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8637197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63.38KB
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
《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
上篇:
2003年度证券行业分析提要1
I2003年度我国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1
II2003年度我国证券行业总体评价2
下篇:
2003年度证券行业分析说明3
I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回顾3
一、总体情况3
二、股票发行与交易情况4
三、国债市场情况5
四、证券市场热点情况分析7
(一)庄股跳水络绎不绝7
(二)券商洗牌加速8
(三)保险资金入市难保险9
(四)社保基金入市战战兢兢10
(五)QFII下单毫不手软11
(六)价值投资理念大行其道12
(七)B股市场融资重新“开闸”14
(八)《证券投资基金法》问世15
II2004年证券市场展望17
一、统一指数及指数期货的推出17
二、集合理财法规有望正式出台18
三、保荐人制度将取代通道制19
四、东北地区业务收入略有下降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20
III我国证券公司发展问题分析21
一、证券公司发展的有利因素21
(一)证券业的巨大发展空间21
(二)我国证券公司状况23
二、加强和改善行政监管工作25
(一)行政监管是证券公司监管体系的核心25
(二)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不平衡25
(三)应该采取的措施26
三、强化行业自律机制和诚信体系建设29
(一)证券市场的自律性29
(二)证券行业需要诚信30
(三)自律规则和公约制定31
(四)代办股份转让业务试点工作34
四、完善风险控制与处置机制34
(一)我国证券公司成长教训深刻35
(二)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控制与防范风险的基础35
(三)证券市场风险分析37
五、改善环境、促进规范发展40
(一)拓宽证券公司业务空间问题40
(二)降低运营成本问题42
(三)参与市场建设问题44
(四)增进理解与客观评价问题45
上篇:
2003年度证券行业分析提要
I2003年度我国证券行业整体运行综述
运行特点
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存在问题
行业在竞争中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管理体系,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急待解决。
前景预测
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对策建议
证券行业在发展过程不断调整市场的平衡。
II2003年度我国证券行业总体评价
强势
用户规模扩大、数据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竞争呈现出向纵深层次发展的趋势、运营商渐显产业链龙头作用
弱势
证券市场监管缺乏进一步监管
机会
证券业颁布第一个监管条例
下篇:
2003年度证券行业分析说明
I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回顾
一、总体情况
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已有上市公司1287家,市价总值42458亿元,占GDP的36%,发行股票累计筹集资金9865亿元,证券经营机构总资产达到5700亿元,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699亿元。
2003年,证券市场总股本6428.46亿股,同比增加了553.01亿股,增幅为9.41%;市价总值42457.71亿元,同比增加了4128.58亿元,增幅为10.77%;其中流通市值13178.52亿元,同比增长了5.55%;在241个交易日中,股票市场交易成交总额达32115.28亿元,同比增长了14.73%;全年印花税收入128.48亿元,同比增长了14.76%;投资者开户数达7025.41万户,较上年底增加了141.33万户。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易所国债市场方面,2003年国债现货交易较上年有所萎缩,全年成交总额为5756.10亿元,同比减少了33.96%;国债回购交易则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成交总额达52999.86亿元,同比增长了117.03%。
另外,2003年证券市场投资基金成交额为682.65亿元,同比减少了41.48%。
2003年12月份股票市场较为活跃,股票成交金额达4257.58亿元,较上月增长了52.95%,同比则增长了145.44%。
股票发行筹资391.61亿元,较上月增加了175.6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685.02%。
其中,发行A股7家,筹资42.49亿元;发行H股3家,筹资38.8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85.31%;A股配股1家,筹资3.51亿元,发行可转债筹资24亿元。
印花税收入17.03亿元,较上月增长53.00%,同比增长了145.38%。
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共筹集资金1357.75亿元人民币,较2002年增长了41.17%。
其中H股发行筹资64.57亿美元,较上年大幅增长了193.77%。
2003年全年共发行A股82家,筹资额564.17亿元,同比减少了17.23%;发行B股1家,筹资0.43亿美元;H股发行23家,筹资64.57亿美元;A股配股24家,筹资74.79亿元,同比增长32.10%;发行可转债筹资180.60亿元。
二、股票发行与交易情况
2003年沪深股市无论在指数、成交金额还是在股票的发行数量上都已走出低谷,较上年明显上扬和增长。
统计显示,沪深股市在经历持续下跌后,两年来首次拉出了漂亮的年阳线。
自2001年6月,上证综指在2245点见顶回落以来,沪市大盘经历了漫长的探底过程:
从2000年底的2073.47点,到2001年底的1645.97点,再到2002年底的1357.65点。
这股连绵不断的跌势,终于在2003年被一举扭转。
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拉出了实体150点和736点的小阳线,结束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年线收阴的历史。
沪市总成交金额在经历了连续萎缩后,两年来首次出现增长。
受大盘持续下跌影响,沪市成交金额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不断萎缩状态:
从2000年的31373亿元,到2001年的22109亿元,到2002年的16959亿元。
这种持续下跌的态势,终于在2003年完全反转。
沪市去年实现股票交易金额20824亿元,深市也完成了11291.13亿元。
引人注目的是,长江电力、华夏银行等一批大盘蓝筹股在证券市场成功筹资。
2003年,长江电力和华夏银行发行上市后立即受到市场追捧,成为引发和带动蓝筹股行情的领头羊。
2003年证券市场新增上市公司65家。
沪市筹资总额达到560.96亿元,其中A股IPO筹资总额是557.41亿元,包括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在内的再次发行筹资额是103.9亿元。
三、国债市场情况
继2002年首超10万亿元大关后,2003年债券市场成交总额又攻克20万亿元关口,比2002年猛增了52.7%,相当于当年预测的GDP总值的1.88倍,市场交易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现券市场的成交金额达到3.69万亿元,首次超越了同年度的沪深股票市场成交额的总和,预示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已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3年,我国债券市场成交总额为20.96万亿元。
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为14.8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39.1%,交易所债券市场为6.16万亿元,近乎比2002年翻了一番。
在两个市场的增量中,银行间市场主要益于现券交易量的迅猛增加,其现券交易量比2002年增加了近6倍,而交易所市场则偏重于回购市场的活跃,全年回购交易量较2002年增长116.94%。
而在现券交易量方面,当年两个市场的现券成交总额达到3.69万亿元,而同期沪深股市的成交额为3.21万亿元,债券市场的成交额首次出现了超过股票市场的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总体发展水平后于股票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运作的1997年,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现券成交总额为3354.36亿元,仅为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关注,这一扭曲的现象逐步得到改观。
自2000年起,债券市场的成交额占股票的比重快速上升,到2002年达到近40%。
2003年,现券市场交易量的迅猛增加,主要缘于债券品种的创新和市场规模的扩大。
2003年债券市场发行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债券市场的总托管量达到3.36万亿元,相当于在前年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一。
其中,央行票据的发行量达到约7000亿元,这一品种的出现迅速扩大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品种的供给。
当年,央行票据在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量达到9052亿元,占现券成交额的四分之一,换手达到116.8%,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表现最活跃的品种。
同时,由于国开行金融债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债备受机构投资者青睐,全年成交金额达到1.31万亿元,直逼国债。
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也在2003年取得了积极进展。
目前,债券投资基金已扩容至15只,比2002年猛增了13只。
同时,2002年央行扩大商业银行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对象的政策也在2003年收到成效,2003年在银行间市场开户的机构投资者数量接近3000户,为2002年的3倍。
现券成交金额超过股票市场的现象表明,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债券市场对整个资本市场影响力将与日聚增,债券市场在为庞大社会流动资金提供投资渠道的同时,必然将通过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和完善,为证券市场甚至实业投资发挥基准的作用。
四、证券市场热点情况分析
(一)庄股跳水络绎不绝
2003年股市创出4年来新低的过程中,中国股市最让投资者胆战心惊的景象便是庄股跳水络绎不绝。
在2003年行情最为火爆的4月中旬,世纪中天(000540)便开始了其连续12个交易日的跌停;5月14日世纪中天止住了连续跌停的势态,正虹科技(000702)接着又开始了连续跌停,而且一跌又是连着10个交易日;6月初,徐工科技(000425)开始表演,一跌又是连续7个跌停,6月20日开始,百科药业(000627)开始崩盘,连续8个跌停。
随着百科药业崩盘,其控市股东突然间又销声匿迹,引发了与之相关的凯诺科技(600398)、南方建材(000906)和爱使股份(600652)等股票相继跳水。
据统计,在2003年上半年累积跌幅高达30%以上的熊股只有8只,世纪中天以70%的跌幅名列第一,徐工科技、华润锦华(000810)、正虹科技和百科药业等均榜上有名。
进入下半年以来,庄股跳水势头并没有得到扼制,只不过是换了新面孔而已。
以昌九生化(600228)为例,该股2000年初从7元多起步,涨至24元的高位,在2001年5月经过10送1转增5股的除权后,又填权至21元,跳水前还维持在18元的高位,复权后的累计涨幅仍超过300%。
一边是巨额的获利,一边是无穷无尽的下跌。
从9月21日到10月9日10个交易日共计流出资金2002.2万元,直到10月10日,昌九生化已经连续9个跌停,18根阴线,流通市值18天蒸发56%。
12月,股价跳水又起“风景”,浙江东方(600120)又连续4个跌停。
对于庄股跳水络绎不绝,有分析认为,资金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实不然。
庄股跳水真正的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对于一个高度控盘的庄股而言,庄家经过长期运作已经积累了异常可观的浮动利润,当它结束所有的辉煌后,出货就成为庄家资金的唯一选择。
第二,在股市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庄股成为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
(二)券商洗牌加速
从2003年大连证券和鞍山证券两家券商违规被撤到2003年新华证券、富友证券、佳木斯证券等3家接连被清盘,这充分说明在WTO大背景下券商洗牌已经开始加速。
2003年11月26日,佳木斯证券因“严重违规”被证监会下令撤销;仅隔10天,新华证券便步其后尘;再到若隐若现的民生证券危机也被彻底曝光……所有这些,让正在过冬的券商又增添了几分寒意。
眼下,券商所面临的困境有目共睹:
大行情久违,自营盘被套牢;成交欠活跃,经纪业务剧减;新股发行少,承销费很难挣。
据公开的数据,今年前3季度,证券公司累计亏损额为34亿元。
若不出意外,今年券商的亏损额可能会超过去年的37亿元。
据了解,新华证券以及此前被关闭的几家券商只是冰山一角,目前还有一大批接近关闭边缘,但尚保留法人资格的中小券商,如珠海证券、海南证券等。
这些属于历史遗留的未规范证券公司还有30家左右,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重组,如果重组失败面临的也将是关闭的命运。
据称,挪用客户交易保证金以及违规进行国债回购已经成为违规证券公司常用的两大手段,此前进入清算程序但保留了法人资格的富友证券就通过国债回购方式获得了39亿元的资金,并把这部分资金用于徐工科技的炒作。
同样,被清算的新华证券据说也是因为百科药业这一只股票而遭到了灭门之灾。
业内人士透露,在熊市中券商大量进行自营盘或违规为庄家进行担保所承担的风险极大,尤其是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券商来说更是如此,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中小券商轰然倒下的重要原因。
在违规券商被清盘的同时,合资券商却加快了进军中国的速度。
华欧国际证券和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开业,此外,还有不少国内券商也在纷纷酝酿合资。
外资券商的加盟,对国内券商重新洗牌来说,其助推作用将是不可小觑的。
(三)保险资金入市难保险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不能直接投资股票二级市场,只可以按年末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
全国有几十家保险公司,可以入市的比例最高的为15%,最低的只有5%,平均来说约10%左右。
据最新数字,至2003年9月30日,保险行业的银行存款为3832.39亿元,同比增长42.8%;各类投资合计3546.62亿元,同比增长53.61%,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455.4亿元,同比增长63.03%,投资额约占资金运用额的52%,而1999年以前,银行存款一直占保险资金运用的大头,份额一般在60%以上。
虽然2003年保险资金的收益率尚难测算,但下半年的国债市场与股票市场着实让不少机构投资者捏把汗。
有报道称,日前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等多家公司资金运用负责人在京召开座谈会,积极研究在困境面前如何“生产自救”。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日前就指出,当前保险资金运用存在3方面困难和问题。
一是可运用保险资金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关系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
包括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不仅不利于化解寿险利差损等已有风险,还可能产生新的金融风险;三是狭窄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了保险功能特别是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削弱了保险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经济支持的作用。
(四)社保基金入市战战兢兢
2003年6月2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与南方、博时、华夏、鹏华、长盛、嘉实6家基金管理公司签订相关授权委托协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正式进入证券市场运作。
自6月9日起,6家基金公司管理的社保基金已经开始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及有关债券。
但正式入市的社保基金并没有一开始就碰上好运气。
在增发新潮实业(600777)上被套,又在增发民丰特纸(600235)上失手……社保基金在新股增发、配股等再融资市场上的操作几乎是全军覆没。
2003年11月10日,社保基金再次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现身股市。
长江电力网下向法人投资者定价配售结果公告显示:
全国社保基金501组合成为长江电力战略投资者。
这次出手与上一次参与中国石化的配售整整相隔了两年。
这是继今年6月9日社保基金正式入市后,对A股市场的首次增资行为。
自社保基金入市以来,被寄予厚望的社保基金的资金流向一直是股票市场关注的焦点,但社保基金入市放开以来并没有让人们眼前一亮,各个基金公司管理的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在股市上都是差强人意。
幸亏2003年出现了翘尾巴行情,被套两年的中石化(600028)总算解套了,对长江电力(600900)的投资看来也能赚上一笔。
但总的来说,由于股市持续走低,社保基金感到了阵阵压力。
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的话来说,社保基金管理着老百姓的养命钱,如何实现保值增值关系重大。
由此,社保基金在入市操作上也是战战兢兢。
项怀诚就曾表示,国内股市情况不好,社保基金进入股市会很谨慎。
据统计,现在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近1300亿元,号称入市150亿元,但目前仅仅投资了5%不到,还远远没达到40%的股票投资上限。
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的主要投资渠道还是购买国债以及银行存款,预计今年的总收益将达到30亿元。
然而30亿元的收益较之1330亿元的资产规模而言,其收益率仅略高于银行年利率。
(五)QFII下单毫不手软
与社保基金入市战战兢兢相比,QFII下单却是毫不手软。
7月9日,作为QFII的瑞士银行,在A股市场投下了历史性的第一单,先后买入宝钢股份(600019)、上港集箱(600018)、外运发展(600270)以及中兴通讯(000063)。
不过,与瑞银集团QFII第一单的下单直播、召开发布会的高调登场完全不同,7月15日花旗环球金融的QFII第二单采取了高度保密的保守姿态,甚至连其在国内从事QFII交易的经纪代理公司名字都“不便透露”。
但市场猜测,花旗与瑞银的选股思路会大同小异。
尽管目前中国A股市场低迷,但没有影响境外机构投资的信心。
瑞银集团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就公开表示,“应该看到,即使市场上大部分股票跌的时候,也有少数股票在涨,这就是投资机会。
既使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瑞银也要进行投资,而且还要赚到钱,这是瑞银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结果。
”不久前,瑞银已将首批3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使用完毕,并向外汇管理局申请增加大约5亿美元额度。
截至目前,包括新近获批的渣打银行香港分行、日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内,获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已达12家。
此前,已有10家QFII累计17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
包括瑞士银行6亿美元,野村证券5000万美元,花旗环球金融2亿美元,摩根士丹利3亿美元,高盛公司5000万美元,香港上海汇丰银行1亿美元,德意志银行2亿美元,荷兰商业银行1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5000万美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5000万美元。
由于QFII的投资经验、信息加工分析能力和投资策略均胜过境内投资者,因此,QFII的投资方向将成为证券市场投资的重要“风向标”,QFII的投资理念也将深刻地影响着其他投资者。
(六)价值投资理念大行其道
也许确实是受QFII投资理念的影响,2003年价值投资理念开始大行其道。
2003年以来,以钢铁、石化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更是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上升行情。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随着GDP的高速发展,钢材、水泥、煤炭、电力等出现了涨价和供不应求的状况,而且受国际市场影响,石油、有色金属等也现了大幅涨价的局面。
而这些行业,正是大盘蓝筹股的“藏龙卧虎”之地。
事实上,由于投资理念的变革,大盘蓝筹股并没有随大盘于2003年11月13日创出1307.40点的新低时同步走低,而是早在今年9月底就结束了调整,出现反转走势了。
有心人做过一个统计,发现第三季度基金重仓的前20只股票今年以来平均涨幅高达50%以上。
进入年末以来,长江电力(600900)、宝钢股份(600019)、扬子石化(000866)、中国联通(600050)、上海电力(600021)等大盘蓝筹股纷纷创出历史新高;此外,中海发展(600026)、上海石化(600688)、马钢股份(600808)和鞍钢新轧(000898)等也逼近前期高点。
比如宝钢股份所在的钢铁行业,正处在10年来最好的时期。
全球钢铁行业也正在复苏,产能利用率上升,价格水平提高,对国内钢铁市场形成有力支撑。
因此,钢铁价格在今明两年仍将维持强势。
目前钢铁类上市公司市盈率大多在15倍以下,不到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水平的一半,深具投资价值。
钢铁股股价目前仍被市场低估,并未反映钢铁行业及上市公司的现状,也未反映钢铁工业及上市公司的良好预期。
股价的上涨赶不上业绩的增长,因此该板块仍有进一步价值挖掘的空间。
又如,长江电力正是在我国出现严重“电荒”的情况下而上市的。
上市后公司将逐步收购三峡电厂的后续投产机组,发展成为拥有装机271.5万千瓦的葛洲坝电厂、装机1820万千瓦的三峡电厂和其他电力资产的大型独立发电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其盈利前景相当乐观。
公司甫一上市就受到机构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其中相当多的机构必然长期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分享其高速成长的成果。
应该说,大盘蓝筹股的走强不仅缘于基本面的强劲支撑,也缘于投资理念的深刻变革。
自2001年市场下跌以来,市场投资理念也随之出现变化。
这是由于近几年我国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如基金的扩容、券商的扩募等,并且QFII资金也在今年正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它们的投资理念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机构投资者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在投资中必然以投资大盘蓝筹股的价值投资为主。
今后,投资大盘蓝筹股的价值投资理念在我国必将向更深层次发展,价值挖掘、价值发现和价值投资的市场理念将左右未来市场的发展格局。
(七)B股市场融资重新“开闸”
2003年11月5日,上工股份(600843,900924)一纸定向增发B股的招股说明书标志着整整断流了3年之久的B股市场再融资终于又重新“开闸”了。
上工股份采取的是定向增发的方式,向特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配售不超过1亿股B股。
可以说,在政策市主导下的B股市场历经了几番大起大落。
从其历史走势来看,每一次行情的展开都与政策面的变化息息相关。
最初B股市场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引进外资和展示对外开放形象,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达到既从国外筹集资金,又避免外资给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证券市场造成冲击的目的。
自1992年成立以来,B股市场累计筹资不过50亿美元,仅及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额的1/10,更无法和A股市场相提并论。
此外,随着我国企业海外融资渠道的增多和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化,B股市场的“窗口”功能不断弱化。
如今,B股市场融资功能恢复,可谓是意义深远。
●首先,恢复B股市场融资功能有利于拓宽我国居民外汇储蓄存款的投资渠道,改善企业融资结构,降低外债比例;
●其次是国际化效益明显,为境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一条缓冲与对接渠道,而且B股市场的实践可以为人民币最终自由兑换提供有益尝试;
●三是恢复市场融资有利于B股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在中国整体经济向好的大背景下,恢复B股发行,让各种类型优秀企业到B股市场融资将会大大刺激市场需求,改善市场流动性,推动整个市场繁荣,使很多僵化了的功能得到恢复。
如果再按国际惯例促进企业购并,B股市场将能真正起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是B股市场发行新股能够缓和A股市场沉重的发行上市压力。
原B股公司通过在A股市场配股、增发A股或纯B股公司的转发A股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再融资问题,但这都是以增加A股市场发行压力为代价的。
目前A股市场新申请上市融资的公司更是以千计,新公司和原B股公司选择B股市场融资将缓和A股市场的发行上市压力。
(八)《证券投资基金法》问世
2003年10月28日15时03分,人民大会堂二楼会议厅,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开始对《证券投资基金法》进行表决,《基金法》终于盼来了它最为庄严神圣的时刻,“146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闪现在蓝色电子屏幕上。
中国证券史上又一部阳光法案——《证券投资基金法》,在历经4个多春秋、跨越两届人大、经过3次审议后终于出世。
为证券投资基金单独立法充分凸现基金业的主体地位。
它是我国基金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基金业即将跨入法制化的新时代。
II2004年证券市场展望
2004年,将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新篇章的开启年。
因为,在2003年金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经济经过“非典”考验,今年GDP增长依然会超过8%;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最近三年的进一步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已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 行业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