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咳嗽.docx
- 文档编号:28715185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2.78KB
02咳嗽.docx
《02咳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咳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咳嗽
咳嗽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咳嗽的治则及辨证论治。
2.熟悉咳嗽的病因病机及病证鉴别。
3.了解咳嗽的定义、源流、预防调护等内容。
技能要求
1.能够熟练地对咳嗽进行诊断、辨证、处方用药。
2.能够熟练地对咳嗽患者开展预防调理。
案例导入
谢某,男,60岁,退休。
2015年6月7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黏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腕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澹,遂来就诊。
舌苔白腻,脉滑。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是什么病证?
辨为何种证型?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
如何选方用药?
【概述】
概念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历史沿革
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咳论》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皆能致咳。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即“五脏咳、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
明代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指出:
“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
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西医范围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胸膜炎、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作咳。
1.常见病因
(1)外邪袭肺
六淫之邪,侵袭肺系。
常以风为先导,根据四时主气的不同,所兼邪气不同,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其中“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张介宾),《河间六书•咳嗽论》:
“寒、湿、燥、暑、风、火六气,皆令人咳。
”另外,起居不慎,寒温失宜,过度疲劳,卫外功能减退、失调,易感外邪。
(2)内邪干肺
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引起咳嗽。
1)他脏病及肺
①嗜好烟酒,熏灼肺胃;过食辛辣肥甘炙煙,酿生痰热;饮食不节,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意。
②情志过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循经上犯于肺而致咳嗽。
③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阴下亏,虚火上灼于肺,或损伤肾阳,致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气化水液,水饮内停,上犯于肺;或心的功能失常,心血瘀阻,心病及肺。
上述原因均能致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肺失宣肃,气逆于上而作咳嗽,正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理。
但必须指出,无论何脏腑有病,最终必须影响到肺的宣肃功能,咳嗽才能发生,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言:
“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也。
”
2)肺脏自病
①肺脏的多种疾病迁延不愈,损伤肺气,灼伤肺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嗽;②长期吸烟,损伤肺气,灼伤肺阴,肺气上逆致咳嗽。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
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病位:
咳嗽病变主脏在肺,涉及肝、脾,久则及肾。
(3)病理性质: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且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
虚实之间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甚则病及于肾,不能主气、纳气。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
(4)病理因素:
外感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风寒为多),如外邪不能及时外达,风寒化热、风热化燥、肺热蒸液成痰。
内伤因素为痰与火,痰分寒痰、热痰,火分实火、虚火,痰与火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痰浊郁而化热、化火,火邪炼液为痰。
(5)病机转化: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转冷,气温骤降时尤为明显。
因此,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两者常互为因果。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主症:
以咳嗽、咯痰,或伴咽痒为主要表现。
2)次症:
新病可伴有恶寒发热等肺卫症状,久咳者,多伴其他脏腑兼症。
(2)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辛辣饮食、饥饿、烟尘等。
(3)相关检查
急性期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肺部X线摄片检查见肺纹理正常或增多增粗,必要时可做CT、MRI、纤维支气管镜进一步确诊。
2.病证鉴别
(1)咳嗽与肺痨
咳嗽,常同时出现咯血、盗汗、潮热、消瘦等症,结合血沉、结核菌素试验、痰菌涂片、细菌培养以及X线检查,可做出鉴别。
(2)咳嗽与肺痈
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发病多急,X线摄片、支气管碘油造影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可做出鉴别。
(3)咳嗽与感冒
外感咳嗽与感冒均有咳嗽和表卫失和的症状,但主次不同。
外感咳嗽以咳嗽为主症,兼有寒热表证;而感冒以卫表失和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等为主症,咳嗽较轻或无咳嗽。
(4)咳嗽与肺癌
二者都以咳嗽为主症,但肺癌常伴咯血,多见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快,呈恶病质,胸部X线摄片、CT摄影、支气管碘油造影、纤维支气管镜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别外感与内伤
1)外感咳嗽:
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较轻,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
2)内伤咳嗽:
多为久病,起病缓,常反复发作,病程长,病情较重,多伴他脏见症,属于邪实正虚。
外感与内伤咳嗽表
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病史新久多为新病久病或反复发作
起病缓急急缓
病程长短短长,反复发作
伴随症状常伴月市卫表证外无表证,可伴他脏见症
病理性质邪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2)辨咳嗽的特征
1)发作时间:
咳嗽发于白昼,鼻塞声重者,多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较剧,持续难已,短气乏力者,多为气虚或阳虚咳嗽;午后或黄昏咳嗽加重,多属肺燥阴虚。
2)性质:
干性咳嗽见于风燥、气火、阴虚等咳嗽;湿性咳嗽见于痰湿等咳嗽。
3)声音:
咳嗽声低气怯属虚,洪亮有力属实。
(3)辨痰的性状
1)辨色:
痰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为痰浊;血性痰(脓痰、铁锈色痰)为肺脏风热或痰热;粉红色泡沫痰属心肺气虚,气不主血。
2)辨质:
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痰稠属热、燥、阴虚;痰稠厚属湿热。
3)辨量:
痰量偏少属干性咳嗽;痰量偏多属湿性咳嗽。
4)辨味:
热腥为痰热;腥臭为肺痈之候;味甜者属痰湿;味咸为肾虚。
2.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治宜祛邪宣肺;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
3.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审证求机本证要以咳嗽,咯痰清稀色白伴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风寒侵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荆芥、桔梗、白前、陈皮、百部、紫苑、款冬花。
临床运用①咽痒甚加防风以祛风止痒;②鼻塞声重加辛夷、苍耳子通鼻窍;③夹痰湿。
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苍术;④表寒未解,郁里化热,即“寒包火咳”,出现咳嗽音嘎,气急似喘,咳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苓;⑤若风寒咳嗽日久,表邪未尽,喉痒咳嗽而咯痰不爽者,用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
审证求机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咳嗽、痰黄伴风热表证;基本病机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甘草、桔梗、芦根。
临床运用①咳嗽较重者,加前胡、牛莠子、浙贝母;②咽痒者,加蝉蜕;③咽痛声哑者,加射干、马勃;④痰黄稠,加黄苓、鱼腥草、瓜萎;⑤风热伤络,鼻岫,痰中带血,加白茅根、生地黄、侧柏叶;⑥热伤肺津,口燥咽干,加沙参、麦冬、天花粉;⑦夹暑,合六一散、荷叶。
3)风燥伤肺证
证候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干红少津,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审证求机本证以喉痒干咳,或痰少而黏,口咽鼻干燥,伴风热表证,多见于初秋为审证要点;基本病机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杏仁、南沙参、川贝母、麦冬、天花粉、梔子、百部、桔梗、玉竹。
临床运用①咽痒甚者,加蝉蜕;②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③鼻岫,加生地黄、白茅根;④若是温燥伤肺之重证,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⑤另有凉燥犯肺,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用杏苏散合止嗽散加减,以疏散风寒,温润止咳,切不可用发汗峻剂,或过于滋腻之品;喉痒甚者,加荆芥、防风,既疏散风寒,又祛风止痒。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嗽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胸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澹;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审证求机本证以咳嗽痰多色白黏稠、晨间为甚、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脾虚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苍术、厚朴、桔梗、紫苑、款冬花、苏子、白芥子。
临床运用①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泡沫,怯寒背冷者,加细辛、干姜;
②脾虚明显者,加党参、焦白术;③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④病情稳定后服香砂六君子汤以资巩固。
2)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气粗,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审证求机本证以咳嗽气粗、痰多黄稠、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痰热壅阻,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黄苓、梔子、桔梗、麦冬、桑白皮、浙贝母、知母、瓜萎皮、橘红、茯苓、甘草。
临床运用①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金养麦根、慧茵仁、瓜萎仁;②胸满,咳逆,痰壅,便秘,加孽茄子、大黄;③痰热伤津,口干咽燥,舌红少津,加南沙参、玉竹、天花粉;④痰中带血,加白茅根、藕节。
3)肝火犯肺证
证候气逆作咳,咳则连声,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痰少质黏,咯之难出,甚则痰中带血,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常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质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审证求机本证以气逆作咳、咳则连声、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脉弦数为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肝泻肺,降气止咳。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青黛、海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粳米、甘草、青皮、陈皮、沙参。
临床运用①肝火旺,加山梔子、牡丹皮;②咳频痰稠难咯者,加浙贝母、海浮石、枇杷叶;③胸胁痛甚者,加郁金、延胡索、丝瓜络、瓜萎;④火郁伤津,口干咽燥者,加南沙参、麦冬、生地黄、天花粉养阴生津。
⑤咯血,加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
4)肺阴亏耗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额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审证求机本证的病证特点为干咳少痰及阴虚内热表现;基本病机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临床运用①咳嗽较甚,加紫苑、款冬花、百部、川贝、桔梗润肺化痰止咳;②痰中带血,加丹皮、白及、藕节、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③若潮热盗汗明显者,加知母、地骨皮、青蒿、五味子、乌梅以清退虚热,收敛止汗;④咯吐黄痰者,加黄苓、鱼腥草、瓜萎以清热化痰;⑤若久病及肾,金不生水,母病及子,而致肺肾阴虚,症见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梦遗者,可合用麦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益肾敛肺、滋阴降火。
5)肺气亏虚证
证候咳嗽声低无力,痰多稀薄色白,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
审证求机本证以咳嗽声低无力、痰多稀白、气短乏力、自汗、畏风、易感冒为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肺气亏虚,气失所主,肺失宣肃。
治法补益肺气,化痰止咳。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党参、黄芷、紫苑、桑白皮、熟地黄、五味子、白术、防风、款冬花、灵芝。
临床运用①若兼见食少便澹、腕腹痞满等脾虚者,加六君子汤补气以健脾,培土以生金;②若病久肺虚及肾,致肾阳虚衰,水饮内停,水饮上泛,凌心射肺,症见咳嗽痰多清稀、喘促、心悸、水肿、形寒肢冷、苔白滑、脉弦滑沉弱者,用真武汤加细辛、干姜、桂枝以温阳化气、温肺化饮、平冲降逆;③若属气阴两虚咳嗽,则沙参麦冬汤、补肺汤、玉屏风散加灵芝治疗。
4.其他疗法
(1)去除诱因:
咳嗽的病人尽可能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如果冷空气是咳嗽的诱因,应戴上口罩,避免吸入冷空气,用温湿毛巾热敷喉部,鼓励病人尽量将痰咳出。
(2)针灸疗法:
主穴选肺俞、合谷,痰多配丰隆;咽痒而咳刺天突;胸膺憋闷刺内关、膻中;久咳体弱者,温灸肺俞、肾俞、脾俞。
外感咳嗽宜浅刺,用泻法;内伤咳嗽用平补平泻法,并可配合灸法。
【预防与调护】
1.提高肌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媵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病原体进一步蔓延。
体虚易感冒者常服玉屏风散加灵芝。
2.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危害,加强劳动保护;吸烟者戒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起居有节,劳逸结合,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忌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及寒凉之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性情急躁、郁怒化火伤肺;发病后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以利排痰。
5.内伤咳嗽,缓解期进行长疗程的持续治疗,重点补益脾肾,取“缓则治其本”之义,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结语】
咳嗽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主要病证,有外感、内伤之分。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有风寒、风热、风燥等的不同;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或肺脏自病所致,有痰湿、痰热、肝火、肺虚等的区别。
其共同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等脏腑。
辨证重在辨清外感、内伤,外感新病多属邪实,治当祛邪宣肺,肺气宣通,其咳自止,忌用收涩敛邪之品;内伤久咳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清虚实主次处理,禁用宣散伤正之剂。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不能单纯见咳止咳。
正确的调护,如预防感冒、戒烟等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等有重要意义。
复习思考
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如何鉴别?
2.如何根据咳嗽和咳痰的特点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
3.治疗咳嗽为何不可见咳止咳?
病案分析
李某,女,28岁,职工。
初诊:
1965年10月25日,咳嗽阵作,痰少,已经1个月。
曾服散寒止咳方药10余剂,效果不显。
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时当秋令,由于肺燥感寒,气失清肃。
治宜散寒清肺,顺气化痰之法。
处方:
炙麻黄2.4g,杏仁9g,生甘草4.5g,苏子9g,炙紫菟12g,蒸百部9g,炙白前6g,炙款冬6g,海蛤壳12g,炙枇杷叶9g,4剂。
二诊:
11月1日。
服上方咳嗽曾消失,近日因感冒,昨夜有阵咳,余时尚轻。
前方加前胡9g,去蛤壳,3剂。
三诊:
11月9日。
咳嗽甚少,夜间偶有阵咳。
舌苔薄,脉濡细。
再予顺气治咳。
处方:
苏子9g,杏仁9g,生甘草3g,前胡9g,炙紫莞9g,炙白前6g,南沙参6g,3剂。
四诊:
11月19Ho咳嗽已愈,停药多日。
近日复感风寒,咳嗽又作。
肺气失于宣降,再予宣肺散寒、顺气止咳。
处方:
炙麻黄2.4g,前胡9g,炙苏子9g,杏仁9g,生甘草4.5g,炙紫莞12g,炙款冬15g,炙白前9g,当归9g,海蛤壳15g,3剂。
11月30日随访。
咳嗽已愈,药已停服。
咳嗽验方、名医经验及医案精选
【单方验方】
1.生梨一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炖水服。
或用大生梨一个,切去盖,挖去心,加入川贝母3g,仍旧盖上,以竹签插定,放碗内隔水蒸两小时,喝汤吃梨,每日一个。
功能润肺化痰,治疗肺燥咳嗽,咳痰量少,咯痰不爽者。
2.雪羹汤:
孽养、海蛰头(洗去盐分)各60〜120g,煮汤,一日2〜3次分服。
功能清化痰热,治疗痰热咳嗽,痰黄粘稠者。
3.佛耳草、苏子、莱眼子各6g,水煎服。
功能化痰泄浊,治疗痰湿咳嗽,痰涎壅盛者。
4.桑皮、枇杷叶、胡颓叶各12g,水煎服。
功能清降肺气,治疗痰热咳嗽。
5.矮地茶30g,水煎服每日1次,服20〜30天。
功能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嗽。
6.冬令久咳方:
夏令伏西瓜半个,甘蔗汁半碗,和匀炖微热,服立止。
功能清热润肺,用于肺热咳嗽。
7.白果五至七粒,用猪肉蒸食三五次。
功能敛肺止咳,用于久咳,痰少者。
8.紫苏子粥,治上气咳逆,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
上将苏子研汁,煮粥食。
9.久咳不愈方:
川贝粉6g,豆腐浆一碗。
先将豆腐浆炖热,冲川贝粉内服。
功能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咳嗽。
10.黑木耳9g,红枣5枚,冰糖15g,水煎热服。
功能养阴润肺,用于阴虚咳嗽。
【中成药】
1.二冬膏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
用于燥咳痰少,痰中带血,鼻干咽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2.二陈丸
〔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用于咳嗽痰多,胸月完胀闷,恶心呕吐。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15g,—日2次。
3.川贝枇杷糖浆
〔功能与主治〕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用于感冒、咳嗽。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4.川贝雪梨膏
〔功能与主治〕润肺止咳,生津利咽。
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
〔注意〕忌辛辣食物。
5.止嗽定喘口服液
〔功能与主治〕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用于表寒里热,身热口渴,咳嗽痰盛,喘促气逆,胸膈满闷。
6.枇杷叶膏
7.蛇胆川贝散
8.蛇胆陈皮散
9.清肺抑火丸
【其它疗法】
(一)外治疗法
1.熏洗方(石白散)
〔组成〕石菖蒲、麻黄、葱白、生姜、艾叶各适量。
〔制法〕上药共研粗末,入锅内炒热后,用纱布包裹之,备用。
〔用法〕取药袋趁热在胸背部由上向下反复热熨之,凉后再炒再用,每次热熨10-15分钟,每日1次。
〔功用〕温通散邪,降逆止咳。
〔主治〕咳嗽兼有喘促者。
2.药蛋熨方
〔组成〕半夏、苍术、麻黄各25g,鸡蛋(连壳)1枚。
〔制法〕将药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水超出药面1cm),入鸡蛋,以文火煎沸15分钟,待药性渗入蛋内后取出鸡蛋,备用。
〔用法〕趁热取鸡蛋滚熨心俞、肺俞、涌泉等穴,蛋凉再入药液中煮之再熨,如此反复滚熨10-15分钟。
每日熨1〜2次。
〔功用〕散邪,降逆,止咳。
〔主治〕咳嗽。
3.熏嗽方
〔组成〕款冬花(适量)。
〔制法〕蜜拌,晾干,将药放入有嘴壶中点燃烧之,吹熄,盖住壶口,备用。
〔用法〕将壶嘴对准患者口吸咽之。
若胸中发闷,抬起头,以指掩壶嘴,稍定再吸咽之,每次吸3〜5分钟,每日1次。
〔功用〕降逆,化痰,止咳。
〔主治〕慢性咳嗽(久嗽)。
(二)针灸疗法
1.针法
①主穴:
肺俞、列缺、合谷。
配穴:
少商、尺泽、大椎、外关。
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
主治外感咳嗽。
②主穴:
肺俞、太渊、章门、太白、丰隆。
配穴:
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
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主治内伤咳嗽。
2.灸法
选穴:
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
方法:
釆用麦粒灸,3天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或予艾条灸,每天治疗一次,每次约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与针刺配合应用。
本法适用于慢性咳嗽。
(三)推拿疗法
处方:
开天门,分推坎宫,揉太阳,揉天突,清肺经,运内八卦,分推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分推肩胛骨,按弦走搓摩,拿风池,拿肩井。
方解:
开天门,分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拿肩井,疏风解表;揉天突,按弦走搓摩,运内八卦,分推膻中,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揉乳旁,揉乳根,推肺经,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肃肺气。
辨证加减:
风寒袭肺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擦胸背,温阳散寒;风热犯肺者,加清天河水,退六腑,清热肃肺;痰热壅肺者,加清大肠,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清泻肺热;痰湿蕴肺者,补肺经,加揉三阴交,揉阴陵泉,揉丰隆,补脾经,揉中腕,揉足三里,健脾助运,利湿化痰;肺气亏虚者,补肺经,加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温阳健脾,养肺止咳;肺阴亏虚者,加补肾经,揉二人上马,滋阴补肾。
【名医经验】
1.陈士铎
人有骤感风寒,一时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后浊,畏风畏寒,此风寒入于皮毛,肺经先受之也。
夫肺之窍通于鼻,肺受风寒之邪,而鼻之窍不通者,阻隔肺金之气也。
肺窍既不能通,而人身之火即不能流行于经络,而火乃入于肺,以助风寒之党矣。
故初起咳嗽,必须先散风寒,而少佐散火之剂,不可重用寒凉以抑其火,亦不可多用燥热以助其邪,用和解之法为最妙,如甘桔汤、小柴胡汤是也。
然而世人往往以小恙不急治者多矣,久则肺气虚而难愈,则补母、补子之道宜知也。
补母者,补其脾胃也,补子者,补其肾水也,似乎宜分两治之法,以治久咳久嗽之症。
而余实有兼治之方,既有利于子母,而复有益于咳嗽,毋论新久之嗽,比皆可治之以取效也。
人有风寒已散,而痰气未清,仍然咳嗽气逆,牵引腰腹,俯仰不利,人皆谓必须治痰之为亟矣。
然而治痰而痰愈多、嗽愈急、咳愈重者何也?
盖治痰之标,而不治痰之本耳。
痰之标在于肺,痰之本在于肾,不治肾而治肺,此痰之所以不能去,而咳嗽之所以不能愈也。
人生饮食原宜化精而不化痰,惟肾气虚,则胃中饮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肾而肾不受,则上泛为痰矣。
盖因胃中所化之津液无多,不足以济肺之干枯,而心火转不相夺,则津液不能滋肺,反化为痰涎而外越矣。
然则治法,宜大补其肾水,使肾水汪洋,既能制心火之有余,更能济肺金之不足,心火不敢相夺,胃气又复相安,自然津液下润,肾经独受,化精而不化痰矣。
人有春暖夏热,则安然不嗽,一遇秋凉,即咳嗽不宁,甚至气喘难卧,人以为肌表之疏泄也,谁知是郁热之难通乎。
夫人身之气血,流通于肌肉之内,则风邪不得而入。
惟气血闭塞不通,而邪转来相侮,凝滞而变为热矣。
盖春夏之间,皮肤疏泄,内热易于外宣。
秋冬之际,皮肤细密,内热难于外发,所以春夏不咳嗽,而秋冬咳嗽也。
倘不治其郁热之本,而惟用发散之品,徒虚其外,愈不能当风寒之威,徒耗其中,益转增其郁热之势,均失其治之之法也。
所贵攻补兼施,既舒其内郁之热,而复疏其外入之寒,则本既不伤,而末亦易举也。
(《辨证录•咳嗽门》)
2.张璐
咳嗽,外感六气郁而成火,必六淫相合,内伤五脏相胜,必五邪相并,有此不同。
而中间又有敛、散二法。
敛者,谓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2 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