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高考模拟试题3 1.docx
- 文档编号:28676183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6.56KB
对口高考模拟试题3 1.docx
《对口高考模拟试题3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口高考模拟试题3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口高考模拟试题31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0年对口升学模拟试题
语文试卷(3)
本试卷A卷(选择题)和B卷两部分,分值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Ⅰ(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睥睨媲美庇护开天辟地穷乡僻壤
B.射线赦免慑服跋山涉水退避三舍
C.按揭结实关节竭泽而渔桀骜不驯
D.孤傲辜负沽名呱呱而泣怙恶不悛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没有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就贸然作判断下结论,那么,这种判断和结论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B.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后,这一地区箭拔弩张的局势才得以缓和,冲突双方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
C.在竞选过程中,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拢络人心从而赢得选票的做法,是非常可耻的。
D.事故发生后,他迅速赶赴现场坐阵指挥,直到被困井下的矿工全都脱离危险才离开。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王校长一场加油鼓劲的2007年高考动员报告,引起了毕业班学生的强烈,使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②在的社会现实面前,他的高傲和自信都被磨掉了,最终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失败了。
③印尼政府和各国救灾援助队的人们动手,就在最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消除了海啸给亚奇重灾区人民带来的灾难,恢复了昔日家园的面貌。
A.反应严酷一齐B.反映严酷一起
C.反应严峻一齐D.反映严峻一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必须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两者是休戚相关紧密联系的。
B.阔别已久的张明和李东两人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别提有多高兴了。
C.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D.据林志玲透露,为了能更好的诠释大小乔的形象,她近来说话一直注意字正腔圆,避免出现嗲音。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文(又叫语体文,就是用现代语写录的语言)从什么时候起用作小学教材,我记不真切了,大概在七、八十年前。
B.“今天好热啊!
——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我明天一大早就走。
你有什么事要我办吗?
”小王总是那么热情。
C.学生考试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的指导不完善呢?
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
——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
D.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一次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内阁要员屡次公开否认侵略战争历史,对于饱受侵略战争祸患的中国人民是不能容忍的。
B.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C.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家长如果不适当地教育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D.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北京不甚了解,但都认为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的城市。
7.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
②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
③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就会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义
④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
⑤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了解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
A.④①②③⑤B.②①④⑤③
C.②⑤④①③D.④②①⑤③
8.对下面一段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改革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A.引用对比比喻排比借代B.引用对比借代排比夸张
C.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人D.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物
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赞誉司马迁历史巨著和文学杰作《史记》的名言。
B.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牌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C.“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这副对联写的是蒲松龄和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D.《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顶峰。
全书共置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10.选出词类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邑人奇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1—12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单项选择题Ⅱ(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
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
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
相反,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
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
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
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
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
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到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
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
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必不可少的。
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
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
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是,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为。
13.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14.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15.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一项是()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
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16.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三、单项选择Ⅲ(每小题2分,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晒之。
“求,尔何如?
”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
“夫子何哂由也?
”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17.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子晒之哂:
微笑
B.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陈述
C.吾与点也与:
赞同
D.因之以饥谨因:
因为
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
如会同,端章甫
A.使其从者衣褐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得佳者笼养之D.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1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B.加之以师旅
C.则何以哉D.大王来何操
20.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译:
靠礼治国,但他的话却不谦虚(不合乎礼)。
B.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译:
伤到哪儿了?
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C.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
在沂水里洗濯身体,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归来。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要等待贤人君子。
四、填空(每空1分,共6分)
2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2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23.无边落木萧萧下,。
24.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
25.计划的主要特点是和。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句(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4分)
26.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其它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留心生活,处处都有风景:
晨风中一株带露的小草是风景;是风景;是风景。
2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日子都很精彩,
(1)有时有些平淡,有时伴随着苍白,有时或者有些灰暗。
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阳光,就能“每天拭亮一个太阳”。
(2)用明亮代替黑暗,用七色代替苍白,用新奇代替平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8—31题
祈求
林敬均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
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
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
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
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
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
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
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
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
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
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
鹰架距我不到三米。
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
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
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
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
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
它的声音在颤抖。
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
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
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
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
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
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
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
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
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
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
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28.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2分)
29.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
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2分)
30.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2分)
3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七、作文(60分)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方欣欣毕业于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
她连续走了三级招聘单位,最终也没有被录用,原因是:
第一家单位:
方欣欣——我不喜欢在生产线上做操作工……
第二家单位:
方欣欣——你这里的工资只有1500元啊!
人家……
第三家单位:
招聘者——我们同意你做文员。
每月工资2000元。
方欣欣——那住宿条件怎样啊?
招聘者——两人一间宿舍,但是没有空调。
方欣欣——啊!
没有空调呀!
方欣欣能否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请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Ⅰ(每小题2分,共24分)
1.B2.A3.A4.D5.B6.D7.B8.C9.B10.C11.C12.A
二、单项选择题Ⅱ(每小题2分,共8分)
13.A14.B15.D16.C
三、单项选择Ⅲ(每小题2分,共8分)
17.D18.A19.B20.B
四、填空(每空1分,共6分)
21.卷起千堆雪
22.在水一方
23.不尽长江滚滚来
24.诵明月之诗
25.超前性可行性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句(每小题2分,共4分)
26.示例:
校园里一声亲切的问候暴雨中一棵坚韧不拔的小草是风景学校里一个和蔼的握手时风景春雨中一把红色的小伞是风景生活中一个会心的微笑是风景
27.
(1)有时有些平淡,有时有些苍白,有时有些灰暗;
(2)用新奇代替平淡,用七色代替苍白,用明亮代替黑暗。
六、阅读(共10分)
28.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天空、阳光、长城、长风、泼墨挥毫的老人——开阔而充满动感的场面,传达着一种振奋、豪迈的气势,与鹰的奋飞精神共震,让人热血沸腾。
(2分)
29.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
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
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及怨愤。
(2分)
30.人工孵化的;目光迟滞,茫然冷漠;有着祖先的血脉,却从未曾飞翔。
作者希望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2分)
31.CE(4分)A.反衬的应是:
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B.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灵魂。
D.“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七、作文(60分)
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口高考模拟试题3 对口 高考 模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