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2.docx
- 文档编号:28668095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43.58KB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2.docx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2
2017届人民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单元测试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2016·昆明调研)1840年后,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材料反映了中国(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解析】选A。
题干中提到“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说明当时出现了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故A正确;晚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故B错误;1840年清政府并未放弃抑商的政策,故C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光绪年间,江南商埠繁盛,运河轮舶通航,农民在秋收完毕时“相率南下,麇集各埠,力食致饱,麦熟乃返,勤朴者归有余资”。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交通方式的改变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C.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D.中国社会产生崇洋风气
【解析】选B。
题干中没有体现光绪以前这一地区的交通方式,从“运河轮舶通航”的信息不足以说明交通方式的改变,故A错误;材料大致的意思是江南开埠的通商口岸城市日渐繁盛,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农活完毕后,到城市里面劳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实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正确;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错误;D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错误。
2.(2016·成都模拟)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D.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解析】选C。
《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有利于英国商品的输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A、B说法有误,答案选C;但是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还没产生,D说法有误,排除。
3.(2016·沈阳模拟)读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解析】选B。
清朝中晚期的商品经济谈不上高度发达,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后,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所以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只能是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故选B。
【知识拓展】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1)变化表现:
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变化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外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②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③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4.(2016·眉山模拟)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可能的合理原因是( )
A.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中国棉纺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D.中国卷入西方市场
【解析】选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自然经济抵抗,不会出现一个数据上升一个数据下降的情况,故B错误;受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陆续兴起,购买外国棉纱生产棉布,故C正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被卷入了西方市场,时间不符,故D错误。
5.(2015·眉山模拟)下表是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
两白银),从该表可直接得出( )
年份
进口
出口
1885年
88200018
65005711
1895年
171696715
143293211
1905年
447100082
227888197
1911年
471593943
377338166
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机会
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C.清政府面临贸易结构失衡的困境
D.对外贸易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清末新政
【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1885-1911年间进口和出口贸易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清政府面临贸易结构失衡的困境,故C正确。
6.美国学者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他们的指导观念大体上是从儒家政治观念的武库中拣来的,在内容上是复古的。
他们的模式来自中国的历史,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民的物质……有缺陷之处。
”据此,材料中“他们”的实践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D.创建继昌隆缫丝厂
【解析】选B。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指导观念大体上是从儒家政治观念的武库中拣来的,在内容上是复古的。
他们的模式来自中国的历史”指的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民的物质……有缺陷之处”,故“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解决“缺陷之处”。
本题中,属于洋务派的活动只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7.晚清户部给某近代企业的评价是:
“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
”这一企业属于( )
A.洋务派的军事工业
B.洋务派的民用工业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D.官僚资本主义工业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可分析出该企业是以收回长江外海航运权利,富国为目的的官办企业,直接针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势力,改变洋商在中国江海任意横行的局面。
故选B。
【加固训练】
近代有人在谈到某一企业时说:
“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注:
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
”该企业是( )
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D.开平煤矿
【解析】选B。
解读题意可知体现的是某企业在水路运输方面抵制外国的特权,该企业应属于水路交通运输业,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故A、C错误;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的近代轮船航运公司,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开平煤矿是洋务运动中兴办的近代大型煤矿,故D错误。
8.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中写道: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表明兴设炼铁厂的初衷之一是( )
A.辅助官办军事工业B.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C.加快民族工业发展D.维护民族经济权益
【解析】选D。
“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说明张之洞兴设炼铁厂主要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与A、B、C无关;对外国经济入侵的抵制,体现了维护民族经济权益,故D正确。
【知识拓展】不同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史观类型
结 论
革命史观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现代化史观
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
近代化的第一步
全球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
文明史观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
社会史观
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唯物史观
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
9.(2016·大连模拟)张謇“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浙江的沈云沛等也纷纷由官至商。
此现象反映了( )
A.官员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
B.官僚资本正在形成
C.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
D.商人地位高过官员
【解析】选C。
材料讲的是官员弃官从商,从而反映出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所以答案选C。
10.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
1895年之后出现制造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生机勃勃。
这主要是由于( )
A.洋务运动的发展
B.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C.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解析】选C。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大量赔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减弱了民族企业发展的封建阻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
11.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
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
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
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
A.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B.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便利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选C。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符合“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故C正确。
12.(2016·重庆模拟)1904—1907年中国兴起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解析】选D。
《辛丑条约》在1901年签订后,民族危机更趋严重,材料中“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表明了当时创办实业与挽救民族危机的内在关联,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016·兰州联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
……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
……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
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以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
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
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
据统计,“至民国二年(1913年),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
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15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一“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等可知棉花种植区域不断拓展,促进棉纺织的范围日益扩大;据“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可知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纺织部门;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一“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可知经济压力促使棉花生产获得长足发展,为纺织业提供了充足原料;棉花生产具有一定经济收益,为政府政策力推。
第
(2)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可知棉纺织业生产工具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近代机器生产转变;传统棉纺织生产从小作坊到近代大工厂转变,纱锭数量、棉纺织产品数量急剧增加;第二问影响,棉纺织业完成从传统生产模式向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作用;近代棉纺织业的壮大培育了近代产业工人,为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答案:
(1)特点:
棉纺织的范围日益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纺织部门。
(6分)
原因:
人们生活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
(9分)
(2)变化:
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由工场到工厂。
(6分)
影响:
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9分)
14.(2016·重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代学者高翔在《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史趋势》一文中认为,从晚明到19世纪中叶,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酝酿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叶后是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启动时期。
在后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打乱了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完全丧失,相反,正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中国文化固有的发展因素获得改造和加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走向富强、走向民主的巨大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史,不能置鸦片战争以前已有的发展成就于不顾,不能将1840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截然割裂。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22分)
【解析】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即概述材料观点再加以评价。
对该观点的评价赞同、反对均可,持赞同观点可结合晚明时期经济上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出现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等表现出进步意义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持反对观点则可结合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出现学习西方器物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迫使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等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概述:
中国近代化始于晚明时期;鸦片战争之前的早期近代化为之后的全面近代化准备了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是中国文化固有的发展因素,西方的侵略和冲击只是外在的激发因素。
(12分)
评论:
赞同或反对观点均可。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0分)
建议按以下层次采用分层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论观点没有任何关联;(0分)
第二层次,仅是运用部分史实(如某一时期、某个方面等)说明部分观点;(1~6分)
第三层次,能够较为全面、充分运用史实完整说明材料观点。
(8~10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人民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单元测试2 人民 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 变动 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