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问答题总结教材研讨题.docx
- 文档编号:28674696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86.73KB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问答题总结教材研讨题.docx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问答题总结教材研讨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问答题总结教材研讨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问答题总结教材研讨题
教材研讨题总结
全册精心整理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问答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问答题总结
课本问题参考答案
P3:
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P3: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
种子的内部结构分为种皮和胚两部分,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
P3:
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答:
种子的胚根将来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将来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
P6:
为什么要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播种?
答:
为了保证植物的出芽率。
P6:
需要提供什么条件,种子才能顺利萌发?
答: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适宜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P6:
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答:
需要制定观察计划,每天记录观察情况,并从植株高度、叶的数量、叶的样子等方面做出观察和记录。
P9:
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
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
一是种子可能受伤;二是缺少萌发的条件。
P9:
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
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P9:
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证据呢?
答:
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其证据是树可以挺立在地面,植物不容易从泥土中拔出。
P12:
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
答:
能获得更多的太阳光。
P12:
根据植物根、茎、叶的特征,推测适合植物生活的环境。
答:
仙人掌的茎肥厚多肉,叶是刺,适合生活在沙漠中;香蕉树的叶宽而大,适合生活在热带;松树的叶是针形,适合生活在温带地区。
P14:
雄蕊和雌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雄蕊上有花粉,雌蕊上有黏液;它们能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P14:
花的哪一部分将来有可能发育成果实?
答:
花的雌蕊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P16:
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果实的果皮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种子能繁殖后代。
P16:
结出这么多种子有什么意义呢?
答:
风仙花结出这么多种子的意义是为了自己能更好地繁殖后代。
Pl6:
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答:
如桃子、西瓜、苹果吃的是果实;而豌豆、莲蓬、花生吃的是种子。
Pl8:
植物有哪些传播种子的方式?
它们的果实和种子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弹力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水流传播等。
果实成熟时会突然开裂的种子用弹力传播,比如油菜花、凤仙花、喷瓜、黄豆等。
有刺或汁多味美的种子用动物传播,比如苍耳、鬼针草、美菜、桃子、葡萄等。
轻、有翅或绒毛的种子用风力传播,比如蒲公英、橄树、芦苇、杨柳等。
Pl8:
植物将种子传播出去有什么意义呢?
答:
为了更好地繁殖后代;丰富植物的适应性。
P20:
凤仙花生长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
答:
风仙花生长过程中,见不到阳光的风仙花生长矮小;没有水的风仙花枯萎死等现象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温度等。
P20:
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部分?
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答:
成熟的风仙花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植物的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具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花、果实和种子具有繁殖后代的作用。
P20:
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
答:
风仙花的生命周期是150天——240天,约8个月左右。
P23: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答:
没有电,地球上的一切将会停止运转。
P25:
分析那些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你认为电池和小灯泡怎样连接,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答:
电池的两个连接点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要分别连接才能点亮小灯泡。
P25:
你认为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
答:
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小灯泡就能发光。
P28:
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
答:
电流动的路径是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经过灯丝,再经过另一个连接点,回到电池负极。
P28:
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
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
答:
电路中开关、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导线是必备的;如果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它们会转动起来。
P30:
交流检测情况。
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你是怎么知道的?
答:
电路出故障了,可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
P32:
如果是5个或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地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
答: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检测。
P35:
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答:
常见的导体有铜、铁、铝等金属,人体、大地、铅笔芯等。
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玻璃、干木头等。
P35:
下图中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
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答:
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包着塑料皮的铜丝导线,铜丝是导体,能让电流通过;塑料皮是绝缘体,阻止电流通过。
P38:
回形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与断的?
答:
开关闭合,电流接通;开关断开,电流断开。
P38:
你还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小开关吗?
你是怎样制作的,你的小开关有什么特点?
答:
开关需要用导体和绝缘体共同来制作。
P43:
你认为岩石和土壤各有什么特点?
答:
岩石比较坚硬,土壤疏松;岩石闻起来没什么气味,土壤有土腥味。
P43:
我们可以从岩石和土壤中知道什么?
答:
从岩石和土壤中可以判断出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5.6亿年,还可以知道地球某个地方以前的地表状况。
P43:
你知道岩石和土壤各有哪些用途?
答:
岩石可以建造雕塑等艺术品、可以铺设道路、可以建造房屋和桥梁,一些矿物还可以供我们食用。
土壤可以种植各种植物,有利于动物和人类的生存。
P46:
交流我们的观察结果,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各有哪些特征?
答:
花岗岩的特点:
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砂岩的特点:
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粗糙,硬。
大理岩的特点:
纯白色、黑色等,常有美丽的条纹,颗粒较粗,比较粗糙,紧密,较软,遇盐酸冒泡。
P46:
我们如何去观察、描述一种未知的岩石?
答:
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颜色、条纹、气味、颗粒、软硬、光滑(或粗糙)、轻重等方面对岩石做出观察。
P49:
对千矿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
答: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来研究矿物。
P49:
对千岩石和矿物,我们有哪些新的认识?
答:
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矿物是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物质。
通过观察,发现花岗岩由石英、云母、长石等矿物组成。
P51:
制作岩石、矿物标本的方法是怎样的?
答:
采集编号图鉴贴标签存放
P53:
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岩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
答:
看:
岩石颗粒较大,沙较小,黏土最小。
闻:
黏土有气味。
摸:
岩石、沙较粗糙,而黏土细腻。
团小球:
黏土易团成小球
涂痕:
黏土的涂痕清晰,均匀。
P53:
通过观察,你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
答:
由千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P55:
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
把水倒入土壤中搅拌:
土壤中有空气、静置后土壤出现分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黏土、粉沙、沙和沙砾。
P55:
根据观察和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
土壤是由黏土、粉沙、沙、沙砾、空气、水分、腐殖质和矿物质共同组成的。
P57:
交流我们的观察结果,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
各有什么特点?
答:
根据土壤中沙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
土壤的渗水性较好,黏性较差,这种土壤称为沙质土;而土壤的黏性好,渗水性差,这种土壤称为黏质土;渗水性和黏性适中的称为壤土。
P57:
结合观察实验结果,说说三种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答:
沙质土适合种植香椿、仙人球、芦葵等干旱区、热带植物,或者春兰等附生植物。
黏质土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合种植稻米、荷花、莲花等,也适合种植镕树、杨树等高大、扎根深远的树木、花卉。
壤土含大小颗粒、空隙适中、排水和涵水适中,宜种各种作物,是理想的土壤质地。
P59:
你知道了岩石和土壤的哪些用途?
答:
岩石可以建造雕塑等艺术品、可以铺设道路、可以建造房屋和桥梁。
一些矿物还可以供我们食用。
许多植物可以从土壤中获得养分,动物可以从土壤中获得食物,建造栖息地。
P59:
举例说明人们对岩石和土壤的利用与它们的特性有什么关系?
答:
岩石比较坚硬可以做建筑材料;岩石中有矿物可以提炼各种人类需要的金属、玻璃等物质。
P59: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岩石和土壤?
答:
岩石和土壤被开采后,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合理地利用岩石和矿物。
如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费。
不随意开采岩石和矿物,合理利用岩石和矿物等。
1.6《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五下《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6课,要达成的学段目标是:
12.2-1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12.2-2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非生物环境,但少有学生系统地认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生物环境。
在此背景下,本课引领学生通过分析某一区域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就是其他动物或者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生物群落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
本课基于学生前概念,围绕“能量流动的方向”,以食物链为主题,采用交流研讨的方式开展套筒活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不仅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关,还与周围其他生物环境有关。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四年级《呼吸与消化》单元的学习已认识到食物中存在营养,所以本课的学习起点是动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能量),摄入食物可以储备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其中就体现着食物中能量的流向问题。
在学能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于事实证据和知识储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料)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能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领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科学概念。
难点:
引领学生在建构食物链概念时要从植物开始,明白箭头指向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
教学课件、表面贴有动物卡片的圆环。
学生:
为每小组准备贴有四种生物的四个套筒、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能量是生物生存的基础
1.观察发现绿豆苗圃中的生物。
教师出示图片:
绿豆苗植株的局部图和周边环境图。
提问:
仔细观察绿豆苗圃,都有哪些动物?
预设:
在绿豆苗圃里发现了蚯蚓、瓢虫、蜗牛、蜘蛛、鸟等。
提示:
有些小动物可能躲在植物丛中,我们没看到。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留下的活动痕迹,来推测生活在这里的动物。
预测:
毛毛虫、蚜虫等。
2.研讨绿豆苗圃中绿豆苗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1)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有什么关系呢?
请举例说明。
(2)在绿豆苗丛发现的动物中,哪些动物会吃绿豆苗?
它们又会被谁吃掉?
(3)以蚜虫为例,蚜虫能从绿豆苗那里获得什么?
蚜虫又会被瓢虫吃掉,为什么?
小结:
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通过食物而获得能量。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绿豆苗圃中的生物和讨论生物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绿豆苗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生物环境,为下一节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做知识储备。
讨论“哪些动物会吃绿豆苗?
它们又会被谁吃掉?
”,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动物为生存而吃食其他生物的理解,避免学生对不同动物产生好恶心理。
二、探索:
食物链是流淌着的能量
(一)探讨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1.借助套筒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材料:
四个大小不同的套筒,从小到大依次贴上绿豆苗、蚜虫、瓢虫、蜘蛛。
要求:
将这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用套筒表示出来,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用“文字”和“→”表示这四种食物关系,你会怎么表示?
理由是什么?
2.学生活动(约8分钟)。
3.学生汇报。
(1)你是怎么用套筒表示这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
理由是什么?
(2)用“文字”和“→”表示这四种食物关系,写在磁铁纸上,汇报时黏贴在黑板)。
预测:
套筒连接方法
这样连接的理由
食物关系式
方法一:
最厉害的动物在最上面。
蜘蛛体型最大,瓢虫其次,蚜虫体型最小,绿豆芽是植物。
体型大的动物一般比较厉害,会吃比它小的动物,而蚜虫是吃植物的。
蜘蛛←瓢虫←蚜虫←绿豆苗
方法二:
最厉害的动物放在最下面。
绿豆苗被蚜虫吃,绿豆苗的营养和能量会流向蚜虫;蚜虫被瓢虫吃,蚜虫的营养和能量会流向瓢虫;瓢虫被蜘蛛吃,瓢虫的营养和能量会流向蜘蛛。
绿豆苗→蚜虫→瓢虫→蜘蛛
设计意图: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知道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进行能量的流动,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主建构“食物链”
1.概括食物关系。
(1)通过同学们对四种生物的关系描述,可以概括出两种表达式:
谁吃谁:
蜘蛛吃瓢虫,瓢虫吃蚜虫,蚜虫吃绿豆苗。
蜘蛛←瓢虫←蚜虫←绿豆
谁被谁吃:
绿豆苗被蚜虫吃,蚜虫被瓢虫吃,瓢虫被蜘蛛吃。
绿豆→蚜虫→瓢虫→蜘蛛
(2)思考:
哪一种说法最符合食物关系的本质?
2.描述食物链。
为了更好地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科学家们的想法和你们一样,从“营养”流动的角度来描述,就是:
绿豆植株中的营养流给了蚜虫,蚜虫的营养流给了瓢虫,瓢虫的营养留给了蜘蛛。
可以用箭头“→”表示营养(能量)的流动过程。
教师板书:
绿豆→蚜虫→瓢虫→蜘蛛
定义:
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能量的流动过程,告诉学生“食物链”概念,引导学生形成认识: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吃掉,就相当于给这种生物提供了能量,能量依次传递。
3.探讨食物链的特点。
(1)探讨绿豆苗圃可能存在着的食物链。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在这片绿豆苗圃内还生活着蚯蚓、青蛙、小鸟。
这些生物之间又存在哪些食物关系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画出食物链。
(2)汇总食物链。
请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食物链,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如果有不一样的,等他汇报完毕后再进行补充。
(3)交流食物链的特点。
请大家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
这么多食物链之间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结:
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开始于植物,流向较凶猛的动物。
设计意图:
增加三种动物,让学生认识到让这些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变得更复杂,为研究更多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即食物网的引出)做好铺垫。
通过让学生发现不同食物链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总结出能量流动的方向都是从低级的植物开始,流向最高级的肉食动物。
(三)自主建构“食物网”
1.画“食物网”。
(1)要求:
从绿豆苗与周围生物的食物关系找出更多的食物链;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单上用箭头表示绿豆苗与周围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温馨提示:
如果两种生物间已有箭头连接,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不清楚的食物关系可参考导学单上的“信息锁定”栏目。
(3)学生活动成果展示,集体修正。
2.交流“食物网”。
讨论:
仅仅这么几种生物之间竟然存在着这么复杂的食物关系。
小结:
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食物关系网叫做食物网。
设计意图:
通过寻找更多食物链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食物链的纵横交织,从而对食物网有更具体、直观的认识。
三、研讨:
生物间的依存关系
在“食物网”中,如果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了或者消失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如果瓢虫数量减少,蚜虫因减少天敌会大量繁殖,绿豆苗会大量减少。
以瓢虫为食的动物在短时间内不会减少,毕竟它们的食物来源比较多。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当前对食物链、食物网的认识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能力。
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掌握科学知识后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拓展:
模拟食物网,体验生物间的依存关系
1.游戏规则:
一个小组拿着一个塑料圆环代替某一生物,两名观察者拿着彩线去穿过相关的塑料圆环,表示食物关系,一种颜色的线代表一条食物链;小组放掉塑料圆环,表示这一生物的减少或灭绝。
2.游戏步骤:
第1步:
确定扮演角色,思考“自己能吃谁,自己又会被谁吃”。
第2步:
基于食物关系,观察者用线连接构建“食物网”。
第3步:
模拟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分析对其他生物生存、对食物网稳定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在食物网内一种生物的生存状况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最终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稳定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 四年级 下册 科学 问答题 总结 教材 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