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难点加训专练三.docx
- 文档编号:28663841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99KB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难点加训专练三.docx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难点加训专练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难点加训专练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难点加训专练三
难点加训专练(三)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
(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
永安三年,假节。
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
“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
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
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
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
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溪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
诸将咸谏曰:
“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
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
”抗曰:
“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
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
”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
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
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
“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
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竟言也。
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
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
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抗曰:
“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
”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
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
肇计屈夜遁。
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
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
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
“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
(选自《三国志·陆抗》,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力侔则安者制危 侔:
相等
B.敕军营更筑严围敕:
命令、告诫
C.抗欲服众,听令一攻听:
听从
D.貌无矜色矜:
骄傲
解析:
选C 听:
任凭、允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假节:
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指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假节”是一种掌地方军政的官获得的称号,“假节”者可杀犯军令者。
B.九服:
原指京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后泛指全国各地区。
C.鸿沟:
古运河名。
楚汉项刘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
后就把两国疆土的分界称为鸿沟。
D.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此处是说陆逊饱读诗书。
解析:
选D 原文中说的是“陆逊春秋方壮”,并不是说“陆逊饱读诗书”,而是说他正值壮年。
此处“春秋”指年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5分)
译文:
(2)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使咸亟破之。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我们国家在外无盟国的援助,在内不像西楚那样强大,各种政务废弛,百姓不得安定。
(2)羊祜想凭借所阻拦的水行船运粮,扬言要毁掉堤坝让步兵通行。
陆抗听说后,让张咸立即毁掉了堤坝。
[评分标准]
(1)关键词“庶”(各种)、“陵迟”(废弛)、“乂”(安定)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关键词“因”(凭借)、“通”(让……通行)、“亟”(立即)各1分,句子大意2分。
4.史家评陆抗“贞亮筹干”,“西陵破晋”一战如何体现他的“筹干”的?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解析:
文中陆抗放弃江陵,直奔西陵,是因为他了解时局,能灵活处理,会变通。
他下令修固城墙,而不是下令攻打西陵,为的是保住实力,防止敌人前后夹击。
为了拖延羊祜运粮的进度,他让人破坏了堤坝。
得知对手了解自己的底细,因此连夜调换下不精练的夷兵;他想追败逃的杨肇军队,又担心遭敌偷袭,于是只令人击鼓,制造假象来麻痹敌人。
参考答案:
审时度势,放弃江陵,奔赴西陵;为避免腹背受敌,不急于攻打西陵城,而构筑高墙;命令张咸毁坏堤坝,延迟羊祜运粮进度;为对付了解自己虚实的叛将,连夜换下素不精练的夷兵;欲追杨肇败兵,又恐步阐袭击,便擂鼓假装追击。
(每点1分,任意答出四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陆抗字幼节,是孙策的外孙。
陆逊死时,陆抗二十岁,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永安三年,陆抗被授符节。
孙皓即位,加授陆抗镇军大将军,兼任益州牧。
陆抗听说朝廷政令多有缺误,深为忧虑,于是上书说:
“臣听说德行相等,那么民众多者胜过民众少者,国力相等,则安定之国制服混乱之国,这大概是六国被强秦兼并,西楚霸王项羽被汉高祖打败的原因。
如今敌国跨据四方,并非只占有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止鸿沟以西的土地而已。
我们国家在外无盟国的援助,在内不像西楚那样强大,各种政务废弛,百姓不得安定,而议论国事者所依恃的,只不过是大江高山,这不过是守卫国家最次的条件,不是明智之人首要考虑的事情。
臣每想到这些,常深夜抚枕不能入睡,面对饭菜忘记进餐。
”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占据城池发动叛乱,派人前往晋国投降。
陆抗听到这一消息,命令将军左奕等直接挺进西陵,下令各军军营重新修固围墙,自赤溪到故市,对内围困步阐,对外抵抗敌军,陆抗日夜催促督责,全军将士对此甚感困苦。
诸将都劝谏陆抗说:
“现在趁着三军的锐气,急速进攻步阐,等到晋国援军到来,步阐一定已被攻克。
何必劳累修筑围墙,使士兵和百姓力量疲惫呢?
”陆抗说:
“(步阐占据的)这座城池所处地形稳固,城内粮草充裕,而且所修缮的防御设施,都是我过去规划的。
现在我们反过来去攻打它,既不能很快攻克,且北方救兵一定会赶来,敌人来后我们没有防备,则里外受敌,以什么抵抗他们呢?
”诸将都想攻打步阐,陆抗总是不应允。
宜都太守雷谭说得极为恳切,陆抗为了使众将信服,便听任他们去攻打一次。
进攻果然失利,防御围墙因此得以完工。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向江陵进发,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说:
“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没有什么担忧的。
但如果让西陵与敌人联结起来,则南山诸夷民都将骚动扰乱,那所要忧虑的事情,就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
我宁愿放弃江陵而奔赴西陵,何况江陵十分牢固!
”
当初,江陵地势平旷,道路畅通便利,陆抗下令让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堤拦水,借以阻止寇贼叛乱。
羊祜想凭借所阻拦的水行船运粮,扬言要毁掉堤坝让步兵通行。
陆抗听说后,让张咸立即毁掉了堤坝。
羊祜到达当阳,听说堤坝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力气。
晋国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至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
陆抗命令张咸固守江陵,公安督孙遵巡视长江南岸抵御羊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抵御徐胤,陆抗亲自统率三军,凭借军营围墙对抗杨肇。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逃跑到杨肇处。
陆抗说:
“俞赞是我军中的老官员,知道我方底细,我常担心夷兵一向不精练,如果敌人攻围,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
”当夜就撤换夷兵,全用老将替补。
次日,杨肇果然进攻原先夷兵的防守处,陆抗下令回军反击,箭石如雨下,杨肇兵卒死伤累累。
杨肇无计可施而连夜逃遁。
陆抗打算追击他,又担心步阐在要害之处积蓄力量,伺机出兵进击,兵力不够分配,于是只击鼓告诫将士,做出要追击的样子。
杨肇的军队颇为恐惧,全都抛盔弃甲争相逃命,陆抗派轻装的部队随后追赶,杨肇大败,羊祜等人都率军撤走。
陆抗于是攻占西陵城,诛杀步阐家族及其部下大的将吏,自此以下,请求赦免的人有几万。
陆抗修治西陵城墙和防御工事,还军东归乐乡,脸上毫无骄矜之色,谦逊如常,所以深得将士衷心拥戴。
评论说:
“刘备在天下称雄,被天下人所畏惧,陆逊年轻力壮,还没有什么威名,挫败战胜他,无不如愿。
我既惊奇于陆逊的谋略,又感叹孙权的识才之能,这就是他能成大事的原因。
至于陆逊忠心之至,担忧国家而为国献身,可以说是国家的栋梁之臣了。
陆抗忠贞诚信,有谋略才能,很有其父亲的风范,一代接一代享有美誉,大体具备其父的志向,可以说是能继承父辈事业的人。
”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江 行
郑 谷①
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
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
夜雨荆江涨,春云郢②树深。
殷勤听渔唱,渐次入吴音。
[注] ①郑谷:
晚唐诗人,江西宜春(古属吴地)人。
黄巢起义时,逃奔西蜀。
②郢:
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5.请根据前两联,概括作者“泪满襟”的原因。
(5分)
答:
解析:
由首联中的“漂泊病难任”得出“泪满襟”的两点原因分别为“漂泊之苦”和“疾病之痛”,由颔联“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得出“泪满襟”的另两点原因分别为“战乱之重”与“思乡之愁”。
参考答案:
①漂泊之苦;②疾病之痛;③战乱之重;④思乡之愁。
(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6.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6分)
答:
解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效果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特点。
鉴赏时不仅要辨识诗句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效果。
在本诗颈联“夜雨荆江涨,春云郢树深”中,“荆江”照应诗题“江行”,点明作者的行踪,并描写了春日夜雨之后江水上涨、树木茂盛的景象,而景是为情服务的,即烘托作者渐近故乡的喜悦之情,这在表现手法上属于寓情于景。
考生作答时应按照“手法+内容+效果”的形式来组织答案。
同时,考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还要利用注释所给的暗示,考题并不是都会有注释,一旦有了,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有时是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词的思想内容;有时是在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诗词的用典或意境;有时是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词的写作风格等。
本诗注释介绍了作者的籍贯是吴地,作者在黄巢起义时逃奔西蜀,而今归来;注释还提及郢的地理位置,暗示作者一路沿江而行,离家乡越来越近,喜悦之情自然流露于文字之中。
参考答案:
以“荆江”照应诗题“江行”;(2分)寓情于景,(1分)通过描写春日夜雨之后江水上涨、树木茂盛的景象,(1分)点明作者的行踪,(1分)侧面烘托出作者渐近故乡的喜悦之情。
(1分)
三、小说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喝晃汤
江 岸
无论如何,大过年的,总得让老婆、孩子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一家人总得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
可是,有一年,快过年了,周全明还没有想好,怎样弄到过年要吃的那几斤猪肉。
大概有十多年了吧,他家过年就没有杀过年猪。
黄泥湾这十几户人家,虽然不是家家户户每年都杀年猪,但多数家庭隔个三年两载也要杀一头。
整个湾子十多年没杀过年猪的,只有周全明一家。
他上有偏瘫老娘,下有六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仅凭他和老婆两人在生产队挣工分,粮食都不够吃,还能吃猪肉?
如果不是生产队照顾缺粮户,允许他家向集体借粮,他家每年都会饿半年肚皮的。
好在黄泥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没有杀年猪的人家,可以向杀年猪的人家赊一块肉来吃,等到自己家杀年猪了,再还上就是了。
每一年,周全明点头哈腰地从别人手里接过称好的猪肉,满面笑容地说,今年吃你家的,明年吃我家的。
这句话,被他重复说了十多年,但是他家的猪肉什么时候能吃上,还是一个未知数。
后来,他再开口赊肉的时候,要么热脸贴了人家凉屁股,人家干脆不理睬他,要么他赊五斤,人家只肯给三斤,而且还是猪后裆处的囊囊膪。
周全明几乎欠了整个湾子所有人家的猪肉,今年找谁借呢?
找谁借,都难以启齿。
他到姐姐家串门,他姐不忍心,悄悄塞给他五元钱,对他说,你到公社食品站去买几斤猪肉,给孩子们过年吃吧。
周全明攥紧五元钱,手心里汗津津的,走到食品站的时候,竟将一张钞票都捂湿了。
食品站却排着一个长龙似的买肉的队伍,他只好站在队尾,焦急地看着案板上的半扇猪肉被一点点肢解,一点点被人买走。
突然,一个年轻人径直走到肉案前,也不言语,卖肉的赵师傅却挥刀砍下一大块好肉,递给年轻人。
我们排半天队了,凭什么他不排队?
还讲不讲先来后到……
人群里响起纷乱的抗议声。
赵师傅“叭”的一声把刀砍在肉案上,双手往腰间围裙上一叉,傲慢地说,他是我儿子。
谁喊我一声爹,我也给他砍一块肉!
大家顿时沉默下来。
周全明慢慢走到肉案前,对着赵师傅清晰地喊了一声,爹!
赵师傅愣了,所有等待买肉的人都愣了。
周全明不由分说,从肉案上拔起刀,三刀五刀下去,砍下一大块好肉,拎起来,大步流星地走了。
分田到户那一年,周全明家田地分得多,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
他家不仅能吃饱饭了,而且过年要杀年猪了!
黄泥湾人把猪血叫作猪晃子,杀了年猪,往往要开一两桌席面,把每家家长请来坐席,俗称喝晃汤。
席上的主菜就是猪肉、猪肠、猪心肺、猪血放在一起的乱炖,就是晃汤。
另外还要给每家每户送一海碗炖好的晃汤。
这种杂烩为什么不叫别的名字,而叫晃汤,可能和猪血最廉价有关。
这应该是乡间的一个俗称。
周全明家终于杀了年猪,也请来了众乡邻喝晃汤。
全湾子的狗都挤了进来,在桌子底下打架,争啃人们丢下的骨头。
酒至半酣,有人笑道,老周,你家的猪拱进萝卜地里了吗?
还有一个更促狭的人,竟然抱起自己家的狗,对着席面说,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桌子上还有什么?
够不够人吃的?
你们还想抢?
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周全明的脸立马红到了耳根。
他讪笑着,支支吾吾地说,俺家欠大伙儿十多年的肉账呢,还清以后,一头猪就剩下头蹄和下水了。
明年一定让大家吃个痛快,保证一块儿萝卜也不兑,全炖好肉。
你还让我们等到明年?
我看见你家厨房里还挂着一块好肉呢,怎么不炖上?
肯定是留到过年自己吃吧!
有人不依不饶。
周全明解释道,这块肉,是留下来还给公社食品站卖肉的赵师傅的。
赵师傅已经退休了。
当周全明敲开他家大门时,他问,你找谁?
有事吗?
周全明毕恭毕敬地说,我就找您,今天专门过来还几年前借您的猪肉。
说着,双手递过猪肉,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走了。
赵师傅接过沉甸甸的猪肉,死活想不起来周全明是谁,更想不起来自己何时借给他这么一大块猪肉。
(选自《2017中国年度作品:
微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表现了人们对过年的美好期盼,但“无论如何”“总得”道出了贫苦人家的生活艰辛。
B.众乡邻到周全明家喝晃汤,却不满汤里肉少菜多,这表明尽管周全明还清肉账,还请乡邻喝了晃汤,大家依然瞧不起他。
C.小说通过周全明家过年时前后不同光景的对比,写出了分田到户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改善了生活条件,解决了温饱问题。
D.小说结尾“沉甸甸的猪肉”照应了前文“砍下一大块好肉”,此时“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猪肉,更是周全明的一份感恩之情。
解析:
选B 乡邻只是在开玩笑,没有“瞧不起他”。
8.“喝晃汤”的情节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出现,作者却以此为题,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原因。
(6分)
答:
解析:
解答本题时,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情节上,“喝晃汤”是黄泥湾的风俗,这是小说重要的情节转折点,说明周全明的生活有所改善,引出下文周全明还肉账的情节。
人物塑造上,周全明请乡邻“喝晃汤”,表明他知耻感恩。
主旨上,“喝晃汤”深化了小说感恩与尊严的主题。
表达效果上,作者用一个读者比较陌生的风俗作为小说题目,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
①从情节看:
“喝晃汤”是小说重要的情节转折点,代表着周全明一家生活境况的转变;同时,小说用请乡邻“喝晃汤”这一情节来引出周全明还清村人肉账,尤其是留下一大块好肉还给赵师傅的情节。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
周全明家生活条件改善后,主动请乡邻来“喝晃汤”,表明他知耻感恩,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看:
“喝晃汤”是身处贫困与走向富裕的分水岭,作为标题有着重要的寓意,深化了小说感恩与尊严的主题。
④从表达效果看:
用一个读者不熟悉的黄泥湾风俗作为小说题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9.江岸的乡土系列小说极具“黄泥湾风情”,其魅力得益于叙写感人的细节和融入民俗、民风。
本文是如何呈现这些“魅力”的?
请结合作品赏析。
(6分)
答: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这些‘魅力’”主要是指“叙写感人的细节”和“融入民俗、民风”,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从叙写感人的细节看,如周全明的姐姐悄悄塞给他五元钱让他买猪肉后,他“攥紧五元钱”“手心里汗津津的”“一张钞票都捂湿了”,可见他对这五元钱的珍视及对猪肉的期盼;如周全明在还赵师傅猪肉时“毕恭毕敬”“双手递过猪肉”“深深鞠了一躬”,可见他对赵师傅的感激与尊重。
从融入民俗、民风来看,“好在黄泥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再还上就是了”“黄泥湾人把猪血叫作猪晃子……另外还要给每家每户送一海碗炖好的晃汤”这些传统,都可以体现出黄泥湾乡邻间互帮互助、不忘恩不忘本的淳朴民风。
参考答案:
①叙写感人的细节:
买肉时周全明“攥紧”五元钱、手心“汗津津”、钞票“都捂湿了”,足见他对五元钱的珍视与对猪肉的期盼;还猪肉时周全明“毕恭毕敬”“双手递过猪肉”“深深鞠了一躬”,写出了他对赵师傅的感激与尊重。
文章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②融入民俗、民风:
在黄泥湾,老辈子传下来的过年可以赊肉、杀年猪后请每家家长“喝晃汤”、给乡邻“送晃汤”的好传统,表现出乡邻之间互帮互助、不忘恩不忘本的淳朴品质。
这些都体现出了黄泥湾独有的魅力风情——乡土气息浓郁,民俗、民风淳厚质朴。
(每点3分,其中明确鉴赏角度1分、举例准确1分、分析恰当1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专项 复习 课件 难点 加训 专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