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感悟经典播种经典.docx
- 文档编号:28674870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29KB
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感悟经典播种经典.docx
《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感悟经典播种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感悟经典播种经典.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感悟经典播种经典
感悟经典,播种经典
-----对国学的感悟与教学的体验
一小张瑜
感悟经典
一、初识经典
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
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
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二、略识国学
略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
国学经典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
不知多少人对它们肃然起敬。
像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其实<<论语>>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我们说孔子是圣人,因为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他是一位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曾有这么一种说法,现在姚明代表中国,而在古代代表中国的却是孔子。
这说明孔子的影响力深远。
像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等等这些句子朗朗上口影响久远。
通过学习使我感受最深的孔夫子,我欣赏他好学的精神。
如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扪心自问,我是何其肤浅,何其妙小。
我为自己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而惭愧,这是个信息化,网络泛滥的时代,学习条件优越极了。
可每当要我们学习各种理念理论时,总是一副心烦意冗的样子。
要是到了交论文的时间,国学经典中的那些华丽辞藻那能从我这种庸俗之辈的笔尖中“陈列”出来。
大多在网上东拼西凑,借东家梁换西家柱。
就这样西稀里糊涂上交了一篇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
正如《法言·修身》中所言:
“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
意思是:
“三年不见日光,瞪眼而看不见;三年不见月亮,目光就短浅。
长期不学习必定愚昧短浅。
”看来立志学习才是当前明智之举。
正如《礼记·儒行》中: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意为: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也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成为一名不被时代淘汰的教师。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
像《老子》:
“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我,故有功。
”意思是:
“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长久。
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
不以为自己绝对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
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
又如《孟子·滕文公下》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为: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
“乐不可报,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意为:
“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多,感受也颇多。
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出《培根随笔》中的《论读书》中的语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
学皆成性。
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这说明读书的重要性。
自古都有“书中自有语无玉,书中自有黄金无”的说法。
三、再识经典
通过学习坚定了我立志学习的意志和信心。
如出自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的: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意思是: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又如《礼记·中庸》中的: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意思是:
“君子不断自我反省,无损自己的志向。
”再有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意思是: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这些都证实了孔子所言,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其人生价值。
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宋·杨万里《诗论》中说到:
“愧斯娇,娇斯复、复斯善。
“意思是羞愧就会改过,改过就能回头,回头就成为好人。
”我真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正真改变自己。
试想想自己,昨天的我像一匹稚嫩激情高昂的马驹有驰骋沙场的欲望;可在残酷的现实中这匹有追求有抱负的马驹变成了今天的未老先衰、没有目标、颓废的拉着石磨的驴;通过这次洗脑,希望明天的我能成为一匹体态丰盈的骆驼载着智慧,载着希望,载着毅力穿过迷茫的沙漠寻找到一片新的绿舟。
播种经典
现如今,国学已经掀起了一阵热潮。
课堂教学则是开展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上好国学课,实施怎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传承经典是当前很重要也是很紧迫的一个问题。
我的体验是:
一、让孩子感受经典的分量
说实在的,以前对经典文学作品知道和理解得都不多。
现在,幼儿园里开展了诵读经典的活动以后,老师自己首先要多读,我复印了份闲来时进行诵读,起先,总感到难读,读了若干遍以后,却越读越顺口,还是比较有韵味的,真佩服古人。
读了以后才觉得这些经典里面写的真的是非常渊博和有内涵,它可以教会你做一个好人的道理,如何尊敬长辈,如何对待朋友,如何遵守一些道德常规……,其实,读了这些经典以后,不光孩子会受到好处,我们老师也会受到很多的好处,如:
有时心烦气燥时对个别特调皮、行为习惯、能力差的孩子,家长又很放任的孩子真的随他去的念头时,我脑海中马上会跳出《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让我的教学行为马上做了调整。
那么,老师的信念决定了对孩子的教,只有老师自己认可了,才会积极的实施对孩子的教。
二、经典诵读的一些方法
一开始教学的时候,我也很迷茫,就是“同学们!
跟我念!
”这个方法。
但是,对小班孩子来说,诵读《三字经》还可以,对《大学、论语》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指读难度更大,但指读又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会失去某一种意义,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班上新授课时,我会把新的内容写在大纸上,在黑板上集体进行指读,从断句读到连句读,等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孩子就会在自己的书上进行读了,因为孩子直观认形的能力非常强,随着年龄的增加,现在我们诵读《论语》、《大学》等就不太有困难了。
那么在教学上的进度上我们老师是根据开学初划出的最低进度上各班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刚开始速度可以放慢一点,后来速度可以稍快。
当班级孩子有一半以上对新的内容比较会熟练诵读以后即可进入下一个环节,不用等每个孩子掌握得一样再进行。
那么孩子的天性好动,喜欢游戏,玩耍,因此,诵读也可以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
如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等形式。
三、善用语言巧表述
好的语言,能够让一节课熠熠生辉。
有了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学生在国学课堂中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有了恰当好处的教学语言,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唤醒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灵,使得国学课程更好的开展。
1、解释文本的Q语言
国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写,这就造成了今人在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不但是学生,就连老师,对于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远的文章都很难看懂和理解。
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会选用合适的现代语言来向学生讲授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古今义的差异,并能很好的理解。
就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易老选择了很多很Q很现代的语言来帮助我们的理解。
比如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我们对于“北部尉”这样一个官名十分陌生,但是与现在的副县级公安局长对比着来说,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
这就是新语释旧词的对比性解释运用。
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这种方法尤其适合。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学生,教师语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教师选用的课堂语言生动活泼且贴切形象,学生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如《弟子规》中的第三课有“冬则温,夏则”这样一句话。
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孩子们却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的比喻说:
“黄香对于父亲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空调。
黄香就是一台小空调。
”因为孩子对空调很熟悉,可以深有体会的感受到黄香孝行对父亲的作用,同时也让孩子很直观的学习到有关“孝”的道理。
2、形式多样的鼓励语
国学的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复杂,孩子们很难理解和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教师应充分注意观察学生的上课表情和反映。
可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上国学课的积极性。
教师的鼓励语言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简单的很棒、你真棒等。
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鼓励。
孩子在得到教师的认同之后,会对教师所表示的认同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说,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很喜欢认字,并在学习中学会了很多字。
老师发现之后,高兴的夸奖他为“小字典”,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老师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了骄傲,比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鼓励语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了解。
当然,教师课堂上的鼓励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是口头表扬、实物奖励、优胜者特权等等。
二、营造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
1、要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纵观《弟子规》这本书,主要教授的是“为人父母怎么做”、“为人子女怎么做”、“为人朋友怎么做”、“为我怎么做”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弟子规》最现实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
如何去贯彻这一目标?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成效?
关键是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结合课本与学生共同剖析文本内容。
比如在《弟子规》中的第五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德有伤,遗亲羞;身有伤,遗亲忧”。
我们可以结合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例子来加以讲解,让调皮的孩子自己来说说其中的见解和感悟,让其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国学。
并适时的将德育和安全教育贯穿其中,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2、实际生活情景的模仿
《弟子规》中着重讲的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而在课堂上实现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情景模拟。
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将课本内容直观、形象的体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
在上《弟子规》第九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表演情景“见到老师时(路上、下课后)”,有些同学的表现差强人意。
但是当老师第二天早上来学校上课时,却发现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很多学生主动跟老师问好,并让老师先进校门。
下课的时候,改变了蜂拥而出的陋习,而是等着老师先出去,他们才走出教室。
通过情景模拟,省去了老师辛劳而又无用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明白:
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情景模拟,让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同时,也加深了对国学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课堂层次化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对于儿童来说,国学相对枯燥无味,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热爱国学。
针对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征,我们需要将相对枯燥无味的国学课上的有声有色所必须的法宝就是讲故事。
教师在充分理解课文意思之后,利用书籍或者是网络资源查找与文章相关的小故事,也可以作为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查找,在课堂上进行总汇,以师生共同讲故事形式来上国学课。
不但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到了国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外,我们还可以选用经典诵读、知识问答、你做我说等多种形式来上好一节课,保持学生的对国学好奇心和新鲜劲。
再比如单就诵读这一项来说,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像开火车读、分组读、男女PK读,诗句接龙读、问答式读……尽量做到课堂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刺激学生,以达到我们国学课的要求。
当然,除了学校课堂之外,我们还有家中、社会课堂。
孩子能不能学到国学知识,能不能学好国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家长和周遭的社会环境。
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学校里的课堂,更应该把国学教育普及到孩子生活的点滴之处。
作为国学教师,就更应加强学校课堂与家中、社会课堂的联系,平实多布置一些让家长、社会中人能共同参与的活动。
家长应是国学教育有力的后备军和实施者。
在课堂外,家长应积极响应学校、教师的号召,同孩子一起感悟经典。
通过学校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同时着手,让我们的孩子在诵读经典之后,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内化为气质。
五、教学策略化
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教师。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他们由“妈妈说”转变为了“老师说”。
教师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黑暗中指引光明的火炬。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
很多孩子在刚开始并不是讨厌某门课程,而是因为讨厌课程的任教老师才不喜欢某门课的。
作为一名国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学生,做好国学课堂上的总策划。
只有我们自己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给学生一瓢水。
我上课时一般将课堂分为六个环节,即看看(文章包括哪几个部分、有什么故事、插图)、读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通读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内容)、想想(有什么不懂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批判的地方)、议议(交流自己的想法、评议是非;师总结性评价、讲故事)、背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练练(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全方位的发展孩子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孩子自己去品读、去发现。
并在课堂上对学生特别强调的一点是:
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去看待《弟子规》。
教师作为总策划者,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应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条件施教。
立足于生活这个大背景,将国学教育贯穿于其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六、诵读的经常化
学了新内容,就必须抓住一切机会,让孩子们不断的复习巩固。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新学的作品,前一天能念出来,后一天就给忘了,但只要老师稍加提醒,孩子们能记起来,所以,老师要不断的去巩固。
,我们常常抓住空余的时间,让他们多复习。
比方上课前5分钟,放学离校、中午自习课等零散时间。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复习巩固时机。
每周五,都让孩子们把这些资料带回家,除了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学进度、孩子的掌握程度外,还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复习巩固。
这样孩子们就记得更牢了。
七、诵读成效化
1、孩子的记忆宽度增加了。
初始阶段,学生背诵经典文学似乎有点困难,因为古典文学的语言格式小学生几乎不接触,连读都读不通,何况让他们背下来呢。
但经过一段时间诵读,他们似乎感受出了经典文学中所蕴涵的魅力,而且越读越有味儿,也越来越容易记忆。
通过经典文学的诵读使他们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背诵其他一些简单的儿歌更是易如反掌。
2、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了。
一开始让他们诵读《论语》之类的古典文学确实有点拗口,但经过多次反复的诵读之后,他们很快就接受了古典文学的语言形式,而且越到后来阅读的兴趣就越浓,老师一发下书本自己就跟着阅读起来。
总之,诵读经典就是一再重复的念唱,我觉得重点是:
小孩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
只要反复念,孩子自然就能背诵。
教师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
老师和家长们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在两年多的尝试教学中,我觉得在小学开展这样的经典诵读活动还是比较可行的,对孩子来说,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优秀文化的熏陶,对他们肯定收益非浅。
如果加强每一位老师对诵读活动的重视性,在每天进行渗透,效果就会更好。
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进行,我们荣怀艺幼的经典文学诵读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人教二 年级 上册 感悟 经典 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