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提升巩固练06 宋词衔接教材暑假作业新高二语文人教版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8704943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1.49KB
同步提升巩固练06 宋词衔接教材暑假作业新高二语文人教版解析版.docx
《同步提升巩固练06 宋词衔接教材暑假作业新高二语文人教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提升巩固练06 宋词衔接教材暑假作业新高二语文人教版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步提升巩固练06宋词衔接教材暑假作业新高二语文人教版解析版
巩固练06宋词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稼轩(xuān)揾泪(wèn)舞榭(xiè)迄今(qì)
B.岑寂(cén)菜羹(gēng)巷陌(mò)屹然(yì)
C.螺髻(jì)鲈鱼(lú)金戈(gé)敛财(liǎn)
D.臧否(zāng)泗河(sì)嘉许(jiā)粗犷(guǎng)
【答案】C
【解析】C项,金戈(g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笙箫精炼婉转万户侯沧海桑田
B.赋予忸怩寥阔一炷香箭拔弩张
C.气概沧桑斑阑水龙头习以为常
D.呕歌屠戮家俱三步曲融会贯通
【答案】D
【解析】A项,没有错误。
B项,两个错:
寥阔(廓),箭拔弩张(剑)。
C项,一个错,斑阑(斓)。
D项,三个错,呕歌(讴),家俱(具),三步曲(部)。
故本题选D项。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天气炎热,在江边乘凉确实是个避暑的好方法,但是“纳凉”不能越界,要时刻注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B.对于考生来说,现在的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也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因为高考对他们而言是决定命运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C.专访记者在走访湖南多家农家书屋的过程中,管理员们都不约而同地反映,自农家书屋投入使用以来,很少大规模地更新和补充书籍。
D.卓越与公平是高校招生的核心价值取向。
从高校角度而言,没有卓越的公平,高校无法肩负历史使命;从社会角度而言,没有公平的卓越,也并非理性。
【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要时刻”前加“纳凉人”。
B项,结构混乱,可把“考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改为“不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C项,主语不一致,可在“很少”前加“书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传统笔墨根基”,一般人总是想到皴染、斧劈、刮铁、乱柴、乱麻等一类的笔墨技法;但是人们却往往忘记了,“中国画”之所谓“中国画”的最根基性的东西:
诗书画合一,与诗书画同步。
前者,指的是画幅的文本呈现:
___________,________。
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则是要求创作者的“内外兼修”,____________,使形式与内容同步俱进,因之,作者笔墨传送的就不仅仅只是山水具象,而且是意幽境远的精神文化内涵。
①即把诗、书、画放在同一个技法层面上去追求、去训练、去经营
②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
③诗境是绘画的内容
④以诗境为灵魂
⑤而书法是绘画的形式表现手段
⑥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
A.③⑤②④⑥B.①④③⑤⑥②
C.③①②④⑤⑥D.①③⑥②④⑤
【答案】A
【解析】首先,要分析所给各句句意,根据句子含意的相关性及句式的相似性将所给句子分组,如根据“…是…”的判断句形式,可知③⑤为一组;根据“以…为…”的句式,可知②④为一组,根据⑥的内容,可知⑥应紧承②④,故②④⑥应为一组;剩下①独立成句。
然后,根据组内句式或句意,排列组内顺序,如根据⑤的“而”字,可知⑤应排在③的后面,根据陈述对象出现在②,可知④应排在②后面。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蔚县剪纸用色大胆浓艳,在____________的喧嚣中,传达着对生活的感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传统的蔚县剪纸,主要有花卉和戏曲人物两大类主题,其中尤以戏曲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不同时代的一两百出戏剧里众多不同的人物。
A.穷形尽相 独树一帜 概括
B.浓墨重彩 独树一帜 囊括
C.浓墨重彩 独具匠心 概括
D.穷形尽相 独具匠心 囊括
【答案】B
【解析】“穷形尽相”是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浓墨重彩”是指用浓重的颜色描绘;根据前面“用色大胆浓艳”,此处应用“浓墨重彩”,故排除A、D项。
“独树一帜”是指有独特的风格,“独具匠心”是指有独特的构思;“概括”是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囊括”侧重于包括的意思。
戏剧人物主题应包括了“不同时代的一两百出戏剧里众多不同的人物”,第三个空处应填“囊括”,排除C项。
6.下面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依声”。
词又称曲子词、乐章、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依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有的只有一整段文字,称为单调;有的分为对称的上下两阕(片),称为双调;有的分为三段或四段,称为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即所搭配的曲调。
C.柳永,字耆卿,北宋词人,世称柳七、柳屯田,著有《乐章集》。
其词多描写城市风光和歌姬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音律婉转,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陆游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答案】D
【解析】D项,陆游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二、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我们与亲友分别时常留恋不舍,此情此景总能让我们想起柳永《雨霖铃》中描写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直抒胸臆,表明自身思绪纷繁复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
(1)“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是提示,同时注意“凝噎”的书写;
(2)“周瑜的运筹帷幄”是提示,同时注意“樯橹”的书写;(3)“直抒胸臆,表明自身思绪纷繁复杂”是提示。
8.名句填空。
(1)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注意重点字,“栏杆”“临”“倩”“唤”“戈”“吞”“佛狸”“祠”“鸦”“社”,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注)时序。
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
凭高尽日凝伫。
赢得消魂无语。
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
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素商:
即秋令。
《礼记·月令》:
“孟秋之月,其音商。
”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抓住物候时序的变化,描绘了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景色。
B.下片开头抒情,写旧情难忘,又添新愁,而友人难聚,愁闷无法排遣。
C.最后五句以景结情,巧妙地以黄昏之景来衬托和强化词人心中的悲苦。
D.词人登高远望,览景生情,不由回想往昔,将眼前景和昔日景进行对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有:
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等,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将眼前景和昔日景进行对比”分析不当,本首诗只是词人登高远望,览景生情,不由回想往昔,没有进行对比,D项错误。
10.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作答。
【答案】词的上片,用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境。
衬托了词人的悲秋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
本题要注意题干中所说的诗词上片的意境与整首词的关系。
本首词上片“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开篇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为下片“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的抒情作铺垫,同时也衬托了词人“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的悲秋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
1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蹇谁怜汝”表达了“我”对“青山”的无动于衷的埋怨,“劝我溪边住”则转换成“青山”对“我”的规劝。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片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在词人笔下,“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表明词人希望和明月一样具有高洁情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学生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项”。
D项,“希望和明月一样具有高洁情操”错,在词人笔下所表述的明月只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12.结合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有志难申、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
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其满腔忧愤之气,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
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
“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其实对词人充满了情意。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山头”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
词人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伴,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
“夜夜”两句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
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它似乎在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
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其满腔忧愤之气,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
由此可见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有志难申、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3.结合“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
【答案】“风雨”,一方面指自然风雨,另一方面指社会动荡的风雨,即朝代的更替变迁。
佳节良辰,本可畅快游乐,但难道就没有“风雨”了吗?
这种忧愁“风雨”的心理,深刻地反映了词人饱受多年颠沛流离之苦而形成的国恨家愁之情,表现了作者因国破家亡而生发出的痛苦孤寂之情。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理解全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此词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今昔对比,物是人非,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14.试简要赏析这首词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对比。
词人把昔日在繁华热闹的故都闲暇游乐的盛况和欢乐感情与现在的国破家亡、丧夫失亲,百无聊赖、痛苦憔悴作对比,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饱经忧患之后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理解词的内容,判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进行分析。
从“闺门多暇”可以看出词人是在追忆往昔,由“如今……”可看出词人是在对比今昔。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
怎么比?
谁来比?
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
怎么比?
谁来比?
”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
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
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
“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
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
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
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
(摘自光明网《国学热升温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2017年4月25日)
1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推进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是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项,“主要是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不准确,原文是“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
实、准确的特点。
B.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
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丰富了新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加细腻和真实。
D.三则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E.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一高口碑、高收视率节目的影响下,中华大地上必然会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从而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
B项,“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说法错误,材料二属于新闻通讯,其文学性较弱,而时效性较强。
C项,转述和引用是实用类文本常用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本内容更真实,说服力更强,但是难以叙述事件本身,无法使文本内容更为细腻。
E项,“中华大地上必然会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法太过绝对,于文无据。
17.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答案】①多创造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
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的契机。
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让年轻学子去读,获得-些知识与感悟。
④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通读材料,可以确定该问答题区域在文章所给的三则材料中,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
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分点作答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步提升巩固练06 宋词衔接教材暑假作业新高二语文人教版解析版 同步 提升 巩固 06 宋词 衔接 教材 暑假 作业 新高 语文 人教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