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见重要考点.docx
- 文档编号:2863057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6.04KB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见重要考点.docx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见重要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见重要考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见重要考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常见重要考点
[常考点] 教育学人物思想
1.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A.美德是否可教B.教学具有教育性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D.教育即生活答案:
C
2.“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A.洛克 B.康德C.杜威D.培根答案:
C
3.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杜威B.斯宾塞C.卢梭D.爱伦凯答案:
C
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答案:
B
5.被称为“科学教育的奠基人”,也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马克思D.柏拉图答案:
A
6.苏霍姆林斯基基的教育思想是()
A.和谐教育思想B.教学过程最优化C.教学发展观D.全面发展观答案:
A
7.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B.“弃仁绝义”C.“道法自然”D.“化性起伪”答案:
A
8.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并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即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布鲁纳D.杜威答案:
A
[常考点] 课程概述
9.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
A.学科课程B.拓展性学科课程C.辅助性学科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答案:
D
10.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技能型课程答案:
C
11.初中开设《中国历史》课程是一门()
A.工具性课程B.研究性课程C.拓展性课程D.基础性课程答案:
D
12.相对于系统的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称为()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广域课程答案:
B
13.以课程的表现形态为分类标准,课程可分为()
A.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答案:
A
1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其作者是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A.斯宾塞B.涂尔干C.康德D.泰勒答案:
D
15.关于“教材”,表达适当的选项是()
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B.教师教学用书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答案:
D
课程复习要点考点
1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的安有^。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考点2课程类型
1.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除了上述的划分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划分。
如,按课程的呈现状态,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综合程度,将课程划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将课程划分为知识课程和经验课程;等等。
考点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的基础。
考点4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亦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五部分组成):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附录。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3.教科书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文本、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基础性。
(3)注意适用性。
(4)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表达确切。
(6)强化联系性。
考点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
(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4)教师的培训。
(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考点6课程评价课程
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课程评价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CSE评价模式。
[常考点] 教育与人的发展
16.同一个体,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尽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这说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不均衡性答案:
D
1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应。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
B
18.“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规律B.顺序性规律C.不平衡规律D.差异性规律答案:
B
19.中国古代的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答案:
C
20.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
A.互相衔接B.循序渐进C.长善救失D.教学相长答案:
C
复习归纳
1.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它的作用表现在: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I.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I.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色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③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常考点] 教学方法
21.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指导法答案:
C
22.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发现法答案:
B
2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练习法B.实习作业法C.实验法D.谈话法答案:
C
24.在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B.练习法C.实习法D.谈论法答案:
B
复习归纳
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便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3.教学方法
(1)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一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二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三是学生特点,四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五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
4.教学组织形式
(1)概念和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2)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①班级授课的优点一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二悬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三是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四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
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
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期教学进度计划;②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即教案。
(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6.学生学业成绩韵评价
(1)学生学业评价的概念所谓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①观察法②测验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常用的测验有:
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③调查法④自我评价法(3)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常见的评价方式有考查和考试。
考查与考试的结果一般都量化为分数显示出来,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常考点] 新课改
2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这强调了课程结构的()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统一性答案:
A
2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A.联结主义学习理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结构主义学习理论D.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答案:
D
27.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条格言:
“Ihearandforget,Iseeandremember,Idoandunderstand.”对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应()
A.尊重儿童的个性B.重视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D.重视儿童的操作活动答案:
D
28.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哪一类课程为主?
()
A.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D.选修课程答案:
A
[常考点] 小学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29.当被烧伤时,正确的急救方法应该是()
A.以最快的速度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B.立即用嘴吹灼伤部位
C.包扎后去医院诊治D.用红花油或紫草油等涂抹患处答案:
A
[常考点] 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3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的儿童是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A.0-2岁B.2-7岁C.7-11岁D.11-15岁答案:
D
31.皮亚杰的研究表明,感知运动阶段的一个显著标注是儿童渐渐获得()
A.客体客观性B.主体客观性C.客体永恒性D.主体永恒性答案:
C
32.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
按照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形成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答案:
D
33.一位同学智力年龄为12,实际年龄为10,这位同学属于()
A.智力低下儿童B.智力一般儿童C.智力超常儿童D.智力中上儿童答案:
D
34.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A.6-7岁B.2-3岁C.3-4岁D.4-5岁答案:
B
35.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
A.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D.建立同一感,克服同一性混乱答案:
C
36.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调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B.沉思型C.场依存型D.冲动型答案:
D
复习归纳
1.相关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一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岁至6、7岁);童年期(6、7岁至ll.12岁);少年期(11、12岁至l4、15岁);青年期(14、15岁至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多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自我中心、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其包括三种成分:
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2)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3)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7.社会性发展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异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它有多种分类,主要有:
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10.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特殊儿童的类型包括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l40),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学习困难学生,聋、哑、盲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在安排特殊教育环境时,可考虑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随班就读;二是普通班加巡回辅导;三是普通班加资源教室;四是设置特殊班。
[常考点] 学生与教师
37.教师的本性知识包括()
A.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B.教育理论知识、班级管理制度
C.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能力D.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技巧答案:
A
3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历史性B.专门化C.单一性D.多样化答案: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师 资格考试 教学 知识 能力 常见 重要 考点