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职高唐诗六首教案完整资料doc.docx
- 文档编号:28694261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54.26KB
精品职高唐诗六首教案完整资料doc.docx
《精品职高唐诗六首教案完整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职高唐诗六首教案完整资料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职高唐诗六首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题
唐诗六首
时间
课型
讲读复习
教法
品读、欣赏
课时
八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2、了解近体诗的分类和基本常识。
3、读懂每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诗的意境、品味诗的意境。
5、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特点。
6、熟读、背诵六首唐诗。
重
点
1、准确掌握字词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六首唐诗。
难点
品味诗的意境;了解写作特点。
预
习
准
备
1、明确朗诵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调,读出语意,读出语境,读出感情。
2、了解背景材料,包括作者信息。
3、疏通诗文,了解诗的大意。
4、复习以前接触过的作者的优秀诗文。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及双边活动
备注
导入
新课
感知
唐诗
近体诗
具
体
学
习
布置
作业
板
书
设
计
导入
作者
介绍
背景
介绍
初读
感知
研读
体悟
熟读
背诵
板书
导入
新课
作者
介绍
初读
感知
拓展
作业
导入
作者
背景
初读
感知
研读
体悟
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导入
新课
朗读
感知
研读
欣赏
分析
讨论
总结
作业
板书
导入
作者
初读
感知
品读
体悟
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群星璀璨,为我们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唐朝,去欣赏几位大诗人的艺术风采,品读他们反复推敲、精心筛选、用情创造的诗句吧。
一、阅读本单元的知识短文,了解唐诗发展的几个阶段及代表人物。
学生小声朗读短文,掌握唐代诗歌发展的几个阶段及主要的代表人物。
明确:
唐代诗歌的发展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堂、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的代表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
主要代表分别是:
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期的两颗巨星。
中唐时期代表诗人是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
晚唐的代表诗人是李商隐、杜牧。
合称小李杜。
二、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典诗歌知识再介绍一点近体诗的知识。
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以唐为界,唐以前的诗歌格律(格律指诗、赋、词、曲等关于字、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上要求不严格,称为古体诗,唐和唐以后的诗歌对格律方面要求严格,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师和绝句绝句两种。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
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
内容分类区别
古体诗
近体诗
句数
句数没固定,可长短
《孔雀东南飞》365句,有2短句。
绝句4句,律诗8句多于8句叫长律或
字数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主要有五言或七言
用韵
不严格,可句句入韵,也可隔句押韵,也可一韵到底,还可中间换韵。
首句可入可不入,偶句必须押韵,一韵到底。
1、教学《越中览古》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炼,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
《越中览古》是诗人游览越中时,有感于此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写的怀古诗。
2、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3、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认真标记音调。
4、按照预习要求(准备)的基础,学生背诵全诗。
5、教师讲解诗文(设问思考)
问1: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
诵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分析明确:
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
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问2:
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
展示凯旋;越王回宫。
问3: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越王和战士们当时的心情神态又是怎么样的?
明确:
一二两句写的是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而归的情景。
卧薪尝胆二十载,终于得雪前耻,下到士兵,全部给予奖赏,不穿铠甲锦衣。
“尽锦衣”三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将越王及其将士们凯旋归来时喜悦得意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问4:
“如花”一词写宫女的什么?
“满”字写出了什么?
明确:
“如花”是用来形容宫女的容貌的,说明宫女是各个长得貌美,不是有“如花似玉”形容女子貌美吗?
“满”字是“充满”的意思形容宫女量多。
问5:
这一句写的勾践回宫登基后的情景,写出勾践的什么特点?
明确:
这句写的是如花似玉的宫女充满了宫殿,日日簇拥着勾践,时时陪侍在身边。
“春”字在于表现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不一定就是指春季。
对宫女的描写、渲染,侧面烘托了勾践骄奢淫逸的形象特点。
什么卧薪尝胆的忧劳,什么励精图治的艰辛,此时都已经抛到九霄云外了,享乐才是最重要的。
问6:
诗歌最后一句写历史还是写现实?
诗人借此是想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
最后一句是写眼前所见之景,说明的是昔日的热闹繁华已经被现实的衰败凄凉取代,几只鹧鸪鸟在皇城废墟上盘旋飞翔的情景寓意深刻,昔盛今衰的对比不免令人产生世事变幻,盛衰无偿的慨叹。
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暗含了对勾践骄奢淫逸致亡国的嘲讽。
问7:
本诗写作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对比手法。
昔盛——今衰
1、背诵这首诗;
2、诵读欣赏李白写作的其它名篇;
3、预习《石头城》。
凯旋时——喜悦得意
历史——________慨叹昔盛
回宫后——骄奢淫逸今衰
(主旨)
现实鹧鸪飞讽刺荒淫
误国
李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仙”美誉-----诗风豪放飘逸-----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教学《石头城》
“石头城”知多少?
用关于“石头城”的名字故事导入新课。
南京——金陵——秣陵来源。
石头城又叫金陵、秣陵、建邺、建康、白下,指现在的南京。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政治主张革新,后多次被贬。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
代表作《竹枝词》。
有《刘梦得文集》10卷。
他的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全唐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写此诗时,唐朝廷已经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盘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
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两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1、听范读(教师读或多媒体);
2、学生自读,理解大意:
诗文大意:
旧都的周围被群山环绕着,长江的潮水拍打这座寂寞的城,又叹息着退了回去。
只有那淮水东边过去的明月,在深夜人静的时候还翻过城墙来。
问1: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意象?
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
四个意象:
山——寂寞;旧都——没落;
潮水——寒冷;月——凄清。
问2:
“还”字好在哪里?
明确:
“还”字,说明月还再来,可是过去的繁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处作者赋予明月人的感情,饶有兴趣。
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
而今夜呢?
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问3:
诗人选择这几个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主旨)?
明确:
背景:
他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经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互相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主旨:
所以,他写这首诗,勾画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渲染萧条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故都萧条没落的伤感情,并以此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简而言之:
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愈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
问4:
此诗最大(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明确:
由此可见,此诗最大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
1、朗读指导
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
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2、当堂背诵。
背诵默写此诗;预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石头城
意象意境主旨
山围故国
潮打空城————荒凉冷清—————以史为鉴
月过女墙
三、教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而唐诗是这个王国里最艳丽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虽历尽千余年却依然活力四射,璀璨夺目。
可以说,唐诗是伟大的至高无上的,取得的成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唐诗,欣赏中唐诗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内(今河南洛阳)人。
他和白居易关系最深,两人终身为莫逆之交,当时和后世都并称“元白”。
他大力提倡“新乐府”,文学见解和白居易几乎一样。
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六卷。
写作背景:
元稹和白居易有深的友谊。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四川达县)司马。
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1、听范读或多媒体播放。
2、学生自读,理解诗文大意。
诗文大意: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君被贬官九江。
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坐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问1:
诗人在诗中描写哪些意象?
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
诗中的意象有:
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意象,构成了一幅阴沉昏暗的画面。
问2:
诗人选择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
选择这些意象,营造出昏暗、低沉、凄凉、悲苦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悲凉、凄惨、孤独的情怀,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
问3:
此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由上可知,此诗写作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句句写景,又句句含情,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特色。
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实例。
例一:
杨柳岸晓风残月……
例二:
金黄的菜花在一片片绿色中随着轻柔的春风……
例三:
天亮了,全家人熬了一夜,……
默写背诵这首诗。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意象意境情感主旨
残灯昏暗
阴影低沉悲伤关切同情
暗风凄凉凄惨愤激不平
秋雨悲苦孤独
寒窗
4、教学《过华清宫》
同学们知道杨贵妃是哪位皇帝的宠妃吗?
(唐玄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杜牧这首诗来了解唐玄宗是什么样的皇帝,了解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这些现象的。
杜牧,字牧之,晚唐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又因晚年居住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过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荒淫误国所做。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场所。
据史书记载,许多差官因为帮杨贵妃送荔枝,都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1、听范读。
(师读或多媒体播放)
2、学生自读,理解诗歌大意。
诗文大意:
从长安回望骊山的景色如锦绣般,山顶上,华清宫门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
一位骑手飞奔而来,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没人知道这是从很远的南方运来的鲜荔枝。
问1:
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中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
看到了什么?
为何以“长安回望”开篇?
明确:
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问2:
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打开,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
“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问3:
第三问“笑”的背后包含着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这句暗用了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
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
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问4:
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
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李隆基)对贵妃宠溺之深。
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问5:
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
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问6:
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
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用了怎样的手法?
明确:
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既有力的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
即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写作手法: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以小见大,寓意深刻;运用讽刺,表意深刻。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
全诗不用难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下阅读《题乌江亭》。
过华清宫
(咏史诗)
史实观点(态度)目的(主旨)写法
绣成堆
一骑到讽刺鞭挞淫奢以小见大
妃子笑
荔枝来批判担忧国运借古讽今
五、教学《登高》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成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歌《登高》。
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
“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教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这时候杜甫在与家乡相隔千里的夔州,一个人登上高山,孤单的渡过重阳节。
他当时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于是写下这首诗。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古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写的诗被誉为“诗史”。
作品集《杜工部集》。
1、听范读。
(教师范读或多媒体配乐朗读)
2、学生朗读,理解大意。
3、集体朗读,感受意境。
1、本诗是七言律师。
分为:
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请同学们分层赏析。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我们先欣赏前两联(写景)
问1: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找出前两联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又给人怎样的感觉?
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特点:
急高哀清白飞无边不尽
感觉:
肃杀渺小悲怆冷清凄清孤独悲凉短暂
问2:
这些意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悲凉、悲壮。
问3:
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有声有色有型,上下联互相照应。
(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3、再欣赏后两联(抒情)
问1:
颈联作者写了几重悲: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罗大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问2:
作者仅为自己的生世而悲吗?
明确:
(1)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可指国事艰难,也可指人生艰难。
问3: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件极其悲痛的事。
所以诗人在这里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再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2)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问4:
国难家愁一起堆积到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可能是因病不能喝酒,又或许是因为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买不起酒。
各种愁苦,悲愁郁积心头。
却无法排遣,找不到慰藉,更不能借酒消愁,可见诗人当时是何等悲伤。
1、请大家用一个词来概括下首诗的情感。
悲壮!
诗人杜甫将个人情感伸延到国家大事上来,全诗的主题就一下深刻了许多,而杜甫在诗中描写的恢宏场景和表现出的宏大胸襟,更能表现全诗的情感。
2、杜甫诗歌的风格:
沉郁顿挫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气停顿转折。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
声律。
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1、背诵默写此诗。
2、随便找一首唐诗鉴赏,并用一段话表达你的鉴赏结果。
提示:
鉴赏公式:
这是一首……通过……等意象,运用……手法,描写……,表现了……。
登高
景: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悲凉借景
情: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国事艰难壮志难酬—————悲壮抒情
诗眼:
悲
6、教学《山居秋暝》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我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首联:
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
月、松、泉、石
颈联:
浣女归、渔舟下
尾联:
诗人愿望(情感)
1、品读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是指在作品中的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思想载体。
在鉴赏相当重要。
提问:
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
空山、新雨、明月、松林
清泉、竹林、莲、石、浣女、渔舟
(2)感受此诗的画面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第一幅——空山秋雨图
第二幅——明月松林图
第三幅——明月清泉图
第四幅——浣洗晚归图
第五幅——月夜采莲图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具体分析,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明确:
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改动?
改了好不好?
明确:
改不好。
一是为押韵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三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好。
(3)颔联、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清幽、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
为什么?
明确:
和谐。
浣女、渔舟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宁谧。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4)尾联运用典故,而取某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
它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
《楚辞。
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里仅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留。
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感叹:
芳菲的春天已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美好。
“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
这句是本诗主旨,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情趣。
同时也表达了他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背诵此诗。
2、练习着把这首诗写成一篇优美散文。
3、熟读宋词五首。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明月松林
清泉竹林莲石自然美诗中画
浣女渔舟—生活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职高 唐诗 教案 完整 资料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