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docx
- 文档编号:28630949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53KB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docx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
摘要:
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故事内容大都是反映当时社会底层农家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风俗民情。
由他创作的十四种俚曲中,《琴瑟乐》和《禳妒咒》两部俚曲主要叙述了当时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其内容之全面,过程之完整,堪称是清代前期民间婚姻过程的形象记录,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提供了较为全面生动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聊斋俚曲;明清时期;淄博婚俗
中图分类号:
I207.37文献标识码:
A
聊斋俚曲是一种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散韵交织的文学体裁,具有内容生活化、语言大众化、声腔世俗化的特点,贴近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
蒲松龄创作俚曲的目的,是为了“可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1],使其成为警醒世人的晨钟暮鼓,旨在针砭时弊,惩恶劝善。
俚曲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农家百姓的日常生活。
其中,《琴瑟乐》和《禳妒咒》两种俚曲重点记叙了当时的婚嫁习俗。
《琴瑟乐》主要反映了缔姻、送插戴、相看、出嫁、住对月等整个婚嫁过程,《禳妒咒》则反映了迎亲、拜堂、坐床撒账、唱撒帐歌等婚嫁内容。
通过对这两种俚曲的分析研究,可以比较全面清晰地了解明清时期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
一、缔姻
这是婚礼中的第一项仪式,也是整个婚姻礼仪的开始。
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古代婚姻的一项重要原则。
《诗经》曰: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
”[2]《孟子?
滕文公下》说:
“娶妻如何?
必告父母。
”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3]。
这说明只有经过媒人介绍的婚姻才是合理的婚姻,如果不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就私结姻缘,那么他们的婚姻就是“非礼”、“非法”,并且会被人们瞧不起。
因此,在古代可以说是无媒不成婚,媒人在缔结婚缘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琴瑟乐》中这样评价媒人的作用:
园里去采花,园里去采花,忽见媒婆到俺家。
这场暗欢喜,倒有天来大。
爹正在家,娘正在家,若是门当户对的好人家,祷告好爹娘,发了庚帖罢[4]346。
园里去采花儿戴,惹的心中愁一块。
花儿虽好要当时,颜色败了谁人爱?
忽见媒婆来提亲,喜的心中难摆划。
仔求庚帖出门去,就是我的快运来[4]347。
由此看出,媒人是缔结姻缘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只有经过媒人的牵线搭桥,男女双方才有缔姻的可能,否则就被视为“无礼”和“非法”。
二、相看
相看,俗称相亲,这是婚礼的第二项仪式。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
经过媒人介绍并且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又属相不犯,这样才有了缔姻的可能。
这时男方会提出相看姑娘的要求,这种男方在媒人带领下到女方家所作的初次访问活动,称之为相看或相亲。
具体是由双方家长和媒人,有时还有男方本人,约定具体时间和地点,到女方家中或者其它地点进行相看。
相看时要观察女方相貌是否端正、举止是否得体、肢体有无残疾,等等。
《琴瑟乐》中这样描述相看的经过和场景:
媒人又来了,媒人又来了,说是婆婆要瞧瞧。
明天大饭时,候着他来到[4]348。
为了给婆婆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时姑娘往往要刻意地梳洗打扮一番:
听说婆婆来相我,重新梳头另裹脚,搽胭脂抹粉带上花,扎挂好像花一朵……本来心里喜,妆做羞模样[4]348。
由于是第一次见婆婆,并且这次相看决定着自己的婚姻是否成功,因此女方往往显得特别紧张:
丢丢羞羞往外走,婆婆迎门拉住手,想是心中看中了,怎么仔管咧着口?
头上脚下细端详,我也偷眼瞅一瞅[4]348。
除婆婆相看外,这时男方也会跟随母亲前来,借此男女双方可以相互相看。
《琴瑟乐》中这样描写女方对男方的相看:
那人妆娇,那人妆娇,往我门前走几遭……他也偷瞧,我也偷瞧[4]348。
经过相互偷瞧,女方对男方的印象是:
那人年少会妆俏,时兴的衣服穿一套。
来往不住往里撒,我也偷眼往外?
t:
眉清目秀俊学生,不高不矮身段妙。
心里得意说不出,忍不住的自家笑……与奴正相当,一对美年少[4]348。
由于婆婆对女方满意,男女双方各自印象都很好,这次相亲就算成功了。
三、定婚
定婚,也叫送“插戴”,这是婚礼的第三项仪式。
所谓送“插戴”,就是由男方准备礼品,委托媒人将其送到女方家里正式求婚,这叫“小定”,又叫下小礼。
男家所送礼品虽然没有一定标准,但有一定的内容要求。
所送礼品一般是女方穿戴用的镯子、戒指、钗钊、钻珥等各类首饰和上衣、裙子等各种衣物,因此将所送礼品称之为“插戴”。
《琴瑟乐》中这样描写男方来送插戴:
半夜三更做一梦,梦见人家来下定……看见尺关合钗环,俩眼笑的没了缝[4]347。
姑娘做梦后的第二天,媒人果然代表男家来下定礼:
媒人回来,媒人回来,故意装羞倒躲开。
待去听一听,又怕爹娘怪。
惹得疑猜,惹得疑猜。
梅香笑着走进来,叫声俺姑娘,他来送插戴[4]347。
《禳妒咒》中也有送插戴的介绍。
剧中说男方高蕃的母亲去相看女方江城,当高蕃母亲看到江城貌美如花,知书达礼,非常满意,想把儿子的婚事赶快定下来,但又没来得及准备聘礼,于是就顺手从自己头上拔下来一对金凤钗,插在江城的头上作为订婚聘礼,并解释说:
今朝专为降香来,不曾带的礼和财。
亲家若还不相信,先插一对金凤钗[4]483。
送上一对金凤钗,就算男家给女方下的定礼,这样就把高蕃和江城的婚事定了下来。
四、纳征
纳征,亦称纳币,相比送“插戴”、下“小定”礼仪来说,又叫大聘、过大礼,这是婚礼的第四项仪式。
所谓纳征,就是男方在得知女方允婚后向女方家所送的聘礼。
《礼记?
昏义》孔颖达疏:
“纳征者,纳聘财也。
征,成也。
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5]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
民间多用牛羊、细帛等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
《婚礼文》记载:
“委禽奠雁,配以鹿皮。
”[6]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像《卫风?
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7],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
男家给女家的定礼,聘礼多少,往往成为嫁女的身价,因而婚礼讲排场、比阔气、竞奢华之风由此产生。
后来,纳征的礼仪越演越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礼仪之一。
《琴瑟乐》这样描写女方见到聘礼时的心情:
眼望巴巴,眼望巴巴。
巴的行礼到俺家。
真个甚整齐,也值千金价[4]348。
他家行礼委实厚,整整喜了我一个够[4]349。
由于男家所下聘礼高贵丰厚,女方感到够场面、有面子,非常满意高兴。
五、迎亲
迎亲,就是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是婚礼中的最后程序,也是整个婚礼仪式中最隆重、最热闹的礼仪。
《诗经?
大雅?
大明》:
“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
”[2]这说明迎亲习俗很早就有。
古代,男家迎亲一般是骑马或者坐花轿。
据记载,最早用花轿迎亲开始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用花轿迎亲是从宋代开始。
因为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喜事,因此就是普通百姓,也要用花轿“隆重”一番。
对于花轿迎亲的热闹场面,《禳妒咒》中有着详细描写:
堂上翻身才拜罢,坐上轿一片喧哗。
听那喇叭嘻嘻哈哈,那唢呐滴滴答答,一片人声吱吱呀呀,门前花炮乒乒乓乓,十对家丁批溜扑喇,一行人马?
o溜喇蹋,锣儿?
R?
R,鼓儿帕帕,八对纱灯,两对火把,两乘大轿,百匹大马,又搭上四个小厮,四名管家……多少妇女门口看,欣慕他那荣华[4]487。
从以上描写可知当时民间迎亲时的热闹场面,《琴瑟乐》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月影儿高,月影儿高,姑姑姨姨都来瞧。
一齐拥着奴,上了他的轿。
好不热闹,好不热闹,满街上看的塞满了[4]350。
不觉就是时辰到,大家拥撮上喜轿,一路吹打不住声,对对纱灯头里照。
那人骑马在轿前,回头不住微微笑。
怪不得人爱做媳妇,这个光景委实妙[4]350。
古代,迎亲场面不仅隆重热烈,而且规矩和礼仪也非常繁杂。
特别是新娘,这一天更是繁忙。
首先要沐浴更衣:
梅香烧汤,梅香烧汤,今番洗澡要多用香[4]349。
烧就香汤要沐浴,双手忙把房门闭,今晚就要做新人,先要洗净闺女气[4]349。
其次要绞脸开眉。
新娘沐浴后,要用五彩棉线绞掉脸上的汗毛,修齐鬓角,俗称“开脸”。
《琴瑟乐》中这样描写开脸礼仪:
急忙把头梳,急忙把头梳,改头绞脸用功夫。
戴上新?
F髻,辞了闺女路[4]349。
三是上头障面。
新娘沐浴开脸后,要梳头化妆,并且从上花轿到入洞房,要盖上红盖头,这叫障面:
洗了身子重洗面,新衫新裤从头换……戴上?
F髻和红箍,自己觉得怪好看[4]349。
四是拜堂成亲,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大礼。
首先要拜天地,其次要拜高堂,最后要夫妻交拜。
只有经过拜堂之后,女方才成为男家家族的其中一员。
五是坐床撒帐。
新郎、新娘拜堂之后,男女二人相向坐在床上,由夫妇双全、多子多孙的妇女把金钱、杂果、五谷等撒到新郎、新娘的身上和床上,祝福新人百年合好、福寿双全、儿孙满堂。
为了烘托喜庆热闹的气氛,在撒帐时还会请人唱“撒帐歌”。
最早的“撒帐之礼”源于西汉武帝迎娶李夫人之时,其目的是祝福祈子。
吕程玉《言鲭》记载:
“撒帐始于汉武帝。
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预戒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多得多子也。
”[7]最早的“撒帐歌”见于明朝洪?
F所著的《清平山堂话本?
快嘴李翠莲记》中。
李翠莲和张郎结婚时,要拜香案,拜诸亲,俱相见毕,有先生念诗赋请新人入房坐床撒帐。
撒帐歌的内容大都是祝福祝愿的吉利话,风格通俗易懂,诙谐幽默。
《禳妒咒》中比较完整地记载了撒帐歌内容:
撒帐东,天丁力士劈蚕丛,春风一度桃花落,从此鸿沟有路通。
撒帐南,抱颈双双入画帘,凿井穿渠皆大吉,明年此日产双男。
撒帐西,天生一对好夫妻,巫襄夜夜阳台会,临睡常闻报晓鸡。
撒帐北,夫妻和好两相随,从此夜夜无空床,偕老双双到一百。
撒帐上,小登科后大登科,百年偕老永无殃……[4]489。
坐床撒帐之后,婚礼基本结束。
但在淄博地区,还有回娘家、住“对月”等风俗。
但作者认为,这不应作为婚礼仪式,充其量只能作为新婚的后续活动。
我国婚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相传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是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周代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俗制度。
记载周代各种礼节的《仪礼》中,详细记载了整套婚姻仪式制度,并称之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亲、亲迎。
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问名,就是女家答应可以议婚后男家请媒人询问女子名字、出生年月日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就是男家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正式缔结婚姻,如卜得凶兆,可能取消二人婚礼;纳征,又称纳币,就是男方将聘礼送到女家;请期,就是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征求女家的意见;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
此后,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婚礼仪式也有变化,但基本上都是在此框架下演变而来。
通过对《琴瑟乐》和《禳妒咒》相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淄博地区的婚礼习俗与我国传统的“六礼”婚俗相比,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
一是淄博地区的婚姻习俗比较简洁实际。
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基本上也串连着“六礼”中的每个程序,但由于“六礼”礼仪过于繁琐,因此在淄博地区就将“问名”和“请期”两个环节分别归到了“缔姻”和“纳征”之中。
这种归结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既不失庄重热闹,又比较简洁实用,符合当时普通百姓家庭实际和社会底层实际。
二是淄博地区的婚俗更多地倾向于婚姻自主。
与我国古代“六礼”不同,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增加了“相看”环节,即男女双方可以当面相见,虽然有的可能是远距离的甚至是比较模糊的相看,但比起早期的仅凭“父母之命”和“媒约之言”就订终身,已是很大的进步。
这在男女双方争取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方面,已是迈出了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步。
三是淄博地区的婚俗更趋文明和健康。
虽然婚礼中突出了“喜”和“闹”二字,但喜不过分,闹不粗俗。
从《琴瑟乐》和《禳妒咒》记叙来看,当时迎亲场面规模宏大,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突出了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
而在唱撒帐歌中又掺杂上了大量诙谐打诨的语言,突出了“闹”的特点,非常符合普通百姓的生活企盼和心理实际。
虽然在我国自古就有“闹洞房”的风俗,但在蒲松龄的笔下,却没有“闹洞房”的具体描写。
这至少说明在当时的淄博地区“闹洞房”风俗还不甚盛兴,而且即使有“闹洞房”的风俗,但也并不突出粗俗,当时“闹”的还是比较文明。
此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婚嫁习俗之所以越来越文明进步,除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认识之外,还与许多有识之士的大力宣传推动是分不开的。
譬如,蒲松龄在教书和创作之余,还针对当时不健康的社会习俗,积极适应当时人们的心里需求,总结汇编了《婚嫁全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勿乃为荒唐者愚乎”。
因为自“唐、宋以来,选择百余家故事,造凶煞之恶名,骇人观听……最不可解者为周堂,不论节候交否,但以为逢若吉,逢若凶”。
并且,“我辈俗中人,举世奉为金科……而姻家公母,必龈龈以为不可,遂不得不设酒封金,转求术士”。
既花钱浪费,又封建迷信。
因此,“故不如广集诸书,汇其大成,使人无指摘之病,即明知其妄,而用以除疑,亦甚便也”[8]。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才使得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不断发展进步、文明健康。
参考文献:
[1]蒲箬.柳泉公行述[M]∥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8.
[2]王秀梅,王国轩.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诗经[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3]王立文.四库全书(精华版)[M].辽宁:
辽海出版社.2010.
[4]蒲松龄.聊斋俚曲集[M].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
[5]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
中华书局,1989.
[6]乌尔沁.中华民俗[M].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7]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8]蒲松龄.聊斋文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Abstract:
LiaozhaiLiqucreatedbyPuSonglin;andthroghthem,Pureflectedunderclasses'dailylifeandcustomsatthattime.Inthepresentdiscoveryfromthe14Liqu,QinSeyueandRenDuzhoumainlydescribesZibo'smarriagecustomsinnineteenthCentury.Thecontentiscomprehensive,theprocessissocompletethatLiaozhaihasbeenseenasthevividrecordofchinesesociety'smarriagecustoms.Nowdays,itreferscompletereferencematerialforustoundeistandingandresearchZibo'smarriagecustomsintheMing-QingDynasty.
Keywords:
liaozhailiqu;Mng-QingDynasty;Zibo'sMarriageCustoms
(责任编辑:
李汉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聊斋 俚曲 明清 时期 淄博 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