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要点终docx.docx
- 文档编号:28667574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26.82KB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要点终docx.docx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要点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要点终docx.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要点终docx
分离: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把混合物中某些组分或各组分彼此分开,或把混合物中各相间彼此分开的过程叫分离(化工词典)。
分离的目的1确认对象物质或准确测定其含量;2获取单一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它用;3浓缩(富集)某个或某类物质;4消除干扰,提高分析方法选择性和灵敏度。
分离科学;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过程的规律、仪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富集:
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
分离与富集的关系:
富集需要借助分离,即分离与富集是同时实现的。
富集与分离的目的不同,富集只是分离的目的Z-o
浓缩:
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提高的过程。
浓缩与富集的异同:
浓缩吋溶质相互之间不分离;
富集往往伴随着浓缩,因为以富集为目的的分离最终都会设法使溶液体积减小。
纯化:
通过分离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根据目标组分在原始溶液屮的相对含量(摩尔分数)的不同进行区分:
方法被分离组分的摩尔分数
富集〈0.1
浓缩0.1—0.9
纯化>0.9
分离科学的重要性:
1分离是认识物质世界的必经Z路2分离是各种分析技术的前捉3富集(分离)延伸了分析方法的检出限4分离科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5分离科学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
富集倍数=待分离组分的回收率/基体回收率
为什么要研究敞开体系?
因为分离体系往往是敞开体系,女口:
研究多相中的某一相(相与相之间有物质进出);
色谱柱或固相萃取柱的某一小段,如一个理论塔板(段与段,或塔板Z间有物质进出);固定相或流动相(两相间冇物质交换);
离子交换树脂表面的保留行为(树脂与淋洗液之间有物质交换)。
相平衡一相变化达到平衡,系统屮各相之间没有物质传递,每相的组成与物质数量不随吋间而变。
分离因子s:
两种物质被分离的程度。
回收率R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QaIQb
00,A/00,3
设A为目标组分,B为共存组分,则A对B的分离因子SA,B为
分离因了既与分离前样品中B与A的比例相关,也与分离后二者的比例相关。
混合爛(ASmix)—将i种纯组分混合,若各组分间无相互作用,则混合前后体系的爛变称为混合爛变(混合爛)
分离爛(ASsep)—混合过程的相反过程的爛变。
ASsep=—ASmix(两种过程的始终态对应相反)
绝热体系屮混合后形成均相理想体系:
ASmix>0自发过程;ASsep<0非自发过程
氢键:
氢原子在分子屮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形成共价键吋,述可以吸引另一个电负性较大、且含有
孤对电子的原子Y,形成较弱化学结合。
氢键的形成机理:
在H—X共价键中,电负性较大的X原子强烈吸引H原子的核外电子云,使H核儿乎成为裸露状态。
H核(即质子)半径相当小(0.03mn),且无内层电子,与电负性大的Y有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氧键。
氢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氢键的方向性:
Y原子与X-Y形成氢键时,尽可能使氢键的方向与X-H键轴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使X与Y的距离最远,两原子电子云间的斥力最小,因此形成的氢键愈强,体系愈稳定。
氢键具有饱和性:
每一个X—H只能与一个Y原子形成氢键。
这是因为氢原子的半径比X和Y的原子半径小很多,当X—H与一个Y原子形成氢键X—H……Y之后,如有另一个极性分子Y原子接近时,则这个原了受到X、Y强烈排斥,其排斥力比受止电荷的II的吸引力大,故这个II原了未能形成第二个氢键。
Lewis酸碱
Lewis酸一具有较强电子接受能力的化合物
Lewis碱一具有较强屯子给予能力的化合物电荷转移络合物
电子给予体与电子接受体Z间形成的络合物电荷转移络合物形成的条件
屯子给予体分子中要有一个能量较高的已占分子轨道,因而具有相对较低的电离势;电子接受体分了中要有能量足够低的空轨道,因而具有相对高的电了亲和能。
泡点方程(p-x关系)
相平衡方程(y-x关系)
露点方程
:
司(戸-/)
P(Pa-Pb)
(3)溶解度参数(§)
■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溶剂极性标度之一,可用来解释许多非电解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良以及分离问题。
■数学定义式O内组分i的摩尔内聚能
1V巧组分i的腐尔体积
(0加衷示1摩尔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总能星,可从手册上查得。
也可通过计算(n下页〉枝得.
(4)罗氏(溶剂)极性标度(p)罗氏极性参数
选择3种模型化合物,分别代表典型的不同相互作用类型
乙醇(ethanol):
代表质了给予体化合物;
二氧六环(dioxane):
代表质子接受体化合物;
硝基甲烷(nitromethane):
代表强偶极作用化合物
然后测定3种模型化合物在各种溶剂屮的溶解性(通过测定一定温度下混合物的蒸汽压来换算)。
溶解度参数的特点
溶解度参数与溶剂极性参数P是相互关联的,它反映了溶剂极性的大小。
两种溶剂的相同时,互溶性最好;相差越大,互溶性越差。
可用于溶剂萃取、色谱以及许多分离方法中溶质或溶剂极性大小的估算,分离过程中溶剂的选择。
包括了色散力、偶极力、质子接受性或给予性的贡献
分离过程中溶剂选择的一般方法
第一步:
选择与溶质极性相等的溶剂
要使溶质在溶剂屮溶解度达到最大,首先要使溶质和溶剂的极性相等。
第二步:
调整溶剂的选择性
在维持极性相等的前提下,更换溶剂种类,使分离选择性达到最佳。
基本概念
萃取一泛指任意两相间的传质过程,包括液-液萃取、液-固萃取(固相萃取),SFE,逆流(色谱)萃取等。
反萃取一被萃物进入冇机相后,再用水相将随目标物质进入冇机相的杂质除掉。
(萃取)分配常数Kdk=〔亠
[札
&为常数的条件:
>溶质A在溶液中的浓度极低;>A在两相中的分子形态相同:
>温度一定。
热力学分配平衡常数K。
分配比(D)同一物质的每种形态在两相屮的分配系数都不一样。
故分配比定义为某种物质在两相Z间各形态总浓度的比值。
C”【4*I。
%
Q=V=C
c;SUU
、ci-分配比不一定是常数,随实验条件(pH,萃取剂,溶剂,盐析剂等)而变化。
当溶质在两相中只有一种形态时,D=KD
(平衡)分配系数(Ki)
Kt在某温度T吋,组分i在两相(I和II)间达到分配平衡吋的浓度之比
溶质在有机相中的量
溶质在两相中的总量
xlOO%
萃取率(E)
叮"°%
以CyVorg除上式,得:
对于—次萃恥疋%=gxl。
。
%
E的大小取决于分配比和相比(两相体积比Vorg/Vaq)
胶团(胶束、胶体)萃取一被萃取物以胶体或胶团形式被萃取。
正(向微)胶团:
在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形成表面活性剂聚集体(胶团),在这种胶团屮,表而活性剂的极性头朝外(向水),而非极性尾朝内。
反(向微)胶团:
与正向微胶团相反,当向非极性溶剂屮加入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吋,会形成憎水非极性尾朝外(向溶剂),而极性头(亲水基)朝内的胶团。
胶团大小在毫微米级
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兼冇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扩散系数大,粘度小,渗透性好,与液体溶剂相比,可以更快地完成传质,达到平衡,促进高效分离过程的实现。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原则:
化学性质稳定,对设备无腐蚀。
临界温度应接近室温或操作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操作温度应低于被萃取组分的分解、变质温度。
临界压力应较低(降低压縮动力)。
对被萃取组分的溶解能力高,以降低萃取剂的消耗。
选择性较好,易于得到纯品。
双水相:
将两种聚合物水溶液混合时,当聚合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体系会口然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
形成原因:
由于不同高聚物的不相溶性,即高聚物分子的空间阻碍作用,相互无法渗透,不能形成均一相,从而具有分离倾向,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分为两相。
一般认为只要两种聚合物水溶液的憎水程度有差异,混合吋才可发生相分离,且憎水程度相差越大,相分离倾向越大。
双水相体系的特点:
体系屮水含量达70—90%,组成双水相的高聚物及某些无机盐不会导致生物物质失活,冇时述冇保护作用。
可直接从含有菌体的发酵液和培养液屮提取所需蛋白质,还能不经破碎直接提取细胞内酶。
易于进行工业放大,处理量可以较大。
萃取后,含有聚合物的目标产物可以采用常用的分离手段(超滤、电泳、色层分离等)将聚合物除掉。
无冇机溶剂残留。
5.1.3影响萃取的各种因素
(1).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自由(游离)萃取剂浓度增加,分配系数上升。
口由萃取剂浓度指有机相中未参与形成萃合物的萃取剂浓度。
浓度高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活度系数降低的趋势。
(2).酸度的影响
不同萃取体系屮酸度的影响不同。
在中性配合萃取体系中,酸度直接影响与金属形成中性盐的阴离子的浓度。
阳离了交换萃取体系中H+直接和金屈离了竞争萃取剂。
(3).金屈离子浓度的影响
金属离子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对萃取儿乎无影响,但当金属离子浓度很高时,会导致有机相中游离萃取剂浓度降低,从而降低分配系数。
(4).盐析剂的影响
盐析现象:
在萃取中,向水相中加入另一种无机盐使得金屈分配系数上升的现象。
所加无机盐称盐析剂。
盐析剂往往含有与被萃物相同的阴离子,加入盐析剂将产生同离子效应,使分配系数上升。
由于盐析剂的水合作用,使得水相屮的一部分水成了它们的水合水,从而降低了自由水的浓度。
同时
也就捉高了金屈离子的活度,使分配系数捉高。
(5).温度的影响
主要看萃取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
温度升高,K下降
吸热反应:
温度升高,K升高
(6)样品溶液中朵质离了的影响
水相屮存在的能与金屈离子配合的阴离子会抑制(减弱)萃取配合物的生成
(7)萃取剂的影响
萃取剂的结构和性质直接影响其与金属离子的配位。
(8)稀释剂的影响
稀释剂:
加入有机相中起溶解萃取剂、减小有机相粘度、抑制乳化等作用的惰性溶剂。
稀释剂影响萃取剂的聚合。
稀释剂可能与萃取剂形成氢键。
协同萃取作用:
混合萃取剂同时萃取某一物质时,其分配比显著大于相同浓度下各单一萃取剂分配比之和。
即:
有协同效应:
D协同>D加和=D1+D2+-
无协同效应:
D协同〜D加和
反协同效应:
D协同〈D加和
协萃系数R:
R二D协同/D加和
加速溶剂萃取
ASE用溶剂从固体或半固体样品中快速提取目标物质;
通过高温(5020000和高压(1020MPa)加快捉取速度。
增加温度的效果增加分析物的溶解度;如:
蔥在150。
C的氯甲烷中的溶解度是50°C时的15倍有利
于克服基体效应,加快解析动力学过程;降低溶剂粘度,加速溶剂分子向基体中扩散。
升高的压力的效果使溶剂在高温下仍保持液态;可保证易挥发性物质不挥发;在压力下可快速充满萃取池
分配系数(partionfactor)K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
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单位:
g/niL)比,称
容量因子
分配比也称:
(capacityfactor);容量比(capacityfactor);
3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膜分离过程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
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吋料液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口的。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反渗透、超滤、微滤和电渗析为四人已开发应用的膜分离技术,冇人规模的工业应用和市场。
其中反渗透、超滤、微滤相当于过滤技术,用于分离含溶解的溶质或悬浮微粒的液体。
电渗析用的是荷电膜,在电场的推动下,用于从水溶液屮脱出离子,主耍用于苦咸水的脱盐。
膜分离过程的特点共同特点:
(1)无相变发生,能耗低;
(2)一般无需从外界加入其他物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可以实现分离与浓缩、分离与反应同时进行,从而大大提咼效率;
(4)常温常压下进行,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浓缩;
(5)不仅适用丁•从病毒、细菌到微粒广泛范围的冇机物或无机物的分离,而且还适用于特殊溶液休系的分离如共沸物的分离;
(6)膜组件简单,可实现连续操作,易控制、易放大。
不足:
膜强度较差,使用寿命不长,易于污染
2.反渗透与超滤、微孔过滤的比较
反渗透、超滤和微孔过滤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
力使溶剂通过膜的分离过程,它们组成了分离溶液
中的离子、分子到固体微粒的三级膜分离过程。
一般來说,分离溶液中分子量低于500的低分子物质,应该采用反渗透膜;分离溶液中分了量大于500的大分了或极细的胶体粒了可以选择超滤膜,而分离溶液屮的直径0.1〜10um的粒子应该选微孔膜。
以上关于反渗透膜、超滤膜和微孔膜之间的分界并不是十分严格、明确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重叠。
纳滤膜主要用于截留粒径在0.1〜lrnn,分子量
为1000左右的物质,可以使一价盐和小分了物质透
过,具有较小的操作压(0.5-lMPa)o其被分离
物质的尺寸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但与上述
两种膜有所交叉。
纳滤恰好填补了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空白,它能截留透过超滤膜的那部分小分子量的冇机物,透析被反渗透膜所截留的无机盐。
而且,纳滤膜对不同价态离子的截留效果不同,对单价离了的截留率低(10%-80%),对二价及多价离了的截留率明显高于单价离了(90%)以上
爾程推动力分髙机理沁物^物
微滤
(MF)
L
L
圧力丼(0.01M).2Mpa)
溥分
*冷初0丄缶悬浮物、颗粒♦纤维水価刑和物和细询(o.ozoum)
超滤
rr*4—
水、洛刑、离子生化制品、胶体和人
L
L
彌分
和小分子(分子分子(分子羽
(UF)
(O.1-*O.5Mpa)
妙v1.000)1.000700.000)
tAtt
1
I
PR力并
那分+港申水和溶秋分子豐二勞兰上
(NF)
L
L
(0.5*2.5Mpa)
扩故
城V00)200-^1,000)
反潼透
L
L
乐力羚
溶解/扩欣
水和钿簣总浮物、洽质和
(RO)
(LO-IO.OMpa)
盐
1•分离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性和化性上差界,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威或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形式:
组〜,单一〜(多组分相互〜、特定组分〜、部分〜)。
分类: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分离法。
按本质分:
平衡、速度差、反应分离过程。
目的1分析操作的样品前处理;2确认对象物质结构;3获取单一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它用;4除掉冇毒冇害物质。
2.分离科学是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富集或纯化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3•回收率反应~物在~过程屮损失量多少,是~方法准确性表征。
R二实际回收量Q/理论回收量Q。
4.分离因子两种物质被分离的程度,越大,~效果越好。
冋收率R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5•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没有由于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系统组成随时间的变化。
平衡状态类型:
热力相化学平衡。
6.化学势,在等温等压和其他物质不变的情况下,每摩尔物质i的自由能。
物意是等T,P,其他组分不变时引入lmol组分i所引起的体系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
用于表示敞开体系的化学平衡。
影响因素:
溶质对相的亲和势能,溶质分子与相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决定。
溶质i在该相的稀释程度,这将影响稀释过程爛的变化。
7.混合爛(ASmix)将i种纯组分混合,若各组分间无相互作用,则混合前后体系的爛变称为混合爛变.
&分离爛(ASscp)混合过程的相反过程的爛变。
ASsep=-ASmix(两种过程的始终态对应相反)绝热体系中混合后形成均相理想体系:
ASmix>0自发;〈0非自发分离是化学势高到低,化学作用弱,分子间力弱,外力场弱,浓度高,从分离状态变成混合状态,从有序变无序状态。
9•相平衡是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物质从一种相(聚集态)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规律。
相变化达到平衡,系统中各相之间没有物质传递,每相的组成与物质数量不随时间而变。
引起相变条件:
TP溶剂和化学反应。
相图和相律是研究相平衡的重要方法。
当将处于液相状态a的液态混合物恒压升温至液相线上的L1点时,液相开始产生气泡,对应混合物的温度tl称为该液相的泡点。
处于气态的的气态混合物恒压降温至气相线上的G2点时,气相开始凝出露珠似的液滴,对应的温度称为该气相的露点。
10黏度系数n气体随T升而大,由于气体碰撞产生动能迁移概念只适用于气体而不适用于液体,分子热运动促使分子从层的一层迁移到另一层,而液体溶液能变化大,是n随T升而小。
11分子间相互作用:
带相反电荷离子间的静屯相互作用(长程力),离子与偶极二范德华力(短程力,分了间范力随P增而增,P增分了间距离近,物质沸点随P增而增),氢键,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氢键:
氢原子在分子中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形成共价键时,还可以吸引另一个电负性较大、且含有
孤对屯子的原子Y,形成较弱化学结合。
Lewis酸碱:
酸一具冇较强屯子接受能力的化合物,碱-
具有较强电了给予能力的电荷转移络合物:
电了给予体与电了接受体Z间形成的络合物电荷转移络合物形成的条件:
电子给予体分子中要有一个能量较高的己占分子轨道,因而具有相对较低的电
12氢
的形成机理:
在II—X共价键中,电负性较大的X原了强烈吸引II原了的核外电了云,使II核
离势;屯子接受体分子中要冇能量足够低的空轨道,因而具冇相对高的屯子亲和能几乎成为裸露状态。
H核(即质子)半径相当小(0.03mn),且无内层电子,与电负性大的Y有较强的静屯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氢键。
氢键的方向性:
Y原子与X-Y形成氢键时,尽可能使氢键的方向与X-II键轴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使X与Y的距离最远,两原了电了云间的斥力最小,因此形成的氢键愈强,体系愈稳定。
氢键具有饱和性:
每一个X-I1只能与一个Y原子形成氢键。
这是因为氢原子的半径比X和Y的原子半径小很多,当X—H与一个Y原子形成氢键X—H……Y之后,如冇另一个极性分了Y原了接近时,则这个原了受到X、Y强烈排斥,其排斥力比受止电荷的II的吸引力大,故这个H原子未能形成第二个氢键。
13罗氏极性参数选3模型化合物,代表典型的不同相互作用类型:
乙醇(e):
代表质子给予体化合物;二氧六环(d):
质了接受体;硝基甲烷(n):
强偶极作用,测定3种模型化合物在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通过测一定T下混合物的蒸汽压来换算)。
14溶解度参数的特点与溶剂极性参数p关联的,它反映了溶剂极性的人小。
两种溶剂的相同时,互溶性最好;相差越大,互溶性越差。
可用于溶剂萃取、色谱及许多分离方法中溶质或溶剂极性大小的估算,分离过程中溶剂的选择。
包括了色散力、偶极力、质子接受性或给予性的贡献.
15分离过程中溶剂选择的一般方法1:
选择与溶质极性相等的溶剂,要使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达到
最大,首先要使溶质和溶剂的极性相等。
2:
调整溶剂的选择性,在维持极性相等的而提卜•,更换溶剂种类,使分离选择性达到最佳。
16萃取分离法将样品中的廿标化合物选择性的转移到另一相中或选择性的保留在原來的相中,使廿标化合物与原来复朵基体相互分离。
包括液-液萃取、液-固萃取(固相萃取),SFE,逆流(色谱)萃取等。
反萃取:
被萃物进入有机相后,再用水相将随口标物质进入有机相的杂质除掉。
溶剂萃取利用不同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水相和冇机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使目标物质与基体物质相互分离的方法。
三步:
水相中被萃取溶质与加入的萃取剂生成可萃取化合物,在两相界面萃合物因疏水分配作用进去有机相,萃合物在有机相屮发生化学反应。
影响因素:
萃取剂浓度,酸度,金属离子浓度,盐析剂,T,萃取剂和稀释剂,第三相
胶团萃取是被萃取物以胶|才|或胶体的形式从水相苹取到有机相的溶剂萃取方法。
影响因素: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水相PH、离子强度
正(向微)胶团:
在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形成表面活性剂聚集体(胶团),在这种胶团中,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朝外(向水),而非极性尾朝内。
反(向微)胶团:
与正向微胶团相反,当向非极性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形成憎水非极性尾朝外(向溶剂),而极性头(亲水基)朝内的胶团。
胶团大小在毫微米级。
反胶团萃取机理:
水壳、插入、吸附、溶解模型溶解蛋口。
双水相体系指某些冇机物之间,或冇机物与无机盐之间,在水中以适当的浓度溶解后形成互不相溶的两相或多相体系。
(两种高聚物分了间若有斥力存在,即某种分了希望在它周围的分了是同种分了而不是异种分子,则在达到平衡后可能分为两相,这种现象称为聚合物的不相容性)形成原因:
由于不同高聚物的不相溶性,高聚物分子相互无法渗透,不能形成均一相,从而具冇分离倾向,在一定条件下即可分为两相。
一般认为只要两种聚合物水溶液的憎水程度有弟异,混合时才可发生相分离,且憎水程度相差越大,相分离倾向越大。
双水相萃取被萃取物在两个水相之间的分配。
影响I大I素:
高聚物的分子量和浓度,盐类,pH,T,低分子量化合物,双水相体系的性质。
当物质处于其临界T,P以上时,即使继续加压,也不会液化,只是密度增加,貝有类似液体的性质,且保留了气体的性能的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SCFo
~的选择原则:
化稳,对设备无腐蚀。
临界温度应接近室温或操作温度,不能高太低。
操作温度应低于被萃取组分的分解、变质温度。
临界压力应较低(降低压縮动力)。
对被萃取组分的溶解能力高,以降低萃取剂的消耗。
选择性较好,易于得到纯品。
〜萃取(SFE):
利用SCF作为萃取溶剂,它极易于渗透到样品基体中去,通过扩散、溶解、分配等作用,使基体中的溶质扩散并分配到SCF中,从而将其从基体中萃取出来。
提取完成后,改变体系温度或压力,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一散出去,物料中已提取的成分就町以完全或基本上完全析出,达到提取和分离的目的。
萃取率低,选择性不高。
因索:
P,T,〜物质与被萃取物质的极性,提携剂。
1・膜是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对被分离物质有选择透过的能力。
分固液气膜。
制作方法:
烧结法、拉伸法、相转化法。
膜制备方法:
烧结法(孔隙率低)、拉伸法(高分子有机膜)、相转化法。
2•膜分离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压茅,浓度差,电位羌)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的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或提纯的冃的。
膜的分离原理和推动力分为微孔膜、超过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等。
3•反渗透与超滤、微孔过滤:
都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使溶剂通过膜的分离过程,它们组成了分离溶液中的离子、分子到固体微粒的三级膜分离过程。
分离溶液中分子量低于500的低分子物质,应采用反渗透膜;分离溶液中分子量大于500的大分子或极细的胶体粒子可选超滤膜,而分离溶液中的直径0.1〜
10um的粒了应该选微孔膜。
纳滤膜主要用于截留粒径在0.1-lnm,分了量为1000左右的物质,可以使一价盐和小分子物质透过,具有较小的操作压。
其被分离物质的尺寸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
4.反渗透当加在溶液上的压力超过了渗透压,溶液中溶剂会向纯溶剂方向流动的过程。
〜膜曲活性层
和多孔支撑层组成。
5.渗析是以浓度差使溶质透过膜而分离的过程。
6.电渗析是离子在电厂作用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分离 方法 技术 复习 要点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