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1.docx
- 文档编号:28646457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59KB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1.docx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性标志之一,它对我国经济金融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处于关键阶段,然而,存在居多制约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如基准利率的缺失等。
只有采取如全面发展金融市场等措施,我国的渐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基准利率
1引言
一般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它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变量系统。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个多样化且彼此关联的利率体系。
利率的多样性植根于融资活动的复杂性。
利率是放款的期限、借款人的信用度、附属担保品的数量及质量、承载融资活动之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在利息支付上的税收待遇、破产清偿顺序等等要素的函数。
在不同具体的融资活动中,自变量的要素各不相同,由这些要素集合决定的利率,在风险和收益方面便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
基于融资活动的多样性,利率体系便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
利率体系的多样性表面上反映在利率水平的差别上,实质体现在每一种利率都对应着一类融资活动,并反映这类融资活动的风险度。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交易主体自主决定,中央银行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实现货币政策。
它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及风险结构应当由市场自发地进行选择;基准利率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从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第一、要使利率的水平及其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决定。
第二、渐进式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优选模式。
由于融资活动多种多样而且种类日趋增多,稳步推进、分步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方案是适宜的。
融资定价机制的变革必然表现为从一个原生态融资领域到另一个目标取向性融资领域逐步推进的过程。
因此,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利率的"双轨"并存不可避免。
第三、通过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来促成基准利率形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基准利率的影响面、风险度和市场性的综合特征而言,货币市场有条件形成此种利率。
在多样化的利率体系中,各种利率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这个体系中,基准利率对于利率体系的总体变动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四、在任何情况下,货币当局都必须有能力保持对利率的调控权。
在行政性控制利率的条件下,这种调控权表现为货币当局对各种利率拥有审批权、调整权和管制权;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这种调控权表现为货币当局拥有足够且有效的市场手段,通过其自身在公开市场上的资产交易活动去影响基准利率的走势,进而达到调控利率水平及其结构,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施以有效影响的体系。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
毫无疑问,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而且是先后在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两个领域中进行。
我国最早的利率市场化是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出现的,是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之内以及非国有经济部门和国有经济部门的结合部上展开的。
从历史上看,其主要形式是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
在这些非正规的融资交易中形成的利率基本上是市场化的。
与此同时,与融资过程中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配合,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从行政性调控为主向市场化调控为主的转变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这方面,主要标志有:
1998年,数十年的信贷规模控制停止执行,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的主要政策调控手段;从2000年开始,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工具,并迅速上升成为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走势的最主要手段。
这说明,在我国,中央银行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九十年代以来,货币当局推行利率市场化经历了10余年的过程。
综合起来看,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我国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其利率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
余下尚未被市场化的,主要就是银行的存款利率以及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
这样,进一步统一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的自主化,逐步推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构成我国今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3制约利率市场化深入的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谁也没有理由反对利率市场化,然而,在现有金融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行利率市场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果方式方法不当有可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给国家经济、金融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危害。
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
基准利率缺失
基准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率,是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得以优化配置资源的必备要素之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尚没有哪一种利率能够稳定的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从而使得我国利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序状态。
基准利率是市场利率上下波动的轴心,只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基准利率,才能培育出完善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这是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关键。
银行的存款利率在我国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的作用,而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是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在任何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都没有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集合的竞争性定价活动来确定。
其二、从利率的期限结构角度看,银行存款利率没有反映出从短期到长期的资金供求的态势。
在我国,目前银行存款期限最长为5年,更不用说10年以上的期限。
在这里,各个期限的利率都是在各个期限的资金市场上由供求双方通过竞争形成,而且各个市场之间一般并不存在资金大规模流动从而形成套利的密切联系。
因此,在此基础上,不可能形成灵敏的利率期限结构。
一方面,长于5年期的各档次银行利率根本无法在银行内形成,而这些期限的利率对于投资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来说是极端重要的。
另一方面,利率水平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
在我国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水平由人民银行确定,由商业银行执行。
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不灵,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总体而言,货币市场参与主体有限,金融品种“单一”,规模小,并且货币子市场之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处于分裂状态,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信号失真。
这些制约因素使得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缺乏运行的市场环境和基础。
微观经济主体未按完全市场化机制运作
国有商业银行未真正实现商业化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治理结构缺陷,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导致银行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
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
企业的经济行为缺乏利率弹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在可得性和成本这两大决定筹资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中,国企通常会将可得性置于首位,而忽视利率水平的高低。
货币当局操作利率杠杆的独立自主性不强
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
目前,利率水平的决定、差别利率政策的制订等有关利率的各个方面的政策都由政府严格控制,表现出高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
从表面上看,利率水平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我国在调控利率方面似乎比西方发达国家更方便,用不着通过其他货币政策手段的操作,只要中央银行和国务院同意调整利率,就能实现利率目标,并导致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产生反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是由货币政策委员会作出的。
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员一般来自企业主管部门、商业银行、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等各个利益集团。
由于利率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每一次利率调整都是各方利益主体讨价还价的结果,如果意见不一致,最后还得由国务院决定。
由此可见,中国利率政策的决定并非由中央银行自主做出,一般是由企业主管部门、商业银行、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等各个利益集团经过多方谈判、博弈达到利益均衡的结果,而最终决定权在国务院。
所以,我国真正的利率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银行只有执行权和20%的贷款利率浮动权,缺乏操作利率杠杆的自主性。
金融监管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和保险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监管的分业监管体系,但有效的监管体制的运作方式、手段尚未建立,监管技术和监管经验尚需提高和积累。
4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全面发展金融市场
首先,应加快发展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培育市场的参与者,增加交易品种,逐步消除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分割现状。
货币市场是一个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票据市场在内的有机整体。
只有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扩大其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其运行效率,增加其影响力,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信号。
其次,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形成能够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市场传导机制。
再次,建立规范、发达的证券市场。
最后,建立起金融期货市场尤其是利率期货市场,为利率风险的转化和摊销提供手段。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
继续深化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建立和健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最终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
加快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首先是尽快明确企业的产权主体,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进程。
其次是尽快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其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能力,并提高其对宏观调控政策反映的灵敏性,以确保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
再次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建立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减少经营者道德风险和寻租行为;提高市场竞争力。
金融监管机制的完善
为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行,应健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必须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提高中央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它市场利率,逐步确立货币当局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地位,逐步增强其政策工具的利率敏感性,逐步改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完善其宏观调控理念和宏观调控手段。
调整和完善利率结构体系,确立统一的市场化的基准利率
当前,利率结构存在着重大扭曲,并已对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形成了障碍,应当尽快进行调整。
现有利率结构复杂,分档次分种类,有上百种,不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
并且尚未建立具备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在利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易于被央行调控等特点的基准利率。
要顺利推行利率市场化,调整利率结构、建立基准利率是当务之急。
参考 文献:
1马君潞.21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R.巴里·约翰斯顿,V.桑德拉拉加.金融部门改革的次序[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利率 市场化 改革 困境 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