家田里“野草长得最高”无动于衷,与张六叔的坚韧勤劳和母亲的眷恋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C.文中关于小洋楼的记叙,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但农村的面貌毕竟已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D.母亲“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个细节主要突出了母亲年迈体衰,“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的特点。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丰
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四、习题
1.下面是一些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答案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
未启笑先闻。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③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④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青,一对眼明秋水泪。
⑤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A.①薛宝钗 ②迎春 ③贾宝玉 ④林黛玉 ⑤杜十娘
B.①王熙凤 ②惜春 ③贾宝玉 ④林黛玉 ⑤杜十娘
C.①王熙凤 ②探春 ③贾宝玉 ④杜十娘 ⑤林黛玉
D.①王熙凤 ②元春 ③林黛玉 ④杜十娘 ⑤贾宝玉
2.对下面修辞手法判断正确一项是[A]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②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③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④声飞霄汉云皆驻,响人深泉鱼出游。
A.比喻 借代 对偶 夸张
B.对比 借代 比喻 夸张
C.比喻 比喻 对偶 夸张
D.比喻 借代 对偶 拟人
3.全是单纯词的一组是 [B]
A.涕泣 厮混 裙袄 游廊 惫懒
B.风流 风骚 纳罕 潦倒 乖张
C.敕造 追盛 轩峻 嘱咐 瞑视
D.用度 周全 錾银 宸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黛玉进贾府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导学案 新人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