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探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教案全国通用.docx
- 文档编号:2864308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763.10KB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探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教案全国通用.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探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教案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探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教案全国通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探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教案全国通用
热点07探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设计思路也很相似:
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由于两个实验的结论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的,故教材中详细地讲述了两个经典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高考对此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考查经典实验对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贡献;第二,考查两个经典实验的具体操作;
第三,考查实验操作失败或出现失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备考过程中,考生除了要对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结果进行分析外,还要加强对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考向1经典实验的重要贡献
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涉及众多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及其所做实验的重要贡献都应掌握。
科学家
实验名称
重要贡献
遗传物质的探索进程
格里菲思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小鼠体内)
提出“转化因子”存在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
DNA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及其同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外培养)
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赫尔希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其他科学家
众多实验
DNA是大多数生物的遗
传物质,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病毒的遗
传物质是RNA
特别提醒:
对某一生物遗传物质的研究,只能得出被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的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源于多次实验,在这些实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所以通过任何一个经典实验,都不能单独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
【答案】D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A正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的重新组合,B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导致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因此该实验比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32P主要存在于离心后的沉淀物中,少量存在于上清液中,D错误。
2.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
B.通过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再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和DNA的变化
C.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者是侵染时间过长导致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D.本实验证明噬菌体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DNA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B
考向2经典实验的操作和思路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虽然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
如表所示内容是关于两个实验关键环节的对比总结,也是高考命题要点所在。
经典实验
设计思路
关键技术
关键操作
不同点
共同点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设法将S型细菌
的DNA、蛋白质
等物质分离开来,
以观察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
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分别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物质分离技术、物质提纯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
将S型细菌中的DNA等物质分离并提纯;将DNA等物
质分别加入其他条件相同的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内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法对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进行标记,以分别观察二者在遗传中的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首先用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的T2噬菌体与分别被35S和32P标记的细菌共同培养一段
时间,可分别获得用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
标记过的噬菌体与未标记过的细菌混合培养时间、搅拌
力度等要恰到好处(保证亲代噬菌体已经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且细菌没有因为子代噬菌体的大量繁殖而裂解)
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如下。
(1)探究思路
①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设法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观察每一种物质的作用。
②探究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利用酶的专一性,破坏其一,之后再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如干叶病毒可导致菠菜得干叶病,若干叶病毒的核酸为DNA,则用DNA水解酶处理干叶病毒核酸,DNA被水解,实验组(用DNA水解酶处理)不会导致菠菜患干叶病,而对照组(没有用DNA水解酶处理)可导致菠菜患干叶病。
(2)探究方法
①分离提纯法: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为100%。
②同位素标记法: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和DNA的特有元素,将蛋白质和DNA区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③病毒重组法: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中,将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病毒。
④酶解法:
利用酶的专一性,如加入DNA水解酶,将DNA水解,观察相关性状是否还能表达。
3.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
处理
注射R型活细菌
注射S型活细菌
注射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
注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液
实验
结果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小鼠不死亡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A.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四组实验必须相互对照
B.实验说明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
C.该实验结论为“DNA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D.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四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出S型活细菌
【答案】C
4.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B.该实验中,加入S型肺炎双球菌DNA的培养基上只出现光滑型菌落C.艾弗里提取的DNA中掺杂有少量的蛋白质,实验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考向3经典实验的误差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误差出现的原因
(1)用被35S标记的感菌体侵染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际上会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搅拌不充分、离心时间过短、转速过低等,有少量含35S的蛋白质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了少量的放射性。
(2)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上清液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体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了少量的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5.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若b中有放射性,说明①过程培养时间过长B.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A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若出现了放射性,主要是由于搅拌不充分导致的,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A错误;C正确;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细胞外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b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因此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B正确;上述实验过程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仅凭该实验还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1.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的实验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
B.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运用了物质提纯鉴定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等两类
C.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是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D.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2.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T2噬菌体营寄生生活,需先标记细菌,再标记噬菌体,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3.下列关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子代噬菌体的性状是由大肠杆菌DNA决定的B.该实验能证明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C.该实验能证明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最终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C
4.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细菌的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①
R型
蛋白质
R型
②
R型
荚膜多糖
R型
③
R型
DNA
R型、S型
④
R型
DNA(经DNA酶处理)
R型
A.①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实验过程中,①组加入的蛋白质和②组加入的荚膜多糖不能促进R型细菌的转化,说明二者不是转化因子,A选项错误;③组加入的DNA能促进R型细菌的转化,④组加入的经DNA酶处理的DNA不能促进R型细菌转化,说明DNA是转化因子,C选项正确;B、D选项均不能得到证明。
5.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内容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可获得两种噬菌体实验材料B.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保温培养时间越长实验结果越可靠C.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若沉淀物中放射性过高,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噬菌体侵染实验充分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能作为遗传物质
【答案】C
6.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示意图,对此过程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简单,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B.被32P标记的噬菌体是通过将其置于含有32P的培养基中直接获得的C.离心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髙,原因是被35S标记的蛋白质在沉淀物中
D.上图的实验充分说明了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答案】A
【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噬菌体DNA的细菌分开,因此上清液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含子代噬菌体的细菌。
本实验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和DNA分开,能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A项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而不能直接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而应该先用含有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让其去侵染带标记的细菌,B项错误;离心后若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原因是被32P标记的DNA存在于沉淀物中,C项错误;上图中的实验充分说明了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项错误。
【点睛】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元素的去向问题
①若用32P和35S标记病毒而宿主细胞未被标记,相当于间接地将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只在子代病毒的核酸中有32p标记。
②若用32p和35S标记宿主细胞而病毒未被标记,则在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中均有标记元素。
③若用C、H、O、N等标记病毒而宿主细胞未被标记,则在子代病毒中只有核酸有标记元素。
④若用C、H、O、N等标记宿主细胞而病毒未被标记,则在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中均可找到标记元素。
7.下列有关实验及实验结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结论
A
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将R型活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和DNA水解酶混合培养
只生长R型细菌,说明DNA被水解后失去了遗传效应
B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
离心后获得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
烟草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
两次分裂后,提取大肠杆菌DNA,经密度梯度离心,有一条中带,一条轻带,说明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A.A
B.B
C.C
D.D
【答案】B
8.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④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别是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答案】D
【解析】用噬菌体侵染细菌一段时间后离心,上清液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细菌(其中含有噬菌体的DNA)。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上清液是没有放射性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体现在DNA即沉淀物中;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放射性在沉淀物中;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中含有放射性的物质是蛋白质和DNA,即放射性位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9.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设计思路相同,都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但分离方法不同
B.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格里菲思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DNA仍然保持生物活性,仍具有遗传效应
D.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由于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或者培养时间过长,故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
【答案】B
10.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答案】D
【解析】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思路是:
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一一提纯,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分析:
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并形成对照,只能说明活的S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其后代全是S型菌,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将S菌可能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R型菌培养基中,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菌落,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
11.如图甲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甲乙
A.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B.甲图中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
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在上清液中放射性要减弱
【答案】C
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A正确;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B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但如果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则沉淀物中也可能有放射性,C错误;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则多数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弱,D正确。
12.艾弗里等人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艾弗里实验最为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
(2)写出艾弗里实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
(3)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用具:
R型菌、S型菌、DNA酶、蒸馏水、制备培养基所需的原料。
①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
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
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组,标记A、B、C。
请将处理方法填写在表格中的横线上;
编号
A
B
C
处理方法
不加任何提取物
第三步:
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第四步:
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
。
③得出结论:
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
【答案】
(1)设法把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进行实验
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分离提取技术
(2)①B组:
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DNA
C组:
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
②A、C两组培养装置中未出现S型菌落,B组培养装置中出现S型菌落
13.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
在离心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沉淀中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如果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
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过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
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事实上,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还有一组只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实验作为对照组,在该组实验中,用___________元素来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两组实验表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
因此,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
【答案】
(1)同位素标记法
a.升高子代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升高亲代噬菌体还未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2)35SDNA是遗传物质
b.在实验中,如果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过短,则会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故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增加。
(3)事实上,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还有一组只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实验作为对照组,由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含S,而DNA中不含S,故在该组实验中,用35S元素来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两组实验表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
因此,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
14.下表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①处应为________(填35S或32P),②处应为___________(填35S或32P)。
(2)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A组的结果中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3)在B组实验中,保温时间和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关系为___________。
(4)此实验与艾弗里的实验有相同的设计思路,他们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5S32P
(2)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沉淀物出现较高放射性
(3)②
(4)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解析】
(1)根据A组离心管上清液放射性高科推知,A组应为用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B组离心管中沉淀物放射性高可推知,B组应为用32P标记的核酸,故实验中,①处应为35S,②处应为32P。
(2)实验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二轮 复习 探究 DNA 主要 遗传物质 经典 实验 教案 全国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