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小课题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870459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1.14KB
王丽丽小课题材料.docx
《王丽丽小课题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丽丽小课题材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丽丽小课题材料
《节日礼物 》教学设计
王丽丽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由低到高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由远到近看景物,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节日礼物”是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
教材选取了小狗贝贝四次由低到高观察节日礼物,好奇地想看个究竟的有趣情境,让学生在四个画面上分别标出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蹲着、跪着、站在地面上来观察桌面上的东西,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逐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小明由远到近观察看守人小屋周围景物的情境,让学生体会由远及近位置的变化,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校及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位于县城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大,教学设施先进,拥有电化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特别是学生经历了近四年的课改实验,已成为课改的受益者,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人的桌子上放有一个长方体盒子,请你分别蹲着、跪着、站在地面上来观察盒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
生1:
我发现蹲着看不到盒子,只看到桌子,跪着能看到盒子的上部,站在地面上能看见盒子的全部和桌子上的其他学习用品。
生2:
我发现从不同的位置看盒子,看到的盒子也不一样。
师:
刚才大家观察都很仔细,发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所观察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同桌两人相互说说。
(学生相互交流生活经验。
)
生1:
有时候我们在不同的楼层上看到外面的景象也不一样。
生2:
我们在书橱上找书时,蹲着能看到第一层的书,站着能看到第二层的书,站到凳子上能看到书橱的上层。
师:
刚才大家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下面我们来帮贝贝解决一个问题好吗?
(二)利用经验,解决问题
师:
要过节了,奇奇家的桌子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礼物,板书课题:
(节日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课件出示看礼物的顺序)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是这样的:
①贝贝先是站在地面上看;②然后抬起了前腿看;③“哎,还是站到凳子上看吧”贝贝这样想;④最后,他终于爬上了桌子……那贝贝都看到了什么呢?
下面有四幅图,(课件出示四幅图)请你按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四个画面下的括号里标出①、②、③、④来。
大家可以先想一想,如果自己在选择时遇到了困难,你可以小组交流共同来帮助贝贝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要求:
①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②汇报时说明结果和理由,并用一种方法来验证选择是否正确)
师:
谁来把你们的想法汇报给大家?
生1:
第二幅图画下标①,第四幅图画下标②,第三幅图画下标③,第一幅图画下标④。
贝贝先是站在地面上看,由于站的最低,看到的是桌子的底部和盒子的盖子,所以选择第二幅图画标上①;然后抬起了前腿看,可以看到桌子的中上部分和盒子的上半部分,所以选择第四幅图画标上②;贝贝站到凳子上看,可以看到桌子上面的东西和桌子的上部,所以选择第三幅图画标上③;最后,它终于爬上了桌子,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桌面上全部的东西,所以选择第一幅图画标上④。
生2:
四幅图画下面分别是④①③②。
我们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分别由低到高来看桌子上的东西,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选择第一幅图画标上④,第二幅图画标上①,第三幅图画标上③,第四幅图画标上②。
生3:
………
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亲身经历,自主探索
师:
刚才同学们从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了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也不一样,板书(由低到高)咱们帮贝贝解决了一个问题,我想贝贝肯定会非常感谢大家的!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全班交流。
)
生1:
我觉得从教室后面看到的黑板小,在讲台上看到的黑板大。
生2:
我发现在教室的最后面能看到黑板的全部和教室前半部分的其他物品;从教室中间能看到黑板和周围的墙;从讲台上只能看到黑板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从远处看到的东西多,从近处看到的东西少。
师:
刚才大家的发现很重要,在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大家相互说说。
师:
小明也有这样的经历,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
途中闪烁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
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
)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活动,小组交流后汇报想法。
生1:
我认为左边的图是小明在a点看到的,右边的图是小明在b点看到的。
因为左边看到的房子小,说明小明离得远;右边看到的房子大,说明小明离得近。
生2:
我的答案也是这样,我的理由是:
左边这幅图上看到的树多,说明小明离的远;右边这幅图上看到的树少,被房子挡住了很多,说明小明离得近。
生3:
我有补充:
也就是说,小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树就越少。
师: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棒极了!
大家通过由远到近看物体,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由远到近看物体,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板书(由远到近)(学生边汇报课件边演示a、b两点和景象两侧之间组成的角)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
根据刚才我们的发现,我们再来研究下面的问题,请看大屏幕:
(视频展示)请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
(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巡视指导。
)
师:
谁上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生:
我们先从a点出发,到房子的两侧各画了两条射线,组成了一个角,角的两边外的树木是站在a点看到的,用同样的办法就可以确定b点看到的树的范围了。
(学生边指着自己的答案边说)
(五)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实践作业
通过你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回家后请你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家里的物品,把你看到的、发现的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老师相信你一定说的非常好!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王红梅
《相遇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学时,先创设了“淘气把文具盒忘在笑笑家,请同学猜猜看:
淘气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到文具盒?
”的情境,在学生说出有三种方法:
“①笑笑送去;②淘气去取;③在途中交接”时,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从而引出相遇问题,这样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模拟演示中体会“相遇”的特点
“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时间相同”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我让学生上台表演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相遇地点。
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概括怎样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形结合,体会“形”能更清楚地表示数量关系
《标准》指出: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在本节课中,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凸显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在例题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
在反馈时,抓住学生作品强调“图”和“式”的联系,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四、多种情境举三反一,沟通联系,建立“ax+bx=c”的模型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在解决“铺路问题”、“打字问题”后,与前面的“行程问题”进行沟通,让学生感受这一系列问题内在的等量关系都一致,甚至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ax+bx=c来表示,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沟通这些题目之间的联系,感悟了数学模型思想。
《倒数》教学设计
王红梅
学习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2/3×3/22×1/2
6/5×5/61/10×10
7/9×9/7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教师适时提问:
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
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师: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倒数(板书)
师:
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
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
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师:
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师:
再举一个例子:
2/3×3/2=1,我们说:
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
互为倒数)
师:
怎么理解“互为”呢?
师:
“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
你能说说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
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师:
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师:
你帮老师改正吧
2、研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
我们已经了解了倒数,现在我们就帮这些数找一下他们的倒数朋友吧!
(师读生写)3/27/91510
把他们的倒数朋友写在作业本上。
(师巡视,找两名学生板演)
师:
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些数的倒数的?
师:
0有倒数吗?
理由呢?
师:
找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就是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
三、巩固练习
师:
大家会找倒数,现在请你做主考官,你说一个数,找一个同学说它的倒数
师:
大家掌握这么好,想不想再挑战一下
师:
好,那就带着这份自信认真完成,做完数学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1—4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倒数
2/3×3/22×1/2
6/5×5/61/10×10
7/9×9/77×1/7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王红梅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操作、交流、归纳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感知、操作和归纳等过程,发现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2、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1、教具:
学具袋(内装四类几何体:
长方体、三棱柱、球等),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2、学具:
学具袋,三类小组制作材料(塑料刀、橡皮泥、三色塑料吸管、长方形纸片,透明胶条,剪刀),实践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实物感知,建立表象
师:
这节课,赵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袋,里面装有许多物体。
你们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吗?
指名学生上台摸。
师:
他摸出的是长方体吗?
生:
是。
师:
勇气可佳,你真了不起!
(鼓掌祝贺)
师:
你们还想不想摸?
生:
想!
(此时学生热情高涨)
师:
在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一个魔袋,请组内的成员都摸一摸。
[
学生动手摸长方体。
教师巡视。
师:
不错,大家摸得还真快,感觉还真灵。
师:
请各组中的同学把摸到的长方体高高举起来。
学生把摸到的长方体高高举起。
师:
谁愿意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跟大家说一说?
生1:
我感觉长方体有6个面。
生2:
我感觉长方体相对的面积都相等,相对的边长度也相等。
生3:
我发现长方体有八个角。
……
师:
同学们是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感觉的。
你们在摸的时候都有这些感觉,换句话说,就是你们都抓住了长方体的某些几何特征。
那么长方体都有哪些几何特征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全明白了。
教师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
(二)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师: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用来制作长方体的材料。
有了这些材料,再加上你们的巧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
在制作时,要边思考,边动手。
制作完毕后,要讨论汇报的语言,力求发言精彩。
要想把这项任务完成得又好又快,就需要小组合作。
请大家动手制作吧!
【ppt播放:
背景音乐】
学生利用提供的实践材料分组进行制作长方体。
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归纳整理
师:
刚才,同学们做得都非常投入。
你们一定想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
好!
现在就开始吧!
汇报展示时,要介绍本组所用到的材料、方法以及你们的发现。
生1:
我用塑料刀和橡皮泥切出了长方体。
师:
切出这个长方体至少要切几刀?
生1:
切六刀。
师:
为什么不是五刀或是七刀?
生1:
切六刀,是因为长方体有六个面。
师:
是不是六刀就一定能切出一个长方体呢?
生1:
不一定,因为切歪时需要修正。
师:
做得很好,说得也很好。
师:
除了“切”的方法以外,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2:
我们用六个长方形纸片“围”成了一个长方体。
师(出示学生围成的长方体):
在长方体中,围成它的这几个部分叫做什么?
生:
叫做“面”。
师:
对,这就是长方体的“面”。
教师板书“面”。
师:
用六个“面”围成了一个长方体,随便地围可以吗?
生2:
不可以。
围长方体时要注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大小要相等。
师:
说得挺好的。
师:
制作长方体,除了“切”和“围”的方法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
我们用“插”的方法,插出了一个长方体。
我们用了12根塑料吸管和8小块橡皮泥。
师:
你能为大家再把12吸管的情况说得具体一些吗?
还要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
生3:
12根吸管是三种颜色的,每种颜色的吸管长度都相等。
制作时,要把它们分成三组安插,注意保证每组中4根吸管的长度都要相等。
师(出示学生插成的长方体):
在长方体中,这些小管儿叫做什么?
[生:
叫做“边”。
师:
并不十分准确,它是由两个面相交而形成的。
在立体几何图形中,它这叫做“棱”。
【ppt出示:
闪烁的棱】
师:
这就是长方体的“棱”。
教师板书“棱”。
师:
在你们面前的长方体中,指出一条棱,说一说它是由哪两个面相交而形成的?
学生在小组内的长方体上动手指一指,说一说。
师(再次出示学生插成的长方体):
这8小块橡皮泥所占据的位置叫做什么?
生:
“角”。
师:
也不够准确,它是由3条棱相交于一点而形成的。
在立体几何图形中,它这叫做“顶点”。
【ppt出示:
闪烁的顶点】
师:
这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教师板书“顶点”。
师:
刚才,无论是在制作长方体的过程中,还是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都有很多的发现,想不想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生:
想!
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实践报告单”,把你们的发现分类(面、棱、顶点)写下来,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填写完毕后,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进行汇报。
大家动笔填写吧。
学生动笔填写实践报告单——《我们的发现》。
教师巡视指导。
填写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不完整的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的表格进行小结。
(四)联系比较,生活拓展
【ppt出示】一个长方体。
师:
它是一个长方体吗?
生:
是。
师: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ppt出示】长、宽、高。
【pptI演示】师:
调整一下这个长方体,将它的长缩成与宽一样长,就变成另外的模样。
它还是长方体吗?
生:
是。
师:
说说你的看法。
生:
因为它同长方体一样,也有6个面。
只是它的长与宽一样,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师:
它的6个面有些特殊,怎么特殊?
生:
在6个面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
这种长方体确实是长方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ppt演示】师:
再把高拉长,拉得与宽一样长。
师:
现在的这个图形还是长方体吗?
生1:
是。
生2:
不是。
师:
说说看。
生2:
它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应该是正方体。
生3: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所以我认为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师: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正方体也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ppt出示】
学生观看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游泳场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机动环节※
【ppt出示】(横着放的长方体)。
师:
如果横着放,它与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很相似?
生1:
像块砖。
生2:
像铅笔盒。
生3:
像讲台……
【ppt演示】(竖着放的长方体)。
师:
如果竖着放,又可以把它想象成什么?
生1:
一扇门。
生2:
一幢大楼。
生3:
一台冰箱……师:
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你们把它想成什么,它就是什么。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购物小票》教学案例
王丽丽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
同学们,去过洪客隆超市购物吗?
生:
去过。
师:
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款后,收款员阿姨会给你什么?
生:
一张小票。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购物小票上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核对购物小票。
师:
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小票(用书上的购物小票),
你从上面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
我从小票上知道了酸牛奶1.25元,饼干2.41元。
生2:
我还知道了应付金额是3.66元。
生3:
我知道了收款的时间和超市的电话号码。
师:
同学们对小票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购物小票上应收的钱数对不对呢?
以小组为单位,核对一下购物小票上找回的钱数对不对,并能用适当的算式表示出来。
全班反馈
生1:
我们用买酸牛奶和饼干的钱数加起来,看一看是不是应收的钱数。
算式是:
1.25+2.41
生2:
我们组把应收的钱数减去酸牛奶的钱数,看一看是不是饼干的钱数,算式是:
3.66-1.25
师:
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这是两道小数加减法。
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5页“涂一涂”谁知道这两幅图什么意思吗?
生:
第一幅图表示1.25+2.41=?
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第二幅图表示3.66-1.25=?
让我们在横线下面方格图中涂一涂。
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先涂一涂,再和同伴说一说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
生1:
第一幅图5个百分之一加1个百分之一是6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6个格;2个十分之一加4个十分之一是6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一的方格中涂6个格;1+2=3,在3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3.66。
生2:
第二幅图6个百分之一减去5个百分之一还剩1个百分之一,在表示百分之几的方格中涂1个格;6个十分之一减去2个十分之一还剩4个十分之一,在表示十分之几的方格中涂4个格;3-1=2,在2个大方格中都要涂色,等于2.41。
师:
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对照方格图同学们能不能用竖式进行计算呢?
试一试。
(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
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各个相同数位都对齐了。
生2:
只要小数点对齐,其它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一样了。
生3:
我们核对结果,购物小票上的应收3.66元对了。
3、试一试。
师:
同学们来计算下面的两道题:
7.9+1.7 15.2-12.5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尝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全班交流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学汇报同,交流。
生1:
7.9+1.7=9.6 15.2-12.6=2.6
7.9 15.2
+1.7 -12.6
9.6 2.6
师:
计算这两道题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
计算小数加减法除了要小数点对齐外,还要注意加法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要向前一位进1;相减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再减。
4、归纳算法
师:
通过刚才的例子,你觉得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小结:
(略)
(三)实践与应用。
师:
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交流,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实际应用。
!
1、摘帽子。
老师身高1.74米,凳子高0.5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1米高处的物体吗?
生1:
摸不到,因为教师的身高1.64米加凳子的高度0.64米,是2.28米,小于2.41米,所以老师摸不到。
生2:
1.74+0.54=2.28 2.41-2.28=0.13
如果结果是0,老师就能摸到,但是结果是0.13,那老师就摸不到2.41米高处的物体了。
生3:
老师,我认为摸得到。
生4:
摸不到。
……
(学生分两派激烈的进行争论,多数同学认为摸不到,少数同学认为摸得到。
)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
咱们听一听‘摸得到’的同学的意见。
生1:
因为,老师的身高是1.74米,加上凳子的高度0.54米,是2.28米,如果去摸物体,是要伸手去摸得,再加上胳膊的长度,肯定大于0.13米,所以老师能摸到2.41米高处的物体。
(学生哑然)
师:
同学们,我的身高正好是1.74米,能否摸到2.41米处的物体,我给你们实际演示一下。
生2:
老师,不行,你必须脱掉鞋子。
(教师脱掉鞋子演示,用米尺进行现场测量。
)
生3:
摸得到。
师:
同学们,你们表现太棒了,你们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聪明!
(伸出大拇指表扬),给自己一些掌声吧!
2、课件上演示情境,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5页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算得对又快的练习方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竞赛的意识。
(四)学习评价。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丽丽小 课题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