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x
- 文档编号:28634733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6.94KB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x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
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指导全国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是技工学校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日益明显。
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适应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技工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
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意识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技工学校德育课,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围绕学生德育需求的发生时机,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法制意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进行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就业创业教育。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
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同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及高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整体上相互衔接。
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充分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重在运用。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同时事政策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是对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德育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同学校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等其他各项德育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德育任务。
二、基本理念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学校德育的功能
本课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有机地融入在教学内容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2.从学生出发,内容平实易懂
本课程教学的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更多地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从人生观的角度激发学习的热情;更多地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从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更多地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
本课程应根据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采用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采用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方式.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职业活动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突出时代感,培养探究与创新精神
本课程教学要在培养学生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如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等心理品质和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等,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
本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5。
突出职业特点,满足德育的社会功能
本课程十分注意加强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加强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的训练,加强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的培训。
突出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廉洁意识等内容的教育,积极培养就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
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6。
落实素质教育,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
本课程追求评价的全面性,努力实现课程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统一,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
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为指导,以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从技工学校学生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需求作为建构课程的出发点,以现实的社会生活、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际、实用的原则,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采用模块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模块内容相对独立。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设三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共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必须保证基本的课时,在此基础上,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需要设定每个课程模块的实际课时,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基本课时。
必修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二年级完成.其开设顺序为:
必修课程
学期
序号
模块内容
基本
课时
备注
第一学期
1
德育一
(思想品德)
40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2
德育二
(经济政治)
20
第四学期
3
德育三
(就业教育)
20
选修课程
学期
序号
模块内容
基本
课时
备注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1
法律基础知识
20
四年制、五年制学校的第七~九学期也可参照执行
2
哲学基础知识
20
3
创业教育
20
4
心理健康教育
20
5
公共关系与礼仪
20
6
美育常识
20
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其课程模块的设置和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适应社会和提高就业能力服务。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基本常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法制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从业能力;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和合格的从业人员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1)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作用,认识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2)理解职业理想的重要作用,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3)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方法。
(4)知道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行为的要求,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
(5)知道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6)了解职业道德和就业准备的基本要求,掌握提高职业道德、增强综合职业素质的过程和方法.
(7)掌握分析社会现象的基本技能,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会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分析、陈述社会问题的能力。
(7)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初步形成客观地、辨证地、发展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辨析道德现象、体验道德情感,逐步理解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
(2)从关注社会到积累社会知识、从积累社会知识到理解社会的发展,逐步丰富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认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当前社会的认同感,进一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3)通过对个人与职业关系的认识,对个体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个体的从业意识,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4)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探究社会问题,学习认识理解社会的基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5)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来分析所面临的社会和就业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终身德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国情和当前的经济政治现象,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在了解法律和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崇德向善的良好习惯,形成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
领会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廉洁意识.
(4)树立正确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初步具备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意识,认同其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或岗位的价值,体会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5)养成客观科学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愿望,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本课程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和“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三个主题。
思想品德教育:
本主题针对学生的发展目标,从理想教育入手,辅之以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指导,着力帮助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适应转变。
解决心理困惑,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树立自信自强的决心.突出品德与法制教育,提高自我约束的内控力。
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
本主题以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习惯.切实感受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正确理解当前的社会现象,正确理解自身生活的环境。
学会在社会发展中寻找自我的定位,从而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
本主题以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内容,指导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
帮助学生理解提高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每个主题下分设若干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均由学习目标和内容目标组成。
学习领域1
学习的适应
学习目标
燃起理想的火焰,激发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内容目标
1
说明职业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2
列举技能人才的成才之路
3
描述自己的职业兴趣,解释职业理想的作用
4
认可学习的意义
5
比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
6
列举职业素养的内容
7
尝试进行职业生涯与学习生活的自我设计
学习领域2
心理的适应
学习目标
了解自我,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处理好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环境
内容目标
1
说出青春期心理的特点,描述自我的心理状况
2
感受环境的变化,知道适应环境的方法和途径
3
解释自尊自信的重要性,列举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4
说明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5
列举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知道处理和调适的方法
6
列举常见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学习领域3
行为的适应
学习目标
了解社会法律、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内容,提高约束行为的内控力
内容目标
1
解释道德在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
说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内容,解释其内涵
3
正确分辨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4
列举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说出文明学生的基本要求
5
说明自制能力的重要性,知道提高自制能力的方法
6
说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提高法制意识的方法
7
列举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说出被处罚的方式
8
认可预防犯罪的方法,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学习领域4
观念的适应
学习目标
探讨人生问题,感悟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内容目标
1
体验人生的各种矛盾,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
2
感悟对人生问题的各种看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3
认同积极的人生态度
4
解释人生价值的正确含义
5
列举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领域5
身边的经济现象
学习目标
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见的经济现象,知道个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提高理解经济活动的能力
内容目标
1
解释市场的交换行为
2
解释商品及其价格发生变化的市场因素
3
说出家庭常见的理财方式
4
说明合理的消费方式,懂得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5
分辩常见的企业形式,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
6
说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列举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7
列举实例,解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根据
8
说明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9
列举实例,解释我国财政制度的内容
10
描述我国经济法制的总体状况
11
说明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12
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状,树立全球观念和发展意识
13
说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和做法
列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方法
学习领域6
身边的政治现象
学习目标
了解当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政治现象,理解各项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提高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内容目标
1
说出我们国家的性质及国家结构的形式
2
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3
说明党的领导地位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制度
4
说出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基本要点
5
解释公民具有的基本权利,知道正确行使选举权的意义和途径
6
列举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途径和方式
7
解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8
解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9
列举实例,解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10
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11
列举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
12
说出社会保障的种类和实施方法
学习领域7
职业道德与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
学习目标
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会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的方法
内容目标
1
解释职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2
说明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的含义和价值
3
说明正确的职业观的基本要点
4
掌握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式
学习领域8
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
学习目标
了解职业选择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方法,掌握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知识
内容目标
1
了解职业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2
解释职业理想在职业成功中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要点
4
了解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知识,掌握其途径与方法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把握课程设置与内容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
本课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发展为线索,依据学生需要、内容实用、功能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强调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强调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学科理论体系,突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终身德育的能力。
2。
注重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从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既有经验和心理反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发掘、激发和展示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探究社会的热情与愿望。
3.注意摆脱传统的政治理论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本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法律、道德、职业道德、经济政治常识、心理健康等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联系.特别是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且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以主题扩展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因此,不能从各学科自身封闭的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更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陶醉在理论的阐述和演绎之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加深认识.观点、主题的教学要深入浅出,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意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4.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觉悟)目标的全面追求和实现。
知识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状态。
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习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
还有要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在共同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成果的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适宜的活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对社会现象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其发生的原因。
学会收集并运用相关的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清楚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甚至还要鼓励学生依据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思维,大胆提出有价值的创见,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同时,还要善于在教学中,利用感悟、体验、辨析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事业感、荣誉感、正义感、自尊感等。
培养理智感如求知欲、好奇心、怀疑感、对真理的坚信感等。
培养美感如内在美(气质美、性格美、品德美、才能美)和外在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等。
5。
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应在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模拟训练、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参观调查等.鼓励教师从针对性、启发性、发展性、主体性等方面开启思路,创造出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活跃、丰富本课程的教学。
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资料库、网络学苑等,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特别是要积极借鉴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追求“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创新,努力实践“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特征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开发“活动课程",切实增强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验性、实践性和生成性。
6.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程对教师要求较高,既表现在学科知识本身,又表现在教学观念上;既有设计、组织教学的要求,又有对教师教学方法方面的要求。
仅从内容上就具有广、博的特点,并且相当一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需要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教师平时应该关注时事,对社会问题有较敏锐的观察和正确的判断.一方面需要通过参加教师培训来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水平与艺术的提高,但同时教师也应积极投身本课程的教育科研,通过各种方式积累教学经验,调整、更新、充实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与人文修养,不断学习,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验,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能力培养的建议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
综合能力分为四个方面:
即信息收集和运用、问题辨析和思考、自我教育与体验、合作交流与实践等.自觉地掌握和综合地运用这些技能与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探究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收集和运用
1。
教材阅读理解
(1)区分事实和观点
(2)发现和理解主要思想
(3)找出论点与论据的内在联系
2.材料收集与运用
(1)了解多种途径的材料收集的不同方法和技巧
(2)读懂材料,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
(3)辨别材料的价值与典型性
(4)运用材料有理有据地论证问题
3。
学习图表和表格
(1)知道不同种类的图表(示意图、线条图、条形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和表格
(2)读懂图表和表格所呈现的信息
(3)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设计、使用适当的图表和表格
4。
利用统计数据
(1)读懂数据
(2)知道甄别数据资料的可靠性
(3)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比较
(4)利用数据资料提出或解决问题
(二)问题辨析和思考
1.联想与迁移
(1)认识事物之间具体的联系或关系
(2)依据材料再造或形成新形象
(3)依据要求按程序实施活动
2。
比较与概括
(1)能发现社会现象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
(2)能根据异同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
(3)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进行联系对比
(4)能对相近的概念,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区分和对比
3。
归纳与演绎
(1)知道从个别的事实中归纳出一般的原理
(2)能从一般原理推理出关于个别对象的结论
4。
辩证与创新
(1)知道用联系、全面和发展的观念看问题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生活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评述和解答
(3)依据提供的条件进行计划、方案的设计
(三)自我教育与体验
1。
自我认知
(1)认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2.自我激励
(1)能自觉地使用成功案例或人生格言鼓励自己
(2)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能把握自己发展的进程
(3)自尊自强,相信自己,能正确地面对困难
3.自我控制
(1)能用理智控制不良地、过度地情感
(2)能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和影响
(3)能用认同道德与行为的规范,行动上自觉遵循
(4)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4.自我体验
(1)收集、阅读材料,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
(2)能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
5。
理智感
(1)崇尚知识,坚信真理
(2)对新事物有好奇心、怀疑感和探究的欲望
(3)对所遇问题有适度的焦虑感,能体会问题解决后的喜悦感
6。
道德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技工学校 德育 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