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68750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5.16KB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五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命题学校: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命题人:
刘艳华校对人:
韩煜韬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本试卷分第
卷和第
卷,其中第
卷中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锋派小说与先锋派小说创作
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因此,又称“实验小说”。
“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狭义的“先锋小说”则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
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下面谈谈“先锋小说”的创作。
随着1978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进而,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
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以及冯骥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通信,构成了这场讨论的高潮。
而围绕“朦胧诗”“三个崛起”的讨论,则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
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荣景观。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首先,“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论。
正是在主体确立的寻找与情感抒发需求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迷惘与对世界的不信任感,对非理性世界的否定态度,在思想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倾向。
同时,由于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使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而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再加上现代文明快速演进过程中价值体系转换的不完善、不彻底,又使自我的确立成为难以实现的虚妄举动,因而自我往往处于“边缘人”、“零余者”的角色位置上,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现代主义特点。
其二,新时期的文化背景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给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文学作品自然庄严地接受了从现代主义视角来表现生活的使命,所以“社会要‘现代化’,文学何妨出现‘现代派’”口号的提出,也成为时代某种需要的回声。
另一方面,“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构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创作环境。
对更加丰富、复杂地了解生活、在心理要求直至审美倾向不断向认识的深处、广度挺近的需要变化,都使敏感的作家们在创作的同时,感觉到了仅用传统现实主义一副笔墨的局限与束缚,便自然而然地把思维重心移向了创新与突破。
其三,改革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丰富多采的世界文化奇葩一下子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这既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观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也成为直接用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与生命过程的重要艺术模本。
既在心理上产生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某些主题的认同;也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来表现立体的、多层面、超时空、快节奏的心灵世界,以弥补或反叛传统现实主义,并保持与世界文学同步,因而在形式上表现出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追求。
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大致在1979年前后,它以“朦胧诗”的崛起、王蒙、宗璞等人的小说以及高行健等人的话剧作品的出现为标志。
这一阶段的主要创作特征表现为反抗既有的意识形态规范,在主题上与伤痕、反思文学同步,表现出启蒙主义理性和忧患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他们对传统文艺观念、文艺模式进行反驳,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技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途径与新美学范畴。
这是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萌动期与初创期。
第二个阶段是在1985年前后,这时出现的新生代部分诗人、“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刘索拉、残雪甚至部分寻根小说,以及《魔方》《野人》等戏剧作品,都表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进入到了形成和繁荣期。
无论在创作姿态或手法技巧上都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风格。
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现代派文学在以后便不断发展而成为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开拓了中国先锋派小说走向新生的广阔道路。
(节选自《先锋派小说》)
1.下列对“先锋小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锋小说重视“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小说叙述方法的意义和变化,有很强的具体的实验要求,因此,又称“实验小说”,也就是下文说的新时期现代派文学。
B.“先锋小说”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先锋小说”是指表现先锋者的先锋精神、具有先锋引领作用的小说创作,即“先锋文学”中的小说创作。
C.在80年代中期出现以形式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创作潮流,狭义的“先锋小说”即专指此。
我们所说的“先锋小说”,则特指狭义的“先锋小说”。
D.“先锋小说”中的所谓“先锋精神”,是指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同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旧有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讨论进入到中国是否需要现代派文学的阶段,于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较大规模的介绍、评价和研究开始了,进而理论界便掀起了一场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
B.一批作家如王蒙、刘心武、李陀、冯骥才等人,它们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质疑与引进现代派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倡导。
C.把讨论引向对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倾向的评价阶段的是围绕“朦胧诗”“三个崛起”的讨论。
之后,理论界的介入和创作的探索同步进行,构成了新时期文坛上的繁荣景观。
D.高行健《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加之冯骥才、王蒙等人关于中国需要现代派的通信,构成了这场关于现代派文学论争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年动乱”导致普遍精神危机,人们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信”的结论。
而由精神危机而导致的信仰丧失、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态度,则使人们面对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不知所措。
B.“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在思想界、理论界和文艺界创造和建构了平等、自由和宽松的思考、创作环境,对作家们把思维中心移向创新与突破起了作用。
C.改革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门,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D.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借以观照自己所处环境与反思中国社会以及表现矛盾心灵的参照体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
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
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
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
“汝败我雅兴矣。
”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
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
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
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
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
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
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
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
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
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
B.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
C.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
D.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钜公,本文中指天子。
这个词语还有“王公大臣”和“巨匠、大师”的意思,如:
“一时元老钜公,多出其门”,“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
B.丁父忧,意思是“遭逢父亲丧事”。
服阙:
阙,终了。
服阙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C.许氏《说文》,指的是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词典,对文字学影响深远。
D.故事,旧事,前例。
如课文中学过“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
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
(1)先生刚肠疾恶。
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
(5分)
(2)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
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8.这首词上片“枫叶丹”描写精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它的妙处。
(5分)
9.这首词人物形象和故事构成新颖奇特,可以理解为“相互思念”,也可以理解为“代为之思”,请选择其一结合全词做具体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协作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