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精选文档.docx
- 文档编号:28690311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87.85KB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精选文档.docx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精选文档.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精选文档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精选文档)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
乙酸正丁酯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
Ⅰ 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一、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原理
直接用酸催化的酯化反应是制备酯的经典方法,酯化反应是—个可逆反应并能建立平衡。
平衡常数可用下式表示:
如果用等物质的量的酸和醇,并假设反应体系的总体积不变,那就可以用物质的量直接代入上式中的浓度项。
而仅仅通过开始时和平衡时反应液中酸量的滴定就可以测定平衡常K。
可从滴定中消耗碱的量来计算酸量。
滴定所用的碱的浓度不必精确标定,因为在计算公式中碱的浓度C碱已被约去。
设n=开始时酸的物质的量=开始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V0×C碱
X=平衡时酸的物质的量=平衡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Va×C碱
n-x=平衡时酯的物质的量=平衡时水的物质的量=(V0—Va)×C碱
则
二、药品:
正丁醇32mL(25.9g×O.35mo1)
冰醋酸20mL(21g,O.35mol)
浓硫酸O.5mol·L-1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
三、步骤
在装有回流冷凝管的100mL圆底烧瓶中,放入25.9g正丁醇和21g冰醋酸,充分摇动园底烧瓶使均匀混合。
用移液管取出1.00mL反应液,放人盛有20mL蒸馏水和几滴酚酞溶液的250mL锥形瓶里。
然后用0.5mol.L-1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终点呈粉红色)。
记录消耗的体积V0。
往烧瓶里加入4滴浓硫酸(大约0.1g)和沸石,加热回流30min。
冷却溶液。
用移液管取出1.00mL样品。
必须从下层吸取样品,但不要把移液管插到底,先吹出少许气泡,然后取样品。
用同样的氢氧化钠溶液对此样品进行滴定。
记录下消耗碱的体积。
设n=开始时酸的物质的量=开始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V0×C碱
x=平衡时酸的物质的量=平衡时醇的物质的量=碱的Va×C碱
n-x=平衡时酯的物质的量=平衡时水的物质的量=(V0-Va)×C碱
则:
二、药品:
正丁醇32mL(25.9g,0.35mol)
冰醋酸20mL(21g,0.35mol)
浓硫酸,0.5moL·L-1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
三、步骤
加入新的沸石,把反应混合物重新加热回流20min。
再次冷却,并吸取1.00mL样品和进行滴定。
如果这次碱耗用量比上次少0.3mL以上,那就要再次重复上述操作,即加入沸石,回流20min,冷却,取样1.00mL和滴定,直到连续两次滴定所耗用的碱量之差不超过0.3mL为止,记录各次碱的用量。
通过这些数据,计算酯化反应的平衡常数K。
剩余的混合液可按照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实验制备乙酸正丁酯。
四、问题
1、假设作为催化剂的浓硫酸加入了0.1g,试估计由于加入硫酸在滴定中所引入的误差。
有人想要消除由于加入硫酸引起的误差,在测定V0之前就先把硫酸加入,这样做行不行?
为什么?
2、用你测得的平衡常数,试解决如下的问题:
2.6g正丁醇和21g冰醋酸(并加1滴浓硫酸作催化剂)共热,求反应物达到平衡时的组成。
Ⅱ、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乙酸正丁酯的制备,了解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2.了解和学会水分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进一步掌握液体有机物的精制方法。
4.学会液体有机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在酸催化下,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这个反应叫做酯化。
羧酸与醇在酸催化下直接酯化是工业上制备酯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
酯化反应是个可逆反应:
升高温度和使用催化剂(如H2SO4),可以提高酯化的反应速度,使反应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
但一旦反应达到平衡后,酯的生成量就不再增加。
为了提高酯的产量,可以采用下列措施以破坏平衡;
(1)使用过量的醇(或羧酸);
(2)使生成的酯与水或者两者之一及时蒸出。
本实验是在浓硫酸的催化下,使乙酸和正丁醇直接反应生成乙酸正丁酯;并采用过量的正丁醇和及时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的方法使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从而提高产量。
2.主反应:
乙酸→正丁醇→乙酸正丁酯→水→
3.副反应:
正丁醇 正丁醚
正丁醇 正丁烯
三、实验步骤
将酯化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实验中所剩反应混合液冷却,在园底烧瓶中重新加入沸石,并安装分水器及冷凝装置。
装置如图4-2所示
图4-2 乙酸正丁酯制备实验装置图
在加热套里加热圆底烧瓶,保持回流液成滴状,直至回流液中无水珠(大约4.5mL水)时,反应即告完成(为了观察分出的水量,实验开始前应该预先在分水器下端做个记号)。
回流时间约35min。
在此期间,反应液的温度由95℃逐渐升至117℃。
反应完毕后,将分水器上层酯液用分液漏斗分出,并同冷却后的反应液也一并加入到分液漏斗中,用1OmL水洗涤,分出水层,酯层用10%碳酸钠溶液洗涤(每次用1OmL),直至酯层不使兰色石芯试纸变红为止。
最后,酯用lOmL水洗涤。
静置lOmin,分去水层,酯层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入100mL干燥锥形瓶,用约2—3g无水MgSO4,干燥。
待酯液干燥后,进行蒸馏。
收集120℃以前馏分,称重,倒入回收瓶中,然后收集124-126℃馏分的乙酸正丁酯粗产品,产量约20g。
并测定其折光率。
四、思考题
1.本实验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提高乙酸正丁酯的产率的?
2.计算反应完全时应分出多少水?
Ⅲ、折光率及其测定
折射率(又称折光率),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常数之一。
它是液体化合物的纯度标志,也可作为定性的手段。
某一物质的折光率随入射光线波长、测定温度、被测物质结构、压力等因素而变化,所以折光率的表示须注明光线波长D,测定温度t,常表示为ntD,D表示钠灯的D线波长(5893A)。
用于测定液体化合物折光率的仪器是Abbe(阿贝)折射仪,其光学原理如下:
由于光在两个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相同,当光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一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光线自介质A进入介质B,入射角α与折射角β的正弦
之比和两个介质的折光率成反比
光的折射现象
当入射角α为90°,sinα=1,此时折射角达到最大值,称为临界角,用β0表示。
当nβ为已知时,测定临界角βO,就可得到介质A的折光率nA,即nA=nβsinβ0
阿贝折光仪的结构如图4-3所示
测定时,先将折光仪与恒温槽相连接。
恒温(一般是20℃)后,小心地扭开直角棱镜的闭合旋钮,把上下棱镜分开。
用少量丙酮、乙醇或乙醚润冲上下两镜面,分别用擦镜纸顺一方向把镜面轻轻擦拭干净。
待完全干燥,使下面毛玻面棱镜处于水平状态,滴加一滴高纯度蒸馏水。
合上棱镜,适当扭紧闭合旋钮。
调节反射镜使光线射入棱镜。
转动棱镜,直到从目镜中可观察到视场中有界线或出现彩色光带。
若出现彩色光带,可调整消色散镜调节器,使明暗界线清晰,再转动棱镜使界线恰好通过“十”字的交点。
还需调节望远镜的目镜进行聚焦,使视场清晰。
记下读数与温度。
重复两次,将测得的纯水的平均折射率与纯水的标准值
比较,就可求得仪器的校正值。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待测液体样品的折射率。
一般说来,校正值很小。
若数值太大时,必须请实验室专职人员或指导教师重新调整仪器。
使用折光仪时要注意:
不应使仪器曝晒于阳光下,要保护棱镜,不能在镜面上造成刻痕,在滴加液体样品时,滴管的末端切不可触及棱镜,避免使用对棱镜、金属保温套及其间的胶合剂有腐蚀或溶解作用的液体。
应引起注意的是,折射率有加合性。
测得的折射率与某化合物的折射率等同,不能完全确定所测物就是该化合物,也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物,因为混合物的折射率也可以等于所测的值。
吲哚乙酸的还原反应研究
王莹
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连116029
摘要:
本实验采用氢化铝锂还原吲哚乙酸,得吲哚乙醇后,经PCC氧化后以较高的产率得到了我们的目标产物。
关键词:
吲哚乙酸、氢化铝锂、PCC氧化
前言:
吲哚又名吡咯,在杂环化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ThomasL.Gilchrist曾经提出Theinvestigationofthechemistryofindoleshasbeen,andcontinuestobe,oneofthemostactiveareasofheterocyclicchemistry[1],在自然界中,吲哚单元存在于多种分子结构中,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染料等领域,并且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关于其应用研究一直持久不衰,新的应用领域仍在不断被开发出来。
有相当数量的天然产物是吲哚的衍生物[2]。
人体所必须的色氨酸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衍生物之一,它是许多蛋白质的组分。
在有机体内,色氨酸在酶的催化下可生成其它天然产物,如羟基化和脱梭生成血清素(5-羟色胺)。
5-羟色胺作为血管收缩剂存在于动物的血清中,它是维持血管健康的因素之一。
而且,它是神经细胞传导脉冲所必需的神经递质。
吲哚生物碱的种类庞大,目前已知的就有一千多种。
其中有许多是具有重要的药理和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工业领域。
1.抗肿瘤作用
吲哚类化合物抗癌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Wtenberg报道[2],人们大量食用的十字花科蔬菜所含的微量吲哚类化合物是抑制癌症发生的因素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吲哚-3-甲醇有较好的抗致癌作用。
现在发现的有抗肿瘤作用的吲哚生物碱以长春碱(Vinblasline)、长春新碱(Vincristine)及其衍生物为主。
2.血压作用
1952年Muller等发现在己分离出的各种生物碱中利血平(Reserpine)有镇静及降血压作用。
利血平是西方第一个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1958年woodword等报道了用立体选择性方法经过十多步反应完成的利血平的全合成.地血平(Dserpine)也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是一种与利血平作用类似的药物,除利血平和地血平是很好的降压药以外,具有抗高血压作用的吲哚类药物还有吲哚拉明(Indoramin)等。
3.消炎作用
吲哚乙酸类化合物在非街体抗炎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吲哚美辛(Indometacln,又名消炎痛)是一种强力的镇痛消炎药。
其解热作用强于阿斯匹林和扑热息痛,镇痛作用是阿斯匹林的10倍,但由于其毒副作用较严重,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齐多美辛(Zdometacin)为叫垛美辛的类似物,其抗炎作用更强,且毒性较低。
4.止吐作用
昂丹司琼(又名翁丹西隆,Ondansetro)即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的受体拮抗剂,该药90年代初上市,用于对抗癌症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引起的呕吐以及手术后的呕吐,效果非常好。
从吲哚类衍生物中得到并上市的受体拮抗剂,还有格拉司琼等。
在农药方面,除了被人们所广泛所熟知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乙酸外,芦竹碱是大麦等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化感作用的一种生物碱,对环境植物、昆虫、微生物等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并在动物及人体的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它的低毒、高效、低抗性,正在成为一类有开发潜力的生物农药源[3]。
吲哚及其衍生物主要用于硫化染料、靛蓝青染料。
3-羟基吲哚是制造靛蓝的原料。
它以与葡萄糖相键合的形式存在于木兰属植物茎中,俗称靛素,N-甲基-2-苯基吲哚、吲哚满、5-硝基吲哚、5-甲氧基吲哚等也是重要的染料中间体。
此外吲哚菁染料是菁染料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其摩尔消光系数大、荧光性能良好、与基质结合后荧光效率增大、最大吸收波长可调谐范围大、易于合成并且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所以近年来在红外激光染料、光盘存储材料、生物分析、核酸标记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3,4]
实验部分:
1.仪器
旋转蒸发仪RE-52C,DF-101S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CL-4型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WFH-203B三用紫外分析仪,BrukerAvance500型核磁共振仪,SHZ-2000型双配套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KQ-500DV型超声波清洗器,KQ-B型气流干燥器。
2.原料和试剂
吲哚乙酸,LAH,10%硫酸,乙醚,饱和NaHCO3,饱和NaCl,无水Na2SO4,CH2Cl2,PCC,乙酸乙酯,石油醚。
2.1合成路线及具体方法
2.2中间体2的合成
将0.48g(0.013mol)LAH与10mL无水乙醚加入50mL两颈瓶中,N2氛围下不断搅拌。
1.75g(0.01mol)吲哚乙酸溶于10mL水乙醚中,小心加入漏斗。
控制滴加速度,保持烧瓶中混合体微沸,并且在1hr内滴加完毕,加热回流2h。
停止反应并加水分解剩余的LAH,10%硫酸酸化至澄清(酸化为了避免Al的水合物吸附产品,且不会有消去产物出现),分出有机相,水层乙醚5mL×3次,合并有机相,依次用饱和NaHCO3、饱和NaCl洗涤。
无水Na2SO4干燥。
柱层析纯化V石油醚:
V乙酸乙酯=3:
1洗脱,得黄色低熔点晶体,产率约为89%。
2.3目标产物3的合成
在抽真空,N2氛围下,将0.32g吲哚乙醇与20mLCH2Cl2加入到三颈瓶中。
搅拌溶解,分批加入0.65gPCC,并在十分钟内加入完毕。
在加入过程中需监测反应,若瓶内出现黑色物质立即薄板层析,并停止反应。
反应结束后加入20mL无水CH2Cl2,搅拌五分钟,立即转移到磨口锥形瓶中。
再加10mLCH2Cl2搅拌、冲洗,同时转入磨口瓶中。
加无水硫酸钠干燥。
柱层析纯化V石油醚:
V乙酸乙酯=1:
1洗脱。
产率约为84%。
结果与讨论:
3.1目标产物的核磁共振
参考文献:
[1]Gilchrist,T.L.HeterocyclicChemistry,AcademicPress,London,1997,p231.
[2](a)Dalton,D.R.TheAlkaloids:
theFundamentalChemistry,MarcelDekker
NewYork,1979.b)Cordell,G.A.IntroductiontoAlkaloids,Wiley-Interscience,
NewYork,1981.
[3]罗万春,慕立义,李云寿.农药,1997,16(7),11.
[4]Juan,H.H.;Lan,M.B.J.Photograph.Sci.Photochem.2001,21,212.
致谢:
回顾参加科研小组实验的这段日子,自己所取得的每一份收获,都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首先我要衷心的感谢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张成路教授,在我的论文设计到写作都给予我精心的指导。
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都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还要感谢其科研小组的各位学长,广东,申洪江,牛明铭,陈颂,感谢各位学长对我创新实验论文的设计及撰写等工作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乙酸/丁烯直接合成乙酸仲丁酯工业侧线试验总结
黄华徐斌胡莲佑谢琼玉赵映王伟
(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
摘要:
总结了酸/烯酯化法直接合成乙酸仲丁酯的工业侧线试验情况,重点考察了反应压力、反应温度以及原料酸烯摩尔比等工艺条件对乙酸仲丁酯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烯酸酯化合成乙酸仲丁酯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及活性稳定性。
并确定了最佳合成反应条件,在反应温度T=80℃、反应压力P=0.5~1.0MPa、液时空速LHSV=1.0h-1、反应原料酸烯摩尔比为1.5的条件下,乙酸的单程转化率达45%以上,乙酸仲丁酯的含量可达50%以上。
关键词:
乙酸丁烯合成乙酸仲丁酯侧线试验
目前工业上生产乙酸丁酯的工艺主要有:
以乙酸或乙酸酐[1,2](或乙酰氯[3]、乙烯酮[4])和丁醇为原料,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直接酯化合成。
这几种工艺都以丁醇为原料,存在空间位阻较大[5],又极易发生分子内脱水等不足,因此对上述方法合成乙酸丁酯的反应要求较高,产率较低,且副反应多,尤其不能使用具有脱水能力的催化剂。
采用正丁烯与乙酸直接催化酯化可以得到乙酸仲丁酯[6],与传统的醇酸酯化工艺相比较,羧酸/烯烃酯化工艺的优越性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采用烯烃做原料,相对可降低生产成本;
(2)酸/烯工艺属于典型的绿色化工工艺。
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和探寻合成乙酸酯的新工艺路线,据报道,英国BPAMOCOCHEMICALS公司已采用新工艺生产乙酸乙酯,还有文献报道可通过乙酸、乙酸酐和甲基叔丁基醚(MTBE)或乙基叔丁基醚(ETBE)的混合物在一种大网型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作用下生产乙酸叔丁酯,但此工艺所使用的催化剂对乙酸叔丁酯的选择性不高[7]。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石油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炼油企业有大量的烯烃产品,C4资源变得丰富廉价。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采用炼厂易得且成本较低的C4烯烃为原料生产乙酸仲丁酯的新工艺,该工艺比目前采用高成本的丁醇为原料生产乙酸丁酯的方法更为先进。
1实验部分
1.1催化剂制备
催化剂采用自制的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ZH-100)。
其制备方法是将苯乙烯系聚合小球经纯化、引入稳定性基团、磺化而制得[8~13]。
1.2催化剂表征
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
在杜邦9900型差热分析仪上进行,气氛为高纯氮,流速为50mL/min,升温速率为10℃/min或15℃/min。
催化剂比表面测定(BET)
催化剂比表面、孔容、微孔体积、孔径分布及等温吸附-脱附线是在美国MicrometeriticsASAP2400吸附仪上进行。
测定时,N2气为吸附质,在-196℃吸附;He气为载气,脱附条件:
300℃,2.7Pa时脱气4h。
活性组分含量分析
活性组分含量分析在VarioELⅢ型元素仪上进行,燃烧气为O2,载气为He。
碳硫化合物经高温(1150℃)氧化后生成CO2、SO2以及H2O等,通过吸附、解吸分离后依次经检测器检测,可得出C、S的含量从而推算出活性组分含量。
金属含量的分析
金属含量的分析在VISTAICP发射光谱仪上进行。
先用一定量10%稀盐酸浸渍催化剂以交换出催化剂上的金属离子,然后分析浸渍液的金属离子含量再折算出催化剂的金属含量。
分析时,对各分析元素波长采用VISTAAX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的AutoMax功能确定其操作参数。
1.3催化剂评价
以乙酸和炼厂C4为原料,以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采用C4侧线评价装置合成乙酸仲丁酯。
反应器采用特殊金属材质,侧线评价装置内径为120mm,长2500mm。
反应器下部装填石英砂,作为预热段,中上部装填催化剂,上端留一定空间作为催化剂膨胀区。
原料乙酸经平流泵(北京卫星制造厂LB-05型)进入系统,与C4系统供给的重碳四(有效组分正丁烯含量60%~72%来自岳阳兴长气分厂)混合后进入反应器反应,反应产物经背压阀减压后进行气液分离,收集液相产物进行色谱分析,尾气排空或点火燃烧。
2结果与讨论
以乙酸和炼厂C4为原料,在C4侧线评价装置上进行了乙酸仲丁酯的放大试验,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以及酸烯比等在固体酸催化剂上对乙酸仲丁酯合成反应的影响,从而探求合成乙酸仲丁酯的最佳工艺条件。
试验表明,上述因素对乙酸仲丁酯的合成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各自的程度大小不一。
2.1反应压力对合成乙酸仲丁酯的影响
表1反映了反应压力对乙酸仲丁酯合成反应的影响规律。
表1表明,随着反应压力的增大,乙酸的单程转化率和乙酸仲丁酯的产率均有所增加,但催化剂的选择性却明显下降,同时生成的副产物聚合烃类及丁醚的含量也明显升高,说明增大压力,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乙酸的单程转化率和乙酸仲丁酯的产率得以提高,但提高了乙酸转化率的同时,催化剂的选择性却有所降低,从而导致了副反应的增多。
表1反应压力对乙酸仲丁酯合成反应的影响
反应压
力/MPa
乙酸转化率/%
乙酸仲丁
酯产率/%
催化剂选
择性/%
烃类/
%
丁醚/
%
0.5
35.73
50.40
92.48
2.40
0.18
1.0
38.31
53.24
93.35
1.97
0.21
1.5
51.33
62.70
84.58
5.41
0.71
反应条件:
T=80℃,LHSV=1.0h-1,酸/烯=1.5mol/mol
2.2反应温度对合成乙酸仲丁酯的影响
考察了反应温度对乙酸仲丁酯合成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见表2和表3。
表中所列反应温度为反应器中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
由表2可知,在酸烯摩尔比为1.5的条件下,随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的升高,乙酸的单程转化率明显上升,当反应温度由75℃上升至85℃时,乙酸的单程转化率提高了近28个百分点,而催化剂的选择性却先升高后降低,其中以80℃的入口温度为最佳反应温度,此时催化剂的选择性达80%左右,与此同时,副产物聚合烃类及丁醚的含量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说明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对乙酸仲丁酯的合成反应有显著影响,造成这一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是由合成乙酸仲丁酯的反应热力学所引起的。
从表3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酸烯摩尔比增大至3.0时,乙酸的单程转化率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当乙酸大量过量时,受乙酸的化学反应平衡影响的结果,但增大酸烯摩尔比的同时,催化剂的选择性却显著提高,达93%以上,而生成的副产物聚合烃类和丁醚的含量也大大降低,且低于0.50%以下。
从表3还可看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反应温度的升高,乙酸的单程转化率有所升高,这与表2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表2反应温度对乙酸仲丁酯合成反应的影响
反应温
度/℃
乙酸转化
率/%
乙酸仲丁
酯产率/%
催化剂选
择性/%
烃类/
%
丁醚/
%
75
47.67
54.19
69.27
12.78
1.11
80
61.52
67.61
79.90
9.23
0.86
85
75.19
68.26
67.58
17.68
1.81
反应条件:
P=1.0MPa,LHSV=1.0h-1,酸/烯=1.5mol/mol
表3反应温度对乙酸仲丁酯合成反应的影响
反应温
度/℃
乙酸转化
率/%
乙酸仲丁
酯产率/%
催化剂选
择性/%
烃类/
%
丁醚/
%
75
34.61
49.51
93.93
1.78
0.20
80
38.31
53.24
93.35
1.97
0.21
反应条件:
P=1.0MPa,LHSV=1.0h-1,酸/烯=3.0mol/mol
2.3酸烯摩尔比对合成乙酸仲丁酯的影响
表4反映了原料的酸烯摩尔比对乙酸仲丁酯合成反应的影响规律。
表4表明,在反应温度T=80℃,反应压力P=1.0MPa,液时空速LHSV=1.0h-1的条件下,增大反应原料的酸烯摩尔比,乙酸的单程转化率及乙酸仲丁酯的产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是因为随反应原料酸烯摩尔比的增大,乙酸大大过量,由于在反应过程中受动力学平衡的影响,乙酸的单程转化率会有所降低,但催化剂的选择性却有显著的提高,生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乙酸 正丁酯 反应 平衡常数 测定 制备 折光 精选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