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28689206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70.82KB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docx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Ⅱ》
一、单项选择
1. 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前期的创作中心是(A)。
A.法国和英国B.法国和俄国C.英国和美国D.俄国和北欧
2.以下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中,(D)文学的感伤主义、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
A.法国B.俄国C.美国D.英国
3. 以追求平等自由、反对种族歧视和蓄奴制为中心主题的作品是( C )。
A.《贵夫人画像》B.《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C《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D.《百万英镑》
4. 以下作家中,创作具有“内倾性”的作家是( b )。
A.屠格涅夫 B.福楼拜 C.欧·亨利 D.哈代
5.以下作品中,以普法战争为故事背景的作品是( b )。
A.《战争与和平》 B.《羊脂球》 C.《塞瓦斯托波尔故事》D.《琉森》
6. 被称为“妇女独立宣言”的作品是( d )。
A.《安娜•卡列尼娜》 B.《德伯家的苔丝》C.《莎乐美》 D.《玩偶之家》
7. 以展现“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为创作目的的作品是( d )。
A.《贵族之家》 B.《卢贡-马卡尔家族》C.《戈洛夫略夫一家》 D.《奥勃洛摩夫》
8.银行家纽沁根是(d)的典型。
A.买办资产阶级B.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C.从原始积累向自由竞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D.金融资产阶级
9.被称为“恶之花”的文学人物是(c)。
A.蓓基·夏泼B.科罗博奇卡C.卡门
10.司汤达擅长从(b)的角度反映生活。
A.经济B.政治C.爱情
11.《罪与罚》通过索尼娅的故事宣扬作者(a)的思想。
A.用改良主义取代暴力革命B.用行动反抗压迫C.“土壤”(“根基”)论
12海尔茂是(c)的形象。
A.胆小怕事的资产者和不负责任的丈夫B.资产阶级正人君子和专横跋扈的丈夫C.自私虚伪的市侩和男权主义者
13.“俄罗斯戏剧之父”是(a)A.奥斯特罗夫斯基B.果戈理C.契诃夫
14.左拉描述煤矿工人罢工斗争的小说是(b)。
A.《小酒店》B.《萌芽》C.《玛丽·巴顿》
15.以创作“复调”小说著称的作家是(b)。
A.托尔斯泰B.陀思妥耶夫斯基C.福楼拜D.冈察洛夫
16.(a)的现实主义文学早期反封建,中后期反资本主义。
A.俄国B.法国C.美国
17.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是(b)。
A.英国B.法国C.俄国D.美国
18.《人间喜剧》中的第一部小说是(c),它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创作的开端。
A.《欧也妮·葛朗台》B.《匹克威克外传》C.《高老头》D.《朱安党人》
19.(c)具有神秘怪诞的艺术风格。
A.《名利场》B.《大雷雨》C.《呼啸山庄》D.《王子与贫儿》
20.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是一部(d)的小说。
A.反映底层妇女的悲苦命运B.反映妇女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C.反映七月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追求与失败
D.反映宪章运动时期的劳资矛盾和工人的反抗斗争
21.陀思妥耶夫斯基在(a)时期形成了“根基”理论。
A.流放西伯利亚B.创作的后期C.参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D.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读书
22.狄更斯具有自传性的小说是(c)。
A.《远大前程》B.《童年》、《少年》、《青年》C.《大卫·科波菲尔》D.《马丁·伊登》
23.十九世纪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a)。
A.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B.契诃夫、莫泊桑、梅里美
C.莫泊桑、梅里美、杰克·伦敦D.欧·亨利、托尔斯泰、莫泊桑
24.写下“北方故事”的作家是(a)。
A.杰克·伦敦B.马克·吐温C.比昂逊D.安徒生
1.《简·爱》的主要成就在于(b)。
A.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B.提倡新型的妇女观和爱情婚姻观D.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
25.《高老头》中的伏脱冷是(b)的形象。
A、贪婪凶残的贵族B、不择手段的资产阶级野心家C、流氓无产者
26.19世纪俄国最后一个现实主义大师是(b)。
A.谢德林B.契诃夫C.屠格涅夫D.果戈理
4.以歌颂下层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上层人的自私懦弱
为中心主题的作品是(c)。
A.《巴马修道院》B.《呼啸山庄》C.《羊脂球》
27.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末代子孙是(c)。
A.毕巧林B.英沙罗夫C.奥勃洛摩夫
28.《死魂灵》中的索巴凯维奇是(c)的艺术形象。
A.受过良好教育却无能懒惰的寄生虫地主B.无赖恶少地主C.集凶恶的农奴主和狡猾的生意人于一体的剥削者
29.哈克贝利·费恩是(a)的形象。
A.文明社会的小叛逆者B.厌恶读书的顽童C.苦难的流浪儿
30.揭露专制暴政、否定“托尔斯泰主义”的作品是(a)。
A.《第六病室》B.《一个地主的早晨》C.《琉森》
二、名词解释
1、“小人物”:
“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
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2、 “威塞克斯小说”
哈代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包括了他全部重要作品。
其主旨是反映人在现实生活中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性格与环境的小说都以家乡道赛特郡为背景,反映英国西南部农村生活。
道赛特郡古称威塞克斯地区,因此,哈代又把这些小说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3、“社会问题剧”
指的是易卜生创造的直接揭示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现实主义戏剧。
它侧重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讨论又是社会问题剧的一大特点,剧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对白,所以社会问题剧又叫“讨论剧”。
4.“多余人”
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人道和民主的倾向,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不甘沉沦,渴望有所作为;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们灵魂空虚,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与勇气,终于一事无成。
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后来一些作家又塑造了一系列这类形象.
5.“奥勃洛摩夫性格”
奥勃洛摩夫性格──懒惰的代名词。
•奥勃洛摩夫是冈察洛夫的同名小说的主人公,俄罗斯文坛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
•他是一个极端懒散、害怕生活发生变动、精神麻木而耽于空想的地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度过,成了一个十足的寄生虫,•就连贵族少女的爱情也无法使他振作,最后在睡梦中死去。
6.“欧·亨利笔法”
所谓“欧亨利笔法”是指:
文章的结尾既是出乎意料的却又是在情理之中合乎逻辑而令人信服的。
由于欧.亨利认为在生活中充满意料不到的事情,所以他的小说大多这样结尾。
由于欧.亨利在这方面的尝试尤其出色,所以文学界也把这样的结尾方法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7.“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习惯于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灵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
他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绘出一些情感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种情感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8.“托尔斯泰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在基督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
核心是爱的原则,手段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以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9.废奴文学
废奴文学是在美国黑奴解放运动中兴起、盛行于19世纪50年代的批判蓄奴制度罪恶的文学。
以反对美国南方蓄奴制和反映黑人的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
重要作家有斯托夫人、希尔德烈斯。
10.“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在陀氏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
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
小说具有对话性。
三、简要回答:
1.简析娜拉的形象。
娜拉是一个具有叛逆性,勇敢的追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具有新思潮、善良、活泼、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2.“卡拉玛佐夫性格“指什么?
"卡拉马佐夫气质"是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性格"题材诸多"性格"类型中的一种,它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在文学中的审美提炼,具有"所多玛的灵魂"、"阴郁的怀疑"、"迷失后的皈依"和"历久弥坚的信仰"等复杂的文化构成.它是俄罗斯深邃的宗教文化与原始自然力和欧洲文明疾患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惑.欲望与毁灭,兄弟间是热情、理想主义,父亲是贪婪,占有,最终都与世格格不入.
3、《名利场》、《红与黑》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名利场》、《德伯家的苔丝》的副标题及其含义是什么?
红与黑的标题有以下几点含义:
(1)从小说背景来看,红象征着充满英雄伟绩的拿破仑时代;黑象征着封建教会统治的黑暗的波旁王朝复辟时代。
(2)从于连的生活道路看,红象征着军队红色的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色道袍。
(3)从作者的构思看,象征着书中两个预言性场面。
一是于连到市长家任教师前,曾去教堂做了一次礼拜。
礼拜堂所有十字形窗户全用深红色的布料遮盖着,日光通过窗帘透进屋内,他椅子旁泼到地上的圣水也变成了红色。
而这地方正是几年后于连开枪打伤市长夫人的现场,圣水被鲜血所代替。
这个情节,也暗示了于连悲惨的结局。
二是于连到木尔侯爵府上,看到马特尔小姐全身披黑,她在为祖先——皇后的情人戴孝,他因参加政变被砍头。
皇后将他的头颅要来,亲手埋葬。
马特尔很崇拜这对情人,后来她也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头颅。
“名利场”原为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中的一个地名,在这里,名利、权位、享乐甚至丈夫、妻子、生命、灵魂等都可以进行买卖交易。
萨克雷以此为书名借以讽刺当时英国社会的浮华荒唐。
德伯家的苔丝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其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向绝望,并终于走向极端的悲剧故事
名利场的副标题是没有英雄的故事暗示着这部小说不以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为主角,连正面人物也很少是一部非英雄小说
4、俄国的“自然派”文学就是自然主义文学吗?
自然主义:
是文艺思潮的一种。
形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
要求艺术家冷静观察,单纯地记录,以追求作品的绝对客观和准确,并拒绝在作品中分析,评判,还试图用自然科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人和人类社会,故往往忽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艺术概括。
自然派:
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一个流派,形成于1842至1845年间。
最初是反动文人布尔加林对一批师法果戈理的青年作者的贬称,后经别林斯基反复阐述,成为俄罗斯早期现实主义派的别名。
很显然,自然主义是一种思潮,一种比较单纯和不全面的思潮。
自然派是一种世界观,即对世界的现实主义世界观。
因此自然派的文学不一定就是自然主义文学。
5、简析《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长篇小说《死魂灵》这部作品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同时也为我们刻画了五个不同的典型地主形象。
这部小说在人物性格,以及突出人物性格的环境描写上,讽刺艺术匠心独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典型细节讽刺法,作者在作品中并不直接表露对司空见惯的人情世态的看法,而是通过典型的情节和细节来寄托作者的爱憎感情,使读者从客观事物中得到启发,从而寄寓讽刺意义。
如作品第四章以诺兹德廖夫赶集、赌钱、喝酒、跳舞、打架闹事、玩马玩狗等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讽刺了诺兹德廖夫流氓恶棍的罪恶行径。
《死魂灵》不藉故事情节的离奇而取胜,而是注重在小处上落笔,一针见血刺中要害,通过典型化细节的选取,不仅使作品含义深刻,而且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讽刺意义。
二.夸张讽刺法,艺术真实并非完全排斥夸张,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死魂灵》正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大胆的夸张,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例如奇奇科夫与马尼洛夫的两次会面,“马尼洛夫……有一双像糖一般甜蜜的、笑起来总是眯缝着的眼睛,他被奇奇科夫弄得简直神魂颠倒了,他长久的握住奇奇科夫的手……”当奇奇科夫来到客厅门口,马尼洛夫请他先进去,奇奇科夫又不肯,于是两人谦让着在那站了好几分钟,最后还是“两个朋友侧着身子,互相略微挤了挤,同时走进门去。
”作品通过几个夸张的特写镜头将一个游手好闲的寄生虫,一个懒散的、不务实际的、有点欧化的地主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矛盾讽刺法,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其不合理性,这是《死灵魂》常用的讽刺手法。
作家所刻画的地主群形象中,有这么两位:
一位是外表文雅、内心空虚、生性懒散、不务实际的马尼洛夫,一位是粗野饕餮、贪婪顽固、霸道狠毒、凶残精明的索巴克维奇。
这种强烈的对比和突出的矛盾展现了两位地主不同的性格,也可见作家试着从不同角度让N市的官僚、个性各异的地主等毫不掩饰地走到我们面前。
这种截然相反的尖锐矛盾,把暴露、嘲讽的锋芒集中指向了俄国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充分显示了农奴主阶级的野蛮、愚昧和残忍。
这正是果戈理在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四.漫画讽刺法,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事实的图画,以达到尖锐讽刺目的的一种绘画方法。
在《死灵魂》中,作者巧妙运用白描的手法,使人物穷形尽相、妙趣横生,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波留希金这一地主形象是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之一,作家用漫画的手法刻画了这样一位把聚敛财物作为唯一生活目的和最大乐趣的农奴主。
尽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鼎盛已是十九世纪的事情,但《死魂灵》及其讽刺艺术在世界文学史上仍将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超越时空,熠熠生辉。
6、简介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朴素、自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
(二)含蓄、冷峻,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三)简洁、凝练,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大艺术特色就是高度的简洁。
为了达到这种简洁,通常运用开门见山的手法。
如《胖子和瘦子》的开头。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尽可能不在人物的外表上浪费笔墨。
从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虽简洁凝炼,但传神、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
在平淡中见幽默,在幽默中见深沉。
他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恰恰相反,他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形象常常升华为富有哲理的象征。
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契诃夫不重于细致交待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求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
契诃夫具有高超的抒情艺术才能,善于找准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巧妙而多样地流露他对觉醒者的同情及赞扬,对堕落者的否定和厌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抨击,而且浓郁的抒情意味常以“客观”而含蓄的叙述笔法为载体。
契诃夫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基于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的性质各异,他巧妙地发出有着微细不同的感情色彩的笑声,淡淡的幽默往往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
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练,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
无论是作为一个作家,还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契诃夫的成长和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他的作品的社会艺术价值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7、.试论于连的形象。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
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
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8.简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种族歧视和蓄奴制的批判。
9、简析《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10、为何说拉斯蒂涅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是艺术上最完美、最成功的艺术形象.在典型人物身上应该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阶层或某些社会关系的本质。
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特定环境,它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从生平来看拉斯蒂涅一张纯粹的南方型脸,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止、姿态,都显示出他是富家子弟。
拉斯蒂涅出生在一个外省的破落贵族家庭,带有封建贵族特有的习气,闯入新型的社会,虽历经艰难,但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一个动力和希望。
从对他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大概地了解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社会风气。
作者对那些封建贵族的反动、伪善以及资产阶级新贵族卑鄙、庸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从思想上来看拉斯蒂涅,本是一个纯洁、高尚、善良,富于同情心的青年学生。
可是,在巴黎那个罪恶的深渊里,他一步一步被腐化掉了。
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
但不幸的是,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
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那样的社会里,要“出人头地”,就必须抛开感情与良知,戴上假面具,厚脸皮地逢迎馅媚,处心积虑地投机钻营,不择手段地诈骗……拉斯蒂涅的性格顺应了社会时势,所以,他的“人生目标”、他的野心得到了实现。
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对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
拉斯蒂涅的人生目标是“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
他向往上流社会的权势财富、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
拉斯蒂涅“奢侈的欲望像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拉斯蒂涅的性格表现为深沉、软弱、胆怯,他选择了风险最小、又最圆滑的人生道路。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对青年人的腐蚀和残害,有力的抨击了赤裸裸的金钱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也揭露了那个摧残青春、毁灭人才的时代罪行,最终使主人公这一青年野心家走向了生命的最后毁灭。
四、论述
1.试论聂赫留朵夫的形象。
聂赫留朵夫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期的巨著《复活》中的男主人公。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
因此,聂赫留朵夫形象的构造也凸显了托尔斯泰的态度转变,他是一个接受西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也是托尔斯泰思想观点的忠实代言人,俨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是有三个阶段的。
聂赫留朵夫出生在一个贵族地主家庭,这是他无从选择的,因光是继承其父亲的一万俄亩的土地遗产就决定了他的阶级地位。
在就读大学时,他仍然是一个思想单纯善良,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
这时,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熏陶,热衷于斯宾塞的“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理论,土地正如阳光空气一样不能被地主占有。
因此,聂赫留朵夫不惜把继承父亲的土地送给农民们,即便是已经违背了他的阶级基础。
大三那年,作风正派的他此时还拥有了一份若即若离的感情,那便是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之间纯洁的爱慕之情。
此时此刻,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仍然是这样纯洁,拥有高尚的感情,也许这就是他的固有本性,与生俱来的。
可是,这样美好的形象却为聂赫留朵夫的堕落埋下深刻的伏笔。
这个追求理想的阶段即将稍纵即逝。
三年以后,聂赫留朵夫进入禁卫军团,在道德败坏的近卫军团生活中,他受到了环境的严重影响,那是一瓶具有强酸性的浓硫酸,具有严重的腐蚀性。
他学会了一味追求享乐,过上了荒淫无耻的生活,从此变成一个猥琐、低下的人。
可悲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可耻,反而认为这是摆脱道德约束的最好方式。
他对异性的纯洁的爱情消退了,而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的工具”。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诱奸了纯洁的少女玛丝洛娃,可次日给了她一百卢布边残忍地抛弃了她,这可毁了玛丝洛娃的一生,扭转了她一生的命运。
但这,却在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内疚,可行动上,依然不改花天酒地中的沉溺。
他放纵情欲,甘愿走向堕落,青年时期道德上纯洁和雄心壮志的聂赫留朵夫早已烟消云散。
这样的日子,被托尔斯泰称为是“动物的人”压倒了“精神的人”。
这个阶段即成就了聂赫留朵夫一辈子的痛。
十年以后,沦为娼妓的玛丝洛娃因被诬告犯了杀人罪而投入监狱。
法庭上的重逢,聂赫留朵夫操刀了沉痛的道德谴责,震撼了他的灵魂,过去诱奸玛丝洛娃的一幕幕重现眼前,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残忍和卑鄙,他便是毁掉玛丝洛娃的罪魁祸首。
于是,良心发现的他,想尽所有的办法想要帮助玛丝洛娃脱罪,目的更是为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赎罪。
期间,他多次探望狱中的玛丝洛娃,拜访庭长,为玛丝洛娃进行辩护上诉。
他为玛丝洛娃的冤案奔走的过程中,他尝到了监狱中恶劣的环境,法院玩忽职守错判的沉重打击,各色各样的贵族骑在人民头上。
聂赫留朵夫明白到他们才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认清了自己的虚伪可耻的面目,看清了贵族阶级的罪孽。
于是,他清醒、激愤,他的背叛逐步有动摇走向坚定。
为了向玛丝洛娃忏悔,请求宽恕,他更是提出了与玛丝洛娃的结婚的想法。
可是遭来的只是玛丝洛娃的愤怒斥责和无情的嘲笑。
这给了聂赫留朵夫一个重重的鞭挞,“只有现在才充分了解他的全部罪恶”,改变了“欣赏自己忏悔的心情”。
他最终放弃了他原先奉行的观点与准则,他从同情玛丝洛娃到同情人民,后来更将土地真正无条件地送给农民,终于站到了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憎恶贵族阶级。
他更企图通过宗教和人类之爱来解决社会矛盾。
聂赫留朵夫终于得到了重生,信奉“勿以暴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
但我不明白,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文学史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