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docx
- 文档编号:2866406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0.10KB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docx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填空答案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是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一首律诗可分四联,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5.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
词中“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唐代文学家韩愈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11.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雀)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2.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
其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
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
“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
14.《迢迢牵牛星》想像丰富,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6.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著名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8.《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文章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作者儿时的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
19.《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欢迎大家来到我校。
”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⑩《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
谈学习态度的有:
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谈学习方法的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次北固山下
参考答案:
1.唐 律 思乡2.停泊 旅途 家信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4.顺利。
从3、4句可见5.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6.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7.略
答案1D2D3思念故乡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赤壁杜牧
答:
(1)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
(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浣溪沙参考答案
1.小溪流水清浅透明 伸出水面向上生长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3.景 清泉寺 抒怀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四首]十五夜望月
答案: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答: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答:
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1、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
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第五首
答案:
1人有……古难全2B3如李白的《静夜思》。
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第六首
答:
抒发了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答:
用比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答:
写出了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形象地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答:
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
答: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答:
细雨如酥,新生的嫩草芽似有若无。
第七首
参考答案:
1.长短句上阕(片)下阕(片)稼轩宋稼轩长短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另一个树枝“惊”和“鸣”不是分别专写“鹊”和“蝉”的,而是“鹊”和“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3.划节奏: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翻译:
从前我曾住过的社林边的那一家茅店,过了小溪转个弯儿就出现在眼前。
4.第1问:
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
第2问:
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快的心情.
答:
抒发了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答:
用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答:
写出了词人在冒雨前行时,忽然看见旧时茅店的惊喜心情。
第八首
答:
抒发了作者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豪情。
答: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
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答:
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认为“秋日胜春朝”,抒发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答:
乐观豁达的心境。
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答: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第十首
答: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答:
拟人。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答:
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答: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答:
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关切、怀念之情。
答:
以奇特的想象,表达出深邃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真切的关切之情。
答:
借景抒情;点明了是暮春时节;渲染了一种悲愁忧伤的情感氛围。
答案:
(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语文 年级 上期 期末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