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冲突管理方长平.docx
- 文档编号:28679539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38KB
国际冲突管理方长平.docx
《国际冲突管理方长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冲突管理方长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冲突管理方长平
国际冲突管理
方长平
个体与国际冲突
从人性研究国际冲突的起源:
人的邪恶和不轨导致战争,个人的美德如能普及那就意味着永久和平。
但是人性无法检验。
1、是否具有统一的人性?
人性是否随着不同的环境、时间而变化?
修昔底德认为男性和女性具有横向的统一人性。
他认为自然赋予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秉性,他肯定了人性的统一性,弱者服从强者;但他也区分不同城邦、个人的差异。
纵向上:
瘟疫流行时;内战爆发时。
礼法、秩序被外在因素打破,人性在这个时候非常丑恶。
2、人性的内涵
理性、激情、欲望
激情和理性结盟——人性呈现好的一面
激情和欲望结盟——人性呈现坏的一面
因此雅典人和斯巴达人不同性格并非本性上的差异,而是在激情上的差异。
适度范围内追求权力、利益、尊严是可取的,但是过度之后会走向欲望。
3、当代的演化
20世纪国际关系理论家把修昔底德的人性内涵抽象为普遍、恒久的人性。
不同的理论家、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建构。
摩根索:
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政治法则的根源是人性。
华尔兹的人性观与国际冲突起源:
《人、国家与战争:
一种理论分析》。
人性是战争的根源,要消除战争,必须提升人类道德、启迪人类的良知。
用制度约束人性中恶的一面。
尼布尔:
战争肇始于“人类心灵中黑暗、无意识的源泉”。
奥古斯丁:
自我保全意识在人类行为中的动机。
斯宾诺莎:
自我保全与理性、情感。
摩根索:
人类对权力根深蒂固的贪婪。
人性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国家会比较和平,而有的国家会爆发战争,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一年会爆发战争。
个人性格与对外政策:
将个性概念化为七种特征的综合——控制事务能力的自信(对政治控制能力的自我认知
)、观念的模糊性(个体对于政治环境的认知的角度和程度)、权力欲望(个体对于政治环境的认知的角度和程度)、对他人的信任、内部偏好、自信、目标定位。
勒博的解释——《国家为激情而战》。
相互报复追求的并非利益,而是被激情支配。
理性是一种妥协,欲望会为所欲为,恐惧是一种想象。
勒博提出关于战争起因的6个命题:
(1)最具有进攻性的国家是寻求被认同为大国的崛起国家,以及寻求霸权的主导大国。
最具有战争倾向,霸权转移理论。
(2)崛起国和主导国之间很少发生战争,如果发生,崛起国至少与一个大国结盟。
因为如果打败了一切都没有了,两败俱伤。
以激情为主的世界追求地位、荣誉和承认。
(3)主导国和崛起国首选目标是衰落国家或第三国。
二战后美国的战争都是不对称战争,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俄罗斯仅仅是进行制裁。
小国要安全,中等国家要利益,大国要尊严,即话语权、规则制定权。
所以南海问题、钓鱼岛都是一种尊严问题,历史主权的承认。
但是无法进行经验验证。
(4)霸权冲突都是无意识冲突结果。
4、人性研究的拓展
知觉和错误知觉理论:
根据误断做出决策,你的错误知觉导致你做出决策,而不是那个事物本身。
政治直觉理论
补偿策略:
只看最终受益是不是最大化,不同的因素可以相互补偿。
安全可能受益,经济上可能损失,但是加起来最后还是获益,最后还是选择这个策略。
非补偿策略只追求一个目标。
意象理论
国家和战争的关系:
国内弊端是导致战争的根源,因此国家内部进行改革是世界和平的根源。
例如战争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促进参战国内部的统一,因此苦于内部冲突的国家会寻求能够带来内部和平的战争。
“好的”国家带来和平,“坏的”国家导致战争。
什么事“好的”国家?
自由主义定义为受到限制的国家。
民主政体生来就是和平的,利益和舆论结合起来和确保和平政策的实施。
经济相互依赖对于战争的影响-贸易预期理论
如果一国对于未来贸易的预期呈积极态度,那么此时贸易可以作为一个“制约“因素,促进和平:
相反,在另一种情况下,即使相互依赖程度高,但是其中一方对于未来贸易预期呈消极态度,考虑到由于中断贸易所带来的损耗,而此时战争似乎就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
依赖如何导致冲突?
决定性因素是脆弱性。
敏感性是不对称的,A国更多依赖B,一旦贸易切断,A国敏感性更强。
脆弱性是贸易被切断的话,A国能否寻找替代性来源。
如果A国能够找到替代来源,那么贸易并不导致战争。
贸易在整个经济领域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贸易在当今时代导致战争是不太可能的。
卡普兰动态差异理论,强调过程,到底是因为政治关系不好导致贸易作为制裁手段还是因为贸易切断导致政治冲突?
更多时候是政治领域的冲突反映到贸易方面。
贸易预期存在错误预期,有时并不出现贸易被切断,这是脆弱性国家提前打预防性战争。
楔子战略是一个国家以可接受的成本去阻止、破坏或弱化一个敌对性联盟。
楔子战略在干扰(disrupting)或预防(preventing)联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楔子战略在何时如何成功。
关于战略手段:
运用楔子战略时采取选择性调和比采取对抗更有可能分化对手联盟。
关于战略目标:
选择性调和战略手段更有效地达到中立结盟结果,即促使分化目标国保持中立
关于优惠条件:
选择性调和在分化者利用二等利益【对分化目标国很重要且很大程度上受分化者控制的条件】作交换时最能发挥预期作用。
运用楔子战略时采取选择性调和的战略手段达到使对方中立的抵消型效果最具有可行性,在策略选择上,补偿是最常用的方式。
防御型楔子战略是对外均势的很重要的形式,防御型楔子战略则是均势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从分化他者出发。
怎么选择对象国?
怎么影响对方的国内政治?
国内革命与国际冲突:
国内革命领导人具有忍受风险、有野心的特征,更容易发动战争,只有革命领导人还在位,国际冲突就会一直持续。
毛发动朝鲜战争,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是发动朝鲜战争不止与此有关,与个人经历应该都有关。
革命后发动战争是为了保存革命成果。
不同领导人性格不同,在不同体制下发挥程度不同。
革命领导人也是不断变化的。
怎么界定“革命”?
为什么创建一个国家不算革命?
沃尔特:
威胁平衡理论。
革命改变了平衡,威胁=实力x意图。
种族与国际冲突:
大多数内战是由种族冲突导致的,并且由此引发的内战持续时间更久。
族群发起叛乱的原因除了存在潜在的不满情绪,还需要资金和补给的支持,也要有能力逃避政府的镇压、逮捕。
族群地理分布的优势、共同文化、语言的纽带为叛乱创造了有利条件。
面对交易问题,因为族群原先政治上的弱势地位、维持族群声望的诉求以及承诺难题,所以基本不会接受任何妥协和补偿,倾向于通过战争解决。
族群更多是一种价值、信仰,超越国家。
后冷战时期族群冲突比较普遍,因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对抗缓解。
安全困境:
如何克服?
一是通过技术,但是难以区分进攻性技术和防御性技术
二是通过制度,第三方的监督等
华尔兹-结构性现实主义:
多极格局下的联盟采取“一根绳上的蚂蚱”,还是采取一战前进攻优先模式,还是采取二战前绥靖模式?
一战、二战进攻、防御优势认知的错误,是导致战争的原因。
作者认为两极格局最为稳定,多极格局是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多极格局中小国更容易把大国拖入战争。
如果大国误判形势,那么冲突更加无法避免。
前一场战争的影响最大。
安全曲线:
当一个国家尚处弱小时,其权力的增长将有利于自身及所在的联盟的安全,而在这一阶段对手较不可能联合,因为其联合的成本高出所面对的威胁。
因而,在这个上升期,权力和安全的关系是正相关的,他国更愿意享受该国权力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因而选择搭便车。
而当国家权力的增长到达某个特定的点,国家将迎来安全临界点,达到安全与权力最大化的统一。
超出这个点将造成盟友关系的结构性失调,以及外部安全压力的增加。
作者提到,联盟体系内部一国权力的增长所引发控制权的问题使盟友将认为内部的威胁大于外部而导致叛变,权力的增长也会促使中立国态度的转变以及敌对国家的联合。
因此,安全临界点后的权力和安全关系呈负相关,他国倾向于对崛起国进行制衡。
但是,当崛起国的权力增长过快使得他国无法采取有效的制衡措施,或是崛起国的权力集中已强大到其他国家无力制衡时,国家权力就达到绝对安全临界点,没有国家或联盟能够削弱其霸权,权力的增长和安全的提升再一次保持了一致,其他国家也只能采取搭便车的政策。
AST为绝对安全阈值
三分之一,45%,这两个数值有问题
如果不在一个体系中,为什么要追随?
在不同阶段,国际社会采取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理性国家由于宗教、意识形态等因素,面对强大的国家,会制衡到底,并不会在第三阶段选择追随。
美国现在很强大,中国会为了自己的力量选择追随美国?
小国对于安全的需求比较高,中等国家更多在乎利益,大国在乎空间、制度设计、规则制定。
华尔兹认为国家关注权力,不如关注你在结构中的位置,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第二个阶段。
制衡阶段的三个手段:
欺骗、意识形态、援助,但是真的可以其作用么?
日本要制衡中国,如果给日本援助,日本会停止制衡么?
极的数量和体系的稳定:
单极:
单极体系更为稳定。
社会地位,地位越明确,权力等级越明确,战争越不可能发生。
内含的假设是国家是为了地位而进行战争。
大国战争是地位等级比较模糊时候,要改变地位等级所以发生战争。
大国轻易不进行战争是因为战争打不好,会改变在体系中的地位。
冷战后很多战争是非对称战争,因为这种战争不会改变地位。
两极:
两极之间会有军备竞赛。
多极:
卢比孔模型:
1、执行定势带来对战争变成过度自信
在执行定势中的人会变成过度自信来实现他们的决策。
决定战争不能避免的话就会对胜利概率盲目。
2、过度自信增加使战争掀起
过度自信是战争掀起的原因之一。
3、过度自信增加使险境军事计划
执行定势带来偏心看法。
这种看法能滋生咄咄逼人、愣头愣脑的态度。
心理层面
战争必然发生和认为战争必然胜利,过于自信去引起战争是两个问题
微观层次:
罗伯特·杰维斯知觉与错误知觉
国家决策者之间的错误知觉加剧国家之间的冲突。
历史包袱:
美国越战受挫后不敢打仗。
但是情景在变化,任何一场战争都是无数偶然的结果。
不同的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想法。
政治直觉理论:
阿克莱斯·明茨
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决策者会把自己在国内政治声誉方面遭受损失的方案剔除;第二阶段:
对各种方案比较,权衡利弊得失,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
核心概念:
补偿策略:
对各种方案比较,权衡利弊得失,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
在决策者面临决策,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评估的时候,如果某一个方案在某一范畴内得到了低分,而在另一范畴内得到了高分可以对其进行补偿的话,那么这个方案就是可接受的。
预期效用理论——预期效用理论假定国家是由理性的、考虑前景的、期待效用最大化的领导人领导的。
领导人在决策的时候考虑每一个选择的利弊,追求最大的利益并使风险降到最低。
但是这种理论存在着局限,即实际中决策者缺乏处理时间、认知努力、注意力以及技能,又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形势,所以很难做到决策效用最大化。
控制满意论——该理论是预期效用理论的一种修正。
控制满意论是有限理性理论的一种,其认为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面临着种种限制,因此只能寻找可接受的结果,这些限制包括信息缺乏,决策能力的缺乏,因此决策过程是不全面的。
预期效应理论和控制满意论都属于补偿性策略。
非补偿策略:
当决策者面对一系列决策选择时,如果在某个重要领域内该选择的值较低,那么无论它在其他领域内的值多高,该选择都会被淘汰,不同领域内的值不能相互补偿
不足:
只强调国内的直觉,即使国际社会需要打仗,但是国内不允许,那么领导人就不会选择战争;反之即使国际社会不允许,但是如果有利于国内政治声誉,领导人也会选择打仗。
(奥巴马如果从复杂的国内政治出发,那就应该打仗;但是奥巴马没有,他的出发点是和平、民主、自由)
1、国内政治收益分析和国际政治收益难以度量。
2、有时国际政治风险最终影响国内政治。
3、某一方到底在国内政治带来什么后果难以预测。
意象理论(意象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很难改变):
不同的意象导致不同的外交政策,从而对冲突与和平产生不同意义。
中国给国际社会的意象就是商业大国意象:
专注国内政治、没有扩张传统、总是讲意象
俄罗斯给国际社会意象是侵略者意象:
侵略传统
从意象到镜像:
你认为你今天做的对方也会这么做(美苏冷战时期,都把对方看做邪恶的帝国,认为对方要推翻自己)
国家与国际冲突:
(1)国内结构与国际冲突
(2)国内决策与国际冲突
(3)国内冲突与国际冲突
国内结构与国际冲突:
1、民主和平论:
民主国家之间绝不会(或者极少)爆发战争;民主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多选择和平方式解决。
从国家的体制看这个国家的和平取向。
资本家是理性的经纪人,会趋向于和平,只有自由贸易才能使他们受益。
逻辑:
(1)制度的约束。
民主的结果难以预料;民主国家动员的效果是十分缓慢的;反对党的存在
(2)相关规范和文化造成的自律:
从规范看,扩大自由是终极的善,个人是道义的基础,所以既要尊重本国人民的自由,也要尊重选择同样体制的其他国家人们的自由;从文化看,西方文明处于统一文明体系,文化根基相同,互相理解。
(3)公民社会的制约
民主和平论的问题:
(1)民主国家的概念:
民主和非民主国家怎么认定?
非民主到民主的过程是断裂的还是连续的?
1812年美英战争,那么那时的英国是不是民主国家?
俄罗斯是半总统半议会制,总统是选举的,总理是杜马选举,总统任命总理必须征求议会意见。
西方并不认为俄罗斯是民主国家。
(2)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的战争问题:
这些制约对于任何战争都适用,那么为什么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还爆发战争?
(3)来自现实主义的批判:
是不是所有国家能在所有压力下都不打仗?
国家的民主体制能在多大程度上消减压力?
民主和平论的修正和完善:
拉西特:
三角和评论-民主,相互依赖,国际组织。
但是到底那个因素影响着和平与战争?
欧文:
自由主义造就民主和平。
俄罗斯是非自由民主国家。
这个对民主的界定过于主观。
民主和平论的冲突意涵:
“和平地带”与非和平地带:
从国家层面来看的确存在,但是很多冲突是国内层面的。
美国、欧洲等国家没有安全感。
谁能为日益变化的社会提供新的治理方案?
“新干涉主义”下的强制和平:
为了自身安全干涉他国是否具有合法性?
把自己国家的制度强加他国。
(旧干涉主义强调对一个国家的内政、领土、主权等的干涉)
安全模式问题:
国家同质性与和平。
政治相似性比较多的国家更容易保持和平,形成联盟有利于冲突降低。
但是不具有排他性,独裁和平论、社会主义和平论。
世界模式单一化可能带来危险。
不要夸大这种民主制度在抵消国际冲突中的天然作用。
西方的思维是强调某一项指标的重要意义,历史并不以某一种理论或主义发展。
2、帝国主义与战争:
帝国主义必然打仗。
起源于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内部发展失调,生产过剩和购买力不足的矛盾,资本家把资本投向海外市场,形成帝国主义。
列宁的发展: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有限市场,爆发冲突。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用阶级认同取代国家认同(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体系,所以难以在某一个国家消除,所以要在各个资本主义大国都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局限性:
经济视角的局限性。
到底是政府为了保护资本家的资本对外扩张?
还是资本家为了扩张以政府保护资本家为借口?
帝国是一个改变既有现状的东西,根本性改变。
中国现在也在进行海外资本扩张,中国也会关注资本安全。
那么任何国家在扩张过程的结构压力下都会选择类似行为。
我们一直有一种中国例外论
国内决策与国际冲突:
1、理性决策者
案例:
古巴导弹危机
2、集团决策
高估集团的能力和内在优势,对集团以外的人和事怀有偏见,对集团内的决定文过饰非。
经常以自我检查的方式迫使成员保持一
致,并力图留下一种毫无争执的假象。
案例:
伊拉克战争
3、政府政治学
决策呈现多元化,许多决策者和组织参与其中。
一带一路宣传很多,但是外交部统筹,没有权威协调机构
4、组织过程
5、前景理论
关于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理论。
观点:
人们在决策时对或获益和损失的认知是不对称的,在面临获益时,行为趋向于风险规避;再面临损失时,行为趋向于风险接受,偏好在概率上是非线性的。
核心概念:
参考依赖和框定效应:
人有一个参考点,针对这个参考点判断自己是损失还是获益。
损失厌恶和现状偏好
沉没成本和风险接受
理解国际冲突:
理论与历史
综合层次分析法,结合个人、国家和结构,而且贯穿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和建构主义的进程分析。
作者强调了现实主义的基底作用,尽管国际政治行为体、目标、手段都在随历史而变化,但是“基本的安全游戏还在继续进行着”,我们首先要理解国际政治的延续性。
以对一战的分析为例,体系、国家、个人都对一战的爆发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体系层次的原因:
德国的崛起使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威胁,英国的反应导致同盟体系僵化;其次是国内层次的原因:
德国以扩张来缓解国内社会矛盾,奥匈帝国在民族主义压力下面临解体;最后是个人层次的原因:
德皇意志脆弱却又刚愎自用感情用事。
此外从体系进程来看:
民族主义的兴起彻底压倒贵族、君主团结一致的观念,对和平的自满情绪及社会达尔文主义促使速战速决观念盛行,德国僵硬的外交政策方式使得英国很难绥靖德国。
促进合作的措施:
(1)任何增加共同合作的收获(CC)及/或减少A合作而B叛变的代价(CD)的因素都可以增加合作的动机;
(2)任何减少占他人便宜的收获(DC)及/或增加双方都不合作的代价(DD)的因素都可以减少背叛的动机;
(3)任何增加每一方他者将会合作的预期的因素。
两个核心变量:
a.防御或进攻是否有优势;b.防御性武器及政策是否能与进攻性武器及政策相区别。
体系和国际冲突:
1、现实主义
核心假定:
(1)人性本恶,个人的自私导致合作困难
(2)国家由国家利益引导,国家利益是由不断增加的权力决定
(3)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状态,意味着没有更高的权威和超国家力量管理国家行为
(4)和平可以通过均势获得
无政府状态:
自助体系,安全困境,权力政治
权力分配:
均势稳定和霸权稳定
均势稳定论:
均势需要高度灵敏性,但是无政府状态、信息不对称等,很难维持均势
霸权稳定轮:
单极?
两极?
多极?
多极稳定论:
多极,灵活性较强,体系容易维持;两极不稳定是因为没有第三者均衡。
华尔兹强调两极稳定轮,认为国际体系越复杂稳定相越差,导致很多不确定性。
两极稳定论:
两极下不存在不确定性
单极稳定论:
沃尔弗斯认为单极体系下如果发生冲突,那是因为单极在走向两极体系,单极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单极强国地位的稳定性。
极的粘稠度:
权力转移理论:
挑战国会发动战争
吉尔平的预防性战争是霸权国打的预防性战争巩固地位
动态差异理论:
戴尔·卡普兰
动态:
差异:
两极和多极的差异对霸权的遏制程度不同,多极中只有正在衰退的国家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时大战才有可能发生;两极中当正在衰退的大国在力量上相差不大,甚至二级大国也有可能爆发战争。
当大国认为衰退正在加剧不可避免时,大战可能性增加。
多级体系发动战争的动力不足:
(1)极尽全力发动战争是一种非理性选择
(2)战争发动者战后地位危机
(3)预防性战争并非必然
(4)外部制衡的作用
两极体系中预防性战争存在可能:
(1)敌对目标的单一性,第三国难以渔翁得利
(2)即使存在效果和崛起大国结盟,对预期战果也难以影响
(3)正在崛起的国家在获得优势后不会受到强烈牵制
建构主义:
共有观念决定体系性质。
共有观念不等于合作,要看共有的是什么观念。
是根据安全、决策身份决定的。
社会建构主义和冲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冲突 管理 方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