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docx
- 文档编号:28677473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1.06MB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docx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网民7330万,年增幅19.1%。
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网络基础建设务实推进,移动互联网加快发展,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信息化使用深度增强等,共同推动了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和普及率的稳步提升。
一、国家扩内需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推动了信息产品需求的释放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国家出台了一揽子扩大内需的政策,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同时,政府加大了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我国居民收入继续实现较快增长。
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力的逐步释放,各阶层人群对信息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进一步释放,推动了信息产品消费量的稳步提升,使接触互联网的人群进一步扩大。
二、信息设施资源建设稳步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
2010年,我国基础网络资源和国际带宽服务基础资源不断增长,城乡宽带接入网络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2091.1万户,达到12488.9万户。
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815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6%。
此外,2010年三网融合和云计算分别启动试点,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加快,带动了互联网基础层面的转型升级。
三、移动互联网向纵深发展,社会化媒体渗透用户生活
2010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呈现加深发展态势,智能手机价格和通信成本继续降低,3G应用的用户体验逐步提升,开启了更多用户的移动网络生活。
同时,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替代更为明显,而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现信息资讯内容的“第五媒体”,进一步促进了媒体的融合化和信息分享行为,推动了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层次渗透。
“十一五”期间,我国网民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宽带普及率接近100%,手机网民规模迅速发展,企业互联网应用更加深入,互联网建设引领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
但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同时还存在地区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宽带速率相对滞后、网络安全诚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互联网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随着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我国互联网急需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从“扩量”向“提质”转变。
(二)宽带网民规模
2010年,我国宽带基础服务覆盖率继续扩大,带动了宽带用户规模的增长。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4.5亿,年增长30%,有线(固网)用户中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8.3%。
同时,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为4299万,占整体网民的9.4%。
图2中国宽带网民规模
(三)手机网民规模
2010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10年12月,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
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
2010年,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移动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对比2009年的手机网民发展速度,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手机网民增长趋缓。
新增手机网民的来源主要是两块,一个是存量手机用户,一个是新增手机用户,而2010年这两块都没有为手机网民新增提供很好的支撑,进而导致手机网民增速减缓:
一、存量手机用户中潜在手机网民不足。
存量手机用户在2009年的手机网民爆发之后潜在手机网民大幅缩减,不足以支撑2010年手机网民的高速增长。
2009年是3G元年,虽然在3G用户发展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运营商的大力推广,“手机上网”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受这一刺激,2009年全年手机网民净增超过1亿户。
这一次用户激增,将存量手机用户中的很多潜在手机网民都发展为了实际手机网民,导致存量手机用户中潜在手机网民大幅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又没有新的更大的刺激因素,因此手机网民增长减缓。
二、手机用户新增乏力。
2010年实际手机用户新增量也出现了下滑,无法支撑手机网民快速增长。
2010年初手机用户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规模,达到7.5亿户,也开始显现出增长疲态。
尽管2010年手机用户也保持了超过1亿的净增,同时3G用户出现了高速增长。
但是,这些新增中,尤其是3G用户新增中,更多是用户转网换号的结果。
某些运营商在统计中将3G上网卡用户、3G固话用户也计入3G用户,也造成了手机用户净增数据比实际手机用户偏高。
总结来看,剔除一人多号、换号后旧卡未及时作废、统计口径误差等因素,我们认为实际手机用户在2010年也出现了新增乏力的情况,进而影响了手机网民增长的势头。
图3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四)分省网民规模
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超千万的省(市)数量进一步增加,达到19个,较2009年增加3个。
从互联网普及率上看,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差异依旧明显。
第一梯队:
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
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福建、辽宁、江苏、新疆、山西、山东、海南、重庆、陕西十四个省或直辖市,较2009年增加4个。
其中,北京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9.4%,上海和广东分别为64.5%和55.3%。
第二梯队:
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包括青海、湖北、吉林、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六个省和直辖市,较2009年减少2个。
第三梯队:
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集中在西南部各省和中部地区,包括宁夏、西藏、湖南、河南、广西、甘肃、四川、安徽、云南、江西、贵州十一个省或直辖市,较2009年减少2个。
图42010年中国各省互联网发展状况
从发展速度上看,中西部地区网民规模增速较快,其中西藏、贵州、陕西、安徽网民数量年增幅最大,分别为52.7%,31.1%,30.2%和30.2%。
由于京广沪的网民规模相对庞大,网民增长速度较低。
表22010年分省网民规模及增速
省份网民数(万人)普及率增长率普及率排名网民增速排名
北京121869.4%10.5%129
上海123964.5%5.8%231
广东532455.3%9.5%330
浙江278653.8%13.6%427
天津64852.7%14.8%526
福建184850.9%13.4%628
辽宁191644.4%20.1%721
江苏330642.8%19.6%822
新疆81937.9%29.1%97
山西125036.5%17.5%1025
山东333235.2%20.3%1119
海南30335.1%24.3%128
重庆99034.6%23.3%1312
陕西129534.3%30.2%143
青海18833.6%21.8%1515
湖北190233.3%29.5%166
吉林88232.2%21.5%1716
河北219731.2%19.3%1823
内蒙古74730.8%29.9%195
黑龙江112729.5%23.6%2011
宁夏17528.0%24.3%219
西藏8127.9%52.7%221
湖南174727.3%24.3%2310
河南241725.5%20.4%2418
广西122625.2%19.0%2524
甘肃65524.8%22.4%2613
四川199824.4%22.2%2714
安徽139222.7%30.2%284
云南102122.3%20.9%2917
江西95021.4%20.2%3020
贵州75119.8%31.1%312
二、接入方式
(一)上网设备
2010年,网民的上网工具更加多元,各类上网设备使用率普遍上升。
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有78.4%,仍然居于首位。
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分别为66.2%和45.7%。
与2009年相比,笔记本电脑上网使用率上升最快,增加了15个百分点;手机和台式电脑上网使用率分别增加5.4和5个百分点。
图5网民上网设备
(二)上网地点
网民在家上网的比例仍显著高于其他地点,有89.2%的网民在家上网。
在网吧、单位和学校上网的网民分别占35.7%、33.7%和23.2%,还有16.1%的网民在公共场所上网。
与2009年相比,网民在家上网的比例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单位和在公共场所上网的用户比例分别提升了3.5和0.4个百分点。
图6网民上网场所
(三)上网时间
2010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日平均上网时长2.6个小时。
图7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三、网民属性
(一)性别结构
男性网民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
2010年,我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55.8:
44.2,男性群体占比高出女性近11.6个百分点。
图82009.12-2010.12网民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网民年龄结构更加优化。
2010年,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整体从2009年底的38.6%攀升至目前的41.8%。
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例下降较多,与该年龄段实际人口数下降有关。
图92009.12-2010.12网民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图102009.12-2010.12网民学历结构
2010年,我国网民中初中学历人群增加明显,占比从26.8%提升到32.8%,增加6个百分点。
高中学历的网民占比首次下降,从40.2%下降到35.7%,降低了4.5个百分点。
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均保持相对下浮的态势。
(四)职业结构
2010年,学生、企业一般职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三大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分别占整体网民的30.6%,16.2%和14.9%。
同时,农林牧渔劳动者占比上升较快,从2.8%上升至6%,无业\下岗\失业人员占比从9.8%下降至4.9%。
图112009.12-2010.12网民职业结构
(五)收入结构
互联网进一步向低收入者覆盖。
与2009年相比,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网民占比从18%上升到19.4%,月收入在501-2000的网民群体占比也从41.7%上升至42.8%。
无业\下岗\失业网民占比降低,因此无收入群体网民也从10%降低至4.6%。
图122009.12-2010.12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六)城乡结构
随着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互联网接入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网络硬件设备更加完备,推动了农村地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
2010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同比增长16.9%。
农户自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普及有了显著的提升,“沙集模式”成为农村自发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典型代表。
农户通过自发使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直接对接需求市场,带动农村地区制造及其他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也带动了周边地区信息化使用深度的提高。
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的绝对规模下降,使农村网民的增长势头相对平缓,低于城市网民的增长速度。
图132009.12-2010.12网民城乡结构
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达到2.78亿,预计IANA在2011年2月将IPv4地址资源最终分发完毕,IPv4向IPv6全面转换更加紧迫。
我国域名总数下降为866万,其中.CN域名435万。
网站数量下降为191万个,.CN下网站为113万个,占网站整体的59.5%。
网站数量的下降与国家加大互联网领域的安全治理有关,网站等互联网基础资源的质量随着“水分”的溢出而得到提升。
虽然网站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但网页数和网页字节等互联网资源数在大幅度增长。
2010年,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098,956.82Mbps,年增长26.9%。
表32009.12-2010.12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年增长量年增长率
IPv4(个)232,446,464277,636,86445,190,40019.4%
域名(个)16,818,4018,656,525-8,161,876-48.5%
其中CN域名(个)13,459,1334,349,524-9,109,609-67.7%
网站(个)3,231,8381,908,122-1,323,716-41.0%
其中CN下网站(个)2,501,3081,134,379-1,366,929-54.7%
国际出口带宽(Mbps)866,367.201,098,956.82232,59026.9%
二、IP地址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达到2.78亿,预计IANA在2011年2月将IPv4地址资源最终分发完毕,IPv4向IPv6全面转换更加紧迫。
IPv6将原来的32位地址转换到128位地址,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可以解决互联网IP地址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
目前有一些系统和设备厂商开始支持IPv6,但从IPv4尽快转换到IPv6,还需要从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等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能够顺利地从IPv4过渡到IPv6地址。
图142006.12-2010.12中国IPv4地址资源变化情况
三、域名
我国域名总数下降为866万,其中.CN域名435万,.CN在域名总数中的占比为50.2%。
表4中国分类域名数
数量(个)占域名总数比例
CN4,349,52450.2%
COM3,713,24442.9%
NET488,4785.6%
ORG105,2791.2%
合计8,656,525100%
目前CN域名中,.CN结尾的二级域名比例仍然最高,占到CN域名总数的60.5%,其次是.COM.CN域名,为31.2%。
表5中国分类CN域名数
数量(个)占CN域名总数比例
cn2,629,69760.5%
1,357,96931.2%
169,4553.9%
67,8891.6%
64,2901.5%
52,1551.2%
4,2760.1%
3,7740.1%
190.0%
合计4,349,524100%
四、网站
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减少到191万个,年降幅41%。
网站数量的下降与国家加大互联网领域的安全治理有关,网站等互联网基础资源的质量随着“水分”的溢出而得到提升。
虽然网站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但网页数和网页字节等互联网资源数在大幅度增长。
图152006.12-2010.12中国网站规模变化
注:
数据中不包含.EDU.CN下网站
五、网页
网页的规模反映了互联网的内容丰富程度。
自2003年开始,中国的网页规模基本保持翻番增长,2010年网页数量达到600亿个,年增长率78.6%。
图162003-2009年中国网页规模变化
从下表的详细网页情况来看,2010年动态网页增长幅度高于静态网页,静态/动态网页的比例已经从1.3:
1降低为1.14:
1。
与此同时,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数达到31,414个,年增长率达到202%。
表6中国网页数
单位2009年2010年增长率
网页总数个33,601,732,12860,008,060,09378.6%
静态网页个18,998,243,01331,908,739,27868.0%
占网页总数比例56.54%53.17%——
动态网页个14,603,489,11528,099,320,81592.4%
占网页总数比例43.46%46.83%——
静态/动态网页的比例 1.3:
11.14:
1——
网页长度(总字节数)KB1,059,950,881,5331,922,538,540,42681.4%
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数个10,39731,414202%
平均每个网页的字节数KB31.5321.6%
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中国国际出口带宽继续发展,2010年底达到1,098,956.82Mbps,年增长率为26.8%。
图172006.12-2010.12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变化情况
表7主要骨干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国际出口带宽数(Mbps)
中国电信660612.82
中国联通357433
中国移动互联网49124
中国科技网18120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11655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2
合计1098956.82
七、网络速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与合作伙伴一起,通过IDC方式模拟测试互联网连接速度。
具体测试方式是:
选取中国前20家主流互联网网站作为目标网站,以对这些网站的测试情况代表中国整体互联网速度情况。
在31个省市均选取出样本点,将全天分成24小时,每个小时测试一次,通过机器模拟访问20个目标互联网网站,得到平均连接速度。
虽然我国有线(固网)用户中宽带普及率已经高达98.3%,但是全国平均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仅为100.9KB/s,远低于全球平均连接速度(230.4KB/s)。
各省中河南、湖南和河北的平均连接速度排名前三,分别为131.2KB/s,128.2KB/s和124.5KB/s。
仅通过IDC方式进行测试,有可能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网民使用体验。
以后CNNIC将陆续加入Lastmile测试数据,以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网民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情况。
表8分省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速度
排序省份下载速度(KB/s)
1河南131.2
2湖南128.2
3河北124.5
4天津120.4
5四川116.9
6黑龙江115.7
7广西115.5
8海南110.1
9辽宁109.0
10广东108.1
11甘肃106.3
12内蒙古105.9
13北京105.7
14贵州105.7
15吉林105.6
16福建104.0
17山西101.4
18青海100.0
19新疆99.4
20重庆97.0
21浙江92.6
22湖北88.6
23云南88.3
24山东87.8
25江西87.3
26安徽84.0
27宁夏83.1
28陕西82.0
29西藏76.6
30江苏74.4
31上海73.2
全国平均100.9
数据来源:
比对康普科纬软件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与北京博睿宏远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数据之后,再利用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的数据进行校验,得出上述数据。
八、互联网基础资源指数
基础资源是互联网的根基,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整体互联网的发展质量。
我们从四个维度衡量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的整体发展水平:
每千网民IP地址数、每千网民域名数、每千网民网站数、每千网民国际出口带宽数。
基础资源指数计算方法
该指数以CNNIC每年两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为基础进行综合测算。
从2005年底开始,CNNIC对域名的统计从原来的单纯.CN域名扩展到全部域名类别,本报告对数据基期的设定从2005年开始。
考虑到数据稳定性的需要,本报告选取2005年底——2007年中两年四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基期数据。
指数权重计算:
采用专家赋权的方式,共有来自政府代表、业界代表、互联网技术专家、统计学专家等14位专家参与打分,计算结果如下:
表9指标权重分配
IP地址数域名数网站数国际出口带宽数
权重0.30040.24350.27270.1833
各基础指标的指数值=本期网民人均拥有量/基期网民人均拥有量*100
基础资源指数=0.30048×IP地址指数+0.2435×域名指数+0.2727×网站指数+0.1833×国际出口带宽指数
基础资源指数计算结果
表102005-2010中国主要互联网基础资源数量
IP地址(万个)域名(万个)网站(万)国际出口带宽(Mbps)
2005年底743925969136106
2006年中847929679214175
2006年底980241184256696
2007年中11825918131312346
2007年底135271193150368927
2008年中158141485192493729
2008年底181271683288640287
2009年中205031626306747541
2009年底232451682323866367
2010年中250451121279998217
2010年底277648661911098957
表112005-2010主要互联网基础资源数及指数基期数
每千人IP地址数(个)每千人域名数(个)每千人网站数每千人国际出口带宽(Mbps)
2005年底670.223.46.31.23
2006年中689.324.16.41.74
2006年底715.5306.21.87
2007年中729.956.78.11.93
基期数701.233.56.71.69
2007年底644.156.87.21.76
2008年中625.158.77.61.95
2008年底60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7 中国 互联网 发展 状况 统计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