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昌城关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657497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5.10KB
绍兴市新昌城关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绍兴市新昌城关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市新昌城关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绍兴市新昌城关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绍兴市新昌城关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
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
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
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
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
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
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
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
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
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
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
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
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
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C.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D.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
但人们仍未意识到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
D.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
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
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
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
有的一来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
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
“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
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
“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
”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
“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
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
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
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
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
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
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
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
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
回家看看吧!
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
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3.“盛”的意思分别与
(1)
(2)相同的一项是
①盛情邀请()
②盛况空前()
A.参加盛会B.盛意难却C.身着盛装D.盛气凌人
4.结合解释在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不同于平常的乐曲,形容不同一般,很好()
②还是原来的样子和味道,(指保留了原本的核心价值和精髓。
)()
5.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本文的写法是“以虚写实”,与《苏州园林》写法相同。
6.本文中没有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B.议论C.说明D.抒情
7.第③段中不能表现贾文斌老人盼望亲人时激动心情的词语是()
A.紧紧地B.抓住C.颤巍巍D.黯然的
8.第③段中老乡与我们交谈时神情“黯然”是因为什么?
而“铿锵的声音”又表现了什么?
9.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相呼应的句子?
按照原文将句子抄写下来。
10.作者来台北干什么?
11.听到《卖苗郎》《寻儿记》让观众们想到了什么?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是()
A.文中通过描写了人们在看戏时“大哭失声几回”,表现出剧情勾起了人们人生际遇中最让人伤心的记忆。
B.文章中写当地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就是因为戏很好看,大家都没有看过。
C.文中通过描写台下观众的表情,表现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一道海峡不可能切断这血脉深情。
D.文章中多次写到下雨,更突出表现了即使下雨也不能阻挡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国家统一的热切希望。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为谁开
徐慧芬
他一身唐装,怀抱一束梅花。
要不是这身唐装的过于华美,我简直要怀疑这是一位古代雅士穿越到我面前来。
几天前突然接到他的电话,问我是否还记得他这位学生。
当然是记得的,绘画有禀赋,美术作业常受到我夸赞。
虽然毕业后师生少有往来,但还是知道他离校后一直与绘画结缘。
雪天里,迎面扑来的清香,让我感动,我欣喜地把他迎进屋。
坐下来,他从信封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指着上面一篇文章给我看。
原来这是我几天前刊登在晚报上的一篇文章。
“老师,我才知道你还写作呢,这篇《梅花为谁开》,借花说人,切中时弊,许多话说到我心坎上。
我还记得美术课您教我们画梅花时的情景,您讲了古人是如何喜欢梅花的故事,比如林和靖的梅妻鹤子,王冕的梅花墨池,您还给我们介绍了古今画坛上的一些画梅高手……”他进入了回忆,我眼前也开始出现了教室里一张张质朴稚嫩的面孔。
“老师还记得我们班那个最调皮的大雄吗?
那次画梅花,您说可以题两句诗在自己的画上,结果大雄在他的画上题了‘梅花梅花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结果他同桌的女生林梅花一下子哭了起来。
”
“难得你对过去的美术课还有这么清晰的记忆,过去的同学你还联系多吗?
”我问。
“大多不联系了,人大了以后各有各的生活圈子,我也忙得很,现在的精力主要是在画画上,平时交往的也都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
“啊,那你今天怎么有空来呢?
”
“看老师说的,前几天我读了您的这篇文章,真后悔没及早来拜访您,我和您一样喜爱梅花啊,梅花的精神太令人神往了!
”接着他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卷梅花图,一一展开来。
呀,真炫人眼睛!
浓墨重彩,构图不拘……
“过去我什么都画,人到中年了也没搞出啥名堂,这两年我改变路数,集中精力盯着梅花这一个品种来画,老师,您给提提意见。
”
“哦,你很有想法,胆子也大,借用了现代画的一些理念。
”
“老师到底是行家,我的想法是,任何画都要跳出古人的窠臼,梅花为什么一定要画得那么孤傲冷清呢,时代在变,人的审美眼光也会变,我的梅花就要让它奔放,绚丽,热闹,在表现形式上,我也尽量‘不择手段’……”
他滔滔不绝,把我最后想要表达的一点意见堵住了。
停下来,我没话找话,指着画上的题句问:
“这都是你自己撰写的吗?
”
“哦,这倒不是,我平时看到别人画上有意思的题句就抄下来,有时候就在唐宋诗词里摘录几句套用一下。
”
“这方印章‘梅道人’是指?
”我有些疑惑,因为我想起这是元代大画家吴镇的名号。
“这是我给自己取的号,意思是激励自己做人要像梅花那样,迎风霜而傲然开放。
”
“那当然好,现在能看点书的时间还有吗?
”我问。
“不瞒老师说,这两年实在太忙了,今年五月我的‘百梅图画展’准备在一家大宾馆里举行,这次画展结束后,我还要赶去香港举办,老师您可能不知道,我刚才提到的林梅花,后来嫁给了一个香港富商,我这次香港开画展就是她帮忙牵线搭桥的。
”
我突然悟到了点啥,问:
“你这次是专程来看我,还是有什么事呢?
”
他听我说话这么直接,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我就是来探望老师的,老师文章写得那么好,我真佩服,当然我也是想请老师给我写篇文章,在晚报上介绍一下我,您知道,现在都这样,要想有点名声,卖得动画,没人鼓吹捧场可难哪!
您一定要帮学生这个忙啊!
”
“啊,我不是专门写艺术评论的,可能写不了呢。
”
“不不不,老师随便写,晚报读者面广影响大啊!
”说着他又掏出一张折叠好的纸片说,“我列了几点提纲,供老师参考。
”
我看了一下,好几条,但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作品高雅画如其人,二是人品淡泊不趋名利。
他走后,我陷入苦恼,怎么写呢?
违心说点假话吗?
突然手机响了,声音传来:
“老师,我刚才在你家卫生间洗漱台左侧的抽屉里留了一个信封,里面两千块钱是感谢老师帮我写文章的一点辛苦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对比,文章开头的“雅士”和后面学生的“俗举”形成了对比,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
B.小说的标题暗示了小说的主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真正欣赏梅花了。
C.小说很多地方颇具匠心,比如两次提到“林梅花”同学,后来嫁给富商,前后照应,暗含深意。
D.小说中的老师对学生的画作其实并不是很欣赏,可以看出老师的高雅,也隐约表现出老师保守。
14.小说中“学生”这个人物颇有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5.有人说小说结尾“突然手机响了……”之后的情节是多余的,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揭竿为旗
(2)天下云集响应
(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序八州而朝同列
17.从句式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1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三——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②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①幕次:
临时搭起的帐篷。
②求田问舍:
经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
“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汉上旧居江水泱泱、白云深深、山水相依的清幽环境,引发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B.颔联运用了“求田问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在家国遭遇危难之时,产生了消沉归隐之意。
C.尾联写诗人想要远离荣华富贵,超然物外,却又担心像元龙这样有抱负有思想的人批评他。
D.这是一首酬和之作。
从“次韵”可看出王安石在这首诗中用的韵脚和杨乐道诗的韵脚是一样的。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壮阔的景色、浩瀚的江水,文人总易借此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感慨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
而杜甫则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因落叶和江水触发同样的感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诗人先是极写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了水石激荡,深谷鸣雷的场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2.下面是两幅与马有关的对联,但各缺一半。
请将备选短语加以整合,按照对联的对仗平仄要求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备选短语:
又催、重跨、才过、花竞放、马争先、小龙年、一路春、千里马、红旗猎猎、鸟语花香、四季画图、万马奔腾、万树繁花、一路凯歌、百尺竿头
上联:
千帆竞发几经风雨几经浪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
曾经大风浪更上一层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3.下面是某校“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24.根据下面的材料作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
(艾美•居里《美丽的颜色》)
你对“乐”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
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乐”的经历和感悟?
请结合上述材料进行写作。
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A项,“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不合题意,原文是“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选项表意扩大了范围。
C项,“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主观臆断,原文说“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选项推断于文无据。
D项,“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以偏概全,“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还有一个原因是“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联系文中内容“……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看,“导致霍乱广为传播”的原因还应该有“伦敦是一个人口拥挤的大城市”,是“全球化之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盛情邀请,“盛”修饰“情”,意思是“深厚的情意”,与“盛意难却”意思相同。
故选B。
②盛况空前,“盛”修饰“况”,意思是“盛大热烈的状况”,与“参加盛会”意思相同。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不同于平常的乐曲,形容不同一般,很好。
这是形容事物与众不同的,考生可从文中寻找表现不同一般的词语,由“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可知词语应是“非同凡响”。
②还是原来的样子和味道,(指保留了原本的核心价值和精髓。
),这是强调事物保留了原来的味道、感觉等,由“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可知词语为“原汁原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写法等的能力。
D.“本文的写法是‘以虚写实’”错。
本文写了河南豫剧团的演员应邀到台湾演出的过程,描写了台湾的河南老乡听到家乡戏后更加思念家乡的情景,这是“以实写虚”。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方式的能力。
本文是散文,记叙和描写了河南豫剧团的演员应邀到台湾演出的事件,描写了在台湾的河南老乡看戏的情景以及他们的言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文中也有议论和抒情句,比如“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
但是文章没有用到“说明”的手法。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语境含义的理解能力。
D.“黯然的”应当是表现他们无法回家的失落心情,不是表现盼望亲人时的激动心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的语境含义的能力。
先看“黯然”一次含义,结合原句“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
”可知,“黯然”因思家乡不能归的伤心;
再看“铿锵”,结合原句“那铿锵的声音……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可知,“铿锵”是对家乡誓死的忠诚,对自己是河南人的骄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内容及筛选对应信息的能力。
先看第五段画线句,“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
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描写的是台北的雨及其渲染的悲伤氛围,为后面河南老乡送别我们做铺垫。
而与之对应的是第一段描写雨的句子“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概括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作者到台湾来的目的,可以从第一段看出来,“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
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作者来台北唱河南豫剧,看到了台北河南老乡思念家乡的情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卖苗郎》《寻儿记》的内容在第四段,原文表现观众反应的句子是“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
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
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
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B.“就是因为戏很好看,大家都没有看过”错。
大家之所以赶来看戏,是因为这个演出团来自家乡河南,是因为演出的内容是他们记忆中的家乡戏,勾起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是对他们有家不能回的慰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项,“也隐约表现出老师保守”理解错误。
老师对学生的画作不是很欣赏,表现的是老师的才情与高雅的审美,不能说是保守。
故选D。
【14x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
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根据文章情节来看,一开始这位学生说“看老师说的,前几天我读了您的这篇文章,真后悔没及早来拜访您,……”,到后文才道出真实目的“当然我也是想请老师给我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虚伪造作,不真诚。
由文中他给自己取名号“梅道人”,原因是“意思是激励自己做人要像梅花那样,迎风霜而傲然开放”,他自认为自己具备梅花傲岸高洁的品质,以“梅道人”自居,自视甚高,可竟然以“这两年实在太忙了”为由,连书都没有时间看,表现了他的华而不实。
他想让老师写篇文章为自己“鼓吹捧场”,通过“这两年实在太忙了,今年五月我的‘百梅图画展’准备在一家大宾馆里举行,这次画展结束后,我还要赶去香港举办,……”这句话可知,他四处奔忙举办画展,而做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追名逐利。
由文中“梅花为什么一定要画得那么孤傲冷清呢,时代在变,人的审美眼光也会变,我的梅花就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绍兴市 新昌 城关 中学 语文 试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